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 促進農產品銷售高質量發展

2021-09-09 12:49閔農
農經 2021年6期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

閔農

關鍵詞:農產品產業鏈;農產品供應鏈;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

農產品供應鏈是圍繞一個核心企業對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各個環節所涉及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整合,將生產商、分銷商、批發商、零售商等各方鏈接成一個具有整體功能的網絡。農產品供應鏈囊括了從“田頭”到“餐桌”的整個過程,具體包括生產前生產資料的供應、生產中的種養,以及生產后的分級、包裝、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環節。

農產品供應鏈是農產品流通的“大動脈”,也是農產品在供應鏈上增加價值的增值鏈。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關系到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從鄉村到城市、從保障到需求,打通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通道”問題,是農業生產和商貿流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節點”和“出口”,其目的在于使整個供應鏈產生的價值最大化。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存在不少短板,無法滿足規模龐大的農產品流通的需要,也與日益提高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匹配,不利于農產品出村進城和農產品產業的發展。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為完善農產品出村進城通道,促進農產品流通不費時、農產品質量不降低,助力包括供應、生產、運輸、加工、銷售在內的農產品產業發展,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需要加強農商聯系更緊密、產銷銜接更暢通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促進農產品高效率、高質量流通,實現農產品銷售高質量發展。

農產品供應鏈主要模式

農產品供應鏈的安全在其質量安全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一環。針對繁瑣的農產品供應鏈,如何進行管理才能有效保證每一個環節達到安全的標準,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農產品流通和農產品產業發展,是從過去到現在再到將來都需要不斷切實探索的問題。

綜合來看,農產品供應鏈存在著多種模式共存的格局,沒有可以適用于任何地方的通用模式,應該堅持因地制宜,才能使農產品供應鏈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國農產品安全供應鏈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種。

一是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但卻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據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的調查,我國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流通的比率超過70%,其參與者主要是農產品生產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批發商和農產品零售商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2019年,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成交額從9990.86億元增長到了18787.34億元,10年間增長了88.05%。

批發市場雖然以數量龐大占據主流,但其本身的設施簡陋、交易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低等缺陷也不容忽視,急需更新換代,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目前,在政府財政支持和民營資本雙向介入的基礎上,農產品批發市場開始建設和改造農產品交易、倉儲、加工配送等設施,并支持農產品連鎖超市建立鮮活農產品配送中心,提高農產品配送率,支持農產品冷鏈設施建設,使得農產品可以擺脫當天銷售的困境,延長農產品銷售期。

二是農超對接模式。近年來,超市成為城市家庭采購食品的主要渠道,城市消費者信賴超市的食品安全?!稗r超對接”既可避免生產的盲目性,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同時,超市對農產品質量有著嚴格的控制體系,一般會對供應商審核、采購控制、加工、配送控制和內部控制,有效對農產品質量進行實時監控和把關?!稗r超對接”是國外普遍采用的一種農產品生產銷售模式。中國行業研究網數據顯示,目前,亞太地區農產品經超市銷售的比重達70%以上,美國達80%,而我國只有15%左右。如今農村電商的興起使農產品銷售模式更加多樣化,也催生了訂單農業,可以為建立農產品追蹤溯源體系打下基礎。

三是直銷模式。直銷是指生產廠商(生產者)不經過中間環節,直接將產品或服務出售給消費者或用戶的營銷方式,常見的如網上銷售、大棚現場交易、采摘直銷等。農產品直接從基地進貨,安全和質量的檢測、監控可延長到生產過程,實現了農產品安全和質量的可追溯,更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四是以農產品加工商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該模式是指農產品不經過批發商這個中間環節,直接由主導供應鏈的加工商銷售給各個零售商。主要適用于乳制品、肉類等農產品。在該模式中,農產品加工商具有強大的市場控制力量,且以農產品加工商為核心,可以使農產品的生產活動穩定地進行。

五是以農產品零售商為核心的模式。該模式是由主導農產品供應鏈的農產品零售商向農產品生產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集中采購農產品,然后經由農產品加工商或批發商在農產品零售商處銷售。在這種模式下,只有農產品加工商或批發商與零售商全面合作,才能實現雙贏的局面。這種模式應該重視配送中心的構建和功能的完善,并加強管理產品的價格、損失、質量安全問題。

六是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這種模式通過第三方物流企業將供應鏈的上下游環節連接起來,農產品生產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致力于農產品的生產工作,農產品加工商專門從事農產品的深加工,農產品零售商則專門從事農產品的銷售。

農產品供應鏈面臨的短板

近些年,我國農產品產業發展迅猛,在農產品流通環節中,農產品市場作為重要的環節節點,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根據2019年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統計年鑒數據,全國農產品市場數量為648個,營業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成交額突破1.2萬億元。5月2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0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量達到了9.2億宗,交易額達到5.4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670萬。其中,公益性批發農產品批發市場穩步發展,已經覆蓋了約40%的地級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便利居民消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國內經濟不斷發展,尤其近五年是農產品電商快速增長的階段,生鮮農產品區域愈加明顯,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農產品銷售和流通變化的要求,存在的短板日益突顯出來。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進一步突顯出完善的農產品供應鏈對于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重要性,同時也暴露出行業急需轉型升級、農產品供應鏈流通過程監管力度不足、電商發展迅猛但存在發展瓶頸、流通全過程存在監管主體不明、無統一的監控管理平臺、應急措施無法適應疫情常態化操作,以及傳統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管控短板等問題。

一是農批市場急需轉型升級。傳統農批市場及原有農批市場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定位,無法更好地滿足目前實際流通環節的運作需求,因此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農產品市場急需加強現代化、智慧化、標準化、數字化建設,加快轉型升級。

二是農產品供應鏈流通過程監管力度不足。農產品流通過程涉及多方主體,尤其是跨境農產品相關業務。目前農產品流通環節中,涉及主體眾多,上下游銜接環節相互監控及交接標準缺失,造成無法形成有效的上下游相互監控。

三是沒有統一的監控管理平臺,追溯存在困難。目前國內尚無統一的全程監控平臺,且各環節監控標準及方式不統一,造成問題暴露時,無法及時準確地進行定位。

四是應急措施無法適應疫情常態化操作。突發事件發生時,目前各環節均采用應急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等資源,雖然有效控制了當下緊急情況,但是增加了成本投入和延長了流通環節周期,不利于長時間的常態化操作。

五是傳統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管控短板。非常時期,我國農產品供應仍存在保鮮保供的服務能力、應急管理協同機制和風險治理水平等方面的短板,傳統農產品流通存在流通環節繁瑣、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服務設施與體系落后或缺乏等問題。

近些年,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迅速,進出口生鮮農產品市場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尤其是從2017年起進口增長迅猛。據崔忠付介紹,2019年我國跨境農產品進出口總額1457.26億美元,較2018年相比增長11.86%。據海關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760.3億美元,較上年減少25.4億美元,同比下降3.23%;進口總額1708億美元,較上年增加209.5億美元,同比增長13.98%。到2021年,跨境農產品業務繼續深化發展,市場活躍度進一步提升。2021年一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677.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27.1%。其中:出口181億美元,同比增長11.5%;進口496.9億美元,同比增長33.8%。貿易逆差315.8億美元,2020年同期逆差為208.6億美元。

崔忠付表示,在“雙循環”背景下,農產品國內供給與跨國聯動等業務發展迅猛,但就目前國內農產品供應鏈而言,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國內農產品商品化及精加工不足、農產品出山困難較大等核心問題限制了農產品通路的打造。

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提速

近幾年,國家對農產品供應鏈建設與發展的關注及支持力度日益提升。在政府的宏觀統籌指導下,國家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管控進一步增強,同時對于農貿市場的改造和整治持續推進。2019年,財政部、商務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通知》,提出構建符合新時代農產品流通需求的農產品現代供應鏈體系,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中央財政分兩年對確定支持的?。▍^、市)給予每?。▍^、市)2億元的資金支持。2020年2月,為充分發揮中央財政資金效益,支持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市場供應,財政部、商務部又發布了《關于疫情防控期間進一步做好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緊急通知》,提出在兩年內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深入對接,構建農產品現代供應鏈。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規劃,包括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數字鄉村、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等。在拉動大規?;ㄍ顿Y的同時,全面促進農村消費,有利于推進“雙循環體系”的構建,物流以及互聯網零售等行業將首先受益。5月18日,為加快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保障市場供應,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消費升級,財政部、商務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通知》,明確提出通過兩年時間,加快形成農商聯系更為緊密、產銷銜接更為暢通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

一是升級改造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支持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交易區和內部道路等公共設施,滿足分區、分類經營和批零分離、人車分流要求。完善通風、排水和垃圾處理等設施,改善環境衛生。加快完善檢驗檢測、產品溯源等設施設備,嚴把農產品入市質量安全關。開展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動實施電子結算,加強買賣雙方經營和交易信息登記管理,促進人、車、貨可視化、數字化管理。

二是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規模適度的預冷、貯藏保鮮等設施,加快節能型冷藏設施應用。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冷鏈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廚房等,增強流通主渠道冷鏈服務能力。推動農產品冷鏈技術裝備標準化,推廣可循環標準化周轉箱,促進農產品冷鏈各環節間有序銜接。

三是加強產地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在產地就近建設改造集配中心、冷庫、產地倉等設施,配備清洗、分揀、烘干、分級、包裝等設備,增強產地商品化處理和錯峰銷售能力,提高產地移動型、共享型商品化處理設施利用率。

四是完善農產品零售網點。支持農貿市場、菜市場、社區菜店等農產品零售市場實施環境改造,完善分區布局,進一步增強檢驗檢測、冷藏保鮮、產品追溯等便民惠民服務能力,完善供應鏈末端公益功能。發展智慧農貿市場,支持市場配置智能電子秤、信息化管理等設備設施,對品種、價格、銷售量等交易信息統一管理。鼓勵有條件的市場進行超市化改造。

五是強化產銷對接長效機制。重點面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生鮮電商等各類農產品流通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實農產品銷售專柜、專區、專檔,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

針對當前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流通鏈條協同效率不高、公益性保障能力不強等堵點難點問題,商務部等出臺了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系列政策舉措,其中公益性批發市場改造提升是重要的一環。

一是加強交易設施建設,提升經營環境。支持市場改造交易區、內部道路、冷藏、倉儲等公共設施,滿足果蔬、肉、蛋、奶等產品分區分類經營的要求,促進人車分流,優化市場秩序,支持批發零售經營的市場單獨設立零售區,防止人員聚集,完善通風、排水、垃圾處理等設施。

二是加強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提升管理的水平。支持市場配備智能化設施設備,實施電子結算,加強買賣雙方經營和交易信息化建設。促進人、車、貨可視化、數字化管理,同時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切實保障各利益攸關方的合法權益。

三是加強交易專區的建設,提升產銷對接服務能力。支持市場,面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進一步做大做實農產品銷售專區,幫助重點地區拓寬農產品的營銷渠道,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要與當地政府簽訂協議,確保應急保供、穩定價格、安全環保等公益性責任落實落地。

猜你喜歡
農產品供應鏈
農產品供應鏈及其優化理論研究評述
淺析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利益分配
“互聯網+”背景下湖南農產品供應鏈優化分析
生鮮物農產品供應鏈的冷鏈配送中客戶關系研究
物聯網環境下農產品供應鏈的客戶關系管理研究
基于問卷調查的北京市農產品供應鏈現狀分析
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估文獻綜述
“關系”對供應鏈合作績效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