?

非遺技藝在高職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性研究

2020-09-22 11:27劉小斌
理論與創新 2020年14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職教育傳統文化

【摘? 要】科技的飛速發展,自動化的全面覆蓋使我國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傳統的手工藝行業正在逐漸沒落,新興的科技化社會已經無法為傳統工藝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和有力成長的土壤。但是截止目前,我國在世界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模和數量都居于首位,因此我們更加應該重視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應該更好的去保護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高職教學凸顯了其獨特性和重要性,也正是因為高職教學的獨特性才形成了它的重要性,高職教育的獨特性體現在它的實踐技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主要依靠動手能力,而高職教育中注重的實踐能力剛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心不謀而合,由此可見,高職教育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可以起到有力作用。今天我們以廣西民族的特色民族文化及傳承技藝為切入點,深刻探討關于非遺技藝在高職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性研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技藝;高職教育

1.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1.1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現狀

(1)傳統高校課堂上未開展與傳統非遺技藝相關的課程。非遺技藝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對動手能力的高要求,以及日復一日對于技藝的精進,傳統高校的課堂因受限于其他學科的教授,無法將傳統文化的非遺技藝加入到日常教學中去,即使有也是作為選修課存在,而且大多沒有完整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規劃,教學內容也以普及知識的方式開展,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從而導致傳統非遺技藝無法在高校課堂上得到普及與發展。

(2)正常本科大學專業中未設置與傳統非遺技藝相關的專業。目前而言,只有很少的本科大學開設了民俗學,諸如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高等學府,除現已開設民俗學的大學外,能夠具備增設民俗學學科點條件的寥寥無幾。并且在這些具備民俗學學科的大學中,民俗學也是最容易遭受到其他學科排斥的學科,極易被其他學科邊緣化,這極大的影響了非遺技藝在高等學府開設相關學科的積極性與建設。

(3)教育行業中從事傳統非遺技藝的師資力量匱乏。許多高校在非遺教育方面所遇到的困境并不僅僅是來自于外界,師資力量的匱乏也是很大一部分問題,很多高校在非遺技藝教育方面的教師編制非常少,在職稱待遇方面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這就會導致教師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更有甚者,一些老師更是從其他學科轉行來教授非遺技藝的,這就極大地影響了傳統非遺技藝在傳承過程中的質量。

1.2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趨勢

近年來,少數高校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遺技藝的傳承方面作過努力和嘗試,比如中央美術學院就成立了我國高等學府中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將民間美術融合到了日常藝術教育,這是整個關注非遺傳承的群體喜聞樂見的,但是僅僅靠這些高等學府開設非遺相關課程,這對于大學生非物質文化教育與非遺技藝傳承顯然是杯水車薪的。

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如火如荼的展開,非遺技藝的傳承也得到了重視,并且許多高校意識到了非遺技藝在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只有各大高校都投身于非文化物質遺產的保護與非遺技藝的傳承中,才能真正的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入進新時代教育,才能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高職教學的發展現狀

以廣西為例,廣西壯族自治區處于我國大陸南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壯族的非遺技藝提供了合適的生長土壤,如廣西的壯錦、坭興陶等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背景下,將特色的非遺技藝和元素與教育資源相融合,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切入點。

2.1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走進校園

以廣西的非遺為例,廣西的非遺技藝壯錦,色彩艷麗,風格粗獷,極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還有廣西極具特色的坭興陶,其造型多變,花紋獨特,這些都完全可以融入到美術的教育資源中去,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利于美術教育資源的擴大,更加具有中國的民族特色。讓學生們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中得到新奇的體驗,激發校園學習環境對于學生的吸引力與獨特魅力,讓各地的校園也擁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及藝術標簽。

2.2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走進專業

壯錦的花紋獨特、圖案生動、結構嚴謹,充斥著熱情開朗的民族風格,完全可以融入到服裝設計與制作的專業當中,以獨特的紋理和圖案為靈感設計具有民族風格的服裝;而坭興陶也有著很珍貴的美學特質,其雕刻技藝完全可以融入到雕塑專業中去,為我國教育資源中的雕塑資源帶去民族特色與新鮮血液。

2.3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走進課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想要真正的走進課程,一定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只有擁有優質的師資力量,組建優秀的教師團隊,保證優質的教學質量,才能真正的讓參與課程的學生體會到非遺技藝的魅力,其次就是教學方式的創新,大多非遺技藝需要數十年如同一日的反復練習和琢磨,為了避免非遺技藝教學的枯燥,在教學方式上有所創新,也是一段非常值得探索的道路。

3.非遺技藝在高職教學中的創新

3.1搭建信息化教育平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可以依托于現代網絡通信技術,打造一個極具專業性的非遺教育信息平臺,可在平臺上定期更新文章,普及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遺技藝的知識與介紹,讓普羅大眾只要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遺技藝感興趣的人都能夠隨時隨地在線了解。更可以開展線上課程,以視頻錄制或課程直播的形式開展教學,讓非遺教學不在受限于時間與空間,即使不在學校、不通過課堂,只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遺技藝感興趣,就能能學習到非遺技藝,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揚。

3.2注重人才試點培養

在發展非遺技藝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人才的試點培養,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非遺技藝的傳承等方式來培養人才,根據地域特色深入挖掘人文資源,打破現有的教師編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縛,聘請專家與非遺文化傳承人共同組建師資團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非遺教學。

4.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現代社會文化素養的獨特貢獻

不同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反映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有著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在當今社會,全球都在進行快速的經濟化和科技化發展,信息、數據使當代社會變得冰冷無情,好似一臺高速運轉的電腦。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當代社會的文化素養有著很大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種非常豐富的藝術形式和文化遺存,現代生活的制作工藝、藝術理念、文化素養在融合傳統文化后,可以具備更高的意義和價值,這關乎著一個國家歷史的傳承,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只有古中國存活到了新中國,一脈相傳的精神和新年都在歷史長河的磨礪下被捻進了傳統文化的繩索,非遺技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讓古往今來的文化理念在當今社會融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薪火相傳。

參考文獻

[1]李振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育的意義及教學方式解讀[J].新校園(上旬),2017(03)

[2]劉曉月,盧志寧,荊愛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職院校傳承研究[J].高考(綜合版)2016(06)

[3]孫靚.傳承、融合、創新——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非遺課程探索[J].音樂時空.2015(03)

[4]孫靜松.“非遺”工藝的傳承發展與高職院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職教論壇2018(09)

[5]劉曉宏.高職設計類專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途徑探析——以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03)

課題名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在高職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性研究,編號:桂職院【2019】176號193104。

作者簡介:劉小斌(1986.9-),男,漢族,廣西南寧人,文學學士,助教,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職教育傳統文化
人文主義視野下的高職教育研究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淺析高職院校學生厭學現象及應對措施
論高職生未來職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