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協同性研究

2020-12-06 10:27陶好飛童德毅涂帥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11期
關鍵詞:法治教育協同思想政治工作

陶好飛 童德毅 涂帥

摘 要:進入新時代,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新環境、新要求和新挑戰。法治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質和范疇上的相似性,使得兩者的互通互融、協同協作成為必要。通過對法治教育新要求的分析,從大學生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邏輯和協同關系上進行研究,并在現實維度下提出相應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法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協同

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是新時代的新要求

1.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內在要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不斷加快,一方面,高校要結合辦學實際,培訓大批高素質、功底扎實的法治建設專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要在提升全體學生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上形成顯著成效。法治意識是大學生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應然要求。高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重視法治教育,將法治教育全過程融入學校辦學治校和教育教學,全方位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和評價體系,是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應有之意,也是必然要求。

2.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現實要求。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的召開,開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時代,要求我們工作的針對性要更準、有效性要更深、時效性要更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需要“教育者、教育方式、教育環境”三者的共同作用,需要將法治教育與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緊密結合、協同推進,互相作用、形成合力。法治教育作為知行合一的價值引導,顯現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傳遞和行為示范上,顯現在教育方式的規范化和手段的創新性上,顯現在學生事務管理、校園環境建設、教育教學輔助等方面,都需要在新時代、新要求下加快完善、優化實施。

3.增強大學生法治教育實效的時代要求。當前,“00后”進入大學校園,他們擁有個性化的價值追求,自主化的學習生活,務實化的處世風格等新特征,對法治教育帶來機遇和挑戰。目前,過于依賴灌輸式、植入式的教育形式和手段,缺乏系統的教育內容設計和實施載體,專業化隊伍建設和環境建設不足等問題,使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成效不太令人滿意。新時代的法治教育,要結合學生的變化和特點,遵循學生成長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法治教育原則和導向為指針,創新教育模式和實現路徑,將新時代國家意識、法治意識、安全意識等內容和要求與新的教育媒介、教育形態、教育方式相結合,形成實效性強的引導渠道。

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邏輯與協同關系

1. 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聯及融合。法律和道德同為調節社會秩序的規范,存在極為緊密的相互滲透關系,也是大學生需要具備的共同價值基礎。道德的法律性和法律的道德性決定了兩者相對獨立,又不可分離的互動互補關系。從廣義上講,道德教育也包括法治教育,遵紀守法是道德意義上的要求,也是建設法制社會和依法治國的基礎。道德在發展過程中,人們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則和規范逐漸轉化為法律,而法律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必須尊重倫理道德的現實性。在教育過程中,將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及脈絡、社會和諧正義的價值追求等問題從道德和法律的雙重意義上進行闡釋和解讀,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規律性問題的把握,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民主法治精神的理解,從而自發自覺地提升法治意識,實現內在思想和外在行為的變化。

2. 法治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互動與協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是公民層面的核心價值,法治是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從邏輯上體現出愛國和法治的層次關系。同時,愛國與法治具有共同的理性基礎,帶有相近的責任要求,都是人類正義的精神追求。12月4日“國家憲法日”的設立,在制度層面融合了法治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在法治教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學習中認識祖國、理解祖國和熱愛祖國,在愛國主義教育中領會法理法則、理解依法治國、遵守法律法規,兩者的互動、互融、互促成為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和愛國情操的生動實踐。

3. 法治教育與學生事務管理的耦合關系。學生事務管理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依法治校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事務管理具有原則性、規范性、程序性的特點。校規校紀本身即是體現法治精神和法律原則的規范性守則,理解、執行和遵守校規校紀是大學生法律實踐的基本環節。學生獎勵、資助、違紀處分工作中要求的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對學生同樣具有法治效應和規則示范。學生危機事件處理和安全穩定管理中,程序合法與裁量合理,也會在法治教育中形成正面積極的引導意義。

4. 法治教育與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共性和交融。社會責任意識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核心素養之一,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基礎和前提?!皻v史、使命、時代、責任、擔當”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認知,具有鮮明的國家意識、政治意識、群眾意識。而社會責任培養的基礎,在法治教育。知法、懂法、守法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前置條件,法律框架下的社會責任才是有益有效的社會責任。同時,社會責任的自律和自覺要求,與法治精神具有內在統一性。社會責任體現在參與公共事務和社會管理中的自律,體現在踐行社會公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都蘊含著法治教育的內容和目標。

5. 法治教育與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互動邏輯。法治教育是綜合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學法、知法、懂法、用法,既是大學生思想認識的積累,也是能力素質的提高。學法的過程,使學生不僅看到法條的羅列和綱目的對舉,更是對程序的明晰和關系的調整,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知法的過程,理解法律是具有硬性的社會調節和治理手段,同樣也有人性的一面,在剛柔并濟,情、理、法相融的哲學里增強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懂法的過程,是對法理精神的深刻領會,對立法、司法、執法原則的融合與把握,是學生系統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進化與飛躍。用法的過程,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處理的關系,在繼承和傳播法治精神中增進學生的適應能力、執行能力和溝通能力。

大學生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協同路徑

1.課堂教學中加強法治教育和思想引導的有機融合。第一課堂,即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我國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陣地之一。教師能否在第一課堂將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協同推進法治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發展和融合。

一是在“思政課程”中推動內容的有機融合。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中的法治教育不應停留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更應貫穿于各類思政核心課程中。國家法治建設思想和論述、中國近現代的法治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發展的歷程和突出貢獻、社會熱點法律事件等,都應是思政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治思維、法治理念貫穿于思政課程的講授以及研討中,無疑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

二是在“課程思政”中推動形式的同向發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無論是法治教育,還是專業教育,都必須從“育人”的本質要求出發,從國家治理現代化和民主法治建設的戰略高度出發,加強法治通識課、公共課建設,在全體學生中普及法律知識,強化法治思維。要引導教師在各專業、各類課程中有意識地引用案例,選擇延展性豐富的專業案例,可融入家國情懷、社會責任、誠信道德、法治底線等要素,使課堂真正成為傳授專業知識技能和立德育人的雙重平臺。

2.在校園活動中促進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機融合。無論是思政教育還是法治教育,其本質是對人的意識,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高校的思政和法治教育應在第一課堂基礎上進行延伸,充實以實踐為主要內容的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以實踐為載體有力推動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以實踐為核心的思政教育和法治融合教育包括直接實踐和間接實踐。直接實踐主要是通過設計以德育和法治教育為主題的公益活動、法治講座、普法教育、法院聽審、主題實踐、科研立項等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切身、主動地感受到包括法治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中的實際運行狀況,起到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的教育效果。間接實踐主要是通過收集、整理和編寫正面和反面的實際案例,通過主題宣講、案例研討、模擬法庭等方式,從正面激勵和反面警示兩方面同時獲得思政和法治教育的積極效果。

3. 增強思想政治工作者法治意識和傳授能力。如何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立德樹人貫徹到高校課堂教學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中,推動思政、法治和專業教育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構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時代我國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一方面,高校要搭建平臺,抽調思政教師、法學專家、領導干部走上講臺,在教師中定期開展思政和法治教育,教授相關知識,傳授教學方法,加強思政教師和法學教師專家同各專業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搭建專業教師同思政教師、法學專業教師聯合備課平臺。另一方面,高校要拓寬教師授課考核和獎勵制度,將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同專業課程的融入效果納入教師的考核標準,鼓勵教師主動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思政和法治教育同專業課教學的有機融合。

4. 營造法治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力的校園氛圍。高校要使師生樹立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一盤棋”的協同思想,營造二者協同發力的大學校園氛圍。一方面,要加大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協同發力的宣傳力度,通過新聞報道、宣傳標語、漫畫、短視頻、抖音等多種方式號召師生樹立協同開展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意識和信心。另一方面,通過師生參與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協同教育實踐,營造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協同發力的校園文化。此外,在對師生的法治宣傳和法治思維的培育過程中,宣揚和表彰高尚的道德行為,堅持道德引領,使道德成為師生個人的自覺追求、內在需要和自主行為,在微觀和個體層面營造法治同思政教育協同發力的校園文化。

本文系2019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一般項目“新時代思政觀下高校法治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課題編號:BJSZ2019YB2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唐凱麟.愛國主義三題[J].精神文明導刊, 2009 (10):36-38.

[2]戴秀麗,王曉靜.高校德育與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7(1):24-27.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 2016-12-09 (1) .

[4]王海建.“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8(10):90-94.

[5]何桂美.對高校法治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22):59-60.

[6]林凱,周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8):26-28.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責任編輯:翟 迪]

猜你喜歡
法治教育協同思想政治工作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融合創新 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
中學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 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
法治思維視角下的藝術管理學科發展研究
淺談《行政強制法》視野下的黨校法治教育
淺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醫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結合”
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關懷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