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帝汶語言生態及語言政策研究

2020-12-21 07:29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張治國
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東帝汶葡語母語

上海海事大學 外國語學院 張治國

提要:東帝汶是一個位于東南亞,并與印度尼西亞領土接壤的國家,曾經是葡萄牙和印度尼西亞的殖民地,2002年才獨立,經濟還比較落后。東帝汶的語言生態由土著語言、殖民語言和外語構成。土著語言有17種,其中以德頓語最強勢;殖民語言是葡萄牙語和印度尼西亞語,外語以英語最為盛行。東帝汶為了解決國內本土語言保護和國際語言溝通的雙重問題,而采取了雙官方語言和基于母語的多語教育政策。研究表明,該國語言生態及語言政策特點顯著,但也遇到一些挑戰。

1 引言

根據我們通過中國知網CNKI搜索的結果以及在其他數據資源的瀏覽結果,我國對東帝汶語言生態和語言政策的研究還非常有限,目前僅有鄭蔚康(2009)對該問題某些方面做過較詳細的研究。此外,王亞藍和王輝(2016)對這個主題進行過簡單的介紹。因此,本文擬對東帝汶的語言生態和語言政策進行較全面的梳理,并予以適度的分析,以便豐富我國語言政策的國別研究,并可為那些在東帝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企業和個人提供一些有關東帝汶語言生態及語言政策方面的背景知識和分析數據。

2 東帝汶的語言生態

2.1 東帝汶簡介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imor-Leste),簡稱東帝汶(East Timor/Timor-Leste)??梢?,該國的國際表達有兩種形式,其中Timor源自馬來語timur,是“東”之意,Leste是葡萄牙語(簡稱葡語)單詞,也是“東”之意。因此,不管是East Timor還是Timor-Leste,它們都是意義重復的地名,學術上稱此為重言式地名(tautological toponym)。這種現象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名稱當中是比較少見的。

東帝汶是位于東南亞的努沙登加拉群島(Nusa Tenggara)或小巽他群島(Lesser Sunda Islands)東端的一個島國,西與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的西帝汶(West Timor)接壤,南隔帝汶海(Timor Sea)與澳大利亞相望。東帝汶包括帝汶島(Timor Island)東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Oecusse)地區以及北部附近的阿陶羅島(Atauro)和東端的雅庫島(Jaco)。東帝汶因位于印度尼西亞群島帝汶島的東部,故名。

東帝汶于2002年獨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該國面積約1.48萬平方公里,比新加坡和文萊稍大些。首都帝力(Dili)為該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東帝汶獨立后加入了聯合國和葡語國家共同體(Comunidade dos Países de Língua Portuguesa/Community of Portuguese Language Countries,簡稱CPLP),是21世紀第一個加入聯合國組織的主權國家,也是葡語國家共同體的第8個成員國。2011年,該國還申請加入了東盟組織,將成為其第11個成員國(現為觀察員國)。

東帝汶全國分為13個地區(Districts)或省,65個次區(Sub-Districts)或縣,443個 鄉(Sucos)和2,236個 村(Aldeias)(中 國 商 務 部,2018)4。東帝汶13個地區或省分別是(按照從左到右和從上到下的排序原則):歐庫西?。∣ecusse)(屬飛地)、利基卡?。↙iquica)、帝力?。―ili)、馬納圖托?。∕anatuto)、包考?。˙aucau)、勞滕?。↙autem)、博博納羅?。˙obonaro)、埃爾梅拉?。‥rmera)、阿伊萊烏?。ˋileu)、維克克?。╒iqueque)、科瓦利馬?。–ova-Lima)、阿伊納羅?。ˋinaro)和馬努法伊?。∕anufahi)。

2.2 歷史、政治、經濟與語言

東帝汶自16世紀一直到1975年曾被葡萄牙統治長達四個多世紀,但在此期間有些短暫的變化:1942年日本占領東帝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澳大利亞曾一度負責管理東帝汶。之后,葡萄牙恢復對東帝汶的殖民統治,并于1951年將東帝汶改為葡萄牙海外省。1975年,東帝汶結束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但爆發了內戰,繼而又被印尼吞并和占領。從此,東帝汶成為印尼的“第27個省”(the Republic’s 27th Province),長達24年。1999年,東帝汶公民投票決定脫離印尼,并于2002年5月20日正式獨立?,F在,東帝汶是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民主國家。但東帝汶殖民的歷史必然會給東帝汶留下殖民語言及殖民語言政策的痕跡和影響。

目前,東帝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它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結構單一。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不過,近年來東帝汶近海的石油天然氣開發極大地補充了國家的收入。而且,東帝汶境內多山,沿海有平原和谷地,全年高溫多雨,風景美麗,旅游資源豐富。此外,東帝汶每年都接受來自國際組織和外國的援助,這對于保持東帝汶的經濟發展和政局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援助東帝汶的主要國際組織有聯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基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和歐盟等,主要國家則有澳大利亞、日本、美國、葡萄牙和中國等。國際組織的援助帶動了英語在東帝汶的應用和推廣(Caffery et al.,2016)564,世界大國的援助也促進了英語以及其他外語在東帝汶的教學與應用。

2.3 人口、民族、宗教、媒體與語言

根據Worldometers①Worldometers, 2018, World Population by Country [OL], http://www.worldometers.info/world-population/(accessed 12/26/2018).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東帝汶有人口約132.25萬,其中約30萬人集中在首都帝力,約占其總人口的23%。據Countrymeters(2018)②Countrymeters, 2018. Information [OL], https://www.easycounter.com/report/countrymeters.info (accessed 7/26/2019).統計數據顯示,東帝汶有78%的人為土著人(即巴布亞族與馬來族或波利尼西亞族的混血人種),20%為印尼人,2%為華人(東帝汶華人是東南亞國家中最小的華人群體,他們主要聚集在首都帝力,家庭及社區使用華語及其方言客家話),東帝汶這些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在宗教方面,東帝汶有大約96.9%的人皈依羅馬天主教,2.2%的人信仰新教,0.3%的人是穆斯林,0.5%的人屬于其他宗教信徒或無神論者。③Wikipedia, 2019. East Timorese people [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ast_ Timorese people (accessed 7/26/2019).東帝汶與菲律賓一起成為東南亞兩個以羅馬天主教為主的國家,而且,德頓語(Tetun)是羅馬天主教教堂中使用的儀式語言(liturgical language)或宗教語言。東帝汶的主要報紙有《帝汶郵報》(Timor Post,用德頓語和英語發行),《東帝汶之聲》(Suara Timor Lorosae,用德頓語、印尼語和英語發行)和《日報》(Diário,用德頓語、葡語和印尼語發行)。東帝汶的通信社有東帝汶通訊社(ANTIL)和葡萄牙盧薩社(LUSA,又名葡通社)。電臺有東帝汶國家電臺(RNTL,用葡語和德頓語播出)。電視臺有東帝汶電視臺(TVTL,用葡語和德頓語播出)和東帝汶之聲電視臺(STL TV,用德頓語播出)(中國商務部,2018)14。

2.4 語言概況

2.4.1 綜述

東帝汶的社會語庫由土著語言(indigenous language)、殖民語言(colonial language)和外語構成。土著語言也就是當地語言或本土語言,關于東帝汶土著語言的分類和準確數量尚無定論,但最可靠的數字是介于15至20之間(Hajek,2002)401。不過,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東帝汶共有17種本地語言,其中德頓語為全國的通用語,其他則為少數民族語言(Caffery et al.,2016)563。在當地語言中,在葡萄牙殖民前,東帝汶各民族就使用著各自的地方語言。但在葡萄牙殖民統治期間,東帝汶政府及社會精英都使用葡語,因為葡語是該國唯一的書面語言,不懂葡語的普通百姓則以德頓語為全國的通用語(Ferreira da Silva,1999)。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東帝汶有36.6%的人以德頓語為母語,是該國具有最多母語使用者的一門語言。其他主要語言作為母語使用者的情況如下:12.5%的人使用馬姆巴伊語(Mambai/Mambae/Manbae),這是馬姆巴伊人所使用的語言,也是東帝汶的第二大本土語言,使用者主要在帝利省、埃爾梅拉省、阿伊萊烏省、阿伊納羅省和馬努法伊??;9.7%的人使用馬卡薩伊語(Makasai/Makasae),該語言主要用于東部的包考省和維克克省,該語言還有一些較大的方言,如馬卡萊羅語(Makalero/Maklere);6.0%的說泰力克德頓語(Tetum Terik),這是德頓語的一種方言或變體;5.9%的人講拜奇諾語(Baikenu/Baikeno),主要用于飛地歐庫西??;5.9%的人說科馬克語(Kemak/Ema),這是當地的科馬克人所使用的語言,主要用于與印尼接壤的博博納羅??;5.3%的人使用布納克語(Bunak/Bunaq),這是當地布納克人所使用的語言,該語言主要用于東帝汶和西帝汶的接壤地位,屬于東帝汶和印尼的跨境語言;3.7%的人說托克德德語(Tokodede/Tukude/Tocodede),該語言與曼巴伊語和科馬克語比較接近,主要用于北方的利基卡??;3.6%的人說法塔盧庫語(Fataluku/Dagaga/Dagoda),這是居住在東帝汶東部的法塔盧庫人所使用的語言;其他土著語言的使用者共占10.9%。此外,根據《民族語》(Ethnologue),東帝汶還有其他一些較小的土著語言:佳羅利語(Galoli)、愛達特語(Idaté)、拉卡雷語(Lakalei)、阿達貝語(Adabe)、哈布語(Habun/Habu)、凱魯伊-米帝基語(Kairui-Midiki)、馬庫瓦語(Makuv’a)、瑙艾特語(Nauete/Naueti)和崴馬阿語(Waima’a),其中最后六種語言屬于瀕危語言。①Wikipedia, 2019. Languages of East Timor [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s_of_East_Timor(accessed 7/26/2019).東帝汶的少數民族語言使用者主要居住在農村地區,他們對葡語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東帝汶經濟落后,交通和通訊不便。這倒有利于東帝汶弱小土著語言的維持(Taylor-Leech,2009)。

東帝汶的殖民語言有葡語和印尼語,而外語則有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日語等,但其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英語??傊?,東帝汶當地語言中的德頓語、殖民語言中的葡語和印尼語以及外語中的英語是該國最重要的四種語言,本文將對它們進行單列簡述。

2.4.2 四大語言

東帝汶的四大強勢語言可分為以下兩類:一是本土語言(endogenous language)——德頓語;二是外來語言(exogenous languages)——葡語、印尼語和英語(Macalister,2012)25。

德頓語的國際表達形式較多:Tetum、Tetun、Tetum Prasa、Tetun Prasa和Tetun Dili,其中第一種最常用。德頓語屬南島語系(Austronesian)語言,是東帝汶的官方語言,也是該國的首都語言(capital language),還是東帝汶各民族的通用語,尤其是那些不懂葡語的各民族的通用語。其使用人口達到70多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60%—80%(Hajek,2002)185。德頓語有四種方言或變體:第一是帝力德頓語(Tetun-Dili, or Tetun-Prasa),主要在首都及其周邊區域使用(即北部);第二種是泰力克德頓語(Tetun-Terik),主要用于東帝汶的南部及西南部的沿海地區;第三是貝魯德頓語(Tetun-Belu),主要用于該國的中部地區;第四是納納??说骂D語(The Nana’ek dialect),主要用于帝利省和馬納圖托省之間的農村地帶。①Wikipedia, 2019. Tetum Language [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tum_language (accessed 7/26/2019).盡管東帝汶使用最廣的語言是德頓語,但有關它的使用率或識字率眾說紛紜。例如,Caffery et al.(2016)564說東帝汶有36.24%的人(五歲以上)把它作為母語來使用,而且這些人主要生活在城市。此外,東帝汶還有15.27%的人把德頓語作為二語、三語或四語來使用;Macalister(2012)41援引東帝汶200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德頓語的識字率是50.1%;維基百科(Wikipedia:East Timor)指出東帝汶的成人識字率由2001年的37.6%上升到2010年的58.3%;東帝汶2010年人口普查②Government of Timor Leste, 2011. Highlights of the 2010 Census Main Results in Timor-Leste [OL], http://www.statistics.gov.tl/wp-content/uploads/2013/12/English_20Census_20Summary_202011.pdf (accessed 7/28/2019).則給出了更高比例的德頓語識字率(見表1)。

表1 東帝汶四大語言識字率比較表(單位:%)

葡語是東帝汶第二重要的語言。東帝汶獨立后之所以把葡語作為官方語言,是出于兩個因素的考慮:一是葡語在東帝汶有較大的影響;二是想通過葡語來加強與外界,尤其是與葡語國家(Lusophone nations)的聯系。而且,在葡萄牙、巴西及葡語國家共同體的幫助下,東帝汶的葡語在國家獨立后得到較大的推廣。不過,根據東帝汶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該國以葡語為母語的人口不足600人。

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是東帝汶的第三大語言,是該國主要的工作語言之一,也是與鄰國印尼進行跨國交流的工作語言。而且,印尼語本身也是一門比較大的語言,而且它與馬來語同屬一對擴展語言(ausbau language),彼此之間有較大的互懂度(張治國,2016),因此,印尼語在印尼以及海島東南亞國家都具有較大的使用領域和影響力。

東帝汶剛獨立時,英語的普及率還比較低(如表1所示,2004年只有10%的識字率),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東帝汶人們對英語的意識形態還是比較正面和積極的,政府也比較注重英語的教育,如聘請葡萄牙米尼奧大學(Universidade do Minho)的M. A. Moreira幫助東帝汶開發英語教學大綱和教師指南。所以,東帝汶的英語普及率逐年上升。根據Macalister(2012)的調查結果,英語是東帝汶語言景觀中用得最多的語言,說明英語在東帝汶商業及公共場所占據主要地位。此外,英語還是東帝汶在國際場合中使用最多的語言。

現將東帝汶四大語言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列表對比分析(見表1和表2)。

表2 東帝汶對媒體中四大語言選用的實際及偏好調查表(單位:%)

如表2所示,東帝汶在廣播和電視媒體中對四大語言的實際選用(language choice)以及內心偏好(language preference)從高到低都一致,即德頓語排名第一,印尼語排名第二,第三和第四分別是葡語和英語。德頓語之所以第一是因為其語言政策的高地位以及國家民族身份的認同。印尼語為何排名第二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印尼語是東帝汶獨立前的官方語言,它對百姓的影響尚存;二是印尼語是東帝汶的鄰國語言,兩國在人員交流、地理空間、媒體信號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系。葡語位居第三是因為殖民歷史以及官方語言地位的原因。英語能夠擠入東帝汶前四大語言名單中則完全是由于英語在全球化時代的通用語功能。

根據表1,我們可發現東帝汶四大語言使用的特點:第一,從語言使用的人口比例來看,從高到低依次是德頓語、印尼語、葡語和英語;第二,從語言使用的發展變化來看,德頓語、葡語和英語的識字率都在上升,其中葡語的上升率最大,但由于全球化的發展,東帝汶未來上升率最大的語言可能是英語。另外,在四大語言中,唯有印尼語的識字率在下降。盡管如此,印尼語的識字率也只是低于德頓語的識字率,卻高于葡語和英語的識字率,這說明印尼語在東帝汶的影響還是不可小視的。

3 東帝汶的語言政策

根據東帝汶的政治發展背景,其語言政策史可分為三個階段:葡萄牙殖民階段、印尼統治階段和獨立階段(Hajek,2000)。本文根據這三個階段從語言的地位規劃、本體規劃和習得規劃三個方面來探討東帝汶的語言政策。

3.1 地位規劃

在葡萄牙殖民統治期間,葡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東帝汶的本土語言(包括德頓語)都遭到排斥和弱化,根本談不上有什么地位。在印尼統治期間,印尼語是東帝汶唯一的官方語言,政府嚴禁百姓使用葡語,東帝汶的政府部門、學校及公共窗口單位都只能使用印尼語。但此時,德頓語和葡語已成了東帝汶百姓團結的紐帶,他們通過德頓語和葡語加強聯系,以便反對印尼的爪哇文化(Javanese culture),而且,德頓語成了東帝汶“國家身份的一種象征”(a symbol of national identity)(Taylor-Leech,2008)158。

東帝汶獨立后,憲法便把德頓語列為國語,并把德頓語和葡語都規定為共同官方語言(co-official language),把印尼語和英語指定為工作語言(working language)。同時,國家要“保護和發展本國的少數民族語言或土著語言”(Macalister,2012)564。東帝汶剛獨立時把德頓語立為國語和官方語言,這一點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但當初沒有選擇英語或印尼語,而是選擇葡語為官方語言,這至少反應了“東帝汶剛獨立時政治領袖們的一種偏好,因為他們主要是在葡萄牙殖民時期接受的教育”(Macpherson,2011)189,這些人對葡語還有一份感情。這一行為還曾經遭到過澳大利亞和印尼媒體的批評(Macalister,2012)。的確,政府當初選擇葡語的行為是有點冒險的,那時,東帝汶只有5%左右的人懂得葡語??梢?,葡語在東帝汶的“語言生態狀況”(language’s ecological niche)并不理想。而且,學校要實施葡語為教學媒介語的政策,這需要大量的投資。幸虧葡語國家(尤其是葡萄牙和巴西)給了東帝汶很大的援助(Hill et al.,2001)。

3.2 本體規劃

不管是在葡萄牙殖民階段,還是在印尼統治期間,殖民者都只想發展自己的語言,它們對東帝汶本土語言(包括德頓語)的本體規劃幾乎是采取放任自由的政策。東帝汶只有獨立自主后才可以重點發展本土語言的本體規劃,但任重而道遠。東帝汶的土著語言中只有德頓語具有書寫體系,其他語言都僅能用于口頭交際。即便如此,德頓語在詞匯發展方面也“匯集了來自本國各土著語言及國際語言(尤其是葡語)的詞匯”(Caffery et al.,2016)564,于是,德頓語成了東帝汶少數民族語言和葡語之間的“中介語”(interlanguage)。德頓語中的外來詞主要有以下三類:葡萄牙的長期殖民統治使得德頓語中有相當多的葡語借詞;由于歷史及地理等原因,德頓語中也有不少印尼語借詞;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以及英語在東帝汶的推廣,現在德頓語中的英語借詞也在逐漸增加。但德頓語還無法表達一些學術術語,它只能借助于葡語來進行。因此,德頓語的本體規劃還比較薄弱,主要用于人際交流,尤其是口頭交流,書面語言以及學術語言則用葡語進行(Cabral,2013)。

3.3 習得規劃

在葡萄牙殖民時期,東帝汶強調的是葡語的推廣和使用,學校的教學媒介語是葡語。在印尼殖民期間,殖民政府嚴禁人們使用葡語,并要求學校用印尼語為教學媒介語,當時有大約73.7%的中學生在印尼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讀書,德頓語得不到重視(Hull,1999)。但是,東帝汶在抗擊印尼的殖民統治期間,德頓語自然成了各民族的通用語,是國家民族的象征,是“團結的語言”(language of solidarity)(Cabral,2013)87。此外,東帝汶的天主教在德頓語的傳播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為德頓語是東帝汶最主要的宗教語言,即天主教的媒介語言,教堂教授和使用德頓語(Cabral,2013)88。

東帝汶獨立后,以葡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越來越多,2001年僅有8.4%的小學生及6.8%的中學生在葡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學習。到了2005年,有81.6%的小學生及46.3%的中學生在葡語學校學習。但以印尼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卻越來越少,到2005年僅在馬納圖托省、包考省及首都區域的部分學校還把印尼語作為教學媒介語來使用。①Wikipedia, 2019. Languages of East Timor [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s_of_East_Timor(accessed 7/26/2019).

如今,東帝汶有65.75%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他們往往都是少數民族語言(即上文提到的16種本土弱勢語言)的使用者,而學校的教學媒介語都不是他們的母語(以前是葡語或印尼語,后來是德頓語),因此大大阻礙了東帝汶農村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這是東帝汶教育部門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Caffery et al.,2016)。于是,2008年東帝汶通過了《基礎教育法》(Basic Education Act),實行9年義務教育,并開始實行基于母語的多語教育政策(Mother Tongue-Base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②Government of Timor Leste, 2008. Mother Tongue-Base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for Timor Leste National Policy [OL], http://www.scribd.com/doc/49147952/mother-tongue-based-multilingual-education-for-Timor-Leste-National-Policy#scribd (accessed 7/28/2019).自從2008年開始,東帝汶的語言教育政策開始更加關注學生的母語,并建議小學除了要學習和使用(即教學媒介語)德頓語和葡語外,還要學習和使用一些地區語言(regional languages)。幼兒園以及小學一年級尤其要重視兒童的母語教育和母語使用。2012年東帝汶開始在一些幼兒園和小學進行試點教學學生的母語(如拜奇諾語、法塔盧庫語和佳羅利語)(Cabral,2013)。小學一、二年級開始開設德頓語課;小學三、四年級開始葡語課程,之后,葡語則隨著年級的上升而逐漸在課時數和使用量方面勝過德頓語,從而占據學校的霸主地位;六、七年級時學校開始教授英語,并把英語設立為必修課;十年級開始提供印尼語課程,但僅作為選修課開設(Cabral,2013)94。東帝汶的基礎教育階段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幼兒園(preprimary education)、小 學(primary education)、初 中(presecondary education)和 高 中(secondary education)。每個階段教學媒介語的使用情況見表3。

表3 基礎教育階段教學媒介語使用情況表

如表3所示,東帝汶的學生在基礎階段需要先后學習和接觸母語(即少數民族語言或土著語)、德頓語、葡語、英語和印尼語五種語言。而且,自二年級開始一直到十二年級,每個年級都有兩種教學媒介語(即表3中有下劃線的部分)。這些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因為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應付語言的學習),這是真正的雙語或多語教育。這也體現了東帝汶的“基于母語的多語教育政策”——雙教學媒介語政策和雙官方語言政策。這也體現了東帝汶教學媒介語政策制定的兩種理念:語言教育需要符合全球話語(globalized discourse)的要求,語言教育還需要解決地方語言的問題(localized struggle)(Taylor-Leech,2013)119。但表3只是一般現象,各地學??赡艽嬖谝恍┚唧w的差異。

4 東帝汶語言生態及語言政策的特點

4.1 語言生態及語言政策深受外部力量的影響

東帝汶的社會語言生活一直受到三股外界力量的影響:葡萄牙殖民力量、印尼殖民力量和全球化力量(Caffery et al.,2016)563。與這三股力量相匹配的語言分別是葡語、印尼語和英語。東帝汶政府面對這三股力量在語言政策的制定時必須逐一分析,慎重考慮。首先,葡萄牙殖民力量對東帝汶的影響是深遠的,葡語及葡萄牙殖民文化已成了東帝汶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另外,葡語國家共同體(由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幾內亞比紹、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東帝汶和赤道幾內亞9個官方語言為葡語的國家組成)由于經常給予東帝汶一些經濟援助和葡語指導,而成了東帝汶語言政策制定的又一外部影響因素。因此,盡管東帝汶的葡語作為母語的使用者不多,但政府仍將葡語作為國家的官方語言,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其獨有的葡語文化特性,并保持與前殖民宗主國以及其他葡語國家的特殊關系和友誼。其次,印尼對東帝汶的影響是永遠存在的。東帝汶在經歷了血腥的獨立戰爭以后,想要疏遠印尼,然而,從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的現實來說,東帝汶都不能擺脫與印尼的關系。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國家,又是東帝汶唯一的領土接壤國家。東帝汶有很多的政府官員和學界精英都畢業于印尼的大學和技術學院。據估計,東帝汶大概每年有5,000名學生就讀于印尼的各類學校(Caffery et al.,2016)。而且,印尼目前也是一個崛起的經濟大國。東帝汶不但不能夠忽視它,而且應該與之加強交流,因此印尼語的教育在東帝汶會繼續發展。最后,全球化的力量給東帝汶的語言政策也帶來巨大的影響。例如,一些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派出的維和部隊)經常在經濟上和安全上援助東帝汶,同時也把一些語言觀念灌輸給東帝汶——重視學生的母語教育和保護,提高英語的教育水平和使用能力。除了上述三個影響因素外,東帝汶還時常受到亞太一些周邊國家的影響。澳大利亞是東帝汶的海上鄰國,它們之間只隔帝汶海,作為一個西方大國的澳大利亞對東帝汶的影響(尤其是英語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例如,當初不少澳大利亞的語言學家還參與了東帝汶語言政策的制定,其中包括葡語和英語的推廣問題。此外,亞洲一些國家(如中國和日本)在東帝汶的投資和建設必然刺激東帝汶社會對漢語及日語的市場需求??傊?,鑒于上述如此眾多外來影響因素的存在,東帝汶在語言政策的制定上既要重視英語的教育,也要采取兒童母語為本的多語教育政策,還要適當加強其他外語(如漢語、日語)的教育。東帝汶“奉行務實平衡、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既重視聯合國機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也十分重視發展與印尼、葡萄牙、澳大利亞、美國以及亞洲國家的關系,廣泛尋求國際支持,積極發揮國際影響”(中國商務部,2018)8,東帝汶的語言政策制定也體現了這一特點。

4.2 語言生態及語言政策都具有多語性

東帝汶當前的語言狀況是多語化,這體現在東帝汶的語言政策制定、社會語言生活和個人語言使用三個層面上。通常,東帝汶人要接觸五種語言:母語(即少數民族語言)、德頓語、葡語、印尼語和英語。有些人若要學習漢語或日語,個人語庫則更大。下面以東帝汶占人口多數的少數民族語言使用者為例來說明他們是如何面對多語的。東帝汶的少數民族兒童自小使用自己的母語(L1),小學低年級接受自己的母語教學,然后要逐漸學習和使用國語德頓語(L2),從而形成自己的國家語言體(national language sphere)。此外,他們還要學習葡語(L3)、印尼語(L4)和英語(L5),進而形成自己的國際語言體(global language sphere)。最后,形成各自“分層的”(stratified)國家和國際語言總體(Caffery et al.,2016)??梢?,就大多數東帝汶的少數民族兒童而言,他們自小就需要學習至少五種語言,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給他們帶來了一些負擔。按照學校要求,L1是基本目標,用于學生教育初級階段(即小學)的家庭及社區領域的交流,L2和L3是中級目標,用于學生國內的族際交流,L4和L5則是高級目標,用于學生的國際交流(Caffery et al.,2016)575。

4.3 有些民眾對于本國的某些語言政策存在一些分歧

第一,對于葡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的決定表示不滿。盡管葡語在東帝汶的歷史悠久,地位較高,但目前也遇到一些挑戰,原因在于葡語及葡語國家自身力量不強。葡語并非世界頂級的國際通用語,而且,在葡語國家中,除了葡萄牙和巴西經濟稍好些外,其余的葡語國家都是經濟較為落后的非洲國家。因此,東帝汶有人認為,這阻礙了東帝汶與世界其他國家在貿易、旅游等方面的往來。而且,東帝汶還有人抱怨說,來自葡萄牙及巴西的葡語老師不懂東帝汶當地的語言及文化,他們的葡語教學不怎么樣(Caffery et al.,2016)。在語言意識形態上,許多東帝汶的年輕人對葡語持有負面觀點,他們認為葡語是東帝汶的殖民語言(colonial language),這種感覺如印尼人對荷蘭語以及菲律賓人對西班牙語和英語的感覺和態度一樣。①Wikipedia, 2019. Languages of East Timor [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s_of_East_Timor(accessed 7/26/2019).另外,一些來自澳大利亞及東南亞的觀察者也對東帝汶的“葡語恢復”(reinstatement of Portuguese)決定持批評態度。

第二,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媒介語政策爭論不休。東帝汶共有1,275所小學、81所初中和17所大專院校(其中唯一的公立大學是東帝汶國立大學(UNTL),于2000年重新開辦,在校生500人)。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2016年,東帝汶小學入學率為80.21%,中學入學率55.8%,成人(15歲及以上人口)識字率64.1%。但是,東帝汶有一些人認為學校不應該把德頓語作為學校的第一語言來使用,從而忽視了葡語和印尼語;還有人對學校開始教授葡語和印尼語的時間也有疑問(Caffery et al.,2016)264。

第三,本國的語言政策存在“重外輕內”的現象。有人認為,東帝汶的語言政策歷來(尤其是在殖民時代)都是重視外來語言(如葡語、印尼語、英語等),忽視了本土語言,從而導致東帝汶本土語言地位不高,本體不強,使用不廣,發展不快。盡管東帝汶獨立后本土語言得到了較多的重視(如基于母語的多語教育政策),但它們或多或少地與世界強勢語言或大語言(即葡語、印尼語、英語)存在競爭。面對這種競爭,本土語言不堪一擊。于是,目前作為本土語言中最強大的德頓語也難以適應現代學術的發展,其書面表達受限,只能用于口頭交際。所以,有識之士不能不為東帝汶本土語言的未來感到擔憂。

5 與中國的關系

東帝汶與中國的交往有悠久的歷史。約500多年以前,中國的客家人就來到了東帝汶,經營白檀、紅木等珍貴木材生意,并逐漸形成了當地的華人社區。于是,東帝汶自古就成了我國檀香木的主要來源地之一,它還曾經是清王朝的“附屬國”(因為葡萄牙殖民統治者給當地土王還保留一定的自主權,土王便投靠清政府)。東帝汶獨立后,中國是東帝汶第一個建交的國家。中國給予了東帝汶很多援助,幫助該國大搞建設,培訓公務員。東帝汶首都到處都可看到中文標識(這些漢語語言景觀主要是中資企業及華人商鋪所使用的),還有一座孔廟,其紙幣上還印有漢字。東帝汶也已經對中國實行免簽證政策。如今,對于中國來說,東帝汶在東南亞的戰略位置較為重要。2017年,中國是東帝汶第二大貿易伙伴,列印尼之后。目前在東帝汶正式注冊的中國大中型國有企業有20余家,還有大量國內民營企業在東帝汶開展工程、房地產、貿易、農業開發等業務(中國商務部,2018)。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和研究東帝汶的語言生態和語言政策,從而為兩國的互聯互通發展提供語言服務。

6 結語

東帝汶社會語言生活豐富多彩,強勢語言有德頓語、葡語、印尼語和英語四門。國家制定了多語政策,學校采取多語的教育政策。這些語言政策較好地劃分了東帝汶各種本土語言及外來語言的使用空間,從而使得各語言之間能和諧相處,服務國家。但東帝汶也存在本土語言(尤其是少數民族語言)與外來語言(如葡語、印尼語與英語)之間選擇競爭與處理的問題,并且面臨多語教育給國家及個人所帶來的諸多挑戰(如經費不足、精力有限等)。

猜你喜歡
東帝汶葡語母語
東帝汶總統:若有必要,就去中國
母語
母語
全球有多少國家說葡語(答讀者問)
論《遠大前程》的語言特色及其母語遷移翻譯
東帝汶“開國總統”病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