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人情”與日語“義理人情”的對照研究

2021-08-09 20:10劉中燕
中國民族博覽 2021年11期
關鍵詞:人情文化內涵

【摘要】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重視“人情”法則。與漢語“人情”對應的日語表達有“情け”“人情”,但日語“人情”常與“義理”搭配使用構成“義理人情”。本文通過對比漢語“人情”與日語“義理人情”,探究“恩”和“報恩”的中日差異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希望有助于提高日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人情;義理人情;恩;報恩;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1-142-03

【本文著錄格式】劉中燕.漢語“人情”與日語“義理人情”的對照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1):142-144.

一、“人情”與“義理人情”的概念

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我們遵守一定的“人情”法則。黃光國、胡先縉在《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中指出,“人情”在中國文化中,有三種不同的含義。第一,人情是指個人遭遇到各種不同的生活情境時,可能產生的情緒反映,一個通曉人情的人就是具有“同情心”的人;第二,人情是指人與人進行社會交易時,可以用來饋贈對方的一種資源。作為社會交換的人情不僅包含具體的金錢、財貨或服務,還包含有抽象的情感;第三,人情是指中國社會中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的社會規范。對方受了別人的恩惠,欠了別人人情,也應當想辦法回報[1]。

日語“人情”一詞,在『広辭苑』中解釋為“自然に備わる人間の愛情。いつくしみ。なさけ”[2](人生而具備的愛情、慈愛、同情。作者譯)。這一解釋與漢語“人情”的第一個含義是相同的。日本著名心理學家土居健郎指出,日本人的行動很大程度上受“人情”和“義理”的影響,二者經常共同出現構成“義理人情”。關于“義理”一詞,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一書中定義為“正直的做派,人類應該選擇的道路,為阻止向社會道歉而預先做的不情愿的事”[3],償還義理常常充滿莫名的不快。土居健朗在『「甘え」の構造』(1971)對二者的關系進行了解釋,“恩”是從別人那里得到“人情”,而“恩”也是“義理”產生的契機,也就是說,通過“人情”的交換進而產生了“義理”[4]。

通過對二者概念的對比,發現漢語“人情”與日語“義理人情”基本對應。漢語“人情”所表達的“情緒反應”和日語“人情”更多指向天然性和自發性,不作為本文的研究內容。本文的考查重點是作為社會規范的“人情”和“義理人情”,并且將作為社會交換的“人情”理解成“人情”和“義理人情”產生的契機—“恩”納入考查范圍。通過對漢語“人情”和日語“義理人情”中的“恩”和“報恩”的差異進行分析,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以期對日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所幫助。

二、中日授受雙方對“恩”的態度

無論是漢語“人情”還是日語“義理人情”,“恩”作為其產生的契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接受對方的“恩”就是接受了“人情”,作為人情的資源既可以時具體的金錢、財貨或服務,還可以是情感等。對于“恩”的授予方來說,做人情給別人時,他必須付出某些代價,而且對于回報是不可預期的。對于接受方來說,在一個講究“受人點滴之恩,須當涌泉相報”的文化中,接受了別人的恩惠,就是欠了別人人情,也應當想辦法回報,也是一種負擔。然而,由于中日文化差異,授受雙方對“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一)中國人對“恩”的態度

在漢語中,恩惠的本質含義在于,為他人做事,使他人因此而長久地感激,報答。其中的價值不能確定,因為中國人不希望就事論事,而希望接受者能理解這一件事的意義和用心。翟學偉在《中國人的日常呈現—面子與人情的社會學研究》中主張到,中國的人情最常見現象就是欠人情。具體來說,授予方“送人情”“講人情”,就是給“恩”,讓接受方有虧欠或愧疚感,使雙方構成一種”人情債”關系。受恩方,由于接受了恩惠,因此在對方需要幫助的任何情況下,都義不容辭地給予回報。然而這種回報,不是一次性地給予,才算是真正地回報大恩大德。

唯有構成恩情的關系,才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彼此都有人情債,每個人都在使用著它們??梢哉f處于中國的社會網絡,雖然也有人受到人情的困擾,但對“恩”的態度是正向積極的。

(二)日本人對“恩”的態度

對于“恩”所代表的含義,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與刀》中提到,“恩”包括:“對他人幫助有虧欠感”“職責、責任等的重擔、負擔”[5]?!岸鳌笔且环N愛,但它的主要意義是虧欠。

具體來說,從授予方角度來看,日本人經常說“使別人承受恩”,不喜歡隨便讓別人背負“恩”。施以援手會讓對方欠你的人情,會被認為動機不純,有占人便宜的嫌疑。產生的結果是,沒有人為了占別人便宜而樂于助人,人們都不愿意冒風險去幫助別人。

從受恩方來看,日本人感到最為不快的是,不太熟悉的人給的人情。只有當對方是值得尊敬的人,或者“恩人”是自己一方的人時才可以去承受“恩”、胸懷“恩”。但是對淺交或同輩人懷“恩”,會感到焦躁不安,他們經常用“気の毒”(過意不去)一詞來減輕負擔。人們可以蒙受前輩的“恩”,但不能蒙受同輩及以下的人的“恩”,否則會令人感到不舒服、低人一等。承受恩所帶來巨大的人情債,通常促使他一心想著回報。但同時,債務人是難以擔當的,憤恨之情確實容易產生。日本他們的一句諺語所說:“人要償還萬分之一的恩,也像登天一樣難?!边@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通過對“人情”和“義理人情”中的“恩”進行分析發現,日本人認為“恩”是一種虧欠和負擔,授受雙方避免卷入“恩”的糾葛中。而中國人無論授予方還是接收方,雖然也受到人情的困擾,卻更為積極地通過欠人情來維系關系網絡。

三、中日“報恩”的特點

漢語“人情”和日語“義理人情”中除了有“恩”,同時還包含對“恩”的回報。中國倫理十分肯定“受恩者”回報的義務,強調“受施慎勿忘”,“人有德于我,雖小不可忘也”。在日本人心目中,認為“恩”本身算不上德行;當它積極地進行“報恩”時,才是一種德行的開始。因此,中日兩國都非常重視“報恩”,但二者由于受各自文化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中國人“報恩”的特點

中國諺語:“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一旦一個人欠了別人人情,對方萬一遇到困難,只要他開口求助,個人便有義務要在能力的范圍內盡力設法回報。但是由于人情的價值難以計算,即使他回報了對方,他的人情債還是沒有了結。

中國人“報恩”的特點之一,數量上具有非對等性。親密社團的團結性就依賴于各分子間都互相地拖欠著未了的人情。在我們社會中看的最清楚,朋友之間搶著回賬,是要對方欠自己一筆,像是投一筆資。欠了別人的人情就得找一個機會加重一些回個禮,加重一些就在使對方反欠了自己一筆人情。來來往往,維持著人和人之間的互助合作。親密社群中無法不互相欠人情,也最怕“算賬”。

中國人“報恩”的特點之二,時間上具有連續性。中國人不愿意用短期內算賬的辦法來間斷性維持彼此的關系。人情交換一旦發生,之后就能連續性地循環下去?!八銕ぁ薄八憧傎~”“秋后算賬”等話語在中國社會往往用在表示絕交活著反目成仇的時候,因為如果互相不欠人情,也就無需往來了。

(二)日本人“報恩”的特點

日本人“報恩”,就是行“義理”。按照日本人的說法“如果不行義理,人們會將他稱之為不知義理的人,他會感到羞愧,無顏面對社會”[6]。一個人如果不能夠償還他所欠下的“義理”,則會被是為名譽上的“破產”。

日本人“報恩”在時間上要求刻不容緩。如果沒有在一定期限內得到回報,將會像利息一樣越長越多?;貓蟊坏R了很久,所以出大手筆是合適的。一個“為義理所迫”的人,通常被迫去償還哪些經年累月留下的虧欠。日本人“報恩”的特點之二,在數量上要求數量相等,回報的禮物大于收到的禮物,這是日本人的禁忌。在日本,一年兩次,每家每戶都會將禮物很講究地包裝起來,作為回報,送給半年前給自己禮物的人家。無論是勞力還是實物交換,人們總是盡一切可能將這種交換的人情往來記錄保存下來,需要償還并長期互惠交往。

另外,日本人有時候“報恩”時也有不情愿之意,甚至充滿憤懣之情。比如上司或老師對自己的成長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老師或上司有困難時,他必定會答應他們的要求。在他們百年之后,也會給年輕的親友特殊關照。在“報恩”的過程中,雖然不情愿,也要合乎體面。

因此,中日兩國在“報恩”時也有各自的特點,中國人為了維持社會網絡,積極報恩“報恩”,在數量上有不對等性,時間上具有連續性。日本人在“報恩”時,數量上對等,時間上刻不容緩,同時迫于別人的評論,有時是不情愿的。

四、“人情”“義理人情”差異的文化內涵

無論是中國社會的“人情”還是日本社會的“義理”,他們所呈現的差異都可以在農耕文化和家制度中找到原因。

(一)農耕文化

中日兩國同屬于農耕文化,社會交往同農業文明由直接相關,這是中國“人情”和日本“義理人情”產生的文化土壤。由于農耕文明,土地宅基地等不能移動,人們對土地的依賴使得一個家庭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一個地方,并由此衍生出家族、宗族和村落。如果不發生重大的天災人禍,比如戰爭、洪水或饑荒等,發生社會流動的可能性小。正是由于這種農耕生活方式的限定,家庭和村落生活幾乎是全部生活,每個人一生所交往的人是相對固定的。因此,一個人一生中的幾個重要的禮儀,以及這些重要時刻會由哪些人參加也是固定的。在既定的社會結構中,自然產生了中國社會的“人情”和日本社會的“義理人情”。日常生活中重視禮尚往來,如饋贈禮物、相互問候、拜會訪問等方式與其關系內的其他人保持聯系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這個社會網絡中,中日兩國都重視“人情”法則,在乎周圍人的看法,并且積極地履行“報恩”的責任和義務。

(二)“家”制度

雖然中日兩國都重視“人情”法則,中國“人情”和日本“義理人情”又存在較大的差異。究其原因,與中日兩國“家”制度有很大的關系。

1.中國“家”制度

中國“家”制度重視“血緣”關系,這對中國人的人際交往啟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家族以父系關系為紐帶維系的,母親一方的親戚被稱為“外戚”,父親一方的親戚屬于“本宗”,即同姓的血緣關系似乎維系父系家族的唯一紐帶。尚會鵬在《中日“文化基因”解碼》中也指出,在各種聯結人的“緣”中,中國更強調“血緣”,親屬關系至高無上,并且頻頻交往。中國的“家”是由家、家族、宗族三個部分和層次構成的,在人員流動較小的社會時期,一個地域往往就是一個大的“宗族”。受“家”制度的影響,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重視血緣、地緣及擬血緣化關系,人際關系具有持久性、穩定性等特點。在相對穩定的關系中培養感情,就需要生活在網絡中的人們遵守人情法則,通過在“恩惠”與“報恩”互欠人情反復確認和加強彼此之間的關系。

2.日本“家”制度

與重視“血緣”關系的中國“家”制度不同,尚會鵬在《中日“文化基因”解碼》(上卷)中指出,親屬成員在日本人的“生命包”中并非至高無上,日本的血緣集團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日語總是用“緣”來表示人際關系,其包括所有的機緣,如血緣,地緣,社緣、學緣、好緣、趣味緣等,血緣并沒有被特別強調[7]。親屬集團不是至高無上的,因在一個“場”中生活、密切接觸的有不同資格的人也可以締結親密的集團。中根千枝在《縱式社會的人際關系》中認為日本社會的人際關系是一種“縱式”關系,在特定“場”下,交往的原則是上級領導下級,照顧下級;個人忠誠上級,忠誠集團利益。日本“家”制度在“義理”上的體現在于,日本人對于屬于一個“場”的自己人或者上級給予的“恩”是心懷恩情,并且欣然接受。但是對于自己圈子以外的陌生人或者自己的晚輩,他們則不愿意背負“恩”的負擔?!皥觥眱鹊年P系并具備穩定性和持久性,回報“恩”的數量上要求相當,在時間上刻不容緩能實現良好的交往。相反,如果不能及時“報恩”,虧欠感隨著時間愈久,虧欠感愈重。

五、結語

本文對漢語“人情”和日語“義理人情”進行了對比研究,并探究了其中的文化內涵。由于同屬“農耕文化”,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重視“人情”,日本人重視“義理人情”。針對二者的差異,本文嘗試從中日“家”制度入手進行了分析。中國“家”制度重視“血緣”關系,因此人際關系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等特點,通過互相虧欠和人情可以實現持續不間斷地交往。而日本人的“家”制度更具開放性,重視因各種機緣而形成的“場”和“縱式”關系,人際關系不穩定,及時回報,能減輕人情負擔。因此,雖然中日兩國都重視人情,但由于文化不同,其中的差異也需要引起學習者的重視。本文還有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注釋:

[1]黃光國、胡先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2010)P12-14

[2]李筱平、范苓主編《跨越文化——中日跨文化交際(文化を超えてー中日の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2015)P44

[3]魯思·本尼迪克特著.賈文峰譯《菊與刀》(2015)P124

[4]筱平、范苓主編《跨越文化——中日跨文化交際(文化を超えてー中日の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2015)P45

[5]魯思·本尼迪克特著.賈文峰譯《菊與刀》(2015)P89

[6]魯思·本尼迪克特著.賈文峰譯《菊與刀》(2015)P131

[7]尚會鵬《中日“文化基因”解碼》(上卷)(2017)P28

參考文獻:

[1]魯思·本尼迪克特著.菊與刀[M].賈文峰譯.臺海出版社,2017.

[2]土居健郎:『「甘え」の構造』.弘文堂.1971

[3]中根千枝:『タテ社會の人間関係』.講談社.1967

[4]尚會鵬.中日“文化基因”解碼——日本人的基本人際狀態與中日互視(上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5]翟學偉.中國人的日常呈現—面子與人情的社會學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6]黃光國,胡先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李筱平,范苓主編.跨越文化——中日跨文化交際(文化を超えてー中日の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M]..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劉中燕(1987-),職稱:講師,西南交通大學日語語言文學方向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日語教學、中日文化對比、第二外語教學。

猜你喜歡
人情文化內涵
欠人情
倍er好用
欠人情
欠人情
人情
對中國傳統錫工藝傳承的思考
對太極拳雙語教學中教學技巧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對比分析
淺談法語習語的文化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