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

2021-06-29 10:08房寧
前線 2021年5期
關鍵詞:黨史學習教育方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摘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學習百年黨史,要重點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即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把握國際國內形勢,堅持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堅持和完善黨的民主集中制。這些認識將長期指導工作,推進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進程。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歷史規律;? 方法論;? 黨史學習教育

[中圖分類號] D23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1)05-0019-0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長期奮斗和探索之中,是對中國建設現代化國家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深入學習黨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有助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堅定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勝利的自信與決心。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完成和推進了4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三是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其中,實行改革開放是實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一招。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社會實踐。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發展陷入困境,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待興。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次會議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對傳統社會主義體制進行改革最早并不是中國的發明。原社會主義陣營中,東歐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始于20世紀50年代,南斯拉夫最早探索并建立了工人自治的市場經濟體制。到了60年代,更多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嘗試經濟體制改革,同時也有一批經濟學者提出了許多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理論。蘇聯的改革于1986年開啟,在推行了5年之后遭遇了全面失敗,并最終導致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

蘇聯的失敗表明,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具有很大的風險。東歐、蘇聯都比當時的中國基礎好,但它們的改革都失敗了。而中國通過改革開放,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使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都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仡櫯c反思中國改革開放的探索之路,一個基本經驗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國情出發。

例如在改革開放初期,在改革大方向已定,但具體改革道路尚未確定的情況下,在社會上出現否定新中國歷史傾向的嚴峻形勢下,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選擇了“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政治基調,提出實現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的深刻命題,通過爭取經濟社會發展,彌合歷史創痛和社會分歧,避免了蘇東國家因否定歷史而發生的思想混亂和政治轉向。同時,事先設定改革范圍、劃定政治底線、列出改革“負面清單”,黨中央提出:“我們首先要決定不能改什么,具體怎么改大家可以深入研究?!边@個“不能改”即著名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重大的政治定調,有效防止了改革開放演化為對現行制度和國家歷史的全面清算和否定,保證了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真正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走一條速度比較實在、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實惠的新路子?!?

堅持正確把握國際國內形勢

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笆赂锩宦暸陧?,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就是當時的世界大勢?!?新中國誕生時,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壯大形成陣營,亞非拉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風起云涌,世界范圍內出現了“東風壓倒西風”的新氣象。百年黨史深刻昭示,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是中國共產黨創造歷史奇跡、鑄就事業輝煌的關鍵之一。

20世紀70年代末,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借助戰后產業資本全球化之利,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國由于多種因素影響,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面對不利的形勢,“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4鄧小平指出,要勇于承認中國已經落后于時代,提出“我們要趕上時代 ,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5在對世界大勢作出科學判斷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一往無前地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

在改革開放實行30多年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大勢、總攬全局,在中共十九大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戰略判斷。針對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和我國國內的新問題、新矛盾和新形勢,作出了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我國現代化事業“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重大基本判斷。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對當前世界格局和體系發生深刻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這一判斷意味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國內來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稟賦和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日益彰顯,不僅使中國成為推動全球政治經濟結構變化的重要力量,而且使中國用幾十年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完成的工業化歷程。從國際上來看,近年來,許多歐洲國家的經濟運行都處于一種“新常態”的狀態,具體來說,就是無論新投入是何種形態都無法形成新的產出,經濟運行幾乎處于一種無剩余的形態。這種經濟的“新常態”導致了貧富差距急劇擴大、中產階級空前萎縮以及種族矛盾上升等三大外溢表現。伴隨其“新常態”產生的還有“新民粹”。以美國為例,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化潮流的沖擊下,昔日在美國社會中居于主流的中產群體被邊緣化,并陷入困境,成為“新民粹”的主要構成部分,并且還成為塑造美、西方國家國內政治和國際格局的重要因素?!靶鲁B”“新民粹”兩個因素疊加,使得美國以及西方國家對華敵意急劇上升,惡化了中國的國際環境,為實現中國夢帶來新的挑戰。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戰略判斷是指:中國正處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既是中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社會矛盾、經濟困難和政治風險加劇的時期。這個時期具有制度紅利衰退、社會結構分化、國家治理復雜化和外部環境轉變4個特點。實際上,從各國經驗來看,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現代化的關鍵階段往往也是社會問題和矛盾叢生的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之所以要在此時提出“新時代”,就是要求全黨要及時從歷史上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教訓中總結經驗,推動中國實現社會轉型,向現代化的更高水平邁進。在建黨百年來臨之際,我們既要看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風險與機遇,也要看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困難和挑戰,這既是正確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出發點,也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戰略機遇期的重要時代背景。

堅持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

帶領中國這個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社會生產力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社會主義建設20多年的基礎上,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項前所未有的事業。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百年探索,都是從實踐中獲取真知。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將中國改革開放的方法論比喻成“摸著石頭過河”。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探索中,這個方法論發展為“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熱情,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新鮮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和政策,指導新的實踐”。1

改革與革命不同,改革是在已有基礎上的變動與完善,不是推倒重來。因此,改革是被約束在已有的客觀條件之中的,形象地說,革命好像“新區開發”,而改革好似“舊城改造”。與革命時代不同,改革時代的“頂層設計”是相對意義上的。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要求我們黨必須要能夠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建設國家、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另一方面也要能夠集中民力和民智,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合理有效配置資源、保衛國家安全、保障社會的安定團結?!皬膶嵭屑彝ヂ摦a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謀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2一路走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改革的起點設定于“從問題出發”,從現象入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進行改革嘗試;將改革的路徑設定為通過實驗、試點,逐步推廣,先后成就了深圳、海南、浦東新區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四十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1

堅持和完善黨的民主集中制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總結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9大方面寶貴經驗時,將“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放在了首位。民主集中制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組織原則,為黨的領導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撐。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實踐,民主集中制的內容也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鄧小平曾多次指出:“民主就是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基層的積極性?!痹诟母镩_放40多年的實踐中,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我們黨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改革開放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將保障人民權利與集中國家權力統一起來,將協商民主作為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方向和著力點,建立了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同時,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循序漸進地不斷擴大和發展人民的各項權利。

民主與集中的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最大特色。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成立的。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相比,俄共和共產國際政黨更強調集中制。從學理上來看,集中制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一旦黨形成了統一的決定,所有黨組織和每個黨員都要無條件地服從,并努力付諸實施。二是黨的最高決策層善于把不同意見統一起來,把意見中的真知灼見概括出來,權衡利弊,當機立斷。這兩個邏輯在中國政治語言中的表述就是共產黨的領導“核心”,換言之,政治核心是黨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表現。

鄧小平曾指出,黨沒有政治核心就會軟弱渙散,就無法形成堅強的戰斗力。人類政治活動的歷史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都表明,只有“民主”沒有“集中”,政治資源就會處于分散的狀態,無法形成有效的行動能力。但如果只有“集中”而沒有“民主”,政治資源就無法得到廣泛地調動,就會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政治核心制度的創立形成了“民主+集中”的效應,既可以廣泛動員政治資源,發揮組織與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同時又能夠集中資源、形成合力,有效發揮政治效能。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克服重重艱難險阻,帶領中國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并終將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政治制度上看,就是實行了民主集中制,我們必須堅持好這個最大的政治優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2]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4]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房寧,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原所長)

責任編輯 / 易? ?艷

猜你喜歡
黨史學習教育方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創新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在青年學生中落地生根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深刻把握兵團屯墾戍邊歷史
以史為鑒,切實提升青年一代思政工作質量
學習習近平關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重要論述的幾點思考
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建構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淺談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構建
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工作發展方向
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途徑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