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時代話語傳播實踐對受眾美學的解構

2020-12-29 11:55周夢琴
大經貿 2020年7期
關鍵詞:全媒體

周夢琴

【摘 要】 近三十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種多樣的傳播媒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生活里。在全媒體時代,受眾美學在新媒介的環境下不斷被解構。從傳播主體來看,傳播主體由傳媒人轉為了受眾者;從傳播方式來看,傳播渠道多樣化;從傳播內容來看,這個時代傳播的信息有了數量上和質量上的提高,受眾者可以主動選擇信息。因而,在全媒體時代,受眾美學的交互主體性將面臨理論重塑。

【關鍵詞】 全媒體 受眾美學 交互主體性

人類進入21世紀來的10余年里,傳播媒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上世紀紙媒、廣播、電視各自長期處于媒介主導地位的狀態不同,進入新世紀以來,傳播媒介的功能開始不斷變化。關于全媒體的界定,傳播界并沒有統一的說法,而且學術界始終未將其定義為專業詞匯,但是它表達了在未來媒介發展的新趨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彭蘭教授認為的“多平臺上進行落點,多形態的傳播”[1]恰如其分的表達出全媒體傳播在互聯網等新媒體運用之中的最普遍的應用形式。全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形態,來源于傳播界的務實探索,而終結于受眾的日常生活體驗。

一、受眾美學的解構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人們主要靠傳統的紙媒、電視、廣播作為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平臺。作為傳播主體的“官方”和上層精英階級掌握了大部分話語權力。文化領導權理論很好的闡釋了這一現象,資產階級掌握文化領導權,控制社會主流輿論,控制人們的思想,單方面輸出所謂的“文化”和“真理”。人在這種環境里逐漸喪失自我性,成為“文化”的制造品。這樣“單向度的”傳播塑造了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所謂單向度的人是指對失去社會現實的批判精神的人。進入21世紀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為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打好基礎。各種新媒介如雨后春筍一般進入人們的生活?;ヂ摼W平臺逐漸取代報紙期刊等紙媒的地位,互聯網平臺上的信息大爆炸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ヂ摼W強大的媒介功能將廣大受眾的精神需求無形地提高了,傳統媒介形態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在傳統媒介時代,媒介壟斷了傳媒和信息,但是在信息時代,媒介無法再壟斷傳媒,因為這樣的壟斷成本太高而且可能性很低。在信息時代所謂的有效傳播是受眾者主動接受和選擇的傳播。受眾者成為傳媒傳播網上最重要的因素。受眾開始有意無意地、自主地將各種媒介上獲取的信息整合起來,資源共享。此后,各大媒介,包括報紙、電視節目、大型社會活動等活動的運作,都遵循了這一理念,開創了全媒體傳播的新時代。[2]

“解構”因德里達對結構主義的改造而來。德里達從語言觀念的分析入手,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思維方式的反思?!敖鈽嫛敝笇τ行味蠈W穩固性的結構及其中心進行消解,每一次解構都表現為結構的中端、分裂或解體,但是每一次解構的結果又都是產生新的結構。接受美學主張以讀者為中心,走向讀者。顯然在全媒體時代到來之前,受眾者只是機械的接受所謂的“官方”所傳達的信息。信息的來源被壟斷,民眾無法判斷信息的真偽,無法進行選擇,自然也無法進行批評,逐漸喪失了批判精神。全媒體構建的新形式的媒介平臺,使受眾的生活的點點滴滴被嚴密地包裹起來。通過各種媒介平臺傳播的信息,受眾者被動地接受媒介平臺傳遞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研究全媒體時代話語傳播實踐對受眾美學的解構,是在這個新到來的全媒體時代下,通過對新時代話語傳播實踐的分析,對受眾美學進行解構。對原有的不適宜當今時代發展的部分進行拆解,建立全媒體時代下的受眾美學結構。以及分析全媒體時代下話語傳播實踐對受眾審美、受眾審美主客體關系的影響。針對全媒體時代的話語傳播實踐方式對社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充分發揮全媒體對社會以及社會心理的積極建設作用和最大價值。

二、全媒體時代的交互主體性與被動性

20世紀爆發的“新媒體革命”或“數字與信息化革命”是以數字化及信息傳播技術革命為特征的,其影響遍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直接導致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交互性是全媒體時代的媒體最大的特征,所謂“交互”,是指雙向的影響和因果關系,和單向的因果關系相區別。對傳統媒體而言,受眾對媒體的反饋很少,受眾之間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新媒體的交互性卻改變了受眾與媒體的相處模式,以及受眾之間的相處模式,增強了彼此間的交流主動[3]。人的本性是懶惰的,人在思考問題時習慣于“慣性”思維,用最少的成本達到目的,這是人的本性在全媒體時代,世界是一個被話語包裹著話語世界,所以受眾美學不在局限于文學文本,而且對應于所有的“文本”作為信息載體的符號編碼。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價值追求和所處的社會地位的不同,使得其中每一個個體所表現出的接受需求,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這就使得傳者和受者的關系成為一個重大問題,著名的霍爾模式中的接受美學規律,提出受者和傳者的關系的三種基本模式:(1)受者和傳者立場一致、(2)受者和傳者立場不完全一致、(3)受者和傳者立場對立。

(一)人與新媒體間的交互主體性與被動性

在新媒體基礎之上建立的新傳播模式,是以受眾者為中心。受眾者以自己的社會社交網絡為信息傳播網絡,受眾者在這網絡上接受和傳遞信息。這一模式給予用戶更大的傳播和接收自主性,表現為:(1)個體可以在新媒體中構建自己的傳播中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信息;(2)個體可以自主選擇傳播媒介進行信息的傳遞和接收;(3)“把關人”在逐漸消失,個體通過新媒體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群體,產生群體效應,而使得專業傳播者對個體用戶的控制減少。但是人在與新媒體的人體互動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被動性,其一是由于人的本性——懶惰性——指的是人們總是愿意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報償。為了減少成本,人們往往會依賴外界的力量,這也就導致了用戶的被動性。人為了用更少的成本獲取更多的信息,往往會過度依賴新媒體,如百度等,遇到了問題不去過多的思考就直接百度獲取信息,這樣會導致新媒體對人信息獲取途徑的再次控制。其二是新媒體用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很強的慣性,即人們容易被自己的習慣所左右、所固化,這是其被動性的另一個體現。面對新媒體中的信息爆炸,人們會更傾向于通過自己的行為慣性去降低獲得信息的成本。新媒介讓信息傳播機制越來越“社會化”。由于人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被動性進一步被加強,媒介再次將自己的意志強壓在新媒體用戶的意志之上,便顯出全媒體時代下人的被動性。

(二)建立在新媒體基礎上的人人交互性與被動性

在全媒體時代之前,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往十分不便利,受眾對媒體的反饋很少,受眾之間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有跃褪侵黧w之間在相互往來的過程中,形成的互為主體、互為客體的特點。也就是說主體為了達到對其他主體的認識理解,就必須把他人當作客體;同時,主體為爭得他人的支持認可,又必須把自己設定在客體的位置上。在這個雙向交流過程中,主體間關系中的雙方,既是主動的,又是被動的;既是能動的,又是受動的,這樣的主體才是一種真正的主體。也就是說在這種全媒體傳播模式中,信息傳播網將每個人置于網的節點上。由于在這種模式中,信息是沿著人們的社會關系網絡在流動。所以在這個節點上,個人同時擔任兩種職責,傳播信息和接收信息。因為人是社會性的,所以信息在人群中的傳播方式類似于傳染病的傳播方式。群居性也導致人有種依賴他人的慣性,這種慣性和人本身的懶惰性也就導致在新媒體基礎上建立的人人的交互關系中必然會出現被動性。依賴他人,是降低成本的一種方式。如在微博中,大部分會盲目相信大V的推薦,依賴他人,將自己的主動性湮滅,成為他人信息的傳播的絕對客體。每個人在新媒體時代中都是主動性和被動性并存的,但是不能過度的依賴他人,這樣會導致主動性的喪失。另一方面是新媒體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信息傳播機制也表現出社會化。群體、社會化互動等社會環境,使得集體意志凌駕在個人意志之上,受眾者的主體性和個性再次被壓抑。

隨著網絡傳播媒介平臺的發展,人們開始近入自媒體時代(WE TALK)。所謂自媒體就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公民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新聞。自媒體有別于其他傳統媒體,是由“主流媒體”傳遞信息,而是由大眾通過各種方式傳遞信息。各種聲音來自四面八方,受眾者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官方傳播的信息,“主流媒體”的聲音和影響力逐漸減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官方”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信息中,不被外在過度影響地判斷事情的對錯。每個人在自媒體中既是信息的傳遞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扮演者雙重角色。因為在全媒體時代受眾者的是整個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而自媒體讓受眾者成為傳播主體,這是自媒體成功的重要因素。自媒體最重要的作用是:它給予從來接觸不到話語權力的群眾以機會,讓他們能擁有自己的話語權,鑄就個人價值,體現了民意。個人在自媒體中自由地選擇信息接收,也自由地傳遞信息,個體既是主動的,又是被動的;既是能動的,又是受動的。

(三)話語內容的碎微化

全媒體時代帶來的是“微文化”它是指社會中具有獨特語言、意識形態的小群體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形態更加的碎片化,人沉迷于“微”文化,這種微文化其實就是西方馬克思學家所說的總體性的喪失而導致的。人被科學技術異化失去了總體性思維,思想、文本、話語等的微化,最終帶來的是碎片化。微文化在進一步加劇碎片化的同時,碎片化也在加劇微文化,碎片化和微文化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社會和文化的碎微化。信息不但碎片化還以微型的方式進入社會生活,碎微化是碎片化發展的結果。話語內容的“碎微化”是社會和文化“碎微化”最突出的表現。話語內容的碎微化是以微型的碎片化信息為其基本形態,因此,微型、微小、微量的信息方式成為微文化的外在特征。以微博為例,平臺上充斥的是各種短小但數量驚人的信息,它們在各類信息門戶中快速傳播。

話語內容的碎微化有幾個明顯的特征:第一個特征說的是碎微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在全媒體時代中,信息、文化、交往等一切都趨向于微小化。第二個特征是在碎微化過程中信息傳播的主要特點:實時性和高效性,它同時昭示了當代社會和文化的高速特點。第三個特征涉及話語內容碎微化的信息方式的量,信息爆炸,大量信息不分時間不分地點的快速傳播,導致了人與信息的關系顛倒。最后一個特點是話語的碎片化,人們不再關注事情和話語的全貌,而是只專注于某一感興趣方面。導致話語的娛樂化和快感化,只重視視覺效果,關注話語帶來的關注度,“標題黨”現象就是這種特征的具體表現之一。

三、結語

本文全媒體時代出發,分析這個時代的變化,以及在全媒體時代話語傳播實踐的變化,對受眾美學的解構。傳統受眾美學的結構不再適應當今時代,全媒體時代,文學文本不再只是依靠傳通紙媒傳播,而且受眾美學不在局限于文學文本,而且對應于所有的“文本”作為信息載體的符號編碼即在傳播中獲得的信息。受眾美學開始和傳播學聯系在一起,把受眾者的地位再次提高,不是人在追逐信息,而是信息在追逐人。但是科技和傳播媒介的發展又讓受眾美學出現新的問題,表面上看是受眾主動選擇接受信息實際上是新的技術裝置不斷逼迫人去關注和接受各式各樣的信息。話語傳播實踐方式的改變讓接受美學消解掉了原來不適應當今時代的內容,建立了全媒體時代的接受美學。但是這個解構也讓接受美學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自己,讀者成為了虛假的主體,在讀者背后的技術才是真正的主體。

【參考文獻】

[1] 彭蘭.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個關鍵變革[J],青年記者,2009 (2):22.

[2] 李靜修.全媒體視野下受眾審美心理研究[D],2013:13.

[3] 王曉宇.論新媒體藝術的審美交互主體性內涵[D],2012:7.

猜你喜歡
全媒體
淺議全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全媒體傳播生態下臺網聯動形式及價值淺析
國產小成本電影全媒體推廣的邊際效應探究
淺析電視民生新聞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全媒體環境下主持人競爭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體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