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赤霉病流行發病特點及防控對策

2021-06-21 18:58郭成君
安徽農學通報 2021年9期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流行特點防控對策

郭成君

摘 要: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生產中常發的一類真菌病害,近些年該病害在泗縣的發生程度呈逐漸加重的趨勢,給當地小麥的增產、提質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該文結合泗縣小麥生產實際,對小麥赤霉病的流行發病特點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控對策,以期為小麥的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流行特點;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9-0088-02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生產中常發的一類真菌病害,由多種鐮刀菌侵染引發,在濕潤、半濕潤小麥區發生比較頻繁,尤其是沿江江南及江淮地區的冬麥區發生程度偏重[1]。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具有“可防難治”的特點,一旦錯過防治的最佳時間可導致嚴重的危害,不僅造成小麥產量及品質的降低,還導致小麥中真菌霉素含量超標,進而影響到食用者的健康。

泗縣地處黃淮平原東南部地區,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降水量充足、日照資源豐富、土質肥沃,優越的氣候及土壤資源比較適合小麥等農作物的生長。泗縣目前小麥的種植面積在12萬hm2左右,近些年受到品種更換、復種指數增加、氣候異常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地小麥生產中赤霉病呈頻繁、加重發生態勢,給當地小麥安全生產帶來了不利的影響[2]。本文結合該縣小麥生產實際,分析了赤霉病流行發病特點,并提出了防控對策。

1 流行發病特點

1.1 氣候條件有利 影響小麥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氣候條件,其中關鍵性影響因子是溫、濕度。春季溫度超過7℃時,赤霉病病原菌子囊殼易形成,溫度達到12℃以上時子囊孢子出現,溫度達到15℃時即為赤霉病發病的溫度低限,之后隨著溫度的升高,病原菌侵染小麥植株的速度加快,進一步縮短病原菌發病的潛育期。小麥赤霉病流行發生的決定性因素是濕度,在遇到陰雨天持續時間過長的情況下,此時若溫度條件適宜,則子囊殼成熟,將子囊孢子釋放出來,在風的作用下擴散開,為該病的流行發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條件[3]。當小麥處于抽穗到揚花這段時間內,如果田間相對濕度過高,可導致子囊孢子大量釋放的時間與小麥抽穗揚花期正好一致,導致小麥赤霉病大發生。

1.2 菌源基數大 小麥赤霉病的病原菌越冬場所包括雜草、玉米等秸稈上,第2年春季溫度回升后病原菌逐漸擴散蔓延開。泗縣地區病原菌主要的越冬場所為稻茬,尤其是前些年大力推廣了秸稈還田政策,加上大量勞動力外出導致農村空閑田的出現,為病原菌的大量積累創造了條件。再加上近些年很多感病小麥品種的大面積種植,導致小麥赤霉病的重發。

1.3 田間管理不科學 田間管理措施不到位,也會導致小麥赤霉病發生程度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如果土壤過于板結、黏重,排灌不便,以及氮施入量過大,或者田間小麥植株過高,均會導致小麥赤霉病的重發[2,4]。

2 防控對策

針對小麥赤霉病,防治策略要求“主動出擊、見花就打”,在前期重視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的基礎上,積極推廣抗病小麥品種,采取健身栽培管理,抓好抽穗揚花期藥劑防治。

2.1 防治技術

2.1.1 農業防治 加強田間管理,肥水管理上提前進行合理運籌,及時清理田間溝渠,確保積水及時排走。還田的秸稈要求徹底粉碎后深翻到土壤中,且適當添加腐熟劑,以加快秸稈的腐熟速度,降低田間菌源數量。播種時間要求適宜且盡量在統一時間播種,確保生育期一致,降低病原菌侵染的幾率。此外,結合泗縣實際氣候以及土壤條件,加大對抗病品種的選育、引進篩選力度,提高小麥品種的抗病性。

2.1.2 藥劑防治

2.1.2.1 選擇適宜的防治時間 結合泗縣當地天氣預報,對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趨勢進行精準預測、適時開展預防,實現農藥的減量增效。小麥赤霉病防治最為關鍵的時期為抽穗揚花期,此時要求見花打藥、做好預防,結合天氣情況實施第2次預防,泗縣地區一般在首次施藥后5d左右再次預防1次。如果小麥揚花期時正好遇到連續降雨天氣,則需要在降雨間隙或者降雨之前施藥,施藥結束后6h內如遇降雨再補施1次。此外,對病菌的抗藥性方面加強監測,確保用藥的科學合理,盡可能延緩病菌產生抗藥性的時間。防治上倡導采取統防統治的方法,重視對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基地小麥赤霉病的預防。

2.1.2.2 科學合理選擇藥劑 盡量選擇高效、對路、滲透能力強、耐雨水沖刷、有很好持效性的藥劑,要從防治赤霉素、真菌毒素2個方面的效果進行綜合考慮,選擇的藥劑要求兼治其他的葉部病害,包括白粉病、銹病等。各類藥劑的防治機理有所差異,需要對不同機理的藥劑實施輪流交替使用,以復配制劑的效果最好,有助于減緩抗藥性的產生。部分地區病原菌對多菌靈產生了抗藥性,多菌靈以及相關的復配制劑不宜再用,可選擇丙環·咪鮮胺、丙唑·戊唑醇、井岡·戊唑醇、丙硫菌唑、唑醚·戊唑醇、丙環·福美雙等。建議推廣藥劑拌種或者實施種子包衣技術,提前將種子與種衣劑進行拌和或者包衣處理。病害發生后,如果選擇植保無人機進行噴藥,要求在藥劑中添加適量具有抗蒸發、抗漂移效果的助劑,以確保噴藥的效果。

2.1.2.3 合理選擇噴藥器械 為提高防治效率,建議大面積推廣植保無人機、自走式施藥機、機動彌霧機、熱霧機等,實行統防統治。

2.1.2.4 科學施藥 第1次預防施藥時,嚴格按照選擇藥劑的說明書要求上推薦的藥量、對水量等進行藥劑的配制,均勻噴霧。

2.1.2.5 推廣“一噴綜防”技術 建議大面積開展以小麥赤霉病為主的多種類型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一噴綜防”技術,以實現農藥的減量施用?!耙粐娋C防”即為重點做好小麥赤霉病的防控,在此基礎上做好多種病蟲害的防控,包括吸漿蟲、銹病、白粉病等。此外,還要提前做好預防對植株早衰、干熱風等工作。施藥時將藥劑、肥料、生理調節劑等混合配制施入,確保小麥增產提質增效目標的實現。

2.1.3 加大對小麥收儲階段的管理 如果小麥籽粒被赤霉病病原菌侵染,在氣溫和濕度適宜、空氣中含水量適宜的情況下,可繼續侵染擴散,增加小麥穗部感染的幾率,導致麥堆內真菌毒素增加。因此,在小麥成熟收獲時,應將感染赤霉病病原菌的籽粒去除干凈后再進行晾曬、烘干處理,確保籽粒含水量在安全范圍內,創造安全收儲的條件[5]。

2.2 工作措施

2.2.1 強化組織方面的領導 各地政府要加強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控,給予重視并進行指導??沙闪⒂煽h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任組長的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將具體的防控任務進行詳細落實,并對防控工作開展的力度進行調查,確保防控措施能夠在基層推廣、落到實處。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加強多個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涉及的部門包括氣象、宣傳、科技等部門,形成高效有序的小麥赤霉病防控合力。每年小麥赤霉病的具體防治工作方案要結合當年氣象部門預測的結果開展研究,針對性推廣相關的關鍵性防控技術。

2.2.2 強化監測預警 對當地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趨勢加強監測預警,尤其是強化小麥赤霉病引發的一些關鍵因素的監測,結合天氣的變化情況對赤霉病的發生消長情況以及防控動態等方面采取實施跟蹤機制。就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可建立中期、短期趨勢預報,且在其關鍵的防治期強化精準預測和信息發布,及時開展超短期預報和實時監測。在防控調度指揮方面進行強化,建立完善的小麥赤霉病防治信息通報制度,在防治關鍵期每日通報。

2.2.3 推進統防統治 為了提高防治的效率、減輕當前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壓力,可在泗縣小麥病蟲害防治中推廣專業化的統防統治服務,對一些規模較大、有著規范的管理制度及模式、裝備較為精量、服務高效的專業化病蟲害防治組織予以重點扶持,在資金補助、政策等方面給予傾斜。定期對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開展技術方面的培訓,滿足市場對專業化服務的需求。

2.2.4 加大宣傳力度 利用多種媒體資源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控工作進行廣泛的宣傳。目前,應用較多的媒體有電視臺、報紙、廣播等,可在重要時段、重要版面上進行宣傳,確保將先進的防治指導信息、防治技術及時傳遞到各種防治組織、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民手里[3]。

2.2.5 加強技術指導 結合縣域內職業農業培訓等多方面項目資源,對基層的專業組織、農技人員、廣大農民等開展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的培訓。積極與專業部門、高校、研究所等開展小麥赤霉病新型防控技術的研究,對于一些新藥劑、新方法、新器械,要積極創造條件予以推廣示范。在小麥赤霉病關鍵的防治階段,通過召開現場會等形式,組織將農業專家、技術人員深入到田間,現場指導小麥赤霉病的防控[3,5]。

參考文獻

[1]陳英俠,趙穎麗,金祥龍.小麥赤霉病病害癥狀、發病因素及防病對策[J].鄉村科技,2020(11):81-82.

[2]張紅星,黃龍兵,王昕,等.響水縣2015~2017年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與防控對策分析[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8,30(1):50-52.

[3]方海維.近年安徽桐城小麥赤霉病流行特點及防治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7):58-60.

[4]農業部新聞辦公室.2017年小麥赤霉病防控指導意見[J].中國農業信息,2017(3):19-20.

[5]張麗紅.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科學防控[J].現代農村科技,2019(8):29.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小麥赤霉病流行特點防控對策
山羊痘的流行及防治措施
校園網貸風險及其防控對策探析
試析集團企業實施財務共享存在的風險及防控對策
豬輪狀病毒病的防控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