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養提升:實踐活動類課程開發策略探析

2021-09-29 05:23俞麗萍
教學月刊(中學版) 2021年26期
關鍵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目標

□俞麗萍

(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浙江杭州 310003)

多元化、智能化和數據化的教育時代,對人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僅僅獲得知識將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而應用知識的能力更需要被重視。素養的提出正是反映了時代的要求,著名教育家葉瀾指出素養是建筑在先天遺傳基礎上,是由后天的養育、個體所受的各級各類教育、人生經歷、個人已有生命實踐積淀而成,因此素養是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素養的培養及提升也是新時代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課程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也是素養落實的載體。

實踐活動類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學校豐富和完善學生素養、提升課程體系的重要路徑之一。實踐活動類課程是一種相對于認知性取向的學科課程的課程類型,它不以系統知識的傳遞和學習為目的,旨在發展學生的實踐素養[1]。宗旨是引導學生探究自然、體驗生活、了解社會,著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科學探究、團結協作、服務社會的能力[2],對學生的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問題解決、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等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實踐活動類課程該如何開發呢?無論是哪一類課程,都要制定具體的課程綱要,明確呈現一門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這四個要素[3]。課程的四要素之間彼此關聯又相互影響,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筆者結合近幾年的實踐經驗,圍繞課程四要素進行開發策略探析,認為實踐活動類課程開發應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創新思維、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等素養的獲得。

一、課程開發的整體規劃:明確定位,有序開展

學校的每一門課程都與學校的辦學目標息息相關。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蚪處焸€體對課程開發的認識不足,經常將梳理出來的教學資源文本當作課程的全部,沒有目標,沒有課程體系,評價與目標脫節。

實踐活動類課程在開發前,應關注學校的頂層設計(課程體系框架),評估開發的課程與頂層設計之間的關系以及產生的影響,并依照課程開發的基本流程有序進行。課程開發的基本流程是幫助開發者認真思考課程開發的目標、明確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路徑以及評價的方式。泰勒在1949年提出了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步驟和方法:(1)確定目標;(2)選擇教育經驗;(3)組織經驗;(4)評價[4]。在這四個步驟中,確定目標最為重要,其他都是圍繞目標進行的。塔巴在泰勒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更為詳細而具體的八個步驟:(1)診斷需要;(2)建立目標;(3)選擇內容;(4)組織內容;(5)選擇學習經驗(學習活動);(6)組織學習經驗;(7)評價;(8)檢查平衡與順序[5]。結合實踐,實踐活動類課程開發可以依照表1進行。

表1 實踐活動類課程開發的基本流程

實踐活動類課程的開發不能盲目,必須有序進行?;玖鞒棠芤I開發者靜下心來進行課程開發的價值定位和可行性分析,在整個課程開發過程中至關重要。

二、課程目標的有效設定:凸顯課程特點

課程目標是課程的方向,課程目標不清晰,就很難衡量學生學習的效度;沒有目標的課程就沒有方向,無法決定課程內容的取舍以及教學活動的開展。課程目標的設計既是一個知識問題,又是一個技術問題,設計時要有依據、有原則、有流程。實踐活動類課程的目標應聚焦學生素養的獲得,指向學生的探究、創新及情感素養的培育與提升。

(一)立足學生發展

課程因學生而存在,沒有學生,就沒有課程。關注、研究并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課程開發的邏輯起點,也是課程實施的歸宿。實踐活動類課程應聚焦問題解決等創新素養的培養,不能泛泛而談、不知所云。

【案例1】七年級“智慧農業”課程目標

本課程以提高每個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總目標,助力學校培養自信、陽光、高素養、有夢想的新一代社會責任公民的育人目標。通過課程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同時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性認識,啟蒙學生對科學的探索,培養智慧教育背景下學生生態信息素養。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育,在實踐、探究過程中實現新模式下的德育、智育、勞動教育等,在區域范圍內實現引領、帶動、輻射等作用。

這是常見的一類課程目標設計,假大空,看似有素養,實則無法實現,無法評價。課程是為學生開發和設計的,目標設計應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開發者要分析課程能給學生提供什么,學生學習以后能獲得什么、是否能達成等,而不是簡單地把教育的功能下移。

(二)聚焦實踐素養

開發實踐活動類課程的宗旨是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及問題解決等素養,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與同伴和諧相處、愛家人愛家鄉愛國情懷等,因此課程目標的設計一定要體現素養培養和提升。

【案例2】七~八年級“美麗心靈、美麗青春”課程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并悅納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獲得良好的自我概念。能夠加深對自我的思考與認識,從他人角度更加全面地認識自我。

(2)通過活動,能積極融入團體,彼此信任、相互協助、融洽相處。體會團體的溫暖,提高凝聚力。從團體中獲得自己的價值實現,有自我滿足感。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技巧。

(3)通過輔導,學生可以意識到在人際交往中敞開心扉、主動交往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主動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更好地適應中學生活。

(4)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積極而快樂地成長。

上述目標,與實踐活動類課程的目標相差甚遠,說明開發者對實踐活動類課程認識不到位,不清楚此類課程的目標指向,所以對課程就不能正確定位。課程定位不準,要實現實踐活動類課程的宗旨也就沒有可能。

(三)指向規范敘寫

課程目標的表述要簡明扼要,不僅要有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表達,還要能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力和情感的培養和提升。每一門課程目標的設計可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綜合性表述,不用分總目標和具體目標,目標的設計不能太細也不能過高。

【案例3】“美麗昌化我的家”課程目標

原始文本上有學校的辦學目標、校本課程的總目標、還有“美麗昌化我的家”具體的課程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長達1000多字。根據原始素材和課程內容,梳理后可以將課程目標表達如下:

(1)通過學習,學生能了解有關昌化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知識等。

(2)以合作探究、體驗、研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收集、整理、篩選、處理和利用各種信息資料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3)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親身感受和了解本土民俗文化,關注家鄉的變化和發展。

如上,雖然只有簡單的三點,但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和結果是什么,以及學生在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能獲得哪些素養的提升等都已表達清楚了。所以課程目標的設計應該是簡潔明了、可達成的。

三、課程內容的序列架構:聚焦素養獲得

課程內容包含知識、技能和經驗等,只有知識沒有活動或只有活動沒有知識,都不能稱之為課程。課程內容的組織要特別關注與目標的關系,要按照一定的準則以一定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形成學科邏輯順序與學生的心理順序相統一的課程體系。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參與相關的實踐活動,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選材要貼近社會生活

實踐活動類課程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對社會的了解,著重要培養的是學生的動手實踐、科學探究、團結協作和服務社會的能力。課程內容要充分考慮學生能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掌握一些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和基本技能,或者根據社會的需要,將所掌握的知識技能較好地發揮其社會效用。所以課程內容不僅要聯系現實社會,而且應注意與未來社會相連[6]。如“智慧農場”課程,開發者利用學校的已有資源,結合學生身邊的事和物建構起有一定排列順序的課程體系,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體驗,深入了解和感悟家鄉的變化,提升愛學校、愛家鄉的情懷。又如“荒野求生大挑戰”課程,學生通過學習野外求生技能,解決荒野求生中可能會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生存能力。

(二)學習內容要有邏輯性

每門課程都有各自獨特的邏輯結構,但無論是怎樣的結構,都需要根據課程性質和目標選擇教學資源,精心設計相關活動形式和內容,并把握素材內容的重、難點,明確教學資源各素材之間的性質關聯、所需相關學習資源是否具備等,再合理有序地進行組織和安排。在安排上要突出重點,從易到難,或按知識系統本身的聯系和銜接關系排序,或者根據所要提升的能力素養進行組織,形成有邏輯關系的課程結構。

【案例4】“本草中華”課程內容節選(表2)

表2 “本草中華”課程內容節選

表2中的內容架構顯然不妥。四個活動與前面的知識內容并非同一個邏輯體系,更何況這四個活動設計的意圖是一樣的,從內容選擇上來講,選擇其中的一個就好。在實踐活動類課程的體系建構中,實踐活動應與所學內容匹配,當然也可以以實踐活動作為主線合理安排所學內容,兩者皆可行。上述內容可做如表3所示的調整。

表3 “本草中華”課程內容節選(調整)

(三)活動設計生活化、主題化

實踐活動類課程應以學習內容為載體,引導學生融入社會、感觸生活,通過參與和體驗等系列實踐活動,增加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因此,實踐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實踐中應用。設計活動時要給學生探究的空間和實踐的時間,讓學生用自己的思考、策略去解決所碰到的實際問題。通過系列實踐活動,學生能感受知識的價值,增強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感受生活與學科的聯系,獲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驗和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實踐活動類課程的活動,不能只是上網查找資料,如“回家拿出醫藥箱,尋找一味中成藥(沒有的去家門口的藥店尋找),上網查閱資料,了解主要成分的主要功效”;也不能是假探究活動,如“查閱相關資料,探究陸游與沈園的關系”等?;顒釉O計要貼近生活形成主題,不僅要有體驗,而且要有深度和廣度,具有綜合性、跨學科性,如考察探究、項目設計、訪談等等。

【案例5】七年級課程“柚子情”中關于“柚子的生長環境”的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學校的柚子樹分布,進行合理性分析,并完成一份分析報告。

這一活動看似簡單,實則復雜。一是學生要了解柚子樹的生長環境和生活習性,二是要觀察整個校園的布局,三是還要考慮柚子樹生長與學校發展的關系等。這樣的活動設計是整體的、開放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還要進行可行性分析,這個學習過程是自主性的。所以,生活化、主題化的實踐活動能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等素養。

四、課程評價的多元設計:強調發展導向

課程評價既是一個導向機制,又是一個質量監控過程,它貫穿于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始終。我們要通過有效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自我診斷、自我反思,能清楚回答“我要去哪里”“我現在在哪里”“我如何去那里”等,并養成善于思考、喜歡探究的良好品質。目前,許多實踐活動類課程的評價手段單一、封閉,與實踐活動類課程的宗旨不匹配。實踐活動類課程的評價應突出發展導向功能。

(一)評價主體和形式多元開放

課程評價是用來回應課程目標的,學生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學得如何,希望能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進行檢測。評價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幫助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某種能力,并在“自我修正”的過程中實現觀念、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的積極變化[7]。評價的主體可以是自己、同學、老師,也可以是場館的工作人員、父母等。評價應開放多元,不拘形式,但目的都是激勵學生自我成長。建議采用表現性評價或描述性評價,不建議用分數和等級進行評價。

(二)評價內容指向明確

采用表現性評價或描述性評價等發展導向的評價形式,除了“誰來評,怎么評”多元開放外,評價內容即評什么也非常重要。在實踐中,評價內容設計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評價維度與課程目標不匹配,二是評價的具體指標指向不明。

【案例6】“‘高見度’科學趣味拓展實驗”課程目標與課程評價

表4為“‘高見度’科學趣味拓展實驗”課程目標與課程評價的相關情況。

表4 “‘高見度’科學趣味拓展實驗”課程目標與課程評價

續表

對照表4中的課程目標與課程評價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經過學習后到底有沒有達成課程預設的目標,評價中根本沒有體現,所以這張評價表形同虛設,因為它沒有辦法檢測學生學習的達成度。該課程的評價應從目標出發,從實驗設計、實驗中的表現以及實驗結果幾個維度展開。評價指標應基于這三個維度進行具體設計,從而檢測學生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在實驗設計與制作、問題解決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實踐活動類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是學生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實踐活動類課程開發不僅對教師的課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還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有序開發實踐活動類課程,提升學生的素養,實現實踐活動類課程的育人價值,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猜你喜歡
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目標
基于“課程內容六要素”的繪本文本解讀路徑探析
《計算方法》課程的“面向產出”評價改革實踐
課程目標來源理論的批判與重建:從“小三源”論走向“大四源”論
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課程目標達成度定量評價研究
——以信號與系統課程為例
水彩畫課程內容與教學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種將課程目標關聯到畢業要求的評估方法
析課程內容 謀教學佳策——“數的認識”模塊知識的教學思考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1期)2008-03-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