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親社會行為調查研究

2021-09-14 12:39朱龍鳳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21年9期
關鍵詞:幼兒教師幼兒發展

朱龍鳳

(阜陽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學前教育學院,安徽 阜陽 236015)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辦好學前教育”?!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的出臺,“旨在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切實辦好新時代學前教育”。這表明學前教育已然成為當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學前教育的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應樂意與人交往,學會合作、互助、分享,有同情心,關心、尊重他人,喜歡并適應群體生活,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與親社會行為的養成應成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幼兒園教學越來越傾向小學化,加之社會領域的教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周期長,操作難度較大,教學設計的可行性和針對性較差,道德教育、社會性教育逐漸成為附屬課程;多數幼兒具有自我意識較強、合作意識淡薄、不合群等特點,因此面對復雜多變的情境因素和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與培養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謙讓、幫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1]。由概念可知,幼兒在園的親社會行為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助人、合作、分享等方式表現出來。

二、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275名幼兒進行研究;采用訪談法對7名主班教師進行研究。

(二)研究工具

采用《幼兒親社會行為調查問卷》[2],選自長處與困難問卷(SDQ;Goodman,1997),該問卷信效度較高。其中,長處部分分量表測查的是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水平越高。

(三)數據處理

采用SPSS22.0(中文版)處理有效數據。

三、結果

對幼兒親社會行為問卷采集的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問卷總分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由表1可知,問卷得分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10分,表明幼兒親社會行為表現差異較大。為進一步了解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等人口學變量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對采集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表3、表4。

表2 性別在幼兒親社會行為上的得分情況與t檢驗

表3 獨生與非獨生子女在幼兒親社會行為上的得分情況與t檢驗

表4 年級在幼兒親社會行為上的得分情況與方差分析

由表2、表3、表4中的數據可知,女生的親社會行為得分(6.57)略高于男生(6.32),未達到顯著性水平;非獨生子女的親社會行為得分(6.72)略高于獨生子女(6.17),未達到顯著性水平;小班、中班、大班幼兒親社會行為平均分分別為5.33、5.93、7.31,表明大班幼兒親社會行為最好,中班次之,小班最少,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為進一步探索年級之間的差異,進行多重比較分析,結果見表5。

表5 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年級差異事后比較

事后檢驗表明,小班與中班幼兒之間的得分差異不顯著,小班、中班幼兒得分顯著低于大班幼兒(p<0.001)。

四、分析與討論

結果顯示,性別、獨生子女等人口統計學變量在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方面未達到顯著性差異。人們對不同性別幼兒的親社會行為表現存在刻板印象,認為女孩更富有同理心,情感共鳴能力更強,其親社會行為表現應明顯好于男孩。然而本課題研究的數據分析結果并非如此,可能是由于所選樣本年齡段偏小,文化與社會期待對個體行為表現的影響較小,所以性別差異性不顯著。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獨生子女成長經歷的特殊性逐漸淡化,因此就其社會性發展來看,與非獨生子女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幼兒親社會行為問卷總分在0—10之間,存在差異性,其中,得分為0—3分的幼兒有45人(n=275),且多為小班和中班幼兒。通過對采集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年齡方面的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小班、中班幼兒得分顯著低于大班幼兒(p<0.001),與馮超群的研究結果一致[3]。原因在于經驗的獲得需要一定程度的累積,行為的外部表現源于多次的親身實踐與強化,小班與中班幼兒即使表現出合作、分享、助人等行為,也是受到成人的教育和引導做出的簡單模仿,并不懂其中的意義。斯陶布指出,當一個人表現出利他的無私行為,或者堅持規則的道德取向時,就會表現出親社會行為,這是其價值取向的表現[4];巴塔爾根據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趨勢,認為親社會行為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動機,將親社會行為分為利他行為和償還行為[5],這兩種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了對個體做出親社會行為的動機。相對而言,筆者較認同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3—6歲幼兒道德認知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存在“相對功利主義取向”,他們會為了取悅成人,努力達到成人心目中的“好孩子”標準,從而提升或維護自身的良好形象。例如,當問及為什么分享時,他們會說“老師說懂得分享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希望自己懂事的行為被教師認可。由此可見,此時的分享并非是幼兒自發、自主的,而是受到教師的引導或暗示,對幼兒來說,分享僅僅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相對功利主義取向也表現在“互惠”的基礎上,例如,幼兒的合作行為常常是你幫我,我幫你,從而完成活動,順利實現游戲目的。謙讓行為也只是為了讓對方加入游戲,從而將玩具作為交換條件,這些行為本身并不是為了幫助他人,不具有道德意義。伴隨社會性的發展和道德認知水平的提升,大班幼兒開始能夠擺脫自我中心的禁錮,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觀念,形成觀點采擇能力。辨別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伴隨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的逐步形成,幼兒的交往意愿和行為逐漸增多,容易自發做出親社會行為。

五、影響因素

(一)幼兒自身的認知發展水平

幼兒自身的因素主要體現在認知發展水平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個體的認知發展水平伴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皮亞杰認為,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其表現就是只能夠從自身角度出發,欠缺換位思考的能力,進而影響自身共情能力的發展。因此,即使幼兒表現出親社會行為,也多是在成人的示意或者同伴的請求下完成的,自發的利他行為在年齡較大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幼兒只有在認知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緒,對所處情境有恰當認識,并做出適宜的情緒反應,進而表現出親社會行為。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父母的教育理念與教養方式會影響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長大后就什么都懂了,也并沒有耐心地對其進行引導和教育,當幼兒做錯事或者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時,他們就會批評指責,抑或對其進行懲罰。然而,父母對自身權威的維護不能僅僅依靠專制的方式,而應該學會使用友愛、關心、平等的方式進行引導,對幼兒的行為做出積極回應。研究表明,父母與幼兒建立民主、溫和的教養關系,有利于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能夠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三)幼兒園及教師

幼兒園管理規范,辦園理念先進,軟件和硬件設施過硬,教學質量有保障,師資隊伍專業素養扎實,人際關系和諧等。這些因素有利于教育教學效果的實現,對師幼之間、幼幼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具有促進作用,有利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出現和強化。當幼兒入園后,向師性的特點會讓幼兒關注教師的言行,這也會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產生巨大作用。所以,教師應對工作認真負責,關心、熱愛幼兒,對幼兒進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幼兒,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機智地處理各種問題。當然,剛剛入職的幼兒教師較難做到這一點,這就需要向資深教師請教,通過“老帶青”的方式讓自己盡快完成身份的轉型和對環境的適應。

(四)同伴關系

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60%來自同齡人,這一研究結果足以說明同伴關系對親社會行為的重要作用。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幼兒會逐漸擺脫自我中心性,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需要和情緒,理解他人的行為及表現,形成同情、包容、分享、合作等特質。因此,早期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生發展?!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應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苯處煈獮橛變簞撛焱榻煌臋C會,在同伴群體中為幼兒提供積極的榜樣。

六、建議

其一,加強家園合作,深化家園共育機制[6]。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庇變航處煈訌娕c家長之間的聯系,對家長進行育兒指導,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價值,督促家長化意識為行動,引導家長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與幼兒進行交流,增強家長對幼兒社會化進程和親社會行為發展重要性的認識,使其積極參與并配合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在家庭教養過程中,引導家長創設親社會行為培養的情境,就幼兒親社會行為問題與幼兒教師溝通交流,分析并完善教育措施;結合家庭教育的效果,分析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表現,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親社會生活情境,激發幼兒產生親社會行為。

其二,發揮同伴交往的作用,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良好的同伴關系能夠幫助幼兒有效克服不安、自我、不合群等心理,走出自我中心的心理,懂得換位思考,理解和關心他人。因此,幼兒教師應積極創設更多促進幼兒之間交往與實踐的環境,使其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學會合作、互助、分享、友愛,促使幼兒產生積極、愉悅的內心體驗,從而強化其社會性發展。

其三,利用榜樣育人的作用,強化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班杜拉的波比娃娃實驗說明了觀察學習和模仿學習的影響,表明榜樣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力。幼兒教師應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學中觀察與了解幼兒,從幼兒的生活經驗、興趣等方面出發,為其樹立正面榜樣,以此引導幼兒做出親社會行為,并對其做出的親社會行為進行鼓勵和表揚。除此之外,教師的言行也是幼兒模仿的對象,幼兒教師應規范自身行為,團結同事,樂于助人,理解和幫助他人。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觀察學習,幼兒逐漸能夠將內化的親社會行為觀念以外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并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其四,創設良好的物質與精神環境,優化德育育人環境。良好的物質與精神環境有利于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有利于幼兒心情愉悅地參與到各項活動中來,并做出親社會行為。因此,幼兒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設計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墻飾,使環境刺激與知識經驗相呼應;積極創設平等、溫馨、輕松的課堂氛圍,增強教育教學過程和內容的吸引力,借助環境這一媒介潛移默化地激發幼兒的內部動機,逐步引導幼兒主動、自發地產生親社會行為。

其五,開設特色課程,加強經驗交流。角色扮演、共情訓練和榜樣示范等[7],都是有效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方式。幼兒教師可以在安排課程內容時,創設此類特色課程,通過繪本、角色扮演、小視頻、分享經驗、討論交流等手段讓幼兒進行交流和討論,引導幼兒產生情感共鳴。除此之外,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也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對剛入職的年輕教師而言,教學觀摩、教學反思、磨課、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保教質量,使其積極投身教學改革,從關注生存到關注學生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豐富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教學指導策略和方法。

猜你喜歡
幼兒教師幼兒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如何讓幼兒愛上閱讀
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三個維度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讓幼兒的每一天充滿陽光——論幼兒自信心的建立和培養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