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2020-12-15 06:58吳絢婷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潮劇人文精神

吳絢婷

摘要:廣東潮汕英歌舞和潮劇都是潮汕人民創造的本土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兩者的發展歷程不同,但都體現了潮汕文化極強的包容性,兩者的藝術特色不同,但都體現了潮汕人民的精神氣質。作為潮汕文化的姐妹花,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她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成為潮汕人民十分喜愛,廣為流傳的文化藝術奇葩。

關鍵詞:潮汕英歌舞;潮劇;人文精神

潮汕英歌舞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群眾性廣場情緒舞蹈,是集舞蹈、戲劇、武術于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潮劇也叫潮州戲,因形成、發源于潮汕地區而得名,是中國十大劇種之一。潮汕英歌舞和潮劇都于200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潮汕人民喜愛的文化藝術,是潮汕優秀傳統文化的姐妹花。

一、潮人之光,潮汕瑰寶

潮汕英歌舞和潮劇都是潮汕人民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是潮汕人民如癡如醉的心靈韻律操。潮汕英歌舞具有獨特的潮汕文化特色,舞蹈語匯雄渾高昂、激越慷慨,威武高亢的鑼鼓聲,震天動地的舞步聲,響徹云霄的擊槌聲,此起彼伏的吶喊聲,噴發出熱血沸騰、迎難而上、逆境抗爭的激情,抒發了長期處于惡劣生產生活環境、動蕩不安社會環境壓力下的潮人集合眾人力量,喚起群體抗爭,以不屈不撓的氣概去改變現實的群體意識。潮汕英歌舞的氣質、氣氛、特征是潮人性格特征的寫照,同時又是古代潮人生產生活狀態的反映。清朝順治年間吳穎篡修的《潮州府志》從潮人生產生活環境、經濟產業等角度剖析潮州及所轄各縣強悍的民風,記錄如下:“潮俗民多力耕……勁悍難治”;“潮陽濱海民性強悍,負氣好爭”;“普寧地狹而新集,也悍”;“澄?!瓭O海之民多悍戾,昔為邊?;肌?。古代潮汕百越雜居,秦朝之后遷徙進入潮汕的人群各據一方,聚集而居,百越與遷入人群之間、遷入不同群體之間,以爭奪資源為核心的沖突時有發生,古代潮汕居民群體生態也造就了潮人強悍剛強的性格。

生產活動方面,以潮汕農耕時代主要農作物水稻種植為例,水稻生產中的行為、動作、聲音,包括手舞足蹈,大聲喊斥,敲擊木棍,驅趕鳥患等,逐漸演化為潮汕英歌舞的動作、聲音元素。生活方式方面,《禮記·王制》這樣描述:“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生吃魚片等飲食習慣延續至今,而古代潮人紋臉的習俗,也許與英歌臉譜存在某種聯系。

潮汕族群自古就有多神重祭之風,清順治年間《潮州府志.風俗考》在篇幅甚短的文字中就三次講到“重巫覡,鮮醫藥”,“秋冬多瘴癘,鮮服藥,專多巫覡”,“五日迎牲以儺,謂之禳災”的潮俗,祭祀離不開舞蹈,祭祀中的原始宗教舞蹈便成為潮汕英歌舞的來源之一。

潮汕英歌舞起源于潮汕原始舞蹈,主要包括原始鄉村舞蹈和原始宗教舞蹈,因而潮汕英歌舞保留著古老、獨特的潮汕傳統文化藝術特色,如臉譜、圖騰、意象等。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她又包容、吸納了多種優秀文化的營養,成就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

學習戲劇,從戲劇身上吸取豐富營養:英歌舞人物形象和故事內涵,是學習漢劇《攻打大名府》形成的;英歌舞中的師公、師婆,是外地儺中的儺公儺母依附在西秦戲身上,于二百多年前流入潮汕地區時被英歌舞、獅舞等吸收、演化形成的;目前英歌舞的服裝和化妝也是學習、借鑒戲劇形成的。

吸納大量的道教文化元素:從編制看,英歌舞隊的舞者一般28人、36人、72人,最多為108人,來源于道教28星宿、36天罡、72地煞、天罡加上地煞108星神的星辰神系;從人物形象、妝容看,舞者除了扮成梁山好漢外,其他畫著鬼面、神面,具有道教風格;從服飾、道具看,清代時舞者的服裝是道袍,背著兩把桃木劍,后來為了方便,把桃木劍直接畫在舞者上衣背后;從功能看,英歌舞具有“禳災禍,迎吉祥”、“索室逐鬼”等祭祀功能。

從英歌舞的動作、套路、陣法圖形看,她吸納大量南方武術和軍隊練兵、打仗的元素,同時還吸納了民間信俗及節慶活動文化元素。近年來,英歌舞學習舞臺表演藝術,試圖走出農村,走向城市,走上現代舞臺;吸取街舞等時尚市井文化的營養,力圖獲得持久的魅力和風采,保持對基層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吸引力。我們可以看到,英歌舞從遠古走來,千年求索,從來沒有停止過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腳步。

潮劇的源頭是南戲,是潮汕人民創造性地學習南戲,創造出來的戲劇?,F存最古老的潮劇劇本《荔鏡記》顯示,明嘉靖年間潮劇已經成熟,其本土化特征主要體現在“潮”字:一是用潮汕話念唱。潮劇行內流行一句俏皮話:“正字母生白字仔”,說的就是潮汕人民把“正字戲”(官話戲)的南戲,變成“白字戲”(潮汕方言戲)的潮劇,。二是唱腔潮腔潮調。腔調配合潮音語調,隨著唱詞潮音升降,腔調圓活多變,具有濃厚潮韻潮味;唱腔中的幫聲,是潮劇唱腔的一大特色,是南戲及戲劇所沒有的。三是潮劇音樂保留了較多唐宋古樂曲特征,又吸收了潮州音樂、潮州大鑼鼓、廟堂音樂、英歌小戲、潮州歌冊、民間小調樂曲等,聲歌輕婉,清麗幽雅,明顯異于南戲及其他戲劇音樂。此外,潮劇道具、舞美還吸納了潮繡、木雕等潮汕元素。

潮汕英歌舞是起源于潮汕原始舞蹈,吸納多種優秀文化營養形成的;潮劇是潮汕人民學習、借鑒南戲,發揮聰明才智,整體改造南戲創造出來的具有濃郁潮汕特色的本土文化。從英歌舞和潮劇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潮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看到潮人自強不息、學習革新的優秀品質和卓越智慧,看到潮汕文化強大的融合能力。

二、同根異彩,斗艷奇葩

潮汕英歌舞與潮劇都是潮汕人民創造的文化成果,而且共同信奉田元帥為祖師爺,有著同根同門的特殊關系。相傳田元帥原來姓雷,是唐明皇李隆基的樂師,精音律,善歌舞,“安史之亂”時,為安祿山所捕,因拒絕為安祿山表演而被殺,死后忠魂不散,多次顯靈打擊叛軍,因其帥旗“雷”字上部被云霧遮擋,人們稱他為“田元帥”?!鞍彩分畞y”平定后,李隆基感念他的忠誠,封他為梨園主管,閩粵閩南語地區的戲班、樂舞尊他為祖師爺,福州市古樓區有一座田元帥廟,始建于唐末,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傳統潮劇戲班對田元帥的崇拜具有較嚴格的程序和要求,英歌舞則比較簡潔通融,往往在演出前將一塊田土或一株連根帶土的水稻栽在香爐中,作為臨時牌位,代表田元帥,進行祭拜。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田元帥是潮劇對南戲祖師爺衣缽的繼承;而英歌舞隊信奉田元帥,應是南戲傳入潮汕、潮劇形成之后英歌舞向田元帥的歸依。

英歌舞和潮劇還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都實行師帶徒授藝形式;英歌舞中、后棚音樂基本與潮劇伴奏相同;都主要采取勾臉與揉臉兩種化妝方式;英歌舞和潮劇的武功同屬于南方拳術等等。

英歌舞與潮劇又存在諸多差異。英歌舞隊幾乎都是業余的,名稱大多以地名冠首,如普寧南山英歌舞隊;潮劇班社基本是職業化的,建國前的戲班,往往有非常儒雅名號,如怡梨、玉梨、賽寶等,建國后經過戲改,都叫劇團。英歌舞隊幾乎都是公益性組織,組建時所需資金多由村政籌集或鄉紳賢達捐贈;戲班卻是私人的,有老板、出資人,要組織收入,追求盈利,建國后劇團多是體制內事業單位。英歌舞隊員與英歌舞隊沒有的人身依附關系;潮劇演員與組織具有人身依附關系,解放前甚至實行童伶制。英歌舞主要有游行表演和廣場表演形式,潮劇則采取舞臺演出形式等等。

潮劇和英歌舞情同姐妹,經常聯袂并肩,攜手偕行,活躍于潮汕以及海外潮人社區的各種慶典、祭祀及時年八節活動現場。英歌舞表演多在白天,往往能在各種活動的核心場合表演;英歌鑼鼓能攝人心魂,“空空鏘”的鑼鼓聲略顯單調而又雄壯高昂,對潮汕兒女是一種無法抗拒的沖擊、誘惑和召喚,潮汕有句俗話:“鑼鼓響,心蓬淺(心潮澎湃,按捺不住之意)”,英歌舞隊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一片歡騰;最盛之時,潮汕竟有400多支英歌舞隊。夜幕降臨,雄渾的潮州大鑼鼓和悠揚的二弦聲音響起,潮劇粉墨登場,有時通宵達旦。光緒末年,澄海蘇南鄉帝君廟重修,帝君誕日,鄉紳捐資聘請了52家戲班在帝君廟周邊鄉里同時演出;清末普寧下架山鄉某次七月十五盂蘭盆會,聘請了33家戲班同時演出;民國二年正月,潮安庵埠郭隴鄉游三山國王,鄉里聘了23家戲班連演兩天;時下,每逢鄉村大喜日子,請多個劇團連演幾天的情況仍非少見。自古至今,英歌舞和潮劇都十分和諧、熱烈地巡演于潮汕各地,是潮汕鄉村活動最出風頭的文藝明星,是最受潮汕群眾青睞的精神盛宴。

英歌舞和潮劇的組織形式、內部關系、表演形式、文化影響與潮汕歷史發展狀況和潮人的生活狀況緊密聯系在一起,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潮汕民間社會之強大和活躍,看到潮汕文化之古老和豐饒,看到潮汕民眾的精神世界,看到潮汕藝術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英歌舞簡約,概括、寫意而又韻味無窮,潮劇繁盛,枝繁葉茂異彩紛呈;英歌舞充滿野性,散發著泥土氣息,潮劇斯文典雅,飄蕩著書卷芬芳;兩者的氣質類似于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但都直指潮汕民眾心靈,抒發潮汕民眾感情,深深植根于潮汕民眾的心里。

三、美人之美,和而不同

英歌舞和潮劇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尋尋覓覓,不斷探索,學習借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嘗試藝術之間的融通,以期以更加獨特的藝術魅力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

英歌舞與潮劇之間既互相學習,又堅守個性,堅守自己的獨特藝術特色。潮劇形成的過程中,曾學習吸取了古老英歌藝術的精華,如英歌小戲、雜戲、道白等。清代以來,英歌舞大規模吸納融合潮劇和武術元素,陣容擴展到前、中、后柵三大部分:前柵就是今天我們經??吹降膹V場情緒舞,是經過歲月的磨礪,洗盡鉛華保留下來的精華;后柵是武術表演,正逐漸失傳;而中柵的節目包括小戲、道白、雜耍等,其中《桃花過渡》、《鬧花燈》、《京城會》等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潮劇選段,至今仍深為群眾喜歡。

建國后出現的女子英歌舞,在藝術內涵、形式等方面發生嬗變。在人物造型上,由純男性舞蹈改為純女性舞蹈,舍棄了梁山英雄的妝容、故事,一律模仿潮劇武旦打扮,清一色英姿颯爽的女將。在舞姿造型上,糅合英歌舞動作和潮劇武旦動作,體態舞姿凸顯潮汕女性的嫵媚、端莊、英武。

英歌舞和潮劇的武功同屬于南方拳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早期的潮劇武戲,接近于真正的武術,為適應舞臺,提高觀賞性,一直在學習、改進,如學習京劇蓋叫天的武工,目前潮劇武戲更有“戲劇范”,更加“傳神”,更加契合舞臺環境和氣氛。英歌舞則一直把武術水平作為衡量英歌舞隊水平的重要標準,強調真本領,追求真功夫,反對花拳繡腿,突出血性和不屈不撓精神,營造震天動地、氣壯山河的氣氛,被稱為“戰舞”。因此,潮劇武戲中的武器多是道具,英歌舞中的道具多是真刀真槍。

英歌槌的剛猛雄渾,水袖的曼妙輕盈,剛柔相濟,交相輝映,和而不同,雋永醇厚,讓人們感受到潮人的鐵骨柔腸,豁達灑脫,感受到潮人精神世界的豐滿多彩。英歌舞和潮劇歷經滄海桑田,歲月洗禮,洗盡鉛華,愈發熠熠生輝,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她們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臻于至善的品質和學習創新的能力,英歌舞和潮劇身上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體現了潮人的品格和情懷。挖掘英歌舞和潮劇的人文內涵,賞析、品味這些優秀傳統藝術所蘊涵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堅定文化自信,將為區域為民族為國家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前進動力。

參考文獻:

[1]吳穎篡修:《潮州府志》,清朝順治年間;

[2]周碩勛纂修:《潮州府志》,清朝乾隆年間;

[3]隗芾著:《潮陽英歌舞》,[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4]陳寒星、王澤暉、洪介輝編著:《潮汕游神賽會》,[M],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5]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潮陽縣志》,2000年;

[6]尚秉和著:《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岳麓書社,1991年6月;

[7]《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編:《中華舞蹈卷·廣東卷》,[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6年2月;

[8]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整理《潮陽縣志》,[M],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2000年10月;

[9]劉建、張素琴、吳宏蘭著:《舞與神的身體對話》,[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

猜你喜歡
潮劇人文精神
姚璇秋:潮水不盡 潮聲不息
基于中國知網文獻統計的潮劇研究梳理與分析
白金十分鐘自救互救實踐創新展現新時代人文精神價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及構建
潮劇演出團隊與潮劇興衰嬗變研究
試論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
基于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缺失與重建的新思考
論潮劇的活態保護
尋找歷史的縫隙——關于“人文精神討論”的述評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