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涉毒人員社區矯正工作傳統向循證矯正轉化

2021-11-10 04:19薛彪
科學與生活 2021年11期
關鍵詞:社區矯正轉化

薛彪

摘要:從目前社區矯正對于有毒癮服刑人員現狀來看復吸率高,社會回歸較差普遍存在,這與傳統矯正方法對于有毒癮服刑人員非個性化、粗放式管理的社區矯正方法是有聯系的,并且對于有毒癮服刑人員其擁有犯罪人和病人雙重身份,其是需要相對而言個性化和因人而異的矯正策略才能更好地回歸社會。通過對于域外循證實踐的方式考量,對我國社區矯正工作有參考學習意義,期望吸收循證實踐的優點將涉毒人員通過社區矯正真正做到回歸社會。

關鍵詞:社區矯正;循證矯正;轉化

一、傳統矯正方法的困境

(一)方式陳舊

從數據來看,有毒癮社區服刑人員再次違法犯罪的幾率高于社區矯正人員再次違法犯罪的幾率。在理念方面,對于高?;蛑攸c人群采取矯正兼治療康復做法,提高矯正質量,但在具體方式上,要讓傳統行政管理的及人員同時樹立治療理念和熟悉成癮病理,絕非易事。在這種傳統模式中,矯正工作人員的行刑管理側重于原則性統籌管理,通過手機定位,要求矯正對象到指定地點學習或參加公益勞動,采取非個性化管理,對基本相同的關注、矯正措施和資源投入。而對于有毒癮社區服刑人員,矯正部門幾乎不涉及社區治療康復等事務,更不會對其進行差異化個性化采取行動。

(二)矯正體制運轉不暢

首先是內部工作體制問題。不同省市、同一省市不同區縣的司法行政系統之間缺乏協調配合,尤其在異地接收和變更矯正地等環節容易發生脫管、漏管的現象,加上“再犯率”的考評機制一直是省部級司法行政機關考核下級機關的重要指標,受其捆綁,一些危險個體、危害苗頭或因素極易掩沒于基層矯正活動之中。其次是執法聯動機制問題。社區矯正部門與法院、公安等部門的銜接配合不緊密,不能形成對有毒癮社區服刑人員再度違法犯罪現象的適時反應,對這類人收治難或者收監難,就是有力的說明。

二、循證矯正與循證治療

(一)循證實踐

本意是“基于證據的實踐”,其理念始于20世紀末發展起來的循證醫學。循證醫學主張: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依據,結合臨床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和愿望,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訂出治療措施。

通過檢索中國知網,對于“循證實踐”研究最早的文章源于2010年,之后關于其的研究主要是學者們將美國的“循證醫學下進行社區矯正”進行解讀,相關文章數量較少,而且并未針對我國問題進行考量繼續研究。

(二)循證矯正實踐的沿革

“循證矯正實踐”一詞為“舶來品”,是學者們對于美國循證矯正實踐中得來。循證矯正實踐是循證實踐方法在矯正領域的適用。5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違法犯罪案件攀升,社會治安環境惡化,美國采用了強硬的刑事政策,結果導致罪犯重新犯罪率處于歷史高位和世界上最高的監禁率。每年被判重罪的被告超過一百萬,占美國所有有罪判決的94%。四分之三的州的重罪被告有過逮捕記錄,約有三分之一的在逮捕時是處在緩刑、假釋或者審前釋放期間。這些監禁判決中四分之三的人員是因非暴力犯罪而被判有罪。

美國在矯正方面的總經費支出平均每年以6.2%的比率增長。由1986年財政年度的15.6億美元增長到2001年財政年度的38.2億美元,共增長了145%。

為此,馬里蘭大學的學者們探索了一項解決此問題的技術革新,形成了一份600多頁的研究報告提交國會:《預防犯罪:哪些管用、哪些不管用、哪些有希望》。學者們表示,該報告總結了500余項個案研究方法,審查了家庭、警察、社區、地點、勞動力市場、學校和刑事司法系統等7種不同環境下的效果。該視角將刑事司法環境中(如法院和矯正)降低已知罪犯犯罪行為的方案和個案包含在犯罪預防的概念中。

(三)循證矯正中國化基礎

我國社區矯正運行已有十余年,但對于有毒癮社區服刑人員的矯正,目前沒有摸索出一套系統、明確和有效的矯正方案。由于將有毒癮社區服刑人員作為犯罪人和病人雙重身份看待,目前并未取得來自矯正實務人士和社區民眾的高度認同,這類人的法律符號就只是社區服刑人即刑罰懲罰對象。因此,從吸毒成癮的病情以及引起犯罪的原因等方面尋找證據,循著證據適時調整矯正和治療方案,堅持走行刑與戒治并重的道路,實質是轉換傳統管控范式。

1.基于犯因尋找證據

犯因即導致犯罪的主要原因。無論犯罪人身體狀況如何,有毒癮的社區服刑人與其他矯正對象相同,都是實施了危害社會且觸犯了刑法的行為人。這是前一類人仍應歸屬循證矯正而不是單純歸屬患者的事實依據。

循著上述思路提煉矯正有毒癮社區服刑人員的規律、規則和方法。一方面,摸清矯正對象的情況形成基礎證據;另一方面,研判致罪的社會因素連接證據鏈條。當個人及家庭生活、教育成長史、生活困境和緊張的社區人際關系,將這類人推到次文化社會類群時,他們會在毒友或者被社會定義為犯罪人的類群中,找到心理慰藉和個體尊嚴。

2.基于病情尋找證據

有毒癮社區服刑人員有雙重身份,即罪犯和病人,基于后一身份制定治療方案明顯不具有法律評價的性質,而是根據其生理需求和病理特征予以治療。有毒癮社區服刑人要么已經戒毒,要么無須生理脫毒,他們一般處于社區戒毒康復的階段,其中吸食自然毒品的人還可能正在接受維護治療。因此,矯正部門及工作人員雖非都是成癮醫學專家,他們卻應當透過成癮者的行為甄別不法和病態,而不是將覓毒的動機一律解釋動機惡劣和惡習難改。

第一,從吸毒成癮原因形成證據,判斷所患其他疾病的原因是否源于吸毒行為;第二,從吸食毒品種類、患者對毒品依賴的程度,以及毒品傷害的程度,摸清癥候群;第三,了解吸毒史和戒毒史,研判戒治效果,論證和調整社區康復方案,合理確定治療目標;第四,根據臨床研究所得,系統了解患者吸食毒品以及其它疾病的關系,針對心腦血管疾病、泌尿系統疾病以及高致命的艾滋病、難以治愈的性病等類型,以及服刑人患病程度,制定治療與監管并重的方案。由于涉及治療,這些方案與行刑強制約束不同,接受社區戒毒或康復的服刑人對此應有知情權,而且應當有權在接受戒毒康復中表達自己的意愿。

三、循證矯正中國化的落實

(一)多部門協作提高治理能力

首先,隨著現代化社會治理格局的逐漸形成,借助于網格化管理為中心的新型社區管理模式,有效矯正和治療有毒癮的社區服刑人員。其次,加強與醫療衛生、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密切合作。再次,確定矯正與治療重點。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協作,從滿足被矯正對象的切實需求入手,真正將被矯正對象挽救使其回歸社會。

(二)形成矯正與治療并重的方案

針對有毒癮社區服刑人員除此之外還須考慮其適應社會的基本需求,展開社區矯正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毒癮戒治分四個階段:生理脫敏期、戒治適應期、身心康復期和回歸社會適應期。社區矯正階段的康復治療主要指后三個階段。所謂戒治適應期:以培養戒毒人員運動興趣、強化技能學習、恢復生理機能為目標,開展有針對性的輕、中強度康復訓練活動;所謂身心康復期:以恢復體能、增強體質、培養運動習慣為目標,結合實際全面開展康復訓練活動;所謂回歸適應期:以鞏固前期戒治成果、養成良好習慣,使其更好回歸社會,以此根據具體個案調整方案制定個性化的矯正方案。

(三)細化矯正與治療的過程控制

首先,堅持以社區矯正小組的組織單位。其次,引導有毒癮的社區服刑人樹立自律和自控意識。再次,盡力修復家庭關系。在重建社會支持系統中,修復家庭關系最關鍵且最有效。最后,落實困難幫扶項目。對有毒癮的服刑人員除常規矯正項目外須施予特殊治療,須對其個人及家庭施予必要的幫扶。最有效的幫扶方法是爭取將其及時納入目前已惠及全民的低保和醫保范圍,解決他們的基本生存需求。

(四)借定位技術形成外松內緊的管束

對有毒癮社區服刑人員應加強對其移動定位監控。只有掌握了有毒癮社區服刑人員的行蹤才能做好戒毒以及犯罪行為矯正。對于有毒癮社區服刑人員應適用禁止令,同時令其使用定位手機及佩戴定位手環。

參考文獻:

1.鄒建琴:《堅持統籌兼顧整體推進探索循證矯正中國化道路—張蘇軍關于,<循證矯正中國化研究>的講話摘要》,載《犯罪與改造研究》,2013年第12期。

2.方傳波:《循證矯正運用于“頑危犯”攻堅轉化工作的實務研究》,載《中國司法》,2015年第4期。

3.宮照軍:《論循證矯正技術在個案矯正中的應用》,載《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4.敬雪華:《針對有毒癮社區服刑人的矯正范式轉換》,載《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

5.高一飛:《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回顧與展望》,載《中國司法》,2020年第8期。

6.霍俊閣:《毒品犯罪人社區矯正研究》,載《汕頭大學學報》,2017年第8期。

注釋:

5曾偉東:《借鑒國外以社區矯正為主的先進措施發展三試》,載《犯罪與改造研究》。

猜你喜歡
社區矯正轉化
循證矯正視角下我國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問題研究
淺析青少年社區矯正的社會工作介入方式
西北地區社區矯正現狀調查與模式研究
罪犯社會適應性心理輔導之展望
論社區矯正的檢察監督
論社區矯正檢察監督
淺談年畫中人物的變化與人的自我意識覺醒
淺談問題學生的轉化
淺談學困生的轉化
后進生轉化和提升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