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視域下的中國雜技保護

2020-12-08 04:11劉少林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89期
關鍵詞:文化保護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少林

【摘 要】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雜技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支持。中國雜技最初誕生于原始社會,發展至今已經瀕臨失傳,傳承人才缺失,導致中國雜技陷入了困境。在此背景下,在國家的支持下,我國開始大力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針對雜技強調活態傳承、發揚文化的要求,與時俱進積極尋求實施方法,以便于為中國雜技提供更加穩定的生存環境。本文就非遺視角下的中國雜技保護內容展開分析,明確中國雜技保護重要性,提出合理化建議全方位踐行落實,力求將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留存和傳承下去。

【關鍵詞】中國雜技;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文化

當代社會背景下,很多人類歷史上誕生的優秀文化,由于社會變遷已經無法適應新環境,逐漸消亡,流失在歷史的場合中。這些更具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失傳,是人類人文財富的重大損失,一個民族文化缺失的國家,是難以長遠生存和發展的。中國雜技作為一種源于本土的優秀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同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由于中國雜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發展歷史有機會,自從我國的非遺名錄保護機制建立以來,中國雜技逐漸納入其中,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漸標準化、規范化,但由于雜技項目中的不均衡發展,過度商業化開發,傳承人才老齡化嚴重等問題的存在,致使很多優秀的雜技項目瀕臨失傳,對于此類問題還有待進一步商榷和完善。

1 中國雜技的發展歷史

結合相關史料記載,中國雜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很多陶俑和石雕中均有雜技的身影。早期雜技的誕生,同祭祀存在密切聯系,當時正處于奴隸社會,人們對于自然環境探索程度不足,存在著敬畏之心,探索自然的同時自身記憶隨之提升,相應的催生了很多技巧。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這些特殊技能可以打破自然環境的約束和限制,逐漸將其謠傳化,開始在人類社會廣泛傳播[1]。隨后社會變革,雜技的神秘面紗開始退去,逐漸成為一種單純娛樂敬天的工具,服務于王權,宮廷藝術開始萌芽。秦漢時期的雜技大規模發展,被稱之為角抵、百戲,興盛一時。唐宋時期經濟飛快發展,社會安定,百姓富足,是文化娛樂發展的鼎盛時期,雜技表演開始從宮廷內部流傳到宮廷外,唐代的交房和宋朝時期的瓦舍,均是表演雜技的主要場所。明清時期,宮廷表演已經不再是雜技的主要發展方向,江湖賣藝開始成為雜技表演的主要形式,開始同民間生活融合,涌現出多種的雜技表演形式。民國時期,雜技表演地位大大提升,開始走出國門;新中國成立后,雜技表演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各地區涌現出很多雜技舞團,立足于傳統雜技形式的同時,開始進一步創新變革。新世紀以來,國家頒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國雜技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納入到非遺保護范圍內,但發展至今,非遺保護工作仍然面臨著諸多困境,中國雜技的生存環境較差,許多優秀的雜技項目已經失傳。由此看來,非醫視域下的中國雜技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還需要進一步深化變革[2]。

2 非遺下的中國雜技保護問題分析

2.1職能部門保護意識薄弱

結合目前中國雜技非遺保護工作現狀來看,普遍存在者地方制度不完善,相關工作人員的保護意識薄弱的情況,加之地區之間文化背景存在一定差異,容易令雜技保護工作脫節,落實不到實處。非遺發覺和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發掘的項目需要長時間研究深入,更加清晰的了解項目內容,以便于形成基本框架,提出更具針對性的措施落實到實處。非遺保護工作專業技術人員匱乏,工作隊伍整體素質水平偏低。工作人員和民間傳承人員之間,存在矛盾沖突,如何協調好非遺保護傳承者之間的關系,需要工作人員更強的溝通能力與工作耐心,但實際上隊伍整體素質水平不高,很多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失傳[3]。

2.2法規約束力不強

我國針對非遺保護的法規建設力度不斷增強,頒布了一系列法規政策與地方制度,逐漸形成了基本結構框架。但目前的非遺保護法律規定還有很多不足,針對性不強,未能積極融合到規劃工作中,法規執行性不強。對于現行頒布的法規,具有行政法規性質,民間團體的非遺文化傳承力度有限。由此看來,加強行政保護和民事保護是必然選擇,法規問題亟待解決[4]。

2.3傳承人的斷層

傳承人斷層問題,主要表現在雜技傳承人年齡結構老化,很多新生代繼承人能力有所不足,很多年輕人也很少將雜技作為謀生的手段,學習熱情不足。傳承人之間的斷層問題,是導致傳統雜技文化瀕臨失傳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不均衡的雜技項目發展情況,也是導致雜技傳承人凋零的主要因素之一。如,聊城雜技和吳橋雜技呈現良好的發展情況,但翻九樓和風火流星等雜技項目卻少有人關注,陷入到生存困境。

3 非遺視域下的中國雜技保護措施

3.1加強非遺保護隊伍建設

為了更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中國雜技文化,應正確看待非遺相關要求,遵循相應原則,進一步推動非遺保護隊伍建設。無論多么合理的規劃,缺少高素質隊伍執行,也是難以取得理想成果的。因此,結合相關規劃來推動非遺保護隊伍建設,定期組織業務培訓和教育宣教,學習前沿理念和技術手段,便于深入實地調查學習。在實踐中逐步強化隊伍專業性,將各項規劃和制度嚴格執行[5]。

3.2完善配套法律案法規

完善配套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雜技項目應在法規范圍內編制合理規劃,并充分結合不同區域實際情況和客觀要求編制長遠規劃,加強雜技項目商業開發,創設有利于雜技項目長遠生存的環境。結合實際情況,同步落實保護與開發工作,深層次挖掘非遺保護項目潛在價值,包括教育價值、歷史價值以及商業價值,在不打破原有雜技項目生存環境前提下,加強中國雜技開發和保護,形成合理的約束規則[6]。

3.3加強非遺保護項目統籌規劃

非遺項目保護工作并非是盲目進行,而是需要立足于實際情況統籌規劃和分析,了解雜技項目實際情況來制定更具針對性的保護方案。因此,需要對非遺保護項目深入調查和分析,評估項目生存環境,構建合理的評審體系,力求各項工作按部就班落實,實現既定目標。另外,依據后續規劃實施情況,動態調整和完善,及時改進不足,以便于提升非遺保護有效性。

3.4次序分明的保障傳承

目前我國的雜技傳承和發展存在諸多不足,由于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力度不足,致使各項工作陷入困境,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將非遺保護項目按照類型合理劃分,突出重點,有次序的進行保護。對于很多即將失傳的優秀雜技項目,結合發展困境多角度剖析編制合理的規劃。對于發展良好的雜技項目,則要注重法規完善,提供有利環境,規避利益受損。需要注意的是,各級政府部門應強化職能,形成相較于完善的保障體系,加強傳承人培養,落實職責到實處,以便于在相互交流學習中,實現中國雜技有效傳承發展。

結論:

總而言之,非遺背景下的中國雜技保護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需要正確看待其重要性,強化政府部門職能,完善配套法規,培養傳承主體,以便于順應時代發展,令更多優秀文化得以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崔樂泉.2020年度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報告[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03):65-83.

[2]王楠楠.河南省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非遺項目狀況[J].少林與太極,2021(01):18-22.

[3]金重慶,曹蕾.論國家“非遺”保護實踐經驗及成效推廣——以“建湖雜技”為例[J].雜技與魔術,2019(03):56-57.

[4]劉沛,史儒林.青海省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非遺項目調查與分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4(04):61-66.

[5]金重慶.多措并舉拓渠道 繁榮發展增效益——國家非遺項目建湖雜技保護傳承經驗概述[J].雜技與魔術,2017(05):39-40.

[6]涂丹. 全球文化保護視野下的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猜你喜歡
文化保護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族傳統體育觀光化開發模式構想
從甘肅慶陽窯洞的發展來看傳統建筑文化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內蒙古民族文化對外傳播效果研究
論仡佬族作家王華小說中的鄉村鏡像與民間想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