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化資源學理論的豫劇的價值生成與再生路徑探究

2021-09-13 07:24朱冰冰
美與時代·下 2021年8期
關鍵詞:豫劇

朱冰冰

摘要:在當下社會場景與文化語境中,豫劇作為中國民間審美文化形態的傳統地方戲曲,正在失去其原有的生存場域,面臨著發展困境?;谖幕Y源學理論,通過對豫劇文化資源的價值生成過程、動因及機制的具體闡述,從科學建檔、創新發展、生態培育等方面提出了對豫劇文化資源價值再生路徑的思考。

關鍵詞:文化資源學;豫劇;價值生成;再生路徑

文化資源凝結了人類精神勞動的產物,包括精神活動所生產和凝結而成的精神內容以及精神活動作用于自然對象而產生的結果[1]。隨著文化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創作出的精神產品數量也與日俱增,只有那些經過時間的沖刷,以一定形式保存與傳承,并且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同度與多元價值屬性的精神產品才會進一步發展成為文化資源。豫劇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產生于清朝乾隆年間,曾一直被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藝術。經過近三百年的變革與發展,逐步實現了從高臺廟會到劇場茶樓、從粗俗到雅俗的現代化轉變,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戲曲文化資源。但在當下社會場景和文化語境中,豫劇正失去著原有的生存場域,出現了市場萎縮、受眾流失等發展問題?;诖?,通過對豫劇文化資源價值生成的分析與闡述,多角度、多層次地提出了當下豫劇文化資源價值再生的發展路徑。

一、豫劇文化資源價值形成過程

豫劇產生于清朝乾隆年間,發展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了,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其價值形成過程即是豫劇的發展過程,依據時間維度劃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與衰退期四個階段:

(一)初創期——清朝乾隆年間至清朝末年

乾隆年間至清朝末年,隨著社會環境與民眾審美趣味的變化,河南梆子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一類獨立的地方戲種,其發展狀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多元化班社組織形式的出現,如藝人組織的江湖班、衙門公務人員組織的戲班等。除此之外,還出現了以自娛自樂為目的的玩會班、龍虎班。二是專門教育機構“窩班”(科班)的出現,其中最為著名的河南梆子窩班分別是開封朱仙鎮的“蔣家班”與開封東北清河集的“許門班”。

(二)成長期——民國初年至民國末年

1927年,馮玉祥主持河南政務,著重開展戲曲改良工作。至民國末年,河南梆子已經成為了河南第一大劇種。其發展狀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思想內容的變化。從1927年開始,政府先后成立了河南游藝訓練班等機構,專門負責對戲曲演員的培訓及戲曲劇本的編寫與審查等內容,從政府層面加強了對包括河南梆子在內的戲曲、曲藝等藝術事業的管理[2]。二是戲曲理論的初建,其內容涉及對演出與演員的評論、戲曲與演員生活的調查、戲曲源起、發展的理論探索以及對梆子戲現有問題與改革意見的闡述等。

(三)成熟期——建國初年至20世紀80年代

1949年,河南梆子正式更名為“豫劇”,這一時期的發展雖然存在波折,但在總體上呈現出了成熟化的發展局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在隊伍建設上,政府重新建設了民營劇團、民辦公助劇團、國營劇團三種劇團體制;二是在劇目創作上,形成了以現代戲為主,傳統戲、新編歷史戲等為輔的劇目創作布局,同時不斷結合受眾需求,提高劇目創作的高度與深度;三是在理論研究上,隨著從業人員隊伍的壯大和思想素質的提高,豫劇界出現了多部公開或內部出版的有關豫劇唱腔、豫劇源流等方面的專著。

(四)衰退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各個行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豫劇面臨著觀眾流失、劇團經營困難等問題。盡管如此,新時期的豫劇仍積極融合多方力量,為重獲市場不斷努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劇團體制的市場化,如在聘用制度上實行競聘上崗、雙向選擇的方式,整合利用人才資源;二是傳播媒介的多元化,豫劇積極順應時代潮流,整合大眾媒介資源,拓展了戲曲茶座、豫劇文化節等多種傳播渠道。

二、豫劇文化資源價值形成的外在動因

當下,豫劇文化資源已形成了文化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等多元化價值屬性。從豫劇的發展歷程來看,它從一個地方小戲一躍成為全國五大戲種之一,對其價值形成起到關鍵作用的外在動因主要是文化生產力與政府力量。

(一)文化生產力

隨著不同時期文化生產力的變化,豫劇文化資源價值形成的結果也在不斷變化。一是勞動者的變化,在豫劇產生發展的較長時間里,從事演出的藝人多為工農大眾。張履謙在其著作《相國寺民眾娛樂調查》中談道:“據對河南梆子有研究者云,河南梆子戲,系由工農大眾所發起,均系文盲?!盵3]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知識分子逐漸加入了豫劇藝術事業的建設之中,如樊粹庭、王鎮南等人。二是勞動資料的變化,豫劇在傳播形式上經歷了從口口相傳到報紙、廣播、電視,再到現代網絡媒介的變化;在舞臺場地上經歷了從鄉間地頭、高臺廟會到茶社劇院,再到線上平臺的變化。三是勞動對象的變化:一方面是物質性勞動對象的變化,即在文化生產過程中可見的物質資料。如最初的豫劇表演中使用的服飾與樂器都比較單一,而在今天的豫劇表演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有著不同的服裝配飾,不同的故事情節也有著不同的樂器變化。另一方面是精神性勞動對象的變化,即勞動者已習得的經驗與知識、人類已經產出的精神內容等,如豫劇劇目創作的變化。創作者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所產出的劇目內容是不同的,如封建時期的劇目內容多偏于農家瑣事,而戰爭時期的劇目內容則偏于家國情懷。

(二)政府力量

政府力量是豫劇文化資源價值形成的重要推動力,在其發展繁榮的關鍵時期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是政策上,在豫劇的三次改革中,政府機構都在政策層面給予了支持。20世紀30年代,河南省教育廳率先成立了戲曲審查委員會,并頒發了《河南各縣審查戲曲辦法》等章程辦法,推動了戲劇改革的步伐。其次是資金上,隨著新時期以來豫劇藝術市場的萎縮,政府的資金投入成為了劇團維持發展的重要支持。以洛陽市豫劇院為例,從2010年至2015年,政府每年出資30萬元來購買場次,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最后是人才培養上,在政府推動下,豫劇教育已被納入到國家正規教育體系之中,除專業藝術學校外,政府還定期組織短期訓練班,特聘省內外知名專家對豫劇從業人員進行短時期的集中強化培訓。

三、豫劇文化資源價值形成的內在機制

(一)順應時代發展,開展戲曲改革

豫劇的產生與發展是基于其對社會生活內容的反映和工農大眾審美心理的滿足,之所以得以快速發展繁榮,最重要的是它能夠跟隨時代不斷改變自身的固有形態,開展戲曲改革。如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戲劇“三改”——“改制、改人、改戲”,豫劇在對原有劇目內容去粗存精的基礎上,增加了民主思想,同時在舞臺形式上運用了話劇、京劇、越調及曲劇的表現方法,推動了豫劇在這一時期的成熟發展。又如在20世紀80年代,豫劇失去了其原有的發展優勢,但相關部門仍舊堅持改革,廣泛吸收新興藝術門類的精華內容,在演出形式、人物刻畫、劇本文學等方面不斷深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在市場困境下的發展壓力。

(二)重視劇目創作,打造精品劇目

戲曲涵括了文學、音樂、表演等多種藝術門類,一部完整劇目的創作離不開上述藝術門類人才之間的協作與配合。但在戲曲市場中,僅靠劇目的完整度是不可能長期發展的,只有那些能夠代表時代水平的精品劇目才能收獲市場,贏得民心。在豫劇文化資源價值的形成過程中,為了產出更多精品劇目,多家劇團都專門成立了劇目創作部門,如河南省豫劇三團,是我國唯一一家專演現代戲的豫劇劇團,其創作出的《朝陽溝》《李雙雙》等劇目都是深受市場歡迎的精品劇目,而這些精品劇目的產出都源于豫劇三團所形成的以老一代著名豫劇編劇楊蘭春為中心的創作團隊的默契配合。

(三)滿足多元化受眾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

豫劇是一門包容性極強的戲曲藝術,不僅體現在對其他藝術們的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上,還體現在它對多元化受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上。豫劇興起于民間,本就為工農大眾所創造,所表現的戲詞、唱腔、動作等內容都通俗易懂,自然也就滿足了大多數工農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豫劇從鄉村高臺向茶樓劇院的轉變,其所面向的受眾群體便從工農大眾擴展到了有著高雅文化需求的知識分子,推動了豫劇從粗俗向雅俗的轉變。在一大批知識分子的介入下,豫劇逐步完成了雅與俗的深度融合,滿足了受眾群體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如豫劇二團創作的精品劇目《程嬰救孤》,它既登上了美國百老匯的舞臺,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接受與贊揚,也活躍于民間舞臺,滿足普通大眾的文化娛樂需求。

四、豫劇文化資源價值的再生路徑

在當下社會場景與語境中,豫劇文化資源所承載的文化價值、研究價值等屬性已經遠遠高于其經濟價值,而經濟價值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豫劇在藝術市場中較難獲得持續性發展空間。長此以往,豫劇現有的文化價值、研究價值等價值屬性也會隨之流逝。由此,對豫劇文化資源價值再生路徑的研究便成為豫劇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下面具體展開闡述。

(一)建設科學建檔保護機制,實行活態化傳承

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保護與活態傳承是推動豫劇文化資源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一方面,應對現有的豫劇文化資源進行科學建檔保護。在當下的豫劇建檔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傳承人檔案收集不全、實物檔案保護不夠、數字化檔案建設不足等。因此,對豫劇文化資源的科學建檔保護需要建立更為完善的組織機構體系和具有較高思想素質與遺產保護意識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應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對現有的豫劇文化資源實行活態化傳承。具體而言:一是提高豫劇傳承人、劇團演員與豫劇愛好者等群體對豫劇文化資源的自覺保護意識,以推動豫劇演出活動開展的高頻化與有效化;二是加大政府、文化部門等官方機構對豫劇文化資源的扶持保護力度,從政策層面推動豫劇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展。

(二)適應現代媒介形式,實現創新化發展

隨著現代媒介形式的不斷豐富,豫劇文化資源價值的再生可以遵循適應現代媒介形式,實行創新化發展的路徑。梅蘭芳先生曾在京劇改革中談及“移步不換形”,原意是鼓勵戲曲改革,但在改革的同時不能改變戲曲的根本,而站在現代文化視角下,可以將上述的“移步”理解為戲曲生存空間的變化[4]。對于豫劇文化資源而言,多元化現代媒介產生改變了其原有的生存空間,影響了其資源價值的延伸與增值,而只有適應現代媒介形式,豫劇文化資源才有可能實現空間轉化,重建生存土壤。在空間轉化的過程中,豫劇應敢于對自身進行“換形”,推動實現創新化發展,但這里的“換形”并非是丟棄豫劇內涵,任意為之,而應站在合理的角度對豫劇中的多元文化元素進行分離,如利用現代技術將豫劇中的音樂元素提取出來,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重新恰當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產品。

(三)培育豫劇文化生態,重構受眾認同

任何一種藝術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產生的,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豫劇也是如此,它的生存與發展與其所處的文化生態環境息息相關。而現代豫劇的衰落與其文化生態環境失衡有著重要關系,因而豫劇文化資源價值的再生可以遵循培育文化生態,重構受眾認同的路徑。一方面,可以通過還俗于民,喚起文化記憶,挽回流失的受眾群體,如在劇目創作上推動符合現代大眾文化需求的經典劇目的產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擴大傳播范圍,提高豫劇文化資源的社會活躍度,擴大其社會影響,充分挖掘潛在的受眾群體。

五、結語

本文基于現有的文獻資料與案例信息,在對豫劇文化資源的價值形成展開具體闡述后,提出了一些有關其價值再生路徑的思考。實際上,當下仍有諸多與豫劇一樣陷入傳承困境的戲曲文化資源,如晉劇、河北梆子等。伴隨著國家政策及社會各界對文化資源的不斷重視,對它們的價值研究必然會成為業界學者需要持續考慮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王晨,章玳.文化資源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41.

[2]陳國華.二十世紀豫劇藝術改革發展研究[D].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06.

[3]張履謙.相國寺民眾娛樂調查[M].中國曲藝志·河南卷編輯部編印,1989.

[4]雷秀蓮.現代文化視域下豫劇價值的生態與再生[J].黃河之聲,2018(11):54-55.

猜你喜歡
豫劇
淺談豫劇與民族聲樂
李金玲和她的豫劇云表演
家校共育成合力,傳承河南豫劇
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
“大豫劇”是如何唱響的
試論二胡在豫劇樂隊伴奏的地位和作用
看豫劇的古往今來,說豫劇的亦剛亦柔
豫劇現代化進程分析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推動豫劇文化產業發展
我的奶奶愛豫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