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2021-09-09 12:43夏青
農經 2021年6期
關鍵詞:農業科技糧食安全

夏青

關鍵詞:農業科技;科技自立自強;農業核心技術;糧食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農業大國,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使農業科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更大的支撐引領作用,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極為重要的一極。因此,要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形成支撐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這是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也是共商推進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大計的一次盛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引領,農民增收、產業興旺也離不開農業科技的示范帶動。要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農業科技是極其重要的一極。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必不可少??萍疾坎块L、黨組書記王志剛2月7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調研種業科技創新工作時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創新必引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短板必補齊。因此,要把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篇大文章,依靠科技支撐產業興旺,通過創新引領鄉村振興。

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王志剛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調研時強調,要系統理解新階段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的新方位,落實“四個面向”新要求,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新任務。要打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做好頂層設計和任務布局,在頂層找位置、從基層找支撐,堅持開放思路與多學科融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形成若干可操作的行動計劃,把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結合起來、統籌起來,成體系推進。要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補齊基因編輯、干細胞育種、合成生物學等突出技術短板,集中力量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重要農產品種源自主可控。要形成全國一盤棋,強化農業全產業鏈創新平臺一體化布局,統籌推進農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基地平臺建設工作,形成支撐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

那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有哪些呢?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介紹說,從世界農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看,農業關鍵技術可歸類概括為三大關鍵技術,一是以品種為代表的農業生物技術,這是農業的基礎核心;二是以農業傳感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農業信息技術,可為農業賦能;三是以智能化農機裝備為代表的農業工業技術,是現代農業生產的工具。三大技術融合,將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革,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看來,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有:動植物生命信息感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核心算法;農業傳感器、智能控制設備、自主作業機器人和精準作業裝備;建立“實時感知、智能控制、精準作業、智慧服務”的工廠化農業技術體系,實現技術產品自主化、生產管理智慧化;基于北斗的農機自動導航與精準作業技術、農機裝備智能化設計技術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表示,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是:高產穩產、優質營養、高效安全、農業工業化。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到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源源不斷地為農業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供強大動力,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力爭用好生物育種技術,從而使我國種業趕超世界,是許多業內專家的共同觀點。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誰來種地、怎樣把地種好的重大問題。然而,我國農業核心技術與產業化程度較低。李家洋介紹說,比如,在種業方面,重要基因、重大品種核心技術不足;在生物農藥方面,傳統農藥依然占據主要地位;在現代農業裝備方面,更是大幅落后于發達國家。

“種子是高產穩產高效的核心,種業是國際科技競爭的前沿?!崩罴已笾赋?,在我國,種子技術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為40%左右,對農業生產的貢獻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優良種子帶來的增產增收效益將越來越大。

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認為,生物育種最關鍵的是基因編輯技術,此外還有基因組篩選技術等?!白铌P鍵的是基因編輯技術,‘十四五最新提出的生物育種政策,國家的布局都特別好。生物育種技術用好了我們種業就能夠趕超世界,就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瓶頸問題?!敝旖】嫡f。

就如何多措并舉重點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趙春江表示,要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必須堅持“三個”面向:一是面向長遠,加強農業科技基礎研究戰略布局,如新種質資源的基礎研究等;二是瞄準農業生產的“卡脖子”技術進行創新研發,如農業大數據、農業人工智能等;三是瞄準農業生產重大需求和未來發展,進行技術集成創新,如智慧農業、植物工廠等。

羅錫文認為,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重點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加強從生產實踐中凝練基礎科學問題。要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建立“頂層目標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的科技組織模式。要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

羅錫文補充說,還要大力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全方位深化科技開放合作,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走出中國農業自立自強之路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旺盛表示,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農業科技創新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農業科技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驅動發展重要論述,面向未來,大力強化技術創新,深度推進制度創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發展之路。

一是瞄準未來農業科技制高點。

高水平自立自強必須著眼于未來農業科技制高點和新興產業高地,著眼于強化國際引領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競爭力,把握重點,集中突破。

首先,集中突破生物育種核心技術,打造現代種業科技強國。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關系國家糧食安全。我們應確立“種業強農”戰略,發揮舉國體制優勢,組織實施國家種業科技創新工程,強化合成生物學等基礎前沿技術原創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種質資源和重大戰略性新品種。實施現代種業企業再造工程,下決心培養造就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龍頭種業企業。

其次,集中突破智能農業關鍵技術,打造數字農業科技強國。未來農業是數字化農業時代,農業數字化高端技術裝備是新一輪“綠色革命”的重大變革性趨勢。應集中組織實施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的國家數字農業科技工程,集中突破動植物生物智能感知與智能傳感控制技術,強化新一代智能農機裝備、智能新材料等關鍵技術研發,開發應用智能農業機器人、農業無人機、智慧農場、智慧牧場、智慧漁場等系統化技術體系,全面提高數字農業自主創新能力。

再次,集中突破綠色農業關鍵技術,構建生態安全農業技術體系。未來農業是綠色農業時代,綠色低碳循環技術將成為提升世界各國產業綠色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應組織實施耕地保育科技工程,系統部署重點農業區域保護性耕作、地力培育、休耕輪作、污染防治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不同區域、不同類型耕地保育系統化技術體系;加強植物病蟲害快速監測預警、動物疫病病原快速診斷等技術研究,形成我國自主可控的農業生物安全防控關鍵技術體系與戰略性產品;加強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循環農業、水土保持農業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區域化、場景化綠色農業技術體系。

最后,集中突破食品產業技術,構建營養健康農業技術體系。應統籌部署食品產業科技工程,集中開發高附加值的精深產品、健康食品、綠色食品、未來食品等。支持數字技術+醫療健康+康養農業等新業態新領域研究,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現代食品產業發展,實現農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產業鏈水平。

二是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從創新驅動發展理論關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螺旋動力結構來看,高水平自立自強必須依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沒有高效、開放、暢通的創新制度和創新生態,就不可能實現技術創新。我國整體上農業科技發展的制度創新滯后于技術創新內生需求,必須下大力氣推動農業科技制度創新改革。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首先,切實把農業科技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國家科技總體布局中存在不重視農業基礎研究、農業高新技術、農業科技周期長和風險大的特殊規律等問題,從而導致在國家各類科技計劃中迄今為止沒有農業領域重大基礎研究計劃、國家科技主體計劃中農業領域項目財政投入比例連續下降、涉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緩慢等突出短板。因此,迫切需要切實轉變觀念,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整個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地位,遵循農業科技創新規律,在項目安排、經費投入、立項機制等方面給予農業科技差異化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其次,重點打造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整合優勢單位,集中最精干的創新力量,集聚最優質的科技資源,優先布局生物種業國家實驗室,在新一代農業生物技術與合成生物學、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與綠色發展、數字農業與智能裝備、營養與健康、農業生物安全與公共衛生等領域新增部署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布局建設國家農業種質資源庫、農業大數據平臺、野外科學觀測站網絡體系和科技重大設施等。

第三,培育壯大農業創新型領軍企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創新型企業,建立農業創新型企業培育制度,支持涉農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支持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制定鼓勵涉農企業自主創新的差別化優惠支持政策,推進科企深度融合、社會資本深度參與,推動科技人才向企業流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第四,重組構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重組構建與農業科技創新特色相適應、產學研用一體化、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的國家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農業戰略型、領軍型和專業型等各類人才培養與支持力度,夯實高水平自立自強的人才培養儲備體系;打造面向鄉村振興的主體多元、服務多樣、能力互補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農業科技項目組織方式、投入機制及評估制度,構建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打破體制機制障礙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業內專家認為,實現我國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是必要一環。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認為,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第二方陣,由跟跑為主,轉變為跟跑、并跑、領跑并行。但是,我國農業領域還存在“卡脖子”技術問題,亟待攻克。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陳萌山建議以“增投入、強平臺、活體制”為重點,為攻克農業領域“卡脖子”技術打造良好創新生態,力爭盡快突破產業瓶頸,牢牢把握我國農業農村創新發展主動權。

關于“活體制”,陳萌山提出要破除制約農業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耙M一步突出農業科技力量的公益性定位,盡快解決擬轉企研究所等歷史遺留問題”。

對此,陳萌山建議賦予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晉升考評、收入分配、經費使用等方面更大自主權,以便靈活及時調整科研布局,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表示,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農業推廣部門、農業科研單位、涉農高校三者職能定位不清,交叉重復和錯位現象普遍發生,制約了整體效能的發揮,急需整合理順。

為此,李成貴提出要實行改革“三步走”,以優化農業科教資源配置,理順關系,提高效能:第一步是省級農科院整合省內農業科研資源;第二步是將推廣部門并入農科院,從體制上徹底解決科研和推廣“兩張皮”現象,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第三步是推進農科院與涉農高校整合,促進各類人才和優勢資源相互效力,實現整體效能的最大化。他認為,陜西、山西兩省已率先實現了農科院與高校的合并,取得了初步成功,有必要推廣推進。

廣西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陳彩虹表示,由于受地方財力和條件制約,省級農科院目前普遍缺乏與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系統性創新體系建設。此外,省級農科院獲得的國家科技創新資源顯著減少,科技創新活力也未能全面激發,迫切需要進一步“放管服”。

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才能端穩中國飯碗

2020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強調要提高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建軍表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事關國家農業和糧食安全,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我們必須堅持科技自強自立,確立以科技創新“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的戰略思路。

李建軍表示,科技創新在農業和糧食生產中作用顯著?!敖鉀Q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不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以確保自然生態系統能夠為我們提供豐富的動植物種質資源和肥沃的耕地,更要在自然生態系統農業化的過程中進行各種科技創新,依托大量的科技創新實現動植物種質資源和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高質量開發和利用,并更好地保護自然系統的多樣性和土壤等生命資產系統的完整性,進而夯實國家農業和糧食安全保障的物質基礎,提高國家農業和糧食安全保障的能力及水平。

20世紀60年代,綠色革命取得成功除了得益于化肥、農藥和水利灌溉技術等的集成創新外,關鍵在于育種科學和雜交技術繁育出來的普適性很強的高產作物品種。20世紀90年代,我國之所以能以世界7%的土地養活22%的人口,實現農產品從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除了制度和政策因素外,更多地得益于以育種科學和化學技術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如雜交稻、超級棉等新作物品種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創新等。

李建軍介紹說,“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表面看似乎是農業生產和資源管理問題,但其根本在于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荷蘭和以色列等國農業生態資源脆弱,但依靠先進的育種科技、智能化的水肥一體化技術等不僅高質量地“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而且成就了世界農業強國的創新奇跡。

李建軍認為,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要聚焦戰略重點,加強基礎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育種技術和土壤修復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為我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增”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然而,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讓中國人的飯碗真正端在自己的手上,必須直面我國在種業和土壤保育領域存在的“卡脖子”問題。

特別是,在人均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效“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還必須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需要選擇研究課題,努力將“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轉化為技術問題或應用基礎研究問題,優先進行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的攻關,以科技自強自立“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李建軍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全面理解“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原則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系統思想的內涵,整體部署“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的科技創新戰略和體制機制,聚焦戰略重點,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的基礎研究,營造關鍵技術突破和基礎創新的戰略場景,優先實現育種科技和自然生態系統保育科技的自強自立,以整體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土地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科技創新確保我國農業和糧食安全。

二是轉變思想觀念,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匯聚和技術集成,提供“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的總體解決方案,這不僅需要科技專家在關鍵育種技術和土壤保育技術領域進行攻關,還需要科技專家樹立系統觀念和集成意識,在聯結或促進種子和耕地以及農業技術裝備等核心技術的協同耦合和知識匯聚方面用力,將種子和耕地問題作為一個整體的“大科學”問題進行系統探索和深入研究,以發現和揭示目前人類未知的規律和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做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的原創性科技創新成果。

三是圍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確保農業與糧食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以“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為目標導向,重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系統整合種質資源、基因組研究等基礎研究優勢和土地資源保育及管理等應用技術優勢,培育種子企業、土壤保育組織、新型研發機構和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全面提升農科教、產學研結合與協同創新的整體效能,促進各類科技創新和服務主體及行動者之間的集體學習、資源共享和功能耦合,同時有效規避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重大安全風險,以實現科技創新驅動現代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李建軍表示,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技創新和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已成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我國科技創新領域實行的“高壓”政策,以及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出現的結構性的變化和重大戰略性問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我們必須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堅持“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的戰略思想,守正創新,向科技創新要答案,通過科技自立自強,真正發揮科技創新在“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上的根本作用,為農業和糧食安全保障探尋新的成長空間、關鍵著力點和重要支撐,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和物質基礎。

猜你喜歡
農業科技糧食安全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護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淺談生物技術與農業科技發展
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糧食儲備形式轉變分析
強化農田水利改革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淺談如何做好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及創新
農地流轉“非糧化”及對糧食安全影響研究述評
微信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應用
淺析南疆農業科技知識服務體系的構建
新疆兵團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