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自媒體對大學生的閱讀與審美傾向的影響

2020-10-21 10:32廖俊豪
大東方 2020年3期
關鍵詞:大學生群體微信公眾平臺自媒體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功能日益多樣化,在人際交往之外,信息的傳遞也成為其主要職能之一。其中,微信公眾平臺更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大學生對微信公眾平臺不同內容的閱讀傾向,實則是其審美和思想的反映。

關鍵詞: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大學生群體;閱讀;審美

為研究自媒體對大學生閱讀與審美傾向狀態的影響,文章采用問卷調查法展開研究,以微信公眾平臺為切入口,分析自媒體對大學生閱讀與審美傾向的影響。本調查問卷共16道題,14道選擇題,2道填空題。發放并回收調查問卷350份,其中男性128人,占比40%;女性192人,占比60%。從專業看,其中文史類專業采用微信公眾平臺閱讀人數最多,占比40.6%,理工類占比31.6%,其他門類占比28.1%。

一、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的閱讀現狀

調查數據顯示,40.6%的同學傾向于利用手機進行閱讀。此外,6.3%的同學表示會選擇電腦、平板等終端進行閱讀。由此說明現階段青年人更加傾向利用便捷、簡易的方式或工具閱讀。手機閱讀已逐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手機閱讀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大學生的閱讀現狀里扮演著重要角色。數據顯示,經常使用微信公眾平臺閱讀占比43.8%,將近一半,其中每天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閱讀的平均時間在1小時以上的共占比34.4%。

二、自媒體對大學生閱讀與審美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1、有助于大學生關注時事,了解社會的最新變化

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5.6%的大學生傾向于選擇新聞爆料類公眾號——中國青年報、青年觀察家、天府新青年等進行閱讀。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群體對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是其社會責任感的曲折表現。大學生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新近的時事變化,為他們掌握社會的最新動態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其及時調整自身知識結構,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

2、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量學習教育類公眾號的出現,在拓寬大學生獲取學習資料的途徑的同時,優質學習經驗的分享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修養。

此外,知識經驗類公眾號也是大學生進行閱讀的熱門選擇。各式各樣的生活小妙招既為大學生的生活增添了樂趣,又提高了其實際生活的能力。在獲取相關生活經驗的過程中,大學生的獨立人格也逐漸發展完善。

藝術修養作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本次問卷調查中,53.1%的大學生表示會選擇電影閱讀類公眾號進行閱讀。大量電影和書籍等藝術信息的熏陶,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大學生對藝術和美學的鑒賞能力。

(二)負面影響

1、閱讀趨于碎片化,降低思維的嚴謹性

微信公眾平臺因其便利的特性,提供的信息呈碎片化趨勢。長期大量零散信息的沖擊,不但對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造成了負面影響,還可能使大學生對其所需求的事物產生混淆,影響他們對問題的判斷能力。

在碎片化閱讀取代傳統閱讀方式后,人很容易變得浮躁,難以將全部精力專注于某件事,不利于大學生的深層次思考?!吧顚哟嗡伎奸喿x少了”“閱讀沒之前更關注投入”等都是碎片化閱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具體體現。

2、過量娛樂信息的灌注,出現娛樂至死的局面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自媒體的一種,與傳統媒體相比,消息發布門檻更低,對流量的需求更高。這也間接導致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時常會出現一些聳人聽聞的文章,以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此外,部分公眾號為了吸引眼球,制造了大量極具娛樂性卻粗俗、低劣的信息。

文化會影響人。長此以往,大學生與此類信息密切接觸,會使得娛樂性逐漸取代應有的科學性和嚴謹性,貫穿學術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原有的道德感和秩序觀被束之高閣,出現娛樂至死的局面。

3、興趣主導,強化偏見

大部分人在選擇公眾號時,會從自身的興趣和觀點出發,選擇符合自己興趣或是與自己觀點一致或相近的公眾號。大學生在接收眾多一致的觀念后,會在無形中強化自己的認知,對與自己判斷相反的觀念產生偏見。

單一類型信息的獲取限制了其眼界的開拓,并阻礙了其思辨能力的發展。在接收多類信息時,大學生可以通過分析,對自我已有的觀念進行選擇和修正,從而得到一個真理或更接近真理的觀念。但當其接收的信息呈現出單一化趨勢后,信息之墻由此而修葺,思維定式被打破的困難加大。

三、利用自媒體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引導的途徑

1、幫助大學生加深對自我的認識

根據問卷分析的結果,34.7%的大學生選擇了通過自己隨機瀏覽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獲取閱讀對象。由此反映出大學生在選擇閱讀時缺乏目的性以及其對自身內在需要的迷茫。大學是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對大學生的自主性要求甚高。要想取得實質性的進步與發展,大學生首先得認清自我,然后將自我的需要化為學習的動力,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為了實現此目的,高校應設立相關課程,幫助大學生進行自我認知,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基本基調。

2、加強把關,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高質量性

微信公眾平臺應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對發布的信息進行多番核查,避免出現“假消息對大學生產生誤導”的現象。與此同時,微信公眾平臺應堅持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并重的原則,對所要提供的信息進行篩選和把關,選擇對大學生、對社會有益的信息進行報道,力求杜絕不良文化對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3、大學生要提高思辨能力

大學生作為閱讀行為的發出者,在信息接收過程中占據了主動的位置。這要求大學生應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在面對冗雜的信息流時,應有自我的認知和思考,對信息的接收應有所選擇而非一味地全盤照收,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外,為了打破思維局限,大學生應主動接受多元化的信息,形成開放包容的心態。

基金項目:西南科技大學大學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基于微信公眾平臺下的大學生閱讀與審美傾向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X19-085。

參考文獻

[1]王江波,師為真.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狀況及其影響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15):448.

作者簡介:

廖俊豪(1997—),男,漢族,四川成都,本科在讀,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中國語言文學。621010。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 文學與藝術學院)

猜你喜歡
大學生群體微信公眾平臺自媒體
搭建思政教育網絡平臺 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大學生微博使用動機實證研究
網絡心理咨詢在大學生群體中的運用探析
自媒體時代慕課對民辦院校高等化學教學的意義與影響
基于微信的大學生微型學習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碎片化學習研究
媒體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研究
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研究
自媒體時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課改革路徑
“全民記者團”:濟南電視臺與“百姓記者”的“握手”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