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社區互助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2020-12-21 03:45方文麗葉良均曹新維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0年19期
關鍵詞:農村社區體系建設

方文麗 葉良均 曹新維

[摘要]隨著城市化和老齡化的發展,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日益嚴重,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農村老年人口的需求,因此,一些地方開始探索“互助養老”的新模式,然而在探索過程中也遇到了怎樣推動“互助養老”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以安徽省蒙城縣王集鄉x村為例,從老人和準老人的生活狀況、當地服務需求以及開展互助養老的優勢及限制因素等方面,研究農村社區互助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農村社區;互助養老模式;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1緒論

1.1研究背景

1.1.1社會背景。中國目前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人口眾多、傳統的土地養老、自我養老、家庭養老已不能夠適應老人的需求。于是,一些地區已嘗試一種互助性服務的新模式。隨著生活質量和醫療水平的提高,老齡人口中也存在一些身體健康還具有行動能力的人,然而退休后的他們也是處在人力資源浪費的處境中。

根據國家老齡委發布的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約5000萬,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

1.1.2研究對象背景。本次研究對象為安徽省蒙城縣王集鄉X村45位老人以及26位準老人(未滿60周歲,但處于45周歲以上)。2018年,安徽省政府批準蒙城縣退出貧困縣。該地在精準扶貧領域有著豐厚的經驗,且目前該縣有部分地區開始實驗“積分制”互助養老的形式。據了解,X村已有“互助養老”萌芽的出現。

1.2研究問題

本次研究針對該地區互助養老模式開展的條件和需求情況以及養老現狀做一定的調查,通過了解當地互助養老模式開展的可行性與限制性因素,分析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發展的優勢與劣勢,并提出建議。

1.3研究目標和意義

1.3.1研究目標。了解X村農村留守老人養老的現狀,包括鄉政府的資金、技術支持,社區工作者的服務工作以及社區內留守老人的自我支撐情況。了解當地互助養老模式開展的優勢劣勢,分析互助養老模式未來在農村發展的前景。本文通過對農村老人和準老人的問卷調查和非結構式訪談來了解該地區的情況。

1.3.2研究意義。(1)理論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本次農村留守老人社區互助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適應了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養老服務建設方面的內容。(2)實踐意義。由于當前國內對農村留守老人社區互助服務體系的研究還不全面,互助養老對國內來說也是一種新的模式,本次蒙城縣X村的實地考察能夠讓我們了解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實際情況,為當地提出互助養老的可行性建議,也為中國接下來農村互助式養老新模式的規劃提供一些資料支持。

1.4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問卷調查和非結構式訪談為主,輔之以文獻法。通過對X村45位老人以及26位準老人的問卷調查、5位留守老人的非結構式訪談了解當地養老現狀、互助養老模式發展的條件以及需求狀況。

2文獻綜述

根據對CNKI的檢索表明,近年來,學術界以“農村留守老人互助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為主題的論文及期刊發表僅有9篇,且其內容針對性不強,對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也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缺乏系統性的體系建設研究。

目前國內關于農村留守老人互助養老模式的研究有不少,但其在體系建設方面有待研究。什么是體系建設?即包含一切對互助養老模式有影響的因素的建設,包括政策、人力、物力、財力、社會組織、合作協調、思想觀念、需求分析等等具體因素?;ブB老模式在中國農村可行嗎?互助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存在哪些條件和不足?互助養老模式是否為農村留守老人所接受?準老人在互助養老模式發展中的作用有哪些?等等一些問題都有待我們在調查中深究。

3X村老人及準老人生活現狀

蒙城縣王集鄉X村人口2693人,由于其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日益增多,鄉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所占比重日益增大。其中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也成了鄉里極為重視的一項工作,鄉里曾投人大量資金建設養老院以及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本次調查從X村9個自然村中隨機抽取5個自然村,對5個自然村中45位老人、26位準老人進行人戶調查。

3.1老人及準老人健康狀況

根據調查所知,調查對象中的老人和準老人身體大多具有完全自理能力和部分自理能力且不需要人照顧,可見其提供服務的身體條件良好。其中,準老人的身體條件明顯優于老人,其在互助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尤為重要。在農村養老互助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準老人可在其步人老齡階段之前做一定的服務,在其步人老齡階段之后可享受別人提供的服務。

3.2老人及準老人的閑暇娛樂活動

由表1調查對象參與閑暇活動調查的數據來看91.5%的調查對象經??措娨暵爮V播,43.7%的調查對象經常散步聊天。其余活動參與者數量甚少。筆者在下鄉調查期間,也曾觀察過當地留守老人日常生活,老人們大多習慣早起務農或趕集,其余的時間看電視聊天解悶,村里有人家辦紅白事,會找人在家門口搭個臺子唱兩天,也還能跟著熱鬧熱鬧。若是在村里的小賣部每天還可以有一些老人聚在一起打打牌。一些自然村里設有老年活動中心,有供老人們吃飯的,還有供老人們聚在一起喝茶看電視的。走訪各個自然村的過程中,有一個村的居家養老照料中心負責每天中午、晚上定時給老人提供飯食,年齡大的還提供送飯服務。該中心提供的服務按年齡收費,一般60歲以上的每次打飯只需要1元錢。事實上這些中心可以擴大自己的服務范圍,為互助養老服務提供場所。

4互助養老服務的內容

互助養老服務的內容應當適應老人的需求,為此,筆者對當地老人和準老人做了所能提供服務和所需服務調查。調查結果見表2、表3。

由表2、表3所示,我們可以看出調查對象所需要的服務較之于可以提供的服務更為豐富,也就是在實際實行互助養老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另外的專業人員加入從事相關服務,筆者在后面會詳述。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對象“所需服務”占比最大的“嘮家?!闭脤恕澳転閯e人提供服務”同樣占比最大的“陪伴聊天”,這兩個數據的呼應雖然體現出老人精神世界的孤獨,但對于互助養老模式的開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事實上,陪伴聊天這項服務是相互的,有這個需要的人也同時可以做這項服務的提供者。

5X村互助養老體系建設條件分析

5.1優勢條件

5.1.1互助養老模式參與意愿較高。對比圖1中老人和準老人期待的養老方式餅圖來看,老人更愿意嘗試居家社區養老,準老人更愿意嘗試家庭養老。這個數據有點出乎筆者的意料,在筆者看來,準老人更為年輕,應該更能接受“居家社區養老”這種新的養老方式,然而調查結果卻恰恰相反,排除數據的信度效度干擾,筆者在訪談中發現許多留守老人提到家庭養老問題,首先考慮到子女的困難,個案2是位73歲的老人,男性,問及其為什么不愿意嘗試家庭養老讓子女照顧自己,老人說:“我也想讓孩子照顧我,不想麻煩別人,但孩子太忙了,他們在城里掙錢不容易,還要養孩子,我該體諒他們?!睙o論是鐘意家庭養老還是居家社區養老,都可以在互助養老的體制下進行。由此看來,根據調查對象的數據分析,準老人和老人們存在此意愿。

5.1.2活動開展場所具備?;ブB老模式目前來說在中國有四種具體模式,分別是:互助幸福院模式、結對組圈式、據點活動式以及時間銀行式。無論何種模式都需要提供固定的場所,上文提到筆者調查的X村多個自然村設有老年活動中心以及文化中心,具備召集老人的經驗和能力,實際情況是,這些場所的利用率低下,經常處于閑置狀態。如果能為互助養老模式開展活動所用,不失為一個兩全的辦法:既能解決互助養老模式的場所問題,也能合理充分利用閑置資源,在農村,這種被“閑置”下來的空房空樓也不少,相對于城市而言,互助養老模式在農村的開展會具備更豐富的土地資源。

5.1.3良好的鄰里關系基礎。在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中曾提及農村的社會更偏向于“熟人社會”,鄰里的關系更為緊密。在分析調查數據時發現,調查對象中,與鄰里交流的人數占總人數的絕大多數,對比筆者曾經在城市的調查結果來看,這個數據遠遠大于城市老人的數據?;ブB老模式多在社區開展服務活動,服務者與受助者之間多為鄰里關系,如果這兩者之間能夠有較為親密的聯系,也會有利于服務活動的開展。

此外,在表4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絕大部分人更愿意為鄰居提供服務。在中國的農村,事實上與鄰里關系和睦是一種傳承下來的地緣關系的表現。

5.2現實困境及相應解決策略

5.2.1責任劃分不明確。在互助養老過程中容易存在許多責任劃分問題,據筆者訪談的對象回應說,村里養老的日常工作主要由村委會負責,然而村委會日常事務繁多,可能會忽視互助養老模式推進中的一些問題,造成各部門之間推卸責任的事也會發生。

若國家能夠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明確農村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責任主體,農村社區加緊責任劃分工作,將會促進互助養老模式在農村地區的發展。

5.2.2宣傳培訓不足。目前,互助養老模式在農村的宣傳有所欠缺,從表5調查數據來看,調查對象71人中,有接近56人選擇了“不太了解該模式”作為限制因素。另外,訪談個案接受訪談時,都提及對互助養老模式的不理解,有人表示都沒聽說過“互助養老”,在對其解釋完互助養老模式之后,訪談對象大多表示如果有這種模式開展,自己非常愿意參加。

在實施互助養老模式之前,村委會等一干組織應該先做好宣傳工作,對服務對象及服務提供者進行宣傳以及培訓。

5.2.3志愿氛圍缺乏。志愿思想貫徹互助養老模式之中,是互助養老模式順利開展而離不開的條件之一。由表6來看,有過半的人認為互助養老發展的限制因素之一有志愿氛圍的缺乏。農村的互助養老模式開展雖多了“熟人社會”的條件,但其相比于城市而言缺少了志愿的氛圍。農村老人相對于城市老人來說,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所以其很難說不會影響到互助的志愿氛圍。

社會學習理論代表班杜拉曾強調人的行為主要是后天習得的,后天經驗環境對一個人行為的影響是巨大的。為此,相關部門應該積極組織相關志愿活動,鼓勵老人參與,體現其價值,增加其獲得感,從而能夠有利于農村志愿氛圍的形成。

5.2.4基礎設施以及專業人員的缺乏。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農村目前相對于城市而言的確缺乏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專業人員?;ブB老模式的開展離不開專業的基礎設施、離不開專業的工作人員。若是能在農村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增加專業人員的崗位工資和福利,應該能吸引不少專業工作人員下鄉從事相關工作。除了吸引人才,當地還可培養村干部,進行脫產培訓,或培養有能力有威望的老人,進行教育培訓,在農村,有威望的人進行管理往往更能帶動大家一起參與互助服務,也可體現互助養老模式的內涵“自助”。

6反思與總結

互助養老模式服務體系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是哪一個人、一個部門的工作,其建立不僅需要長時間、還需要多部門的合作來共同完成。目前,互助養老模式是我們從國外“搬過來”的,所有一切都還在試點探索的過程中。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同時,不忘結合中國鄉村本土的實踐,把“搬過來”的東西內化成我們自己的、本土的才能讓其在鄉村建設中發揮最大的作用。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近年來也是政府所關心的民生問題,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相信未來農村互助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前景大好。

[參考文獻]

[1]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老齡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王偉進.互助養老的模式類型與現實困境[J].行政管理改革,2015(10):63-68.

[3]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美]阿爾伯特·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M].陳欣迎,李伯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收稿日期]2020-07-21

[基金項目]本文為安徽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農村留守老人社區互助服務體系建設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810364115)。

[作者簡介]方文麗(1999-),女,安徽合肥人,在讀本科生;葉良均(1972-),男,安徽合肥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科技與農業社會化、農村社會學;曹新維(1998-),男,安徽黃山人,在讀本科生。

猜你喜歡
農村社區體系建設
諸城市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建設研究
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淺談工廠化施工項目成本管理
淺談風力發電企業培訓體系建設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區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社區治理的創新
淺析農村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警犬使用法制化體系建設初探
農村社區廉政文化建設實施方案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