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檔案的身份認同論析

2021-08-11 17:52余厚洪
檔案管理 2021年4期
關鍵詞:文化性認同社會性

余厚洪

摘 要:任何一個族群都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根據各自不同的用途生產、留存屬于各自族群的檔案,并借此實現族群身份認同。作為集體記憶的族群檔案,既是族群身份認同的原始“證據”,又是族群身份認同的本真“敘事”。族群檔案融合了“社會性”和“文化性”雙重標準,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關鍵詞:族群檔案;社會性;文化性;認同;文化共享

“身份認同”是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熱點話題。隨著檔案與社會記憶、族群歷史的相關研究不斷深化,“身份認同”這一關乎身份感、歸屬感的深層認知問題,確實有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必要。在檔案領域,族群“身份認同”通?!敖柚C據‘記憶‘歷史‘遺產等概念轉達它的‘存在和價值”。[1]

本文擬對族群檔案的身份認同進行論析,以求檔案價值投射到更廣泛的社會文化領域之中。

1 族群檔案的身份認同緣起

在英文中,“identity”既可表示“身份”,也可譯為“認同”。它涵蓋了諸如“特性”(property)、“特征”(characteristic)、“特點”(particularity)等內涵,是在一個“較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化的概念”。[2]“認同”起初指向“心理”層面,被視作“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3]而后也指向“行為”層面,呈現為“個人向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價值、規范與面貌去模仿、內化并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的過程”。[4]

“族群”通常被指稱“在一個社會中居于文化上非主流地位、人口規模屬于少數的群體”。[5]關于“族群認同”,素有“原生論”與“工具論”兩種針鋒相對的理論。事實上,對于一個族群來說,“認同”就是族群成員在心理上與行為上聯結為一體的過程,寓示著族群及其成員在觀念、行動上的團結一致和協同并進,既有原生性因素驅動,也受到現實利益等因素影響,是兩方面因素相互博弈的結果。族群認同作為“一個人由于客觀的血緣連帶關系或者主觀認定的族裔身份而對特定的族群所產生的一體感”,[6]是對族群身份的追尋與確認,其本質是為了獲得“歸屬”。

本文所指稱的族群檔案,是指族群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包括文字、圖片、聲像、碑銘等不同形態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從一定程度上講,“身份”是一個族群中任何個體無法擺脫的社會符號,盡管“身份”源于個體,但終究要歸屬于某一族群。為了達成族群認同,族群成員往往會借助檔案媒介來存儲其共同記憶,因為檔案就像“一個集體的知識存儲器”[7]而具有文本身份。如果說身份認同是一種“幻想”[8]而必然要建立在“幻想”之上的話,檔案在多數情況下并不直接產生認同,而是借由集體記憶的書寫、建構、維持、強化來達成。

2 族群檔案的身份認同內核

族群檔案作為族群集體記憶的重要形態,既是族群身份認同的“記憶之源”,又是族群身份認同的“記憶之流”。

族群檔案與生俱來的“記憶”屬性,為族群成員提供了歸屬感、托付感,從而使得族群檔案形塑族群身份認同成為可能。

2.1 族群檔案維系族群“根源”。族群最終得以形成和確認,總是離不開指涉族群成員所需的知識、經驗等族群檔案,它們在模塑族群成員的認同意識方面具有“標志性”和“典型性”。

族群之“根”,即是族群認同之“源”。族群作為想象中從來就有的“共同體”,通常有著神圣的、不可置疑的起源。更重要的是,嵌于族群檔案中的“根源感”,使族群成員可以通過保存、追溯、強化或重溫族群檔案來催生尋根意識、實現身份認同。

就此而言,即使族群檔案是根據族群認同需要而“編造”出來的作為族群象征的“符號”,但它們作為維系族群成員相互認同的“共同記憶”,也成了族群身份認同的最核心文本。

2.2 族群檔案蘊藏族群“情感”。族群認同離不開“情感聯系”和“精神力量”,畢竟“造成族群邊界的是一群人主觀上對外的異己感,以及對內的基本情感聯系”。[9]族群檔案形成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滲入族群或個人的情感,而這種潛藏于無意識之中的情感,正是族群檔案身份認同的起點。

透過族群檔案,每位族群成員都有追根溯源的原生情愫需求,而這恰恰是族群身份認同中詮釋“族屬”“族源”“族性”等的尋根依托。諸如族群檔案中“族源神話”“先人傳記”“祖先像贊”等,無論是對族群始祖的英雄敘事,還是對族群先人的功績述略,無不滲透著豐富的情感,甚至成了回憶的內核。

鑒于族群檔案與生俱來的“根源感”與“歸屬感”,在界定族群檔案時,既要從其來源出發,又要從其屬性出發。從來源看,族群檔案是族群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生產出來的,經由檔案可進入到具體的社會歷史情境之中,可從中理解族群成員的“認同之根”;從屬性來看,族群檔案客觀記錄了族群歷史樣貌和族群成員的真情實感,體現了族群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特色,可從中探析族群成員的“認同之脈”。

無論是從族群檔案作為“歷史性制作”的無意“記憶”來看,還是從族群檔案作為“主體性建構”的有意“記憶”來看,族群檔案的書寫就是為了達成族群認同。

3 族群檔案的身份認同特性

族群本是一個兼具社會性與文化性的概念,族群檔案的身份認同就是在族群成員與其所處社會和共享文化之間進行互動的內生力量。

3.1 族群檔案的社會性是族群身份認同的客觀事實。族群身份認同包含了“識別”“歸類”等涵義,在社會之中,不同的“族群”寓示著該族群成員與社會的關系,是社會體系內化于不同的社會成員的結果。

一方面,族群在“社會變遷”中尋求身份認同。族群檔案與其所處的社會之間,其關系絕非是任意的,而是相耦合的約定,換言之,族群檔案本身就是社會結構的一種表達式。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族群成員始終都在尋求身份認同。雖然作為集體記憶的族群檔案“不是為了公眾實現身份認同而生”,但族群檔案的身份認同功能“卻是檔案的憑證屬性和記憶屬性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10]

另一方面,族群在“社會事實”中形塑族群意識。埃米爾·迪爾凱姆曾指出,“一切行為方式,不論它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凡是能從外部給予個人以約束的……都叫做社會事實”。[11]族群檔案既是該族群所處社會結構的投影,也展現了該族群的集體表象、集體意識的社會事實,它能“用往事和前例來證明現存社會秩序的合理,并提供給現存社會以過去的道德價值的模式,社會關系的安排”,[12]由此說明,族群檔案書寫或陳述了一個個“社會事實”。依此看來,族群“身份”作為社會性的產物,首先不在于主觀建構,似乎更需要社會賦予。從某種程度上說,族群檔案“敘事”,不僅僅是檔案話語形式,而首先是“一種經驗整合和塑形的方式”。[13]族群檔案在敘述族群社會事實之時,就是將關乎族群成員的經驗進行整合與塑形,并將其作為族群意識來鍛造。

3.2 族群檔案的文化性是族群身份認同的主體建構?!拔幕笔恰耙砸鈭D之宣言和有待開展的使命之名稱而進入現代詞匯”[14]的。將族群檔案放在族群歷史發展進程中來考量,會發現族群檔案更是“社會構擬于某一人群的邊界制度”。[15]

一方面,族群身份認同起源于想象敘事。誠如王明珂所言,“宣稱一個共同的起源等于是宣稱一種族群認同”,[16]雖然族群將“族群身份認同”建立于“想象的”共同的起源記憶之上,然而一經檔案固定下來,族群的根源便以“傳統”形式展現其約束、控制和權威等特性,從而足以讓族群成員對其中的“根源”產生絕對的“忠誠”。例如,對于畬族來說,雖然“盤瓠神話”是想象性民間故事,屬于講述“奇異”事件的準歷史性故事,然而畬民卻寧愿將其視作“真實”的歷史,諸如此類的想象敘事,是關乎族群起源的哲學追問。通常而言,族群檔案敘事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以文化反思作為觀照族群歷史的立足點,通過審視、分析、揚棄達到突出歷史理性與重塑族群精神之目的。

另一方面,族群身份認同得益于文化共享。不同族群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因各種內外因素創造了不同的族群文化,往往因此而形成了區別不同族群的標志。族群檔案,其文化價值在哪里?其意義首先是對“我者”還是“他者”?同一族群之人,即使其血緣關系逐漸疏遠,但依托文化的族群歸屬感成了牢固的紐帶。對于族群成員而言,族群檔案作為族群成員所共同信奉的規范模式,“往往具有先在的給定性,或強制性”,對族群成員的行為“具有制約作用,甚至決定性作用”。[17]族群檔案必須是用以區別“我者”與“他者”的介質,是族群內部的異中求同,也是族群之間的同中求異,只有以“我者”為核心主體,才能產生對“文化異體”的價值。由此可以推斷,一個族群共享的文化,必須經由“文化身份”的書寫得以確認,從而為族群成員設定一套價值觀念體系,并賦予主體性以意義。而這也恰恰說明了族群檔案不單純是普遍接受的常識或被動的經驗,它同時也是一系列主動的介入。

綜上所述,族群檔案,同時具有瑞恩·賽格斯所言“固有的‘特征和理論上的‘建構之雙重含義”[18]的身份認同意義,與其他認同形式或許并無區別,然其獨特之處就在于認同的指標直接指向族群成員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由此實現的身份認同,同時具備了“社會性”和“文化性”的雙重標準,只要族群所生成和共享的檔案在其內核和實質上沒有改變,由其形塑的族群身份認同也就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概而言之,族群檔案既非所謂的“集體靈魂”,亦非純粹的“客觀精神”,而是同時帶有“社會”的客觀屬性和“文化”的主觀屬性,在雙重標準的推動下,實現了絕對意義上的族群身份認同。

4 族群檔案的身份認同意義

族群檔案其實代表了所在族群最為穩固和持久的因素,對于族群身份認同而言,具有足夠的普遍性來保留其意義。

4.1 借助“符號”潛藏話語。檔案“符號”是其“意義”的載體,在族群發展過程中,總會將族群獨有的特征通過檔案等“符號”保留于記憶中,體現著人的社會存在與文化存在。在族群檔案中“探尋符號的規律,也就是去發現相似的事物”,[19]其整體性意義就會在完整的符號系統中給出。也許族群發展的歷史,存在于邏輯之外,但族群檔案對于族群及其文化的描述,則是遵循邏輯的,一個族群的檔案,絕不是由某些個別的符號隨意構成,而是由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組合而成。在族群檔案中,其所使用的話語,往往有固定的程式和套路,其間所反映“符號組合關系往往是某些可以前后承傳的基本準則”。[20]族群檔案作為族群認同的表現形式,其檔案本身顯然不僅僅只是“媒介”,它們已同時成為族群“實體”存在的闡釋之源。

當然,現在對于族群檔案及其意義的解讀,其實是對符號的一種想象化闡釋,畢竟闡釋者所借以佐證的大量材料可能是經過經驗感悟后所擇取的,帶有了一定的潛意識愿望,族群成員往往對其深信不疑,并將其視為理想、道義和永恒的價值觀,進而生成與此相關的族群性格、氣質、心性等。若要準確描述“符號”與族群之間的密切關系,得首先看清楚符號“編碼”過程,弄懂潛藏于符號背后的“話語”。

4.2 通過“象征”達成愿景??死5隆じ駹柎恼J為“文化模式”是“象征符號集(sets)”,[21]族群檔案作為“象征”,必須被置于更廣闊的社會情境中、更深遠的文化語境中,從而獲得對象征符號之價值得以發揮的條件進行辯證而全面的詮釋。

單就畬族檔案中有關“河南傳說”的敘事來看,或許并不能找到其原因,而聯系相關傳說所生成的時段和情境,或者綜觀畬族檔案,就不難看出,畬民之所以宣稱自己的先人與中原漢族的血緣關系,其實隱喻著畬族追溯族群身份“正統性”的心理愿景。事實上,將象征符號置于系統的整體性中去審視,就可以通過對它與系統內其他組成部分的聯系和區別的觀察來獲知其意義。

“象征不是技巧,而是本體性的”,[22]從族群檔案中尋找到的“象征”,通常并非具體而實在的,更多是精神寄托或信仰追求。[23]這樣一來,族群成員從中“共享往事”的概率隨之增強放大,族群檔案所內蘊的“文化密碼”最終融合成族群的“象征體系”。

4.3 制造“區別”形塑邊界。歸根結蒂來講,族群的自我認同首先強調的是與“他者”的區別,族群的本質,就在于“自識”與“他識”的融合。[24]一個族群之身份,宛如一個族群所需之“理想”,族群檔案往往通過標記“差異”來凸顯其身份。在族群檔案里,族群的特性常?!氨弧磉_(articulated)成各自分離的社會背景”,[25]這些“背景”在客觀上要求展現于對應場合下的觀念與行為應被視為是適當且合理的,為此,不妨將族群檔案視作一種表達族群身份的“圖謀”。

猜你喜歡
文化性認同社會性
以戶外混齡活動促進社會性發展
文化自信:凸顯英語教學的時代特點
認同的崩潰
融媒體時代領導者媒介形象重構與認同
跨性別者認同矛盾研究
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研究以大足石刻為例
西南科技大學校園景觀分析
從《麗水金沙》看民族歌舞發展中商業性與文化性的博弈
從社會性弱勢群體自身心理角度談接受科技知識
社會性交互及其在三維虛擬學習環境中的實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