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模型用于“種群數量的變化”的教學設計

2021-10-21 02:39劉田田
科教創新與實踐 2021年32期
關鍵詞:理性思維科學探究數學模型

劉田田

摘要:數學模型是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的重要科學方法,將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細菌問題入手,逐步改變條件,建構“J”型曲線、“S”型曲線,提升學生的建模能力和理性思維,突破教學重難點,區分兩種模型成立條件,結合酵母菌數量變化的預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感悟科學研究的嚴謹性。

關鍵詞:數學模型;種群數量;理性思維;科學探究

1 教學背景分析

1.1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中關于本節的具體內容標準是:“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動”,并提出“探究培養液中酵母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1]。引導學生以數學關系描述生命現象,運用邏輯推理揭示生命活動規律是本節教學設計的重點。

1.2教材分析

“種群數量的變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第4章“種群和群落”的第2節內容,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種群數量的變化情況;包括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種群數量的波動和下降;第三部分是“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共計2課時。為方便學生理解,第1課時的重點內容為數學模型的建構,引導學生建構“J”型曲線和“S”型曲線的數學模型,并將酵母菌實驗作為預實驗引入課堂;第2課時再詳細講解各曲線的生物學意義。

1.3學情分析

本課時主要以構建數學模型為主,需要學生有相應的數學基礎。本節為高中必修3第4章的內容,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已經學習了指數函數,具有一定的數學歸納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構建簡單的數學模型。本章第1節,學生已有種群密度的概念,掌握了種群的特征,根據提示,他們可以將生命現象進行量化,以數量關系描述生命現象,再運用邏輯推理、求解和運算等達到對生命現象進行研究的目的。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說出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明確數學模型構建的步驟。

2.2 能力目標 學會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用數學模型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運用種群數量變化規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意識到環境因素(尤其是人類活動)對生物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領悟建立模型的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 課前準備

生物興趣小組進行預實驗——“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詳細過程見4.3.2)。

4 教學過程

4.1 案例引入,激發興趣

教師用圖片和文字講述“水葫蘆”(即鳳眼蓮)和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差異。指出:在夏季的長江流域水葫蘆泛濫成災,環衛工人每日打撈515噸也難以控制其數量;大熊貓瀕臨滅絕,為增加數量,需建立自然保護區,進行人工繁殖。兩者數量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從而引出本節內容。

設計意圖:以日常生活常見現象為切入點,引出學習內容,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從簡單問題中提煉生物學問題。

4.2 數學模型概念,探究細菌數量的變化

教師向學生介紹數學模型的概念,以及在種群數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細菌為例,學習數學模型的研究方法。

假設:若某細菌每20min 繁殖一代,一分為二,20min,40min,60min……后,會產生多少個細菌?填寫教材第66頁表格內容。提出以下問題:①你能否快速準確地說出10000h后細菌的數量?②若N表示繁殖后的細菌數量,n表示分裂次數,請寫出1個細菌n次分裂后的數量計算公式。③除了公式,能不能換一種數學形式,可以直接看出細菌數量變化的趨勢?④假如細菌的起始數不是1而是N0,n次分裂后細菌數量計算公式又是什么呢?⑤細菌可以一直按照這個公式增長嗎?為什么?

組織學生進行3分鐘的討論,再請學生逐一回答上述問題。根據問題①和問題②,得出1個細菌n次分裂后的數量計算公式N=2n;由問題③總結數學模型的兩種表現形式——公式N=N02n和曲線圖,并由此比較兩種方式的優缺點;問題④將具體問題普遍化;問題⑤強調公式成立的條件——“環境和資源無限多”的理想條件。

教師出示資料:科學家在實驗室條件下培養細菌,定期分裝,并向其中加入營養物質,使細菌始終生活在營養和空間資源無限多的環境中。經過反復實驗,統計數據,繪制出曲線圖,和學生的曲線圖對比,進行驗證,由此提出“J”型曲線。結合細菌數量變化的探究歷程,總結數學模型的建構過程。

設計意圖:用問題啟發式進行教學,層層遞進,啟發學生推測出一個細菌的增長公式,N0個細菌增長公式,歸納公式成立的條件;引導學生體驗數學模型的建構過程,總結數學模型研究方法的一般步驟。

4.3 數學模型的運用

4.3.1 模型一 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

教師提問:科學家在人工實驗的條件下,為細菌提供了一個理想條件,使它呈“J”型增長。那同學們猜一下,自然界中會存在這種資源空間無限多的的理想條件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檢查預習效果。

教師結合教材,出示環頸稚和澳大利亞野兔在一定時間內數量增長的圖文資料,兩者均呈“J”型增長。由學生歸納野兔瘋狂增長原因:氣候適宜,食物充足,缺少天敵,生存空間大,教師指出這就是理想條件的具體含義。質疑:野兔和環頸稚“J”型增長的方程式也能用細菌N=N02n來表示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合作、交流討論,學生根據細菌個案,建構模型一。

提示學生易錯點:①對類似環頸稚、野兔數量的檢驗修正可通過對實際數量進行統計后繪制;②“J”型增長的公式表達N=N0入t和曲線圖均要在理想條件下才能形成,可以通過實驗室條件設置,也可以把種群遷入新環境的最初一段時間看成理想條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細菌個案分析一般種群,能運用類比的方法研究問題;學會從資料中歸納提取關鍵詞,總結規律;學會數學模型的應用,鼓勵學生小組討論,學會合作。

4.3.2 模型二 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教師提問:細菌的“J”型增長,要在理想條件下才會發生。但討論問題⑤時,有同學認為在資源有限時,不會以這樣的趨勢增長。那么在環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細菌數量會如何增長呢?請大家猜想,并畫出細菌增長的曲線。

學生畫圖,并說出畫圖理由,允許學生出錯。這一過程實際已經完成數學模型建構的前三步,建構出曲線圖形式的模型。

為了驗證學生構建的數學模型曲線圖是否正確,生物興趣小組探究了有限環境中種群數量的變化,進行了預實驗。由于細菌不便于直接觀察和技術,他們以酵母菌為實驗材料,對“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進行探究。

實驗目的: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建構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提出問題:酵母液中酵母菌種群的數量是怎樣隨時間變化的。

作出假設:合理即可。

實驗材料:顯微鏡、血球計數板、蓋玻片、試管、膠頭吸管、馬鈴薯葡萄糖肉湯等。

操作過程:取9支試管,每只試管中放入10ml培養液,放入等量酵母菌培養。將9支試管分為A、B、C三組,在10:00、15:00、20:00估算出10mL培養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數量(N0)。在此之后于同一時間連續觀察7天,分別記錄下7天的數值。根據血球計數板計數室的酵母菌數目,估算試管中酵母菌總數,計算平均數,繪制酵母菌數據記錄表,填寫數據。

注:學生已使用過顯微鏡,教師需對其操作進行指導,尤其注重轉換高倍鏡后的使用;學生第一次接觸血球計數板,教師應在學生初次使用時講解計數要求,辨別計數室,學會計算方法;培養過程中提醒學生適時搖晃試管;小格中酵母菌數量過多難以數清時,學會稀釋方法。

課上,小組成員對實驗過程進行描述,并展示實驗結果。

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合作、交流討論,學生根據實驗數據,修正模型,對錯誤的模型進行糾正。

教師出示資料:科學家也進行過類似的實驗,如高斯的大草履蟲實驗。經過大量實驗,科學家發現,在有限的環境中,種群經過一定時間增長后,數量趨于穩定,這種曲線稱為“S”型曲線。

設計意圖:學生描述實驗過程,鍛煉歸納總結能力。鍛煉學生膽量,檢驗學習效果,提高糾錯意識,嘗試理性分析問題。體驗探究實驗的全過程,體會模型修正過程,感受實驗的嚴謹性。

4.4 學以致用,回顧問題

教師再次提出課前問題:鳳眼蓮的增長趨勢符合哪種模型?學生能夠輕松回答。教師解釋:鳳眼蓮在原產地南美洲天敵眾多,種群增長有限,但引入我國后,由于缺少天敵,氣候適宜,生長在理想條件下,便無節制的生長,最終泛濫成災。但是,關于大熊貓為什么是瀕危動物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涉及到“S”型曲線的生物學意義,下一課時再來重點講解。

設計意圖:前后結合,聯系實際。經過學習能夠回答課前的問題,并為第2課時講解曲線的生物學意義、如何利用曲線圖變化因素對種群進行保護或控制做鋪墊,利于下一節課的開展。

5 教學反思

本節教學設計,以生活常見現象為引,以精心設計的問題串為導,驅動學生進行數學模型的建構。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將數學和生物聯系起來,促使學生從生物問題找規律,建構數學模型,又將數學模型置于新情境中解決問題。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推理,提升“理性思維”的生物核心素養。

同時,將教材中的“探究”引入課程的一部分,也強調了“科學探究”的精神。學生通過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操作,對數據分析處理,結合實驗結果分析模型的過程,體驗了科學方法的流程,更強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但是,由于實驗條件有限,無法嚴格控制無菌環境,學生對顯微鏡的操作并不成熟,計數過程難免產生誤差。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促使學生根據兩種模型的形成條件,反思人類活動對種群數量的影響,強化“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譚娟,霍靜.數學模型在“種群數量的變化”一節中的應用.生物學通報[J],2017,52(1):42-44.

[3]鄒帥,閆景娟.“種群數量的變化”教學設計.生物學通報[J],2011,46(2):29-31.

猜你喜歡
理性思維科學探究數學模型
活用數學模型,理解排列組合
淺談構建數學模型,建立千以內數的數感
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有效性的影響
化學教學中科學探究存在的幾個偏差
突圍與重構——小學科學課堂中師生交往的真效性實踐探究
對一個數學模型的思考
“費馬點”數學模型在中考中的應用
高考數學第一輪復習中的做法和反思
過氧化鈉的性質及產物驗證探究實驗
認知抑制與理性思維新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