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為市荸薺產業現狀與發展建議

2021-06-21 18:28王小玲
安徽農學通報 2021年9期
關鍵詞:對策建議發展現狀

王小玲

摘 要:該文介紹了無為市荸薺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荸薺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無為市荸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無為市;荸薺產業;發展現狀;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9-0059-02

荸薺(Eleocharis dulcis)又名馬蹄、菩薺等,系莎草科荸薺屬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球莖味甜多汁,富含淀粉、糖分、蛋白質、VC、鈣、磷、鐵等營養成分,生、熟食皆宜,具有止渴、消食、解熱、明目、化痰等功效,是一種藥、食兼用的果蔬。另外,荸薺還可深加工成粉絲、飴糖、酒、蜜餞等,其系列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深受歡迎[1]。

荸薺原產于印度,我國栽培荸薺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長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均有栽培。安徽省以無為、廬江、和縣三地栽培歷史久、面積大、品質好,是我國荸薺主要的生產基地之一。荸薺作為無為市主要和特色經濟作物之一,是當地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也是地方農業產業經濟的支柱。為此,筆者調查了無為市荸薺產業現狀,總結分析了荸薺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并提出了促進荸薺產業發展的對策。

1 產業發展現狀

無為市位于安徽省長江北岸,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暖濕潤,無霜期長。境內圩區面積大,水源條件好,圩田土壤耕作層疏松肥沃、底土層堅實,氣候和土壤有利于荸薺球莖生長發育和挖掘收獲。

1.1 種植面積大、效益好 無為市種植荸薺歷史悠久,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蜀山、洪巷、泉塘3個圩區鎮,近年來逐步向劉渡、襄安、牛埠、鶴毛等周邊鎮擴展,種植品種以杭薺-大紅袍為主。目前,全市荸薺種植面積約2500hm2,年產量7萬t,產值2.3億元左右,荸薺平均產量28t/hm2,高產田塊產量達45t/hm2以上,年效益達7.5萬元/hm2,是水稻效益的2~4倍。推廣早稻-荸薺連作種植模式,效益更高,且能兼顧經濟作物發展和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1.2 栽培技術和栽培模式較為成熟 無為市在2002年制定了《荸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在荸薺重點鎮建立了荸薺病蟲害測報點,加強病蟲害信息發布。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無為市荸薺桿枯病、黃梢病的癥狀、形態、流行規律及防治方法進行了系統研究,當地農技部門從選種、培育、移栽等方面對農民實行一條龍服務,改良品種,擴大種植面積,田間管理也由原來的粗放式升級為控藥、控肥的綠色精細化,種植戶已掌握了荸薺優質高產栽培、早稻-荸薺連作高效種植等技術。

1.3 產業化經營成效明顯 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推進,近年來無為市荸薺種植區累計成立了荸薺種植專業合作社達16家,家庭農場50多家,現有營銷大戶80多戶, 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銷售組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市政府連續多年組織荸薺經營主體參加各級別農產品展示展銷會,搭建信息交易平臺,形成了輻射全國的銷售網絡,產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等大中城市甚至香港等地。無為荸薺具有個大、皮薄細嫩、甜脆多汁等優點,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是我國荸薺主要的生產基地之一。

1.4 品牌意識逐步增強 隨著政府及生產單位樹立品牌、打造品牌意識的不斷增強,蜀山鎮“蜀山宋氏”牌荸薺在全國知名度較高,無為縣荸薺種植協會正積極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機械化程度低,難以規?;a 荸薺種植在育苗移栽、田間管理、采收去皮等環節均需要大量的勞動投入,特別是荸薺挖掘用工量和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收獲成本高(人工成本高達3萬元/hm2)。雖然近年來無為市引進、試驗了荸薺收獲機,但其應用范圍存在局限性,且對荸薺的損傷較大,未能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水沖式采收雖然比傳統方式的效率高,但損傷大,影響品質,不利于保存,且水中作業太涼,雇工難,目前荸薺生產仍主要依賴人力。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臨時雇工無疑已成為一大難題,從而阻礙了荸薺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2.2 產銷模式單一,產品附加值低 無為市荸薺主要以鮮銷為主,作為蔬菜鮮銷占比95%以上,雖然重點生產區域有“公司+合作社+農戶+銷售組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但缺乏有效地產銷銜接、利益分享、風險共擔機制,加之全市從事荸薺深加工的企業寥寥無幾,導致整個產業在當前激烈的農產品市場中競爭力不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

2.3 無公害標準化高產栽培技術應用不到位 無為市種植荸薺時間長、面積大,加上常年連作,蟲源和病原基數大,荸薺“一蟲三病”和生理病害死苗發生較重,加之對病蟲害發生時期不了解,防控技術跟不上,不少種植戶每隔一段時間就噴藥防治。配方施肥也不到位,存在施肥過多,偏施化肥,不注重有機肥的施用,氮、磷、鉀搭配不合理。這些因素不僅導致荸薺品質、產量下降、大果率降低,還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3 產業發展建議

3.1 加強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提高種植效益 通過建立荸薺高產試驗區、示范園,示范、推廣荸薺病蟲綠色防控、配方施肥等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和栽培模式,不斷提升農戶科學管理水平,提高種植效益。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進、培育性狀穩定、品質優良、適用性強的荸薺主導品種。進一步引進、試驗荸薺新型收獲機械,探索利于機械收獲的種植方式。

3.2 加強經營主體培育,推動產業規?;l展 重點培植一批荸薺生產種植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逐步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形成利益共同體,解決生產主體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在荸薺生產重點鎮、專業村實行標準化生產,推行統一種植品種、統一農資品牌、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組織購銷“四統一”的管理模式,不斷提升規?;?、集約化水平和產業輻射帶動能力[2]。

3.3 強化質量安全和品牌意識,提升產品效益 大力推行荸薺產品檔案管理制,鼓勵引導生產企業和種植大戶實施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產品進入省級追溯平臺,實現生產全過程網絡可追溯。積極開展荸薺“三品一標”認證和商標注冊,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提升無為荸薺質量和品牌效益。

3.4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延伸產業鏈條 加大荸薺深加工企業引進培育,如開發荸薺果絲、荸薺粉、荸薺酒、荸薺蜜餞、荸薺罐頭等產品。加強荸薺產業與發展休閑、旅游和觀光農業等結合,將荸薺種植向加工、觀光旅游等二、三產業延伸,提升產品附加值。

3.5 加大政策扶持,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 制定若干扶持政策,重點對荸薺新品種引進、篩選、種苗生產、基地基礎設施改造升級、營銷、宣傳、品牌建設、荸薺深加工等給予項目、資金扶持和信貸支持。鼓勵種植協會和合作社利用網絡、電視、手機、報紙、宣傳欄等宣傳形式,及時提供產業咨詢、生產服務、產銷對接等方面的信息,引導經營者根據市場需求科學合理地安排生產經營。

參考文獻

[1]劉云萌,黃祥光,劉云霞.荸薺優質栽培氣象條件分析及高產關鍵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22:306.

[2]喻春桂,王國棟,羅九玲,等.黃岡市荸薺產業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長江蔬菜,2015,22:222.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對策建議發展現狀
職校學生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