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教育公平角度淺談教育扶貧中的問題以及解決路徑

2020-11-06 12:14鄭斯月
科學與財富 2020年23期
關鍵詞:教育扶貧脫貧教育公平

鄭斯月

摘要:貧困的發生是社會經濟與個體素質共同作用的結果,反貧困不能局限于經濟戰場?!爸呜毾戎斡?,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等重要論斷表明,教育在扶貧、脫貧工作中的關鍵地位。在過去幾十年的探索和努力中,我國的教育扶貧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但一些政策、理念在實際運用、落實方面還存在缺陷。本文就公平角度淺談教育扶貧道路中的一些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脫貧;教育扶貧;教育公平;

一、教育扶貧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于貧困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實,貧困不僅是指物質方面的貧困,更加是一種能力上的短缺。世界銀行在1990年就指出:貧困是缺少達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1]知識技能的缺失導致貧困人口適應不同經濟環境的能力差,缺乏利用經濟機會的能力,無法獲得較高收人的經濟機會,是我國貧困發生機制的特點。愚昧不僅是致貧的深層次原因,也是脫貧后返貧的直接誘因。

(一)定義

教育扶貧論最早由我國學者林乘東于1997年提出,他認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貧困功能,通過對貧困人口素質的改造達到把反貧困變成貧困戶自覺行動的效果,從而避免“越扶越懶、越扶越貧”的出現。[2]教育扶貧的概念本身包涵“扶教育之貧”和“依靠教育扶貧”兩重含義。前者是要改善教育資源地區差異大、提升貧困地區教育教學質量以及科技水平;后者指依靠教育帶來的先進生產力提升貧困地區人口勞動力素質、觀念意識和經濟發展能力,以期達到脫貧的成效。

(二)必要性

國外學者研究發現:能力貧困、文化貧困、人力資本貧困是貧困代際相傳的主要原因。從能力貧困理論來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指出:“貧困是指個體取得某種生活內容和相應能力的被剝奪,致使其喪失選擇的機會和權利?!盵3]從文化貧困理論看,貧困群體容易形成貧困的惡性循環,這個惡性循環是指教育的匱乏導致就業機會的喪失,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造成食品、醫療、住房和下一代的教育等問題。[4]從人力資本理論角度看,人類需要擁有知識、經驗、技能等資本以滿足自身基本的生活需求。[5]而提高勞動力的知識技能、思想文化水平,轉變人力資源為人力資本最根本的途徑便是依靠教育。有學者指出:“教育帶來的“羊皮效應”、“學分收益”能產生許多不易被直接看見的收益,如健康收益、機會補償、避免犯罪的收益等?!盵6]

從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方面看,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政策轉變表明,扶貧方式如果不配合以對貧困人口的素質改造,他們將無法成為反貧困的主體,扶貧就是“上熱下冷”的狀態而不是上下結合的行動,而失去主體積極參與的扶貧工作必然是一項缺乏可持續能力的行動。而教育扶貧正是針對提高貧困人口能力的“造血式”扶貧。

二、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現狀

經過長期不斷的探索與努力,我國教育扶貧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依靠教育將我國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國家還任重道遠。教育扶貧問題涉及廣度大、程度深,本文就教育公平一個角度探討我們教育扶貧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些問題包括:1、教育價值的低估;2、教育扶貧對象的識別失焦;3、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的缺失;4、教育的“統一化”、“規范化”所帶來的公平問題;5、社會結構問題。

(二)問題分析

1、教育價值的低估

學者研究發現:地方政府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容易形成利益過濾和選擇機制,不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而選擇自身政治、經濟利益最大化。[7]例如,由于教育扶貧效果具有遲顯性,在面臨脫貧攻堅任務的緊迫性下,扶貧主體傾向于易出政績、成效顯著的項目,忽略了教育意義與價值的長期性,進而選擇一些成效快、收益大的項目。

剝奪貧困地區困難群眾受教育的機會對于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從能力貧困視角看,我們使其喪失取得某種生活內容和相應能力的機會;從文化貧困角度分析,失去教育的機會會使貧困群體形成貧困的惡性循環;從人力資本角度說,沒有知識、經驗、技能等資本,他們將不能滿足自身基本的生活需求。

2、教育扶貧對象的識別失焦

扶貧對象的識別往往通過基層民主評議與上級部門審批后建檔立卡實現,但在實際過程中,這樣的篩選方式往往會因為缺乏科學、客觀、公正的標準而影響效果。

例如:扶貧對象僅僅停留在貧困戶子女身上,缺乏深層次的識別。[8]我們必須注意到在群體均衡導向下,弱勢個體教育機會的喪失,也就是在平等原則下的公平問題。例如留守兒童的問題,如果兒童的原生家庭并非來自建檔立卡戶家庭,即使該兒童的寄宿家庭為建檔立卡戶家庭,他在享受國家教育扶貧相關政策時便會面臨很大的局限性。而據學者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的學習問題以及由于缺少親情關愛的美德品質問題。[9]缺乏對特殊群體的關愛由此也將產生扶貧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

3、學前教育的缺失

早期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但由于學前教育不在義務教育范疇之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不充分。因此,很多兒童由于經濟、文化等因素被排斥在該階段的教育之外。農村父母對學前教育重視程度很低,加上許多農村地區并沒有足夠的資金修建幼兒園,適齡兒童的學前教育情況堪憂。

4、教育的“標準化”和“統一化”問題

農村學子經歷著“標準化”教育,也可以理解為“教師”、“教材”“選拔路徑”的統一化、規范化。

從教師培養上看,農村地區的教師也經歷著標準化的教育,其所學、所教未必適用于當地情況。從知識結構和內容上看,全國統一標準化教材使貧困學生接受完全陌生的知識文化,同時還面臨“精致編碼”和“限制性編碼”之間的沖突,使得其在知識、語言等方面的準備上都不能與精英階層同齡人相競爭。[10]從選拔機制上看,考試仍是目前我國最主要的考核與選拔手段,使得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問題難以解決。換句話說,即使教師能夠通過創新滿足貧困學生的特殊需求,外部考試制度也會起到抑制作用。這對于身處基礎教育教學資源薄弱地區的學生來說是有失公允的,因為寒門學子表現欠佳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享受的基礎教育條件太差,難以與城市精英階層子女相比,即使通過努力,高考成績普遍也不會很高,陷入馬太效應困境中的貧困學生很難超越城市精英階層子女,那么就會迫使其繼續停留在這個惡性循環之中。

5、社會結構問題

貧困學生的政治身份、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限制他們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從教育的結果分析,貧困畢業生進入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可能性更大。經驗表明,在次要勞動力市場中會出現“人力資本失靈”現象,這會進一步降低貧困群體進行人力資本積累的意愿。

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分析,社會制度和結構也會阻礙窮人獲得成功。例如,成績低下、不受管教、急功近利等標簽會形成教師和同學,甚至社會對于貧困學生的刻板印象和社會區隔,這種標簽效應與社會階層固化是貧困人口逐漸形成了貧困的自我鎖定和無限循環之中,教育扶貧的初衷不能實現。

三、啟示與建議

由于貧困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們不能單純地將貧困原因歸結為個體的能力缺陷或文化基因,教育扶貧還必須考慮社會因素。我國教育扶貧頂層設計的核心理念應該加大力度落實由追求教育起點公平轉向追求教育過程公平,關注數量與質量兩個層面,兩者統籌兼顧是精準發力的必須要求。針對本文所探討的問題,筆者從教育角度,綜合政治、經濟、文化因素提以下建議:

(一)加大力度提升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和思想意識

經濟基礎、師資水平、辦學條件等巨大的差異造成了教育質量、學業成就和就業機會等方面顯性和隱性輸出結果的差距。[11]必須大力提高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重視學前教育,優化義務教育,擴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上學資助、就業安排上要有前瞻性的安排。在對教育扶貧的價值認識不夠問題上,要強調教育價值的長期性和教育效果的遲顯性。在學前教育階段,提高農村婦女的教育基礎。婦女作為最能影響兒童的群體,改變其觀念和知識儲備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撫育兒童的觀念和效果。

(二)加強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信息化在對象識別、過程檢測、后續情況追蹤方面具有精準的優勢。在識別對象時依據建立數據庫可了解該地學生的動態趨勢,大量數據信息有利于當地有關部門制定更為精準的扶貧項目,比如課程類型、管理制度等。此外,教育信息化還利于后期對項目實施成效的監測和優化,利于相關部門監測扶貧過程,追蹤扶貧成效。

(三)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教育關注

科學鑒定貧困的標準,單一依靠人均年收入的衡量標準無法公平識別弱勢群體。加強對弱勢群體和邊緣化群體的教育關注,如留守兒童和隨遷兒童的教育問題。針對留守兒童問題,筆者認為應科學劃分貧困標準??梢越梃b澳大利亞經驗,實行學生需求本位制實行教育經費分配,根據學生家庭收入水平確定每位學生的教育資助經費。[12]其次,建議精準建立留守兒童和隨遷兒童檔案,建立并利用大數據服務平臺掌握兒童狀況,加強對其的心理疏導等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宣傳傳統思想美德,將思想道德引導作為教育的重點內容。

(四)教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我們需要通過教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為“寒門出貴子”創造有利條件,避免教育目標傾向城市化和精英化而降低貧困學生的文化適應性。比如,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在學科建設上,建設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市場需求量較高的專業。探索融合當地特色與實情的教學模式,促使地區教育與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例如生態旅游、地方工藝等。在招生方面,由于縱向流動渠道的疏通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也是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實現脫貧的重要途徑,招生政策的傾斜是必要的。但政策應該從普惠型教育與政策轉向補缺型專項政策,[13]包括:定向招生政策傾斜、扶貧招生專項、預科班、特有民族班。

(五)關注學校教育中隱性公平問題。

逐漸減少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教師、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對貧困學生的刻板印象和隱性歧視,思考從知識內容、人才選拔等方面重建規則體系,根據貧困群體的能力特征提供多樣化的路徑。[14]教育扶貧政策不僅要改變貧困學生的個體特征和不合理的教育結構,而且還應積極轉變社會大眾對于貧困學生偏見和期望,防止標簽效應使其產生貧困的自我鎖定。[15]因此,教育扶貧政策必須關注主流群體對貧困群體“污名化”。此外,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我們還應注意,在幫助困難學生自強自立的同時,也要保護好其自尊心,做到需潤物細無聲。

(六)社會關系重建

固化的社會階層不利于形成自強、自立、自信的人生態度與人生追求。教育中如果缺失公平正義,因學致貧和讀書無用必然使個人對教育改變命運的動力衰竭,那么國家以教育激勵寒門學子改變生存狀態、調節社會階層結構的安排就會失效,教育的社會分層功能和整體功能將會減弱,貧富將代際遺傳。[16]

四、結語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教育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具有基礎性、根本性、支撐性與持續性的作用。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我國龐大的人力資源在轉化為人力資本途徑中必須加強優質教育。

在教育扶貧過程中,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人格、權利、勞動、能力、成效平等才能真正實現共同發展和社會公平,我國的脫貧攻堅與實現全民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4.

[2]林乘東.教育扶貧論[J].民族大家庭,1997(5):56-57.

[3]?? 阿瑪蒂亞·森.論經濟之不平等/ 不平等之再考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 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1642-2004[M].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5.

[5](美)西奧多?W?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 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蔣斌,張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6]?? 彭波,鄒蓉,賀曉珍.論教育精準扶貧的現實隱憂及其消解之徑[J].當代教育論壇,2018(06):25-30.

[7]?? 基層治理:一個現代性的討論——基層政府治理現代化的歷時性分析[J].周慶智.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5).

[8]?? 李中國,黎興成.職業教育扶貧機制優化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12):88-94.

[9]?? 施艷林,鄧樺.教育精準扶貧背景下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175-177.

[10][15]孟照海.教育扶貧政策的理論依據及實現條件——國際經驗與本土思考[J].教育研究,2016(11):47-52.

[11][13]吳霓,王學男.教育扶貧政策體系的政策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5):75-84.

[12]發達國家貧困地區教育支持政策及對我國教育精準扶貧的啟示[J].張彩云,傅王倩.比較教育研究.2016(06).

[14]袁振國.隱性教育公平透視[N].光明日報,2016-05-03.

[16]郝文武,李明.教育扶貧必須杜絕因學致貧[J].中國教育學刊,2017,(10):61-64.

猜你喜歡
教育扶貧脫貧教育公平
教育扶貧,助力精準扶貧
脫貧攻堅中的媒體擔當
全媒聯動融入、強化責任擔當,把脫貧扶貧作為“走轉改”重要抓手
唐縣精準發力助推精準扶貧
對特殊學生的全納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視角的少數民族義務教育發展
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問題研究
新時期特困地區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機遇探析
財政教育支出區域公平性的雙權重泰爾指數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