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邊教育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育人探析

2021-08-09 13:54楊海燕
中國民族博覽 2021年11期
關鍵詞:美育西藏德育

【摘要】 教育援藏工作是貫徹民族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質量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為導向,保障少數民族和民族發展地區群眾受教育權利,提高各民族群眾的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素質,維護世界民族偉大團結和社會經濟穩定。美育和德育是不同的,可以相輔相成。二者的協調發展為邊疆地區支教育人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和途徑。文章進行結合福建師范大學平潭附屬中學西藏班文化環境育人工作實踐,探討援邊教育教學工作中德育美育協同育人的融合路徑。

【關鍵詞】援邊教育;美育德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1-115-03

【本文著錄格式】楊海燕.援邊教育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育人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1):115-117.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援邊工作中學校藝術教育與德育融合的實施路徑研究(以福建教育援藏班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FJJKXB19-894)。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指出西藏工作環境關系黨和國家管理工作發展大局。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提出了西藏工作: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重要方針。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學融入各級各類學校學習課程,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努力培養愛黨愛國的社會現實主義文化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由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指出,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政策,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服務民生的改善,凝結的以人為本,保護少數民族的權利和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教育,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道德的全面發展、智力和體格訓練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援藏是貫徹落實第六屆西藏工作座談會和第六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教育對口支援成為推進民族文化教育技術發展的一支具有重要力量。按照“合理、可實現、可持續”的原則,選拔優秀教師到西藏任教。同時,推進內地民族班建設,形成了覆蓋所有學段的辦學新格局,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臺。各辦班學校進行明確在西藏班學生學習教育技術教學中堅持實現立德樹人,德育工作為先,破解“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研究課題。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確保人才培養合格。

為加大精神文化援藏力度,探索新時代教育援藏的新路子,2018年9月以來,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聯合實施了西藏民族學生代培計劃。2018年9月7日,西藏昌都、林芝30名高一學生抵嵐,9日正式開班。

針對西藏與福建文化差異較大、學生適應能力不一的問題,師大平潭附中帶班教師充分發揮民族地區學生“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的優勢,從藝術教育、文體活動入手,盡快讓西藏學生適應融入,同時也有效增進兩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感是一切德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美育帶動德育,使西藏班學生從情感上自發的接受德育的內容,就能在師生共同參與下更快更好地達到相關教育目的。讓學生的夢想被看見、被理解、被鼓勵,是我們每位老師需要重視的。幫助學生發現閃光點,引導學生正確逐夢。

一、重新厘定德育與美育關系的依據

亞里士多德強調美是一種善,能引起快感。因為它是一種美好而美麗的直觀感覺對道德凈化的效果。中國古代先哲們也特別推崇的“禮樂”,孔子就是將作為美感形式的音樂與作為古代道德準則的“禮”結合起來,實現陶冶性情的目的;通過審美活動中對崇高道德倫理的參入與追求,實現對自身審美層次的升華。是儒家藝術觀念中的“比德”。他們認為美育是德育的高級階段,美育本質上也是一種德育。在我國,王國維最早將美育和德育按照功能的不同分而列之:“完備之人物不可不備真善美之三德,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泵烙堑掠乃囆g化智性實踐。處于中學教育階段的西藏班學生自己已有一定可以自主學習意識,傳統以說教為主的德育教學形式,難以取得具有良好的效果。如能以美育帶動德育,使從情感上自發的接受德育的內容,就能在師生共同參與下更快更好地達到相關教育目的,尋求美育與德育的融合,實現寓美于德,德美雙馨。道德教育和審美教育有一定程度的一體化教育的內容,通過不同層次學生的個人道德、心理和價值觀的教育和指導,以便他們可以建立一個正確的審美和道德觀點,了解真相,實現統一的內在和外在美。它與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審美教育通過藝術、文化等感性形式,使孩子們形象的學會欣賞美。通過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達到純潔心靈的目的;而德育則通過不斷改變我們學生的政治思想意識和道德文化教育等理性的形式,使學生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二者共同的教育研究目的都是培養學生進行良好的綜合素質。為了更好地落實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務,有效提升福建教育人才援藏的實效性,更好地解決誰、為誰、如何育人的問題,根據藏族學生的特點,結合美育與德育的民族差異,我們高度重視德育工作,努力推進藝術教育與德育在課程教育中的融合,切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當前援邊美育的新內涵

(一)用藝術凸顯德育

傳統的音樂教育往往是在帶領學生聆聽音樂時,把音樂當作政治思想的素材來教育學生,這就不是一種審美活動了,這樣不但不能給學生帶來藝術享受,反而讓他們對音樂課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是厭惡。音樂的長處,在于能給人道德觀念與情感上的支持。在排練過程中,課題組經常選擇些高雅之作,如:《滿江紅》《但愿人長久》等來充分揭示音樂要素(包含節奏、旋律、音色、和聲、力度、速度等)在音樂作品中的作用。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讓枯燥的、單純的技能訓練,死記硬背的知識變成心與心的對話的工具。那時,我們已經讓學生接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思想意識也在潛移默化中被更新了。

(二)用音樂陶冶情操

眾所周知,音樂具有文化傳承價值,它是人類文化傳承的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了解祖國的音樂傳統文化,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了解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能夠開闊學生的審美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課題組也會利用援藏班學生排練其間休息時,播放世界各民族的音樂,如:《星星索》《藍色的海洋》等讓學生感受到歌曲中所傳遞的信息,從而,也能讓他們對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有個初步的認識。

(三)讓藝術融入德育

在排練的過程中,課題組逐漸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帶動情感,體驗和理解音樂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情感內涵,以及詞曲作者在音樂學習中所設置的深刻的哲學思想,因為文藝是表現性的或表現性的,是活的。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引導學生識別音樂藝術的真善美、假惡丑,只有在德育中培養自我教育能力,才能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藝術教育,堅持用美育和文化育人,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質。課題組老師恰到好處地把課程設計標準、教材用藝術的手段與德育工作內容可以進行無縫銜接,通過對藝術活動課程教學標準、教材中德育因素影響分析問題以及關聯度分析,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為目標,研究從學科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中發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實現對學生的藝術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高度融合。

(四)讓美育升華道德教育

音樂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審美教育來實現它。把藝術文化教育教學融入各門課程,每門課程都應當是一種能夠自覺的審美活動過程。它貫穿于審美因素之中,以美感的發生為基本內容。在審美情感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教育長期多次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狀態和意向。教育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的后面,是表現在啟迪、激勵、呼喚、感染和凈化等效應上形成一個審美情操,從而不斷完善自己人格健康發展。不僅在排練中,而且在每節課中,課題組都非常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單詞并進行情感解讀,用一些圖片或視頻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讓學生逐漸理解單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或者從歌曲的旋律中接受歌曲帶來的精神盛宴,揣摩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歌曲中的節奏帶來的生機與活力,讓學生在美好的意境中接受道德教育。

在審美活動中,學生面對現實,加深對道德規范的理解,做出審美判斷,是實現道德認知藝術性的途徑。在審美教育活動中,我們常常被吸引、被感動,多是主要來源于情感的力量。如在美術課《石頭厝--面朝大海的城堡》時,我們引導學生看到家鄉高原的白云而感到思念,為現在求學的第二故鄉海邊的石厝所驚訝,為大海和高原的不同美而深思,這些都來源個體的認同而產生的積極情感,在此基礎上學生對不同的風景產生了美感,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繪出在平潭生活了兩年的石頭厝,埋下鄉愁的線索。想著之后離開,畫出來的畫產生各種形式的美,反過來又構成各種積極的情緒。不難想象,當這些學生回到西藏后,他們對第二個家鄉的印象和感受將會深深印在他們的心中。由此可見,在援邊教育中,德育與藝術教育目標的融合,推進課程德育化,是德育援藏工作的最佳路徑。在西藏班實施融合式德育之后,他們的表現為:

1.情緒更加地穩定

由于藏班的孩子發展正處于青春期,情緒變化波動問題本身企業就會比較大,再加上離鄉求學這個社會背景,更容易導致產生波動性的情緒。在學習之前,藏族班的學生已經因為各種情緒問題來到心理中心尋求幫助。通過主題活動的發展,在藝術教育和德育相結合的過程中,藏族學生經歷了各種以藝術為基礎的課堂,這給了他們情感一個很好的表達渠道,情緒變得更加穩定。

2.心態更加樂觀

人際關系問題一直是我們可以關注的重點之一。由于語言和生活習慣等原因,藏族學生的人際關系比較狹窄,溝通不良也會導致他們產生更多的消極思想,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在代培這個項目的過程中,藏族學生通過對藝術形式的感知,對藝術故事的同情和移情,以及自己的生活經歷,找到一種更適合自己的生活狀態,以改變對周圍人和事物的感知,調整自己的心態??傮w上,藏班學生的心態發展相較于課題進行研究前,呈現出一個更加積極樂觀的狀態。

3.意志更加堅定

由于成長環境的影響,藏族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比較隨意,無法堅持自己的行為,意志品質較弱。通過項目活動的實踐,大多數藏族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4.生活更加有序

由于社會生活學習習慣的問題,藏班學生的生活最早處于一個比較無序的狀態,經常出現無法做好自己的日?,嵤?。在課題實踐過程中,藏班學生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對自我的認知不斷完善,從而對自我的要求也不斷地提高,很大程度都表現在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生活環境上。

三、結論

在對援藏班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使用藝術(美術、音樂)課程,創造優雅的教育情境下,進入學生的心靈的基礎上,構建我們的西藏班與當地學生,內地西藏班學生和教師良好的和諧關系,實現道德教育和藝術教育的目標,促進實現道德教育與藝術教育目標的融合,推進課程德育化,探索更好地做好德育援藏工作的路徑,更快的讓西藏班孩子融入當地的生活,效果顯著。

“藝術教育課程德育援藏”的主要研究價值并不在于傳授德育知識,而在于構建一個符合西藏學生根據實際生活需求的藝術課程德育體系。道德教育應內化于心,實踐于行,以培養藏族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行為習慣和思辨能力。以“情境濡染、啟智潤德、踐行內化”為主要特征,將藝術課程內容置于社會生活情境中,產生濡染之效應;以思想方法在課程內容和德育之間架構橋梁,在啟迪智慧的同時啟蒙理性、培養美善,產生潤德之效應;采用小組學習、體驗感悟、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在多感官并用中體悟踐行,產生內化之效應。

深化“藝術課程德育”實踐路徑研究,致力于“藝術課程德育”評價研究。在近兩年的師大平潭附中民族班上使用系統設計的藝術文化教育進行德育教學課程融入,已初見成效。援藏班的學生不僅對樂理有一定的了解,還能熟練掌握,在視唱、合唱等過程中能更好地掌握音準、音色、音量的控制。到目前為止,援藏班的學生已經能唱好《不忘初心》《我愛你中國 》和《故鄉之戀》等歌曲,畫出心中的故鄉與祖國、跳出形神具備的舞蹈等。并且能在社會各個專業課程中找準政治發展定位,有國家版圖意識,能自發找到美、找到一個自我的存在。班上的孩子對漢族師生心懷感恩,對班主任以阿媽相稱,都能表示愛黨愛祖國并想建設家鄉、報效祖國。這樣的教育援藏更貼近藏區孩子的心,更有愛也更綿長,具有可行性,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

[2]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了《“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教民函〔2015〕8號)

[3]陳昌春.基于“立德樹人”的學校德育與美育融合途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

[4]方弘毅.論美育是德育藝術化的智性實踐——關于我國高校美育內涵的探討[J].高教探索,2017(z1).

[5]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修訂組,王安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楊海燕(1976-),女 ,福建平潭,福建師范大學平潭附屬中學 中學高級教師,教研室副主任、藝術組組長、西藏班班主任,從事中學音樂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美育西藏德育
淺談美育對特殊兒童的影響
廣西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天上的西藏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無痕 滲透有方——小學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方法探析
神奇瑰麗的西藏
美育教師
徒步搭車到西藏 真正的說走就走?。?!
德育測評:質性與量化的平衡
高?!暗掠秊橄取钡睦碚?、實施及評價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