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我國城市中農民工需求問題的分析

2020-12-16 07:56李金軒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0年20期
關鍵詞:需求層次理論農民工

[摘要]在中國社會上,農民工群體可謂是受盡了排斥,不僅被邊緣化,甚至還被隔離化,這些造成了城市的新二元結構現象的出現。由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人類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需求,總共劃分成五大層次,并以“金字塔”的樣式呈現出來,這些層次又被劃分成生存、歸屬、成長三大階段。當農民工群體出來打工的時候,要想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里生存下去,就要讓自己最基本的需求能夠被滿足。他們在和城市相互融合的過程里所衍生出的需求的變化過程就和上面提到的需求層次理論大致相同。本文基于需求層次理論,以農民工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民工;城市融合;需求層次理論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A

根據劉易斯提出的二元化結構,發展中國家形成二元結構的過程中必定伴隨著勞動力的轉移從而產生農民工這一群體。農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出現許多問題,而大多數的研究者都側重于農民工對城市的影響,很少有人研究城市中農民工的需求問題?;隈R斯洛的需求理論,本文將從五個層次分析農民工的需求問題,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內容,還可以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思路。

1 研究內容

1.1 農民工的生理需求研究

人類活動最基本的動力就是生理上的需求,這也是最基礎的需要。農民工的這方面需求主要體現在他們的經濟融合方面。經濟是他們一切活動的根本,只有在這些得以保證之后才能談到與其他的融合。田豐在自己的研究中,通過把城市與農村工人之間的一些數據進行分析之后,發現二者之間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入職時的戶籍問題。國務院有關課題組在2010年的研究中總結出,當收入水平相同的情況下,農民工群體的消費水平也遠遠小于城鎮內的居民,兩者的消費模式和結構也有明顯的差距。經濟融合的具體體現還表現在農民工群體進行勞動的時間長、力度很大、工作條件也很差等。該課題組在2011年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總結出:2009年農民工的日均工作時長平均為9.91小時,加班加點是工資的主要構成。除此以外也有些學者認為在這一進程中存在著“收入悖論”的現象,收入對這一進程有著一個限值水平,當收入水平大于或等于這一數值之后,經濟對農民工問題的積極影響就會降低直至消失。這也就是說,在農民工問題中,經濟的影響水平是有限的,并不能夠完整反應其中存在的問題。

1.2 農民工的安全需求研究

這指的是人們對于安全的追求的機制,農民工們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心中的安全感不斷降低。所以在本文所研究的問題中,這一需求的主要體現是該群體的制度融合。具體而言就是因為戶籍問題而產生的城鄉差異。通過國家統計局的調查,在2017年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所參加的養老、醫療、工傷以及失業的保險分別是18.2%、29.8%、38.4%和11.3%。由此得出,這一群體的保障體系在慢慢構建和完善,但是具體的參保人數所占比例還不是很高。這些勞動力要想能夠自由行動就需要改變戶籍制度。

1.3 農民工的情感和歸屬需求研究

這個需求是人們希望能夠被關懷、被愛護和被理解,可以融入到集體里面。這個農民工群體來到陌生的城市工作和生活,非常希望有歸屬感,具體表現在文化的認同和社交網絡規模這兩方面。本文把這個維度定義為社交文化的融合。楊黎源在2007年的研究中以寧波市為研究對象,從風俗習慣這方面對外來人口的城市融合情況進行了分析,韓克慶在2007年用該群體參與工作地的活動情形來分析有關影響。悅中山和黃西亞分別在2001年和2002年用市民的親屬、市民非親屬和非市民三種關系分析社會網絡對他們的社會融合產生的影響。這篇文章認為網絡應該分為原有的親緣和地緣關系、遷入以后建立的新的社會聯系兩大部分。文化的融合在很大方面受到經濟的融合制約,相反也會對農民工對城市的融合產生加速或者限制。與此同時,文化的融合也會對農民工們對自己的了解程度和定位產生影響,從而影響他們心理的融合。

1.4 農民工的尊重需求研究

這個需求是人們對于自身尊嚴的一種追求,有自我尊重以及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和認同。他們在和整個的融合過程中需要受到內外的尊重,體現在心理層面的融合。研究人員從自我身份的認知、滿意度以及本地居民的態度等等幾方面進行考察。李義波和朱考金在2010年針對這一過程中的自我認知來進行研究,發現這一群體對于身份任職存在著自身分化的現象,大多數人仍然認為自己還是農民,但是還有一部分人希望自己的身份能夠有所改變,褚榮偉等在2012年通過對在上海打工的農民工的數據進行調查,用城市的滿意度與認同度、將來的發展愿景這幾個指標,對研究對象的眾多因素對城市的感知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考察。張斐在2011年通過研究得出,新一代的農民工在主觀層面的自我評價對與城市的融合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悅中山在2012年提出該群體的心理與文化融合與價值判斷有很大關系,這種差異的變化是各個群體共同努力達到的,市民們對該群體的態度以及二者在互動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情都會影響彼此的心理,兩者擁有雙向性。

1.5 農民工的自我實現需求研究

這個也是本文所依靠的研究理論中最高層面的需求,指的是自身理想與價值的達成和追求。在生存與歸屬得到滿足之后,農民工群體便開始了自我追求的實現。這篇文章采用農民工身份融合對這一需求進行了代表,這不僅包含了客觀條件,還包括了該群體的主觀意識,社會融合的主要表現是該群體的社交情況和他們的政治權利、個人的職業追求等。秦昕和張翠蓮等學者在2011年對農民工群體的工作特征進行了研究,一致認為工作最能反映出他們社會地位,并用此對城市中的農民工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楊緒松等學者在2006年從交友的意愿、碰到問題時候的求助對象以及將來的打算這幾個方面對社會的支持對該群體產生的影響進行研究。

2 結語

根據這三個需求層次的階段,人們可以發現,農民工與城市的融合必定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是他們的生存,要對他們的生理方面的需求進行滿足,讓他們可以生存下去,在城市融合中的具體表現是經濟的融合。第二是他們的歸屬階段,該群體不只是希望自己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更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追求這群體歸屬感。在與城市的融合中具體表現為制度、社會文化和心理三個維度的融合。第三是自身的成長階段,他們渴望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報復,能夠真正開始融入城市,主要體現在身份的融合,這也是城市里面農民工問題最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客觀條件和主觀意愿得到了統一。

[參考文獻]

[1]田豐.城市工人與農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0 (02).

[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農民工市民化對擴大內需和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0 (06).

[3]孟穎穎,鄧大松.農民工城市融合中的“收入悖論”一一以湖北省武漢市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11 (01).

[4]劉傳江,程建林,雙重“戶籍墻”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J].經濟學家,2009 (10).

[5]楊黎源.外來人群城市融合進程中的八大問題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2007 (06).

[6]悅中山,李樹茁,等.從“先賦”到“后致”:農民工的社會網絡與社會融合[J].社會,2011(06).

[7]李培林,李煒.近年來農民工的經濟狀況和社會態度[J],中國社會科學,2010 (1).

[8]李義波,朱考金.農民工融合度主觀認知狀況:身份認同、城市歸屬于發展規劃一一以江蘇省1085名農民工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0(01).

[9]褚榮偉,肖志國,張曉冬,農民工城市融合概念及對城市感知關系的影響——基于上海農民工的調查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2 (01).

[10]悅中山,李樹拙,費爾德曼.農民工社會融合的概念建構與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2 (01).

[11]秦昕,張翠蓮,等.從農村到城市:農民工的城市融合影響分析模型[J]管理世界.2011 (10).

[12]楊緒松,靳小怡,等,農民工社會支持與社會融合的現狀及政策研究—一以深圳市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6 (12).

[作者簡介]李金軒(1997-),男,河南商丘市人,本科在讀。

猜你喜歡
需求層次理論農民工
我國2.8億農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談中職生實現真正學習的路徑
基于激勵理論的組織薪酬方案設計的思考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解讀海子的詩作
解惑大學生就業難:基于需求導向的思考
國家統計局:農村剩余勞動力供給面臨拐點
公租房計劃中不能少了農民工等5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