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問題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健康素質的關系

2020-12-23 04:53蔡子琪
西部論叢 2020年16期
關鍵詞:教養素質心理健康

1 前言

眾所周知,青春期是一個過渡時期,又叫心理斷乳期。是青少年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此時孩子與父母之間有了距離,而父母想控制孩子的企圖與孩子要解放的傾向之間有了矛盾[1]-[2]。矛盾是每一個悲劇的基礎,也是每一個家庭悲劇的起因[3]。這一時期青少年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初級階段,缺少社會經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隨著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眾多的誘惑腐蝕著他們的心靈。社會負面效應使其潛移默化地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定勢。由此演變成問題學生。目前青少年犯罪與環境污染、吸毒販毒并列為世界三大公害。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15-16歲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在校的學生。未成年人特別是學生犯罪率的居高不下,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問題學生的不斷產生? 從某個角度來說問題學生又是“弱勢群體”,由于成績差,違紀、倒蛋,常常容易被社會、家庭、學校所放棄,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一個群體。

1.1問題學生

國內教育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問題學生是指那些在行為習慣、意志品質、心理和思想素質方面表現不穩定,同時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也不太穩定的學生。另有研究則從3個的學科角度對問題學生進行了界定。(一)問題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心理學表征。(1)自我實現意識弱,從眾心理強。 (2)性格孤僻,合作意識弱。(3)情緒焦慮,挫折感強,適應不良。(二)問題學生弱勢群體的社會學表征問題。學生中很大一部分問題是由于經濟原因造成的。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職業院校中沒有能力支付學費和起碼生活費的經濟困難學生已超過學生總數的20%,其中經濟特別困難特困生約占10%。(三)問題學生學業困難的教育學表征。問題學生中大部分是由于學業受挫造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造成一部分學生心理壓力很大,從而不能以正確的態度來對待生活[4]。國外對于問題學生的研究,其中表現為學困生的研究,如缺乏學業自信心、畏學厭學。學生的社會化水平及自尊心的降低,甚至會導致撒謊、厭學、逃學、考試作弊等更多的異常行為。

1.2關于問題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及其相關研究

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與行為表現,是指父母對子女撫養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是對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括。Maccoby E和MartinJ 指出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對子女撫養教育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括[5]。國內學者林磊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是父母在撫養教育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傾向,它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特征的綜合,是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與風格[6]。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研究者從類型學的思路出發,將父母教養方式類型化、模式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鮑姆林特(Baumrind)的研究,她從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與兒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養四個方面來評定父母的教養行為,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寬容型和專制型三種。20世紀70年代以來,父母教養方式研究出現新的進展,學者們走出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單向研究圈子,嘗試將父母特征和兒童特征都納入教養方式體系[7]。1980年瑞典Umea大學精神醫學系C.Perris等人編制的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用以評價父母的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的影響。由此量化研究越來越多,有研究發現問題學生家庭教養方式存在著顯著的問題,過度溺愛,不聞不問,極少陪伴,很少交流,態度粗暴等[8]。與在校學生相比,問題學生的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更多的采用拒絕否認、懲罰嚴厲、及過干涉與保護等不良教養方式[9]。還有一些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對學生行為存在影響,如父母教養方式會對個體行為產生很多影響,如熊戀等人發現父母更多使用積極的教養方式,較少使用消極的教養方式,有助于降低大學生自殺風險,減少自殺行為[10]-[11]。父母溫暖理解能正向預測初中生的親社會行為,而父母嚴厲懲罰、父母拒絕否認及父親過分干涉維度與親社會行為呈顯著負相關[12]。

1.3關于問題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及其相關研究

關于心理健康,研究者多從心理健康狀態和心理健康素質兩方面去探討。心理健康狀態一致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在cnki中以“心理健康狀態”和“心理健康水平”為關鍵詞分別驚喜精確查找,各搜查到6804篇和1950篇文章。而心理健康素質相對研究較少,共搜查到390篇。一些國外研究也有類似心理健康素質的研究,如Anderson1968年提出了人們評價他人具有社會合意性的品質(personality-trait)有:減實、真摯、理解、忠誠等[13]。Hauser等提出青少年應對策略和自我的發展階段有關系。他們提出青少年的應對策略包括:忍受不確定性,集中精力,邏輯分析,客觀性(objectivity),通感,理智化,倒退,升華,替代,壓抑,否認,轉移,懷疑/優柔寡斷,理想化,隔離,投射,合理化,反向形成和潛抑[14]。關于心理健康素質概念的提出沈德立等人在國內外尚屬首次提出。心理健康素質被定義為:個體在遺傳和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這些心理品質影響或決定著個體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并進而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它是一個復合概念,包括多方面、多層次的特點,如包括個人的性格、心理活動的動力系統、個人的認知風格(包括歸因風格)、自我、個體的應付風格以及人際素質和適應狀況等 [15],包括適應,人際素質,個性素質,動力系統,自我,認知風格,歸因風格,應對風格八個分量表,自此后較少有人關注這個部分,且大部分均為理論探討。心理健康教素質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但目前的研究問題主要關注心理健康狀態,而對造心理健康素質考慮較少,并且影響因素的研究又重整體化而輕具體操作,教育措施缺乏針對性,治標不治本,研究更多關注的是學生負面心理問題、困擾和癥狀,如焦慮、抑郁、恐懼、便知等,關注的是少數有心理問題的人,忽視了健康的大多數人,忽視了青少年的正常發展,而關注心理健康素質,是關注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更深的心理層面,更加指導意義。

1.4問題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和心理健康素質的關系

一些研究已經證實,問題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存在多方面的問題,父母存在更多的消極對待和更少積極對待[10]-[12]。但直接對父母教養方式和心理健康素質的關系進行研究的卻鮮有涉及到,但我們仍可以從心理健康素質的維度中找到他們關系的依據,如父母心理控制會正向預測職業院校學生的習得性無助,即父母越心理控制,學生的習得性無助更多[16]。父母越是采取情感溫暖的教養方式,中學生越不易形成外控型歸因方式,核心自我評價也就更高,最終均有助于使其形成更高水平的挫折承受力,反之亦然[17]。母親教養方式能顯著預測消極認知情緒調節策略,母親消極教養方式顯著正向預測攻擊性,而母親積極教養方式顯著負向預測攻擊性[18]。好的教養方式可以提高問題青少年自尊水平,使其在面對困難時更多地采用積極應對方式,并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最終矯正問題青少年消極應對方式[19]。父母拒絕、否認與大學生情緒智力呈正相關,父母關懷、父母自主性與情緒智力呈負相關。情緒智力的情緒表達維度在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和攻擊性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20]。父母如何對待問題學生是通過影響心理健康素質,二最終影響到他的心理健康狀態,如對問題少年的學業失敗等進行嚴厲懲罰,可能最初開始出現的是適應的不良狀態,如討厭學習、對他人存在敵意,或者習得父母的嚴厲懲罰方式,慢慢潛移默化,會使得對自己和他人顯得格外苛刻,展現出較強的攻擊性,這些都可能引發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如父母對問題學生的學業、人際、生活過度干涉,容易使孩子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變得依賴,在出現問題時無法解決,對問題應對顯得手足無措,就容易回避問題,形成消極應對方式,使得小困擾變成大問題,個性上容易悲觀回避;如父母對問題學生更多的是拒絕否認、忽略,否認他獲得的學習成就及正確的情感表達,或只關注學生的學業成就而忽略情感部分等,可能會是的學生對待事物和人的態度偏激,應激能力下降,甚至可能對他人有敵意,或者對情感部分比較淡漠。如果父母對太過偏愛或過度保護,那些孩子可能會自視過高,缺乏共情能力和情緒調節在關系中不能理解他人,常常會經歷人際關系的挫敗,但很難自我覺察??傮w而言,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心理健康狀態有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厚粲主譯.國際心理學手冊上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57.

[2]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67—393.

[3] 伯特.海靈格,霍寶蓮譯(2005).愛的序位-家庭系統排列個案集.愛的序位:家庭系統排列個案集.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4] 顧國星.“問題學生”的多學科審視與教育策略.當代青年研究.2007,2.

[5] Maccoby,E.E.,Martin,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M].In P. H. Musse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4,pp.1-101).New York: Wiley.

[6] 林磊(2001).幼兒家長教育方式的類型及其行為特點[J].心理發展與教育,23(12);1494-1495

[7] 王勃,程利國.父母教養方式研究綜述.當代教育評論.2007:7.

[8] 丁海霞趙瑩.職業學校問題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的思考.文理導航(中旬). 2016,02:第71頁

[9] 周麗平(2010).問題學生的家庭教養方式與其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碩士論文.河北:河北師范大學.

[10] 熊戀,郭雨薇(2017).大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自殺意念、自殺態度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5(2):119-122

[11] 楊勇,徐煥煥(2015).家庭教養方式與自殺態度之間關系的“母親效應”[J].社會心理科學[J],30(11):16-20.

[12] 王莉莉(2016).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情緒智力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碩士論文.山東:山東師范大學.

[13] Anderson NH.Likeableness ratings of 555 personality-trait words,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 968,9:272-279

[14] 梁寶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應對分量表的編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3):161~167.

[15] 沈德立,馬惠霞,白學軍.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信效度再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4):241~245.

[16] 周婷(2020).父母心理控制與高職生習得性無助的關系 ——鏈式中介模型及團體干預,西北師范大學.

[17] 唐宇(2020).父母教養方式與初中生挫折承受力的關系 ——歸因方式與核心自我評價的中介作用,碩士論文.湖南:湖南師范大學.

[18] 連瑩(2019).中職生攻擊性與認知情緒調節策略、母親教養方式的關系研究.碩士論文.福建:福建師范大學.

[19] 朱亞琪(2019).教養方式、自尊對問題青少年應對方式的影響.碩士論文.安徽: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20] 歐陽示軒(2016).父母教育方式、情緒智力與大學生攻擊性的關系研究.碩士論文.四川:四川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蔡子琪,男,漢,1997年10月生,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湖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育學專業一年級。

猜你喜歡
教養素質心理健康
素質培養目標下經管“專業課程鏈”構建研究
跟蹤導練(三)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公關攝影師必備素質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使人高貴的是根植于內心的教養
一只有教養的狼
所謂教養,不過是細節
素質開發完全圖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