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操作性學習及其教學探究

2020-10-26 06:45王小潔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20年22期
關鍵詞:教學策略小學數學

王小潔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采取多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等能力的培養。為此,教師需要打破傳統單一的知識灌輸的教學模式限制,積極建構多元的數學課堂。在此過程中,“操作”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下面本文就小學數學操作性學習及其教學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操作性學習?教學策略

新課改教師重視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常采取操作性學習給予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通過動手、動腦等積極探究數學知識,從而獲得知識、技能等協同發展。但由于部分教師對操作性學習認知不透徹,出現了“為操作而操作”這樣的“花架子”教學現象,導致操作性學習無以為繼。

一、操作性學習的內涵

所謂的操作性學習又被稱作是動作性學習,即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通過操作外部實物或自身的肢體器官,而進行的一種極具動態性的學習活動。在操作性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親身體驗、探究數學的機會,實現其自主性的發揮,還可以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感知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并對其產生深刻的理解,為其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我們究竟要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性學習呢?

二、小學數學操作性學習的教學對策

1.引導學生進行感知型操作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們倡導實現直觀性教學。而實現直觀性教學最常使用的是感知操作手段,尤其在低年級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受其數學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限制,往往無法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有深刻的理解,此時則需要教師立足教學所需,為學生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以此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在比一比、剪一剪等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而形象地展現出來,從而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作用下,實現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積極探究。我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常常在概念教學、定理教學中應用該方法。以“認識厘米”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厘米的理解,引導其用自己的手指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或者是在自己的身上尋找接近1厘米的部位。在這樣的感知型操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抽象的1厘米自主地轉化為自己的拇指寬度,以此對厘米單位產生感性的認知。在之后的教學中,只要我一提到1厘米,學生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的拇指寬度,以此建立直觀的認知。

2.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型操作

探究型操作是指在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在大腦的支配下,以原先設計好的系統為依據,有步驟地對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進行探究、體驗,或者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對其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數學規律等進行探究的學習方式。簡單地說,探究型操作是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常常利用作圖、測量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操作。

(1)作圖。數學作為一門以研究數量關系和圖形為主的學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對抽象、復雜的數量關系是難以有深刻理解的,甚至會在數量關系的分析過程中,陷入迷茫狀態,不利于其數學知識學習和問題解決。針對該情況,我則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引導下,針對所講授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運用手中的紙筆,根據問題條件做出具體的圖,在將抽象的問題條件轉化為直觀圖像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把握其中數量的關系,獲得問題解決思路,從而實現問題的有效解決。例如:“根據有關調查,成人體內的水分大概占據其體重的2/3,兒童體內的水分大概占據其體重的4/5,小紅身體內的水分為28kg,但其體重卻是爸爸的7/15,請問小紅的體重是多少呢?小紅爸爸的體重又是多少呢?”在解決該問題的時候,倘若學生一味地對條件進行分析,則會出現條件混淆,無法理解條件中的數量關系。針對該情況,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將小紅的體重看作是單位“1”,畫出線段,并將它平均分為5份,其中4份是水分的重量,即28kg,由此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知道:“體重”×4/5=28,從而求解出小紅的體重。之后,再按照這樣的方法求解出爸爸的體重。在這樣的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在數形結合中探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以享受到數學探究的樂趣,一舉兩得。

(2)測量。測量是指學生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充分利用手中所有的數學教具,如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對事物的長度、角度等進行測量的操作學習方式。在這樣的操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抽象的長度、角度等轉化為具體的事物,同時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對這些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以“長度單位”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運用手中的直尺,對書本、課桌、黑板等長度進行測量,以此使其在具體的數據支持下,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深刻的理解。

3.引導學生應用型操作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學以致用中提升其數學應用能力。要想實現這一點,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要打破知識和課堂的限制,聯系數學與學生生活的關系,積極地為學生創設極具體驗、操作價值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既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又能在操作中掌握數學應用方法。以“時分秒”為例,我在新知教學活動開展之后,為學生布置了制定作息時間表的實踐任務,在完成該項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利用所學到的時分秒知識,對自己一天的行程做出合理的安排。在完成該任務的過程中,其需要與家長或同伴進行積極的討論,以此將該時間表作為自己今后行為的依據。在這樣親身體驗的操作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運用,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時間意識。

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該學科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特點,積極地組織操作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動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實現知識的靈活運用,以此促進其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歡
教學策略小學數學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舞蹈教學策略之我見
高中英語讀后續寫的教學策略
數學錯題的自主管理與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