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策略分析

2021-02-08 15:46范宇竹王貞
大學·社會科學 2021年12期
關鍵詞:學分銀行開放大學鄉村振興

范宇竹 王貞

摘 ?要:農村社區教育在教育育人、服務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區、推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但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存在著教育資源不足、教育資金短缺、教育師資隊伍薄弱、教育內容和形式單一、農民參與積極性普遍不高等問題,農村社區教育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社區教育要謀求優化發展,應當建立多樣化經費供給機制,為農村社區教育提供資金保障;建立“學分銀行”制度,促進農村社區教育“成果”形成;充分利用開放大學互聯網優勢,創新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社區教育;學分銀行;開放大學

中圖分類號:G7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5-0013-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一步做出了總體部署:強調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的推進能夠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全面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然而,我國農村社區教育起步晚、發展較慢,雖然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依然還存在許多問題。充分認識農村社區教育的重要意義,突破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瓶頸,有助于進一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新時代農村文明現代化建設。

一、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有助于促進教育育人。

社區教育是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我國當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社區教育將農村教育和社區教育完美融合,承擔著育人、助農、推動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使命。農村社區教育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渠道和教育手段,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幫助社區內農民提高認識、獲取知識、提升技能。農村社區教育注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在傳播知識的同時給予農民充分的選擇權,合理地滿足農村社區成員間差異化的受教育需求,提高其知識水平和人文修養,最終實現社區的整體完善和進步[1]。農村社區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激發農民的學習興趣,引導農民形成自學、互學、助學的學習精神,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形成獨具特色的社區文化;通過多類別知識的輸出彌補農民基礎教育或職業教育方面的缺失,提升其在勞動市場上的競爭力和獨立就業的能力;通過多樣化的學習平臺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使“互聯網+”戰略進一步走進鄉村,真正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第二,農村社區教育發展能服務經濟建設。

貧困的“代際傳遞”一直是困擾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阻礙。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用好教育這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要求進一步發揮高質量教育體系在國計民生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由此可見,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的發展,正所謂“扶貧先扶智”,尤其對鄉村振興而言,只有“斬斷”了教育缺失的“傳遞”,才能有效彌補經濟發展的短板。大力發展農村社區教育正是要“就地取材”,讓最了解當地經濟狀況和產業結構的人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出力,培養農民成為了解社區產業優勢、符合社區發展要求、致力于社區建設的專業化高素質勞動力。農村社區教育是實現農村勞動力“優化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是促使文化知識轉化為科學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是傳播現代化生產手段、普及現代化科學知識的重要載體,是服務于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重要措施。

第三,有助于構建和諧社區。

構建和諧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步,構建農村和諧社區正是這第一步的基礎。農村和諧社區的構建是指在特定的農村社區范圍內,經濟、人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力求提升社區內農民群眾的身份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和幸福感。農村社區教育以提升社區居民的人文素養為切入點,依托多樣化的教育手段,培育社區“文化共同體”;通過社區學習教育系列活動,豐富農村居民業余生活,引導農村居民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時事政治以及黨的方針政策,堅定農村居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有助于推進可持續發展。

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以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就成為我國建設美麗鄉村的具體要求。農村社區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其開放性、群眾性的特征,將優化生態、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植根于農民的思想意識中,使農村社區真正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持續推進社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踐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二、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社區教育資源不足,教育資金短缺

我國農村社區教育自推進以來已初見成效,但因為資金供給相對短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礎設施、教學設備、校舍師資等的配給不足[2]。社區教育與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一樣,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來支撐教學活動的開展,但實際上我國對社區教育的投入遠不如其他兩項。當前,我國農村社區教育資金的主要來源是財政轉移支付,對于一些集體資產匱乏、“底子”較差的農村社區,單是改善薄弱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捉襟見肘,開發新的社區教育項目成為紙上談兵。

(二)農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薄弱,人員不穩定

與城鎮社區教育的師資力量相較而言,我國農村社區教育師資顯得薄弱且穩定性差。農村社區教育的師資主要由基層公務員、中小學教師、大學生志愿者和專職社區教師等組成,看似人員構成多樣化,實際并未形成優勢互補,還存在結構短板。比如基層公務員有責任心,但從事社區教育屬于兼職,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轉崗的中小學教師有教學經驗,但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缺乏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大學生志愿者雖然具備責任心和工作能力,但農村社區教育工作對他們來說大多屬于社會實踐性質的短期鍛煉,很難形成工作的歸屬感和成就感;專職社區教師雖然相對穩定但普遍業務水平不高,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教師占比不到20%。若以這樣的師資力量來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實現鄉村振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三)農村社區教育內容形式單一化,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

農村社區教育需要社區成員的參與,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獲得社區成員的認可,并逐步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社區教育模式,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當前我國農村社區教育仍呈現出“教者有心,學者無意”的一言堂教學模式,社區群眾多持觀望態度,甚至避而遠之也大有人在[3]。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第一,對農村社區教育理念宣傳不到位,使社區居民將社區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混淆,認為學習目的性太強,喪失學習興趣;第二,農村社區教育授課形式普遍單一呆板,沒有針對少年兒童活潑好動的特征、青壯年對網絡教學的渴求和老年人學習能力較弱的特點設計多樣化的學習形式,使社區教育課程吸引力明顯不足;第三,照搬城鎮社區教育的內容,沒有針對農民的所思所想進行系統化的課程設計,無法真正滿足農民的學習需求,自然就無法獲得社區群眾的支持和認可。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策略

(一)建立多渠道經費籌措機制,切實保障農村社區教育資金供給

資金投入是否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區教育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不論是從社會教育角度還是從公共服務角度來看,政府都是農村社區教育最重要的責任主體。只有確?;镜恼度?,才可以撬動民間和社會資本,才可以推進社區教育多渠道經費籌措機制的形成。因此,各級政府必須深刻認識農村社區教育對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重要意義,強化主體責任,多角度對農村社區教育給予關注和扶持。相關部門首先要增強原有的財政撥款力度,將農村社區教育基金納入經常性財政支出范疇,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和必要的人員開支,確保教育資金??顚S?其次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設立專項教育課程或系列教育活動,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進一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提升農村社區教育的影響力,形成良性運轉模式;最后可以鼓勵農民群眾以自家產業或土地為教學基地,既增強了社區教育的實踐性,又實現了節約教育資金、優化教育模式的目的[4]??傮w來說,就是要建立主體責任明晰、覆蓋面廣、多元化、多形式的資金籌措機制,以穩定保發展,以穩定促發展,切實保障農村社區教育資金供給和農村社區教育的長足發展。

(二)建立“學分銀行”制度,促進農村社區教育“成果”形成

“學分銀行”是近年來教育途徑多元化后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學分管理模式。它模擬和借鑒了銀行對貨幣的存儲、兌換功能,將學分視為一種“知識貨幣”,學員可以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通過“學分銀行”進行認證、存儲和兌換,實現學習成果價值的最大化?!皩W分銀行”還具備獨特的“記憶”功能,階段性學習成果也可以通過存儲和積累,最終達到兌換標準,實現質的轉化[5]?!皩W分銀行”這種制度的理念與農村社區教育開放性、階段性、多樣性的特征完全契合,也正是終身教育理念的題中之義。此外,階段性“成果”的存儲和展示,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期限內讓學習者看到自己的努力結果,不斷提升其學習動力,激發其學習熱情,最大限度地擴大農村社區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充分利用開放大學互聯網優勢,創新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

開放大學作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理念引導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網絡教學體系、教學制度和教學細則。農村社區教育覆蓋面廣、開放度高、教育內容多元化、教育理念終身化等特征都與開放教育有異曲同工之處。農村社區教育可以借鑒開放教育的教學形式和手段,學習開放教育的課程設計模式,依托開放教育的辦學體系,與開放教育形成互惠共通的聯動教育機制。以黑龍江省為例,黑龍江省近年來出臺多項支持社區教育發展的相關意見,依托黑龍江開放大學設立了黑龍江省社區教育指導中心,搭建完成了由社區大學、社區教育學院、社區教育學校、社區教育學習點和社區教育示范區組成的五級社區教育辦學網絡體系,并且整合教育資源,建立了城鄉一體的社區教育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辦學網絡,將社區教育與開放教育完美融合,推動黑龍江農村社區教育工作迅速發展。

四、結語

未來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要充分利用科技進步的優勢,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注重網絡學習和教學實踐,逐步形成一套多層次、多維度、立體化、動態化的農村社區教育體系。課程設計要在統一化、規范化的基礎上,注重地域特色和產業特色的開發,充分展示和宣傳社區文化。教學資源可以引用開放教育線上平臺的成熟資源,不斷開發能夠彰顯農村社區特色的教學資源,使優質資源真正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

參考文獻:

[1] 陳乃林. 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社區教育發展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38.

[2] 謝瑞霞. 城鄉統籌背景下社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策略研究:以溫州市為例[J]. 繼續教育研究,2013(12):56-58.

[3] 李若聃. “互聯網+”背景下社區教育課程評價研究——以哈爾濱市為例[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0):80-81.

[4] 劉文慧. 我國社區教育“生態化”及其意義研究[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Z1):13-14.

[5] 楊進. 對非正規和無一定形式學習成果的認可、核定與認證在推進終身學習中的作用[J]. 開放教育研究,2012,18(01):56-59.

(責任編輯:秦雷)

猜你喜歡
學分銀行開放大學鄉村振興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雙證制嵌入學分銀行社會服務體系策略研究*
開放大學:過去充滿傳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試析“學分銀行”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運用
學分銀行—信息化時代學習體系變化的要求
臺北市社區大學的辦學特色與啟示
開放大學教師教學學術評估框架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