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哲學觀對建設生態文明和諧社會的價值研究

2020-10-09 11:07官岳
理論與創新 2020年15期
關鍵詞:價值研究易經生態文明

【摘? 要】隨著全球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開放化,文化多樣化加深,世界各國越來越表現出的不穩定、不確定性愈顯突出,居于地球村的人們正面臨著諸多問題。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提到:“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中提出,人類要應對共同挑戰,迎接美好的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明力量的支持。擁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中國,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和文明。

【關鍵詞】哲學觀點;生態文明;價值研究

引言

《易經》是華夏文化源頭,迄今是我國一部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奉為“五經之首”,其思想博大精深。其蘊涵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倫理道德理念,曾經為中國的社會發展做出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此,本文著重闡述《易經》古代著作蘊藏的哲學思想,旨在對當今人類文明建設提供一些實用價值和啟示。

1.《易經》的整體觀

《易經·系辭》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與天地相似,故不違?!薄兑捉洝窂挠钪嫣斓雷兓c人們生活、生產之間的關系角度來觀察世間一切事物,體現了《易經》的整體觀方法論。

2.《易經》的和諧觀

《易經》六十四卦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乾坤陰陽交媾而衍生出其它六卦,進而生成六十四卦,體現了“剛柔相推,變在其中”,也體現了“生生之謂易”生態和諧思想。易卦包含三才之道,即天地人的“天人合一”生態和諧思想。從生態系統而言,生態大系統由天地人三大子系統組成,其中,天,天道:由大氣圈、太陽系、星際空間組成;人,人道:包括人際圈中的萬事萬物,男人、女人、父母子女,君臣,商賈等及社會生產關系;地,地道:山巒,河流海洋,地下水資源、礦產、耕地、草場、動植物等。天地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系統,一切生物構成生物系統,存在于這個大環境系統中。環境系統與生物系統之間,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動態整體平衡關系。

3.《易經》的道德觀

《易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天地以生為道。尊重天地間的一切生命,是最高自然和倫理法則?!兑捉洝氛J為人類作為“仁者”,應當以保護大自然為己任。闡述“生生之謂易”, “天命之謂性”,《易經·大象傳》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種思想,其實質就是提倡尊重一切生命,兼愛宇宙萬物,承認一切生命至上的價值觀,維護自然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施韋茲在《敬畏生命》書中,把生態倫理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的發展。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換言之,《易經》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以生態平衡為主導思想,也是對天道與人道內在統一思想的表述,而人類唯有遵循自然界的“生生”法則,才能使宇宙萬物生生不息,人類才能繁衍不息。正如《易經·系辭》所言:“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說明天道與人道的合一性、內在統一關聯和一致性。

4.《易經》“尚中”思想

《易經》的尚中思想表達了人的行為應當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規律相一致,尚中思想影響了中國諸子百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文化歷史,正如《易經.彖傳》言:“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易經.文言》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些表明人類行動要知度,守時,不做過頭之事,根據實際條件變化,時刻保持自強、警惕,做到中正,要與自然規律吻合,與自然之道和諧?!兑捉洝吠ㄟ^卦爻來揭示自然規律變化,告誡人們要隨時而行,隨時而變以達到“中正”態勢?!爸姓笔翘斓赖淖晕绎@現,如何到達這個境界?必須“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易經.系辭傳.下》),即陰陽交合達到融和,整合為共同體,以相愛,仁愛為基礎,人類對環境的仁愛,厚德載物博大包容的精神,正是體現和諧境界,其實質是守“中正”或“中”的行為表現。天道守中的規則是“損有余,補不足”。正如《損》卦《彖》言:“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諧行?!备嬲]人類要懂得不違反自然,絕非妄為,杜絕違反自然的違背規律的人為因素。告誡人們克服知識理性引起的狂妄自大,順應自然法則,節制欲望,以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正如《易經·節卦·彖傳》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喙澆豢?,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對于環境資源的利用,要采取節制的態度,克制無窮占有欲和無窮索取欲,其目的是保持中正適度,不偏不倚,恰到好處。自然界的變化也是遵照節制的規律,一年有四時變化,就是節制的表現,沒有靜止不變的一個季節永恒停止在一年。因此只有制定有效地利用、保護和發展自然資源的制度,才能真正做到愛護人類,維持人類的正常持續生活和延續。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社會才能可持續發展,人與環境之間保持物質動態平衡,人類才能健康生存,人類污染環境就會破壞兩者之間的平衡,導致人類生存空間的不安全性,危害生命,就會影響人的生存質量和健康水平。環境好,人類才能健康。若想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中正狀態,人類只有在認識和遵循天道規律辦事,才能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這就是《易經》中正思想的出發點與宗旨。

簡言之,《易經》的“中正”思想是體現人道與天道規律和諧發展的太極思想的最高認識,是古人經過千萬年的實踐生產生活與觀察而得出的極具預見性的真理。堅守“中正”就是尊重大自然,對自然環境與人類自身的愛護和生命的延續。

5.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探討了《易經》的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思想,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兑捉洝肥且匀藶橹行?,論述人與周圍環境關系的最基本的世界觀,是從天地人三才之道闡發“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的哲學,它在以往人類經驗與知識的基礎上,對人類與自然的位置與價值的有真知灼見的總結,對人、社會與人類生存環境發展的內在關系的闡述,揭示了人類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正確規律,是人類認識自然環境,改造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類健康持續發展的指南?!兑捉洝烦珜У奶斓厝撕椭C思想對于我們當今解決人類生存危機,合理解決能源保護、開發和利用,創造人類與自然關系和諧的生態社會文明世界,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孫偉平.《中國文化可以向世界貢獻什么?》.廣西人民出版社.2019.

[2]習近平.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25日 02 版)

[3] 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 2019-05-15 20:10 來源: 新華社

[4] 劉靜暖, 楊揚, 孫媛媛. 易經的生態文明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102-105頁.

作者簡介:官岳(1966.10-),哲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易學傳統文化,跨文化交際。

猜你喜歡
價值研究易經生態文明
我所認識的《易經》
易經哲學思想系統論及其網絡性新探
關于籃球游戲在高職籃球教學中的價值研究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淺談古典文學與當代大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
易經就在我們身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