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和中國農業科技“走出去”

2021-09-09 12:49張程
農經 2021年6期
關鍵詞:農業科技走出去一帶一路

張程

關鍵詞:一帶一路;農業科技;走出去

對外農業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耙粠б宦贰鞭r業科技合作源遠流長,早在漢武帝時期,中國使臣借古絲綢之路,從中西亞帶回葡萄和苜蓿等作物,并將冶鐵和掘井等生產技術帶到中亞。農作物品種和相關農業生產技術的傳播交流,有力推動了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和經濟繁榮。新時期,農業仍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提高農業產量和農產品質量的愿望強烈,開展農業合作依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訴求。

“一帶一路”沿線既有農業資源豐富的國家,又有農業資源貧乏的國家,具有較強的貿易互補性。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齊冠鈞表示,目前中國農業“走出去”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農業國際合作成為沿線國家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最佳結合點之一。要積極推動農業“走出去”,這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和促進作用。目前,我國農業技術和產品已經遍布全球150多個國家,在育種、植物保護、畜牧醫藥、農用機械等領域的60余項新技術和新產品實現了“走出去”。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雜交水稻技術、菌草技術、雜交小麥技術被廣泛推廣至“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打造了中國現代農業高技術成果“走出去”的一張張名片。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推廣至60多個國家

水稻是人類最重要的口糧之一。20世紀以來,為了應對人口迅速增長帶來的糧食需求,各國紛紛圍繞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展開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1966年,袁隆平院士的一篇名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論文,發表在了《科學通報》中文版第17卷第4期,這篇論文開啟了我國水稻育種雜種優勢利用的序幕。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曾評價道,“這篇論文,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性工作,指明了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戰略方向,對后來全國雜交水稻育種和發展的協作攻關,具有永恒的指導性?!?/p>

1971年,我國科學家育成雄性不育系;1973年,我國科學家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成立了“全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1976年,我國成功實現三系配套大規模制種,前后只用了6年時間。1976年起,雜交水稻在中國大面積生產,平均比常規稻增產約20%左右;1981年,新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了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2014年,超級雜交水稻再一次獲頒“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獎理由就是我國獨創了“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這也是直到現在,我國超級雜交水稻育種的常用技術之一。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應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截至2019年,我國育成各類型雜交水稻品種超過7000個,累計種植面積約6億公頃,增產糧食近9億噸, 累計多養活23億人,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受《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文的啟發,雜交水稻的研究也逐步在國外興起。1977年,國際水稻研究所啟動雜交水稻研究項目;1979年,袁隆平應邀到菲律賓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作大會報告,我國首次將雜交水稻研究成果向國際社會公開。此后,中國雜交水稻開始走向世界。

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巴西等國實現大面積種植。而在非傳統水稻產地的非洲,雜交水稻的優勢更為明顯。據悉,1996年起,中國政府通過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受援國政府三方實施“南南合作”項目,先后向毛里塔尼亞、加納、埃塞俄比亞、馬里、尼日利亞、塞拉利昂和加蓬等國派出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示范、推廣雜交水稻技術,高產的雜交水稻解決了這些國家的“燃眉之急”。

1999年6月,中國農業部與菲律賓農業部簽定了《關于中國幫助菲律賓發展雜交水稻的協議》,中菲熱帶超級雜交水稻育種項目全面啟動。應菲律賓邀請,原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張昭東、白德朗前往菲律賓發展雜交水稻生產。1999年9月至2000年6月,張昭東、白德朗在菲律賓內湖省示范農場試種了兩季雜交水稻獲得成功。2001年,中菲合作推出了“西嶺8號”熱帶超級雜交稻?!拔鲙X8號”走進菲律賓水稻田,以每公頃15公斤稻種最高產出16噸產量,成為菲律賓前鋒農業新寵、中菲農業合作代名詞。據菲律賓農業部資料,2019年從呂宋島、未獅耶到棉蘭佬島,“西嶺系列”在全菲的種植面積已達100萬公頃。在菲律賓種植雜交水稻,不但產量高,收入也豐厚,2021年第一季度的產量比2020年同時期增加了8.3%。菲律賓現任農業部長積極推動雜交稻在菲種植,推出了采購雜交稻種苗,國家配送農藥等扶持政策。迄今已有近百位菲稻農種植的雜交水稻,每公頃產量超過15噸。

中國雜交水稻在菲律賓試種成功,突破了多年來形成的“中國雜交水稻只能在中國或溫帶地區種植,而不能在熱帶地區推廣”的說法,標志著中國雜交水稻的研究與應用又邁出新的步伐,而且對中國雜交水稻走向遼闊的熱帶國家與地區帶來了新的機遇。

2008年,“為非洲和亞洲資源貧瘠地區培育綠色超級稻”項目啟動,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主導、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研究員牽頭,聯合國內外58家(國外26家和國內32家)水稻研究單位,利用先進的育種技術,培育出一大批高產、優質、多抗的綠色超級稻新品種。據了解,到2019年,項目共在亞洲和非洲18個目標國家審定品種78個,目前這些品種正在各個目標國家穩步推廣應用。根據各個目標國參加單位反饋的推廣面積和綠色超級稻種子的生產數量,推算綠色超級稻品種在亞洲和非洲目標國家的累計種植面積達到612萬公頃,使160萬小農戶受益。此外,項目還資助獨立專業人員進行了系統的項目社會經濟效益評估。結果顯示,在菲律賓望天田和灌溉生態系統種植新培育的綠色超級稻品種比當地主栽水稻品種平均每公頃增產0.89—1.83噸,平均增收為每公頃230.9美元。研究結果表明,綠色超級稻品種的迅速推廣已對目標亞非國家的糧食安全和扶貧產生了重大影響。

袁隆平曾表示,中國雜交水稻走向世界具有重大的意義。一是目前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有責任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貢獻力量;二是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中國的大國責任和義務;三是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國、越南、菲律賓、巴基斯坦、美國、印度尼西亞、緬甸、巴西、馬達加斯加等60多個國家成功試種或推廣,年種植面積超600萬公頃,為解決全球糧食短缺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菌草技術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力量

中國是食用菌資源較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食用菌的國家之一,目前已發現的野生食用菌900多種,實現人工栽培近百種。早在20世紀80年代,食用菌生產已成為福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然而,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食用菌所采用的原料都離不開闊葉林:砍了樹木做成菌棒,再在菌棒上播菌種,培育菌類。種了蘑菇,就少了樹木,“菌林矛盾”一直是世界級難題?!熬置堋辈唤鉀Q,食用菌生產就很難得到可持續發展。

20世紀80年代,現任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聯合國菌草技術項目首席顧問、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發明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的菌草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菌業生產的“菌林矛盾”,開辟了“菌”與“草”交叉的科學研究與應用新領域。菌草,又名巨菌草,原產于北非,引進改良培育后,在中國大面積獲得成功,是一種適宜在熱帶、亞熱帶、溫帶生長和人工栽培的高產優質菌草。菌草實際上是一個新的生物材料、新的農業資源。菌草技術不僅指以草代木栽種食用菌、藥用菌,還包括以草代糧發展畜牧業,以草代煤發電,以草代木造紙、生產板材。

為了找到一條不受林木資源制約的菌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林占熺從1983年開始進行“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的研究實驗,經歷了無數次的試驗。1986年,林占熺在成千上萬種野草中選擇的芒萁,長出了香菇,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木生菌和草生菌的界限,成功解決了“菌林矛盾”。30多年來,菌草技術不斷開拓發展,從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擴展到生態治理、菌草菌物飼料和生物質能源與材料開發等領域,形成綜合系統的技術體系。最初一間簡陋的菌草科學研究實驗室,如今已發展成為三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引領世界菌草技術研發和菌草產業發展。目前,林占熺發明的利用菌草培植蘑菇技術,不僅幫助全國31個?。▍^、市)506個縣的農民種菇脫貧,《黃河菌草生態屏障建設和產業發展》被列為2018年第18期中國工程院院士建議,在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科技扶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于菌草技術對于解決發展中國家食品安全、營養健康、生態環境、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具有重要意義,該項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國內脫貧攻堅與國家對外援助。

自1992年起,菌草技術走出國門,專利技術轉讓給日本、南非、盧旺達等國。1994年被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列為中國科技扶貧項目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1995年被中國商務部列為援外項目,已通過援外、國際合作、國際培訓等途徑傳播到106個國家,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盧旺達、斐濟、萊索托、南非、馬來西亞、泰國、厄立特里亞等13國建立了菌草技術示范基地,巴布亞新幾內亞、圭亞那、萊索托、南非、柬埔寨、斐濟、中非等17國領導人到中心訪問或接見菌草技術專家。2017年菌草技術被聯合國列為和平與發展基金點推進項目,向全球推廣;2019年在聯合國菌草技術高級別會議上,第7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瑪麗亞?費爾南達?埃斯皮諾薩盛贊菌草技術是使聯合國和所有人民息息相關的技術,確實為“南南合作”發揮重要作用。

菌草技術在我國的脫貧攻堅以及世界的減貧事業當中,貢獻出了一份力量。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馬朝旭在2019年的“菌草技術:‘一帶一路倡議促進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質性貢獻”高級別會議上表示,菌草技術是一項著重扶貧、保護生態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技術,已在眾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施,助力有關國家落實消除貧困和饑餓、促進糧食安全等多項可持續發展目標。

南部非洲國家萊索托的農業及糧食安全大臣馬哈拉?莫拉波也曾表示,菌草技術自2007年被介紹到萊索托以來,極大地幫助該國加強了糧食安全,減少了極端貧困人口,正在幫助萊索托穩步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并給萊索托帶來了徹底消除貧困的希望。莫拉波說:“中國和萊索托正在開展的(菌草技術)合作項目不僅幫助我們實現了階段性的具體目標,也為萊索托全面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消除各種形式的貧困奠定了基礎。聯合國2030年議程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都呼吁不同國家間進行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和普遍繁榮?!?/p>

中國雜交小麥技術助力多國中低產田增效

當雜交水稻產業化,越來越多的農作物和蔬菜通過雜種優勢利用提高了產量和品質時,小麥作為全世界種植最廣、適應性最強的糧食作物,卻在雜種優勢利用上給世界出了一個難題。因其基因組的復雜性,在長達一個世紀以來,各國科學家都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直到20世紀90年代,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趙昌平帶領團隊打開了這一世界性難題的大門,在世界范圍內首次成功培育出能夠大面積生產、推廣的雜交小麥品種,實現了商業化。

1986年,趙昌平開始研究雜交小麥,從最初的全憑肉眼觀察小麥雄性器官的發育,趙昌平堅持數年,在1994年發現了光溫敏雄性不育材料。2002年,由趙昌平牽頭的、我國唯一從事雜交小麥研究的專業機構——“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2005年,趙昌平團隊系統開展了“二系雜交小麥理論基礎與關鍵技術研究”,牽頭全國小麥雜種優勢利用領域研究,創制出第一代冬性二系雜交小麥新品種。2011年,中種公司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共同投資設立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成功實現雜交小麥產業化。歷經20余年的科研攻關,如今的小麥中心累計選育出優良小麥新品種達33個,累計推廣面積約2000萬畝。據了解,趙昌平團隊培育的雜交小麥在豐產、節水、抗旱、耐瘠薄等方面綜合優勢明顯,與常規小麥相比,可增產20%以上,節水30%—50%,用種量減少30%以上,據全國23個示范區不完全統計,平均增產幅度達20%以上。

小麥是“一帶一路”國家最主要的口糧作物之一。公開資料顯示,在2018年,沿線國家小麥種植面積已超過11億畝,約為中國小麥面積的3.2倍,但部分國家小麥單產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隨著雜交小麥試驗田捷報頻傳,中國雜交小麥走出國門,走向了國際。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烏茲別克斯坦、伊朗、哈薩克斯坦、匈牙利等“一帶一路”國家,種植中國雜交小麥的試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地提高了中國雜交小麥的國際影響力。

2009年以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初步打造了覆蓋亞洲區域的雜交小麥聯合測試示范網絡,北京雜交小麥在南亞、西亞和中亞等區域表現出巨大的增產潛力和明顯的穩產優勢,被巴基斯坦等視為應對氣候異變、保障糧食安全新的戰略選擇;“JM6-3”品種憑借著突出的耐旱、耐瘠薄特性在烏茲別克斯坦通過審定,再次展現了中國雜交小麥的巨大潛力。北京雜交小麥正在成為中國現代農業高技術“走出去”的又一名片。

近年來,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合作,在巴基斯坦、孟加拉、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開展雜交小麥的示范推廣,深受當地農民的喜愛。中種雜交小麥公司科研部經理張勝全表示,相比傳統品種,雜交小麥具有高產、穩產、抗逆性強、用種量少等特點,適應性非常廣,是中低產田致富好幫手,可以從北緯25°的巴基斯坦卡拉奇種到北緯40°的中國北京,種植區域跨度達到近2000公里。

小麥是巴基斯坦第一大糧食作物,但其單產水平較低。為此,中巴政府將雜交小麥列為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范疇。2012年,巴基斯坦雜交小麥技術援助與試驗示范被科技部國際合作司正式立項為對外科技援助項目,并在巴基斯坦試驗示范。2012年以來,中種雜交小麥公司、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巴基斯坦的佳德農業公司、白沙瓦農業大學合作,在巴開展二系雜交小麥合作試驗示范工作。中方派遣專業技術人員等赴巴基斯坦,傳授雜交小麥相關技術。據不完全統計,到2018年,我國累計派遣人數達到近150人次、走訪城市超過20個、行駛里程超過10000公里。2020年,位于巴基斯坦拉合爾市郊的1英畝雜交小麥JM1683示范田,即使在1公斤/畝的超低播種量情況下,依然可以較播種量為8.5公斤/畝的當地主導品種增產20%以上,中國雜交小麥國際化步伐再提速。

據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副總裁、中種公司總經理宋維波介紹,2015年以來,中化集團在孟加拉國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和市場開發。2016年10月,中孟兩國政府正式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宋維波曾表示,未來,中化集團將培育一批適合中亞、南亞絲路國家應用的高產、優質、抗逆小麥新品種;在南亞、東南亞、非洲、歐洲建立雜交小麥新品種培育和示范基地,構建亞非歐雜交小麥示范應用網絡,同步打造雜交小麥科技合作“命運共同體”和產業開發“責任共同體”。

猜你喜歡
農業科技走出去一帶一路
淺談生物技術與農業科技發展
淺析南疆農業科技知識服務體系的構建
新疆兵團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