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窂窖芯?/h1>
2021-10-12 01:51楊杰
傳播與版權 2021年9期
關鍵詞:四史新媒體高校

楊杰

[摘要]新媒體影響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四史”教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在其教育過程中利用好新媒體至關重要。筆者通過從主體、資源和環境三個方面對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目尚行赃M行分析,并總結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媾R的主要挑戰:主體意識欠缺,專業能力不強;信息良莠不齊,內容形式單調;教育環境欠佳,機制體制不健全,進而針對性地提出培育“四史”教育隊伍,促進主體協同;豐富“四史”教育內容,創新傳播途徑;優化“四史”教育環境,構建生態體系等實現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高?!八氖贰苯逃?“四史”教育有效性;路徑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再次強調,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同學習“四史”結合起來。2021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中強調,要組織好青少年的“四史”學習教育活動,用好網絡平臺,發揮融媒體優勢。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在全面推進高校思政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四史”教育必須作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強高?!八氖贰苯逃?,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政治觀,感悟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制度的優越性、理論的創新性[1],并通過“四史”學習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和力行,培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的新時代愛國主義青年。

2021年2月,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70.4%,從職業結構來看,學生網民占比最多為21.0%,手機在上網設備中占比99.7%[2]。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其價值理念、行為方式等深受網絡影響,以網絡技術應用為核心特征的新媒體在思想引領、輿論引導、新聞宣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研究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四史”教育十分必要。

一、研究現狀

關于新媒體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從內涵、關系、載體等方面闡釋新媒體環境下其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等方面。而關于“四史”的研究成果,主要圍繞“四史”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契合性,“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邏輯、時代價值、難點、問題、方法與路徑,“四史”所蘊涵的精神實質等內容展開。因此,高校如何運用新媒體提升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推動思政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這需要其不斷思考與探索。

二、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目尚行苑治?/p>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平臺、教育目標、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八氖贰苯逃鳛楦咝K颊逃男抡n題,發揮新媒體在“四史”教育中的作用,符合新時代思政教育改革創新的要求。

(一)主體可行性

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闹黧w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專門從事高校新媒體運營的宣傳隊伍;二是從事“四史”教育的思政工作隊伍。前者主要包括參與學校、院系、班級、社團等組織機構的“兩微一端一抖”宣傳平臺的管理、運營、維護的個人、團體或組織;后者主要包括黨政學團部門及領導干部、思政教師、輔導員等從事思政教育的個人、團體或組織。

高校新媒體運營與高?!八氖贰苯逃黧w的目標相同,兩者都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旨在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大學生。高校新媒體運營與“四史”教育主體的教育內容交叉契合。高校新媒體宣傳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黨的最新政策理論和方針,其目的是筑牢高校思想陣地?!八氖贰苯逃鳛楫斍八颊ぷ鞯闹攸c之一,是高校貫徹落實黨中央有關精神,增強思政教育時代性的重要抓手,兩者緊密相關,高度融合。

(二)資源可行性

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馁Y源分為平臺資源和教育資源。平臺資源是指以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和數字電視媒體等為傳播媒介的高校新媒體平臺。教育資源是指高?!八氖贰苯逃Y源相關的文字、圖片、錄音、影像等資料。

高校新媒體平臺與傳統媒體相得益彰,并且高?;拘纬梢跃W絡媒體、手機媒體和數字電視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播平臺,但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仍發揮重要作用。依托新媒體平臺,高校的門戶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今日校園、易班等新媒體平臺構成的傳播生態矩陣初顯規模,極大地拓寬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高?!八氖贰苯逃Y源包括實物資源和網絡數字化資源,并且新媒體技術可以將實物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另外,“四史”資源分布廣泛、類型多樣、內涵豐富,包括高校的校史館、革命先烈紀念館、博物館等地方的館藏資料,以及與“四史”相關的影視劇、舞臺劇、著作等文化資源。

(三)環境可行性

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沫h境是指新媒體在高?!八氖贰苯逃^程中產生作用的影響因素的集合,包括制度環境、組織環境、文化環境和技術環境。其中,制度環境是指運用新媒體開展與“四史”教育有關的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的總和。組織環境是指運用新媒體進行“四史”教育信息生產、加工、傳遞、使用和監督的各級組織機構的總稱。文化環境是指對運用新媒體進行“四史”教育的看法、態度和行為習慣的總稱。技術環境是指運用新媒體對與“四史”教育相關的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各種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之和。

首先,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闹贫拳h境正在逐漸形成。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強調,要“加強網絡育人”?!陡咝K枷胝喂ぷ髻|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也指出,“要切實構建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其次,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慕M織環境初步形成。由高校黨委宣傳部、新媒體中心、易班工作室等組成的高校新媒體管理機構和院校兩級的“兩微一端一抖”運營團隊初步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高校新媒體組織架構,以及由各級黨委、團委、馬院等部門及其下屬職工構成的高?!八氖贰苯逃M織架構已經成熟。再次,新媒體逐步融入高?!八氖贰苯逃奈幕h境。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管理的常態,高校教師對新媒體的認可度顯著提高。以“四史”教育為主題的經典誦讀、知識競答、主題征文、專題推送等活動紛紛開展,全國高校掀起“四史”學習的熱潮。最后,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募夹g環境正在持續改善。高校各部門通過自主研發、外包等方式,將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融入高校新媒體平臺的建設之中,如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抖音公眾號、今日校園、易班等。

三、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奶魬?/p>

信息化時代下,高校必須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才能讓“四史”教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之效。然而,新媒體要真正融入高?!八氖贰苯逃讨?,還面臨主體意識欠缺,專業能力不強;信息良莠不齊,內容形式單調;教育環境欠佳,機制體制不健全等挑戰。

(一)主體意識欠缺,專業能力不強

首先,從事高校新媒體運營的宣傳隊伍多為技術類人員,其雖具有較為專業的新媒體平臺運營管理技能,但思政意識較為薄弱;而從事“四史”教育的思政工作隊伍多為黨政部門人員和思政專業教師,他們則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思政素養,但運用新媒體的意識有所欠缺。其次,高校新媒體運營隊伍的思政教育能力不強,而高?!八氖贰苯逃颊犖檫\用新媒體的能力不強,兩者未能有效協同、取長補短。最后,高校學生的“四史”學習意識不強,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輔導員作為與學生聯系最多的一線教師,由于其專業多元化,缺少相關專題培訓,思政教育能力和新媒體使用能力參差不齊,尚未形成全員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二)信息良莠不齊,內容形式單調

信息化時代下,新媒體具有交互、個性、即時、共享、海量以及社群等特點[3]。首先,新媒體的“去中心化”在豐富“四史”教育內容的同時,也造成網絡內容龐雜,信息質量良莠不齊,甚至有些媒體平臺為了“吸粉”、增加瀏覽量,從而發布虛假信息、網絡謠言等不良信息。其次,高校新媒體對“四史”的宣傳主要采取“圖片+文字”的形式,如通過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進行推送,或者以講座、課堂教學、電影等方式進行“四史”教育。其內容單調乏味,對學生吸引力較低,加之教育者單向給學生傳輸知識,教師主導話語權,學生互動參與度低,育人實效差。

(三)教育環境欠佳,機制體制不健全

一是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闹贫拳h境尚未形成體系。高校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的要求分散在各類文件之中,沒有發布專門的文件指導學校各部門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且高校僅僅簡單下發中央的有關政策文件,并沒有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提出細化方案,從而導致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二是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慕M織環境協同性不高。高校新媒體運營管理職能機構與高?!八氖贰苯逃M織機構,只是簡單的“四史”內容發布者和“四史”內容供給者的關系,兩者獨立運行,缺少全面、深度的合作,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管理機構,導致新媒體融入“四史”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陳舊,缺少創新性。三是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奈幕h境有待深化。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在客觀上促進了新媒體在高校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但許多年齡偏大的教師仍不習慣使用新媒體進行教學。同時,年輕教師在“四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政治素養不高。再加之,學生“娛樂至死”的觀念較為普遍,他們習慣于使用新媒體瀏覽娛樂八卦、影視劇等,對“四史”學習意識不強,缺乏歷史思維。四是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募夹g環境亟待改善。高校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地域差距大,這與高校財政水平息息相關。中西部高校資金不足等原因影響了新媒體技術、系統和平臺的配置率。此外,部分高校新媒體平臺的系統相互獨立、兼容性差和集成度低,導致重復建設、資源浪費,沒有形成新媒體生態矩陣,以致其“四史”教育效果不佳。

四、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膶崿F路徑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4]?!八氖贰苯逃鳛楦咝.斍耙约敖窈蟮闹匾颊逃齼热?,高校在“四史”教育中也需要克服困難,通過培育“四史”教育隊伍,促進主體協同;豐富“四史”教育內容,創新傳播途徑;優化“四史”教育環境,構建生態體系等途徑,以新媒體助力高?!八氖贰苯逃哔|量發展。

(一)培育“四史”教育隊伍,促進主體協同

首先,高校要轉變新媒體環境下的育人工作理念。高校要樹立“以新媒體育時代新人”的教育理念,思政工作隊伍要提升媒介素養,新媒體運營隊伍的要持續提升思政素養。其次,針對思政工作隊伍不熟悉新媒體技術,而新媒體技術隊伍又缺少思政經驗的問題[5],高校要推進思政工作隊伍與新媒體運營隊伍的深度協同,通過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并分別派駐專家組定期開展思政和新媒體培訓交流會,來提高思政工作隊伍的新媒體技能和新媒體運營隊伍的思政能力。另外,高校要圍繞“四史”挖掘思政元素,并將新媒體融入其中,改變“四史”內容與新媒體嵌入缺乏新意的局面。再次,高校要開展輔導員新媒體素養培訓,鼓勵輔導員積極進行新媒體德育實踐。另外,高校要積極發揮新媒體學生團隊的榜樣力量和意見領袖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四史”的積極性。最后,高校要形成黨委領導,黨(團)組織、宣傳等部門參與,并調動學生(研究生)會、學生社團等群體共同參加的“四史”教育主體協同體系[6]。

(二)豐富“四史”教育內容,創新傳播途徑

首先,高校要整合“四史”教育資源與新媒體資源,形成新媒體育人合力。具體來說,“四史”教育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秉承“內容為王”的理念,嚴格審查內容,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四史”教育全過程,并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道德觀、媒介文化觀等觀念的引導,將“四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等內容,通過新媒體以多樣化的方式呈現,如熱播的《覺醒年代》、全國大學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課”“四史”知識問答等。其次,高校要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B站、學習強國、易班、今日校園等大學生常用的新媒體平臺,形成多平臺、 全方位的“四史”傳播矩陣。高校要設計滿足碎片化閱讀需求的內容,多以短視頻的形式大力宣傳“四史”知識,搭建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平臺,改變單向知識傳授的模式,充分掌握網絡輿論主動權和話語權,占領“四史”教育陣地的制高點[7]。

(三)優化“四史”教育環境,構建生態體系

首先,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闹贫劝ㄐ旅襟w平臺運營管理的政策,以及高?!八氖贰苯逃拇胧?。其中,新媒體運營管理的政策涉及信息發布、信息傳播、信息監管等方面,國家有關部門應出臺針對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規范的法律法規,同時要發布“四史”教育的指導綱要,為高?!八氖贰苯逃峁┱邔?。其次,高校要建立新媒體與思政部門的聯合辦事機構或委員會,由校領導牽頭,實行跨組織掛職交流學習,改變部門間“條塊分割”的狀態,建立扁平化的新媒體思政中心,進一步加強院系、社團新媒體中心的合作交流,形成良性互動的組織生態。再次,高校要持續強化“四史”教育的宣傳,通過新媒體平臺用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四史”知識,激發全員學“四史”的熱情。另外,高??梢耘e辦信息化教學技能競賽和開辦網絡素養培訓班,進一步強化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意識。最后,高校要組織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區塊鏈等信息技術,開發思政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易班、“中國大學生在線”等新媒體平臺,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四史”教育傳播生態矩陣,最終形成以制度為引領、組織為依托、文化為動力、技術為保障的高?!八氖贰毙旅襟w生態系統。

五、結語

信息化時代下,新媒體已經深深地融入各行各業之中,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掀起了教學方式改革的浪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使得“線上”教學模式變得普及。在“四史”教育作為高校思政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的情況下,高校充分發揮新媒體在“四史”教育中的功能,能極大地提升“四史”教育的效果,讓大學生鑒古知今、學史明智,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文主要從主體、資源和環境三個維度對新媒體融入高?!八氖贰苯逃目尚行?、面臨的挑戰和實現路徑展開討論,以期為高校利用新媒體開展“四史”教育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虞志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三重邏輯[J].江淮論壇,2020(06):17-21.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1-02-03)[2021-05-03].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4/202102/t20210203_71364.htm.

[3]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5] 李楊,孫志勇,李藝瀟.新媒體融入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1):32-34.

[6] 汪馨蘭,戴鋼書.創新與發展:新媒體環境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78-80.

[7] 劉沖,王梅.新媒體、新時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J].中國高等教育,2019(07):47-49.

猜你喜歡
四史新媒體高校
廣泛開展“四史”宣傳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時代學生
讓“四史”教育在中小學落地生根
開展“四史”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
開展“四史”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