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新探索

2020-12-07 06:04于麗方
新絲路(下旬) 2020年11期
關鍵詞:學生特點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

摘 要:近幾年中外合作辦學的形式受到很多高校重視,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逐漸成為我國對外交流與合作領域的重要窗口,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人才的新途徑。對煙臺大學文經學院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踐可以看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生源、師資、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都存在相對特殊性,需要在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管理、師資配置和教學模式等多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確保中外合作辦學取得理想效果。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特點;學生管理;管理措施

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有效補充形式,對滿足我國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需求、鍛煉培養各方面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尤其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落實,為了培養符合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我們與相關國家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趨勢。[1]

一、煙臺大學文經學院中德合作辦學項目現狀

煙臺大學中德合作辦學項目由煙臺大學文經學院與德國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合作創辦。培養具備雙語溝通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應用型機械學科高級專業人才。

這個專業主要培養面向中德兩國機械工業發展需要的,具有扎實的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理論與技術、電工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能夠具備國際視野和雙語溝通能力,在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領域中從事技術開發、設計制造和經營管理的專業技術性工作。

二、學生特點、問題和管理難點

1.學習自控性和自主能動性相對不足

合作項目的學生錄取分數略低于其他普通專業的分數。這部分學生的高考分數不如其他專業的高,其中內在反映了部分同學的學習自控性和自主能動性相對不足。進入高校后,由于中合作辦學項目的特殊性,課程設置比較繁重,這些學生需要承擔幾乎其他專業兩倍的學習壓力和課程內容,這對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是一場巨大的考驗。在高校大學生活中,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尤其學習自主能動性是拉開他們之間差距的根本因素,也對相關學生管理提出新的挑戰。尤其是德語學習方面,零起點學一門外語,并且是一門有難度的外語(德語)對于該項目學生來說是個學習難點,學生容易對學習產生畏難、疲憊等心理。這造成管理方面也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專業,學生管理和培養難度較大。

2.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生活自理能力較差

該項目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上大學是十多年來第一次住校,他們脫離了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溫室環境,來到一個要靠自己獨立生活的環境,或多或少還是有些不太適應。有的學生是第一次自己鋪床疊被,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自己在食堂打飯,他們來到這個新環境,對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心理適應都是新的挑戰。當然凡事都有好壞兩面,可以辯證來看。家庭生活條件較好的學生吃苦能力較差,對離家住校的生活和學習需要新的適應,這些是他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歷練,他們承受住了新的考驗,培養獨立自主的生活和學習能力,今后的人生路將會變得更加精彩。與此同時,對學生的管理方式方法及其模式也只有通過這些考驗,才能變得日益完善,才能將參加中外合作項目的學生培養的更好。

3.個性張揚鮮明,集體榮譽感有待加強

作為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輕學子,他們接觸信息廣泛,思維活躍,大多具有張揚鮮明的個性。中外合作辦學具有“中+西”特點,中德合作辦學項目學生較普通專業學生接觸更多西方思想、文化,形成更加活躍的思維方式,具有較寬廣的國際視野。同時,現階段的學生們多為獨生子女,家里養尊處優的生活讓部分學生自我為中心的情緒較為嚴重,個人意識較強,集體意識較弱。班級群體就是一個團隊共同體,每個學生成員實力即使都很強、富有才華,但如果都尚個人主義、集體觀念淡薄,這樣的隊伍很難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會被輕易擊敗。增強班級凝聚力是學生管理方面的關鍵和難點。

4.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有待養成

在部隊里有這樣一句話:作風出戰斗力。我國陸軍為何至今世界無敵,就是得益于優良也可以說是嚴苛的工作和生活作風。這條規律在學生身上同樣適用。學生作風問題首先就直接反應在宿舍衛生。中德項目學生大多在家沒有做過家務,內務等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宿舍衛生看似小事,實則不然?!耙皇也粧?,何以掃天下?”良好的宿舍衛生習慣對個人和集體都十分重要。如何做好宿舍衛生,不在日常管理中拖集體后腿,這需要舍長的合理安排,需要宿舍成員的配合,也需要老師的監督。除了良好的宿舍生活衛生習慣,還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遵守課堂紀律。如何管理學生的學習尤其保證課堂良好教學秩序,使其遵守學校相應規章制度和課堂秩序,這成為辦學的首要任務。

三、為解決一系列難題而設計獨特的管理模式

1.三方聯動,管理更加嚴格

地方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上,外籍教師往往是短期集中授課,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學習外方授課方式的中國教師,此類短期培訓很難取得實際效果。[2]

我們采取三方聯動機制,任課老師、輔導員和班級干部三方聯合起來,齊抓共管。嚴格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課堂管理和日常行為管理。項目里的學生很多不愿意吃學習的苦,學習壓力一大就想放棄。尤其嚴格課堂管理,項目內學生的課程較滿,幾乎周周滿課,一旦課堂抓得不嚴格,學生逃課去玩游戲或者睡覺或者課堂上持續性走神,后面的課程也會跟不上。如此下去,到了期末,這類學生就會在考試時候作弊,影響學風和考風。相反,嚴抓課堂紀律,有助于學生平日的學習,也有助于知識的消化和專業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時,這可以使得學生們的綜合素質提高,更加容易通過德方的考核,以便保證大多數同學可以順利出國進修。

2.組建國際化優秀師資團隊,強化教學師資力量

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有效供給不能滿足潛在的教育需求,“迫切需要加強中外合作辦學供給側改革”[3],尤其需要充實加強教學師資力量。煙臺大學文經學院對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提升的內涵建設和人才招攬傾注大量心血,貫徹落實“培養國際化優秀匠心人才”的辦學思路,構建具有中外合作辦學特色的師資隊伍體系。為此,煙臺大學文經學院對外招聘國際化人才,對內加強培育選拔具有優秀人才,努力打造并完善自己的專業教學科研團隊。其次,加強引進人才工作,在接受德方派遣的外籍教師的同時,在全球高薪聘請外籍教師,保障中外合作辦學的基本特色。再次,學院積極參與項目對接,邀請德方任課教師前來授課,促進學院學生的學習。學院重視雙方師資的培養,每年有領導層的互訪學習和深入交流,并逐步互派老師和學生,實現全方位交流合作。最后,學院也十分重視教師師風師德建設,強化中方及外籍教師師風師德,夯實合作辦學基礎,提升辦學效果和品格。

3.因材施教,多進行鼓勵式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經濟條件,學生家長們大都注重孩子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甚至多個特長,這一點是多年實行素質教育的結晶。與此同時,學生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自尊心強,個性張揚,難以接受批評,教育方式不當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對于每個人,我們要因材施教,進行亮點教育和鼓勵式教育。實踐證明,鼓勵式教育在學生中起到良好效果。

4.創新教學模式

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是為了解決中外合作辦學期間學生遇到語言等學習障礙時而進行的有益探索。通過兩年的實踐,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生源與普通本科生相對較差且理科學生外語水平相對較低等現實狀況,為既滿足合作辦學發展需要,又滿足當代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強化銜接授課于鋪墊教學,即分散知識難點,逐步分階段教學,提高中方教師與外方教師教學之間的銜接與實效。規范教學管理,及時統計保存外教課程數據,促進學生專業學習實效。課前為學生進行專業術語即專業詞匯的中德互譯輔導,打好學生的德語基礎;課后為學生安排專業知識問答,反饋外教的教學情況。打破傳統班級限制,大二根據學生一年的語言學習情況進行語言分班,滾動式動態分班,更加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5.目標導向,強化效果

我們做過調查,項目內學生剛入學,以出國為目標的占比80%。我們重視學生的目標導向教育,針對出國的國別,增加對學生的國外文化認識的教育。項目中大部分學生準備出國,在國內教育大部分集中在對語言和專業課的教育,但學生對國外的風俗文化、法律制度等知之甚少。針對這一現象,我院在平時的教學中,增加對德國的文化制度等講解。并通過學生組織的國際文化節,德國文化節等活動增加學生對德國的了解。利用寒假暑假時間為學生聯系合適的冬令營或者夏令營,讓其提前接觸了解德國文化常識,對其后來在國內一兩年的學習大有益處。學生確立了留學目標國家后,增加了學習動力,不用老師布置,自己就會積極主動學習語言和文化知識,學習效果很明顯。

6.創新多渠道引導方式

中外合作辦學的不少學校都在探索引導管理學生的各種途徑,比如加強黨建工作、把握辦學方向、精細化管理、優化管理效率、自我管理能力等等,[4]充分利用網絡媒介線上交流是其中最重要創新方式?,F在電腦普及,學生們熟悉網絡生活,習慣在網絡上敞開心扉。一位老師找學生當面談話,學生一句也說不出來,告訴老師我們網上聊吧。接著該同學到網絡上跟老師連續聊了兩個小時。當然,最后起到的教育溝通效果也很明顯。學生的興趣和思想在哪里,我們的教育就要跟到哪里。新時代,我們的教育引導工作不應拘泥于教室、辦公室或者面對面的方式,更應該開闊思路,增加對學生隨時隨地的網絡教育,QQ、微博、微信等各種媒介。我院中德項目學生課程很滿,課間也忙碌在更換教室的路上。但是從未耽誤我們對學生的教育。面對面教育時間不足,我們就經常在網絡上開班會,或者通過網絡一對一督促學習、逐一聊天談話談心等。

四、推動國際化教育管理的改革

目前教育國際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大學或科研機構之間的雙邊或多邊合作,而未來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趨勢已經從合作轉向全球化校園(global campus)或全球化教育(global education),教育國際化的形式和內涵發生了質的轉變。[5]我們應該積極了解國際教育的發展新動向、新特點,多搜集相關信息,加強相關合作,不斷豐富自身合作辦學的經驗和實踐。尤其是對于地方院校而言,“中外合作辦學還可以吸收國外先進的辦學經驗和教學成果,促進自身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盵6]針對項目的現狀和學生特點和管理難點,我們嚴管理,強師資,個性化教育,動態分班,目標引導,多渠道教育等多措并舉,努力進行項目管理工作的探索,全面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注重人才的創新思維培養和實踐技能培養。

中外合作辦學是人才培養的一種現代化新形式,也是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放在第一位,重視創新思維培養,在實踐中不斷前行。教育部國際司司長許濤曾言“合作辦學要不忘初心,最終是要引領和示范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毕嘈旁谖覈闹型夂献鬓k學項目的推進將更深入,我國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也將更加成熟,登上一個新高度。

注釋:

[1]張民選、李亞東.中外合作辦學認證體系的構建與運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莫玉婉、莫春雷.高職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問題及展望.教育與職業,2019.10

[3]薛二勇.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和發展的政策分析.中國高教研究,2017.2

[4]岑逸翹.中德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學生工作初探——以肇慶學院中德合作辦學項目為例.大學教育,2019.9

[5]任友群.“雙一流”戰略下高等國際教育國際化的未來發展.中國高等教育,2016.5

[6]鞏堅.地方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改進路徑.宜春學院學報,2020.4

參考文獻:

[1]林金輝、劉夢今.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內部教學質量保障基本要素及路徑.中國大學教學,2014.5

作者簡介:

于麗方(1982--)女,山東煙臺人,煙臺大學文經學院助教,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與學生管理工作。

猜你喜歡
學生特點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
基于間斷—平衡理論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的政策演進研究
技工學校學生就業指導的探索與思考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探究
淺析“四進”制度對班級管理的意義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網絡化問題研究
產業與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辦學”服裝人才培養
教育生態學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隊伍專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淺論五年制師范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管理
中外合作辦學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
獨立學院商務統計教學實踐與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