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地理視角下潮汕文化對汕頭市城鎮化的影響分析

2021-12-01 16:10吳逸思
中國房地產業·中旬 2021年10期
關鍵詞:空間格局汕頭市影響因素

吳逸思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梳理、田野觀察等方法,通過對潮汕地區城鎮發展建設中文化的影響因素分析,探討潮汕文化與城鎮化的關系,在當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作用。

【關鍵詞】潮汕文化;空間格局;城鎮風貌;影響因素;汕頭市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引言

潮汕文化由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舶來文化三種文化聚合生成。至兩宋止,中原文化確立為潮汕文化的主體地位,潮汕文化在經歷了元代短暫的破壞和停滯之后,于明清鼎盛發展;隨著近代汕頭開埠設市,潮汕飲食、茶道、商業獨特文化體系加速發育蔚為大觀。城鎮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城鎮化的進程,通過景觀、形象予以外顯;與此同時,文化作為城市內核競爭力,潮汕地區的城鎮化現象、城鎮發展格局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及文化特質,本文采用文化地理學的視角,通過文獻梳理、田野觀察等方法,探討潮汕文化對于汕頭市城鎮化的影響及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

2、城鎮發展中的文化影響要素

城市文化的構成包括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其中對城鎮建設影響較為直接的是建筑文化與商業文化,民風民俗、宗教信仰、文化觀念、制度文化等通過人的城鎮化對城鎮資源、空間、景觀等多方面直接或間接造成影響。另一方面,由城市文化所衍生的文化產業也推動著城鎮建設與規劃的進步。潮汕文化特質對汕頭市的城鎮發展既具有推動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汕頭市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

2.1 人口遷徙、文化融合促進城鎮形態變化

自汕頭開埠以來,周邊縣、村人口大量遷徙至汕頭市,促進了汕頭市城鎮發展。汕頭埠中西方交融的文化特征,也影響了汕頭城市形態的變化,建于民國初期的汕頭老市區小公園,其以中山紀念亭為中心,呈圓形放射型擴散的路網格局則是以法國巴黎街區為藍本設計的,這種獨特的聚落文化景觀與早期相比,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特色得到了充分體現。

2.2 民風民俗、宗教信仰影響城鎮人口結構與城鎮化發展

汕頭市作為潮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其城鎮化的發展與落實受到潮汕文化較大的影響。隨著城鎮化腳步加快,舊村改造被提上了日程,盡管汕頭市大部分農村人口“一夜間”戶口轉為了城鎮人口,但汕頭的大片農村地區卻仍然難以切實推進城市化。其主要原因與潮汕人宗族、家庭觀強息息相關。原住民不輕易同意遷往城鎮地區,也寄希望于在實現市民化的同時,保留自己的古屋,其過于信奉地基風水、家族命脈等迷信說法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

2.3 城市文化推動城市經濟持續發展

城市社會成員所持有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決定著一個城市的文化理念,而城市是否具有開放與誠信、創新與環保的文化追求,又直接決定了城市經濟發展的快慢程度。潮汕近代商業文化體系為汕頭市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內驅力;但”重商”文化盛行,趨近利短遠效的價值觀,以及尚未形成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卻也一定程度地制約了汕頭市的經濟發展。

2.4 城市文化影響城市生態環境

堅持貫徹生態文明理念,維系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城市的文化理念直接決定其社會成員對生態環境的態度。而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內在原因,既反映了城市管理機制缺失,也存在文化理念的問題。潮汕文化中重經濟輕生態的特點在練江污染事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練江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工業污染,練江附近村莊從事廢舊電子電器及塑料拆解加工,嚴重污染練江水質;導致作為潮汕地區三大河流之一的練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水質一直處于惡化的境況。此外,練江邊的印染廠經營不符合相關部門手續,沿江整體工業布局散亂且無"園"可入等問題,也對練江造成不小的沖擊。

2.5 城市文化對城市規劃產生作用

近代汕頭開埠以來,博采眾長、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在城市規劃上得到了體現,汕頭市汲取了西方規劃的思想,作為粵東海港城市已早于廣州市開始現代城市設計方法對未來城市發展進行規劃,城市分區理論被具體實施與運用。1922年汕頭市政廳擬定《汕頭市政廳改造市區計劃書》及汕頭市改造計劃圖擺脫了嶺南早期以拆城筑路為主的城市改良特點,充分表現出近代城市規劃的科學理性,并成為最早由國人自己制定的城市規劃文本。

除此以外,汕頭的自治組織體系龐大,自組織力量更甚于政府力量,在城市規劃的實施中,也起到了較大的影響作用。有時,也會因為個人利益與城市發展利益沖突,發起一些社會事件,制約了城市規劃的落實。

3、潮汕文化對汕頭城鎮發展的影響結果

汕頭城市的城鎮結構、村鎮格局、環境品質、城鄉風貌等均體現出了潮汕文化影響的結果。

3.1 重個體而輕統籌的城市擴張框架

“精”與”細”是潮汕建筑在設計和建造中非常突出的特點,是潮汕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艱辛奮斗摸索出來的“只有精耕細作才能生存”的觀念體現。其中,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等基本建筑單元均為經典的潮汕傳統民居樣式,無一不體現出對空間設計利用的精細。潮汕民居從建筑平面布局看,空間尺度不大但布局緊湊、使用功能和面積都精打細算而恰到好處。

但是,潮汕文化的自由心態、重商印記也造成"無序、自由生長"的城鄉景觀風貌。潮汕地區的城鎮建設,在其自然形成圩集的階段,一般都順應自然環境,依地形、地勢的發展,除了后來發展成縣城的少數城鎮,其建設體現統治者的意志外,大部分城鎮都呈現無序、自由生長的特點,以致道路狹窄、建筑混亂等現象在潮汕各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村莊尤甚。當城鎮拓展到一定規模,就出現了高樓大廈與破敗的民房毗鄰的奇特的城中村景象。

這種建設特點也正是潮汕文化心態深刻的體現。如潮汕海洋文化崇尚順應自然,靈活變通,也因為遠離中原而不需要重視規則的執行。順應自然使城鎮建設隨形就勢;靈活多變使建設見縫插針;不重視規則的執行,追求建設行為短期化,短、平、快的適應自身要求,缺乏考慮總體格局的需要、未來發展的可能、與周邊建設的協調。

3.2 短期利益至上重創城鎮生存環境

潮汕地區小城鎮建設一味模仿大城市規劃,忽視小城鎮的基礎和特點;將功能主義奉為"圭臬",而失去了對人性、情感的關注,使得一些看似合理的方法脫離人們的需要而喪失預期的效果。當前的實際情況卻是在小城鎮人口規模并沒有如大城市般快速增長的情況下,空間卻不夠用了。為了獲得更多空間資源,眾多的小城鎮不僅要明著靠規劃過程中采用較高的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和虛報人口指標,還要暗中用"以租代征"、"以罰代拆"的方式占用耕地,充分反映了潮汕人重短期利益輕長遠發展的文化思想。

潮汕地區土地的問題上也體現出潮汕文化中對大而多過分向往的思維方式,小城鎮建設中長期以來的空間粗放利用方式是導致空間枯竭的罪魁禍首??臻g粗放利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土地使用的放任和閑置,二是建設用地上的空間利用率低下。由于不具備規模優勢,潮汕小城鎮模仿大城市的規劃設計使小城鎮的空間浪費現象突出,尤其體現為工業用地閑置。此外,潮汕地區小城鎮用地的容積率過低也是造成空間不足的原因。工業用地上的建筑呈低密度鋪開,住宅用地上住宅沿用低層高密度排列的形式,缺乏高容積率的集合住宅形式。

空間的粗放利用,不僅使城鎮經濟發展受阻,也帶來人居環境質量低下、生態環境惡化的不良后果。當前潮汕地區的小城鎮普遍存在:集中綠地數量缺失,部分鎮區幾乎看不到集中綠地;由于缺乏對生態涵養的空間保障,水體污染嚴重、發黑發臭;居住密度非常之高,建筑之間沒有消防通道,火災頻率和危害偏高;公共設施建設的空間預留嚴重不足,難以保障規模和品質。

3.3 宗族文化影響下的村鎮聚居格局

潮汕文化的團結凝聚、宗親聚居造就了城鄉布局“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潮汕地區自發的聚居形式通常以帶有自衛性質的“寨”為單位,以宗族為核心,分散分布于各個地區,現存較著名的有潮陽的桃溪圖庫等。這種"大分散、小集聚"的布局方式是潮汕文化兼有傳統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特征的體現,其聚居模式恰好是潮汕文化重視宗族觀念、團結集聚的文化精神的集中反映。

宗族文化也影響著潮汕傳統民居建筑,體現出“圍合”的特征。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等不同規模的潮汕特有傳統民居建筑中,圍合的庭院始終是主角。以宗族為單位聚居形成的以封閉式大院落為中心,周圍建設“厝包”式的住宅建筑群是傳統民居的基本意象,潮汕建筑的“大厝廳”式建筑群組合與其"家族"對應,建筑的空間及組合則是為了與家族聚居的方式相適應,是宗族血緣家庭物化的載體。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促進緊密團結的生活,是潮汕人理想的生活方式。

3.4 務實重商特質形成市井文化氛圍

潮汕地區古有重商之風,只要有人流的地方就有大大小小的商鋪,就連小城鎮窄小的街道兩邊也是家家戶戶開店做生意的景象。在潮汕人眼里,沿街建筑底層的商業功能成為了最高的建筑質量標準。汕頭騎樓建筑融會貫通了傳統文化“經世致用”的基本精神和以“利”為重的市井文化特征,形成獨具一格的城市文化景觀。在這些商業空間中展開的日常生活里,外人很難找到那種通貫古今,遙不可及的宏大理想,卻很容易發現人們不停地為具體計劃和眼前目標而忙碌。與其他地域比較,潮汕大地的建筑體量和空間尺度都偏“小”,容不下對未來的激動;但"小"空間里卻很滿,裝著實實在在的利益和效用。

3.5 博采眾長特質形成多元城鎮風貌

潮汕文化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反映在地域性建筑上也與時俱進,例如建于清末民初的澄海的陳慈黌故居,其建筑平面雖然還是傳統潮汕民居的"駟馬拖車",但其建筑技法和建筑材料卻匯集中外特點。整體上看,汕頭的建筑風格包含了西方建筑經濟、實用和適用的特點,包括現代主義式、傳統民居式、古典復興式等,尤其體現在汕頭市區由世界各地興建的洋行、領事館、別墅、教堂、學校及醫院等;騎樓建筑大多也是傳統潮汕民居與東南亞建筑巧妙糅合的結果。

4、結論與討論

文化是城鎮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創新源泉,城鎮化發展進程直觀上未必依賴于文化,但隨著國家對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強有力的渲染,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化之于城鎮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當前城市內涵式增長的語境下,大規模的擴張已經成為了歷史,如何突出地方城鎮化的特色,持續保持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需要城市文化與地方城鎮化的融合協調。

潮汕文化開放融合、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特點,造就了潮汕多元的建設形態,也是潮汕文化歷經千年卻依然充滿活力的重要原因。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國家空間規劃體系的調整優化,汕頭市發展建設應調度潮汕文化中積極、正面的因素,有效推動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堅守生態底線,優化空間格局,開放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林倫倫.”潮人文化”與”潮人”的身份認同[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

[2]林倫倫.<潮汕文化讀本>的編寫理念與實踐[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

[3]柳劍文,柳劍能新媒體視域下的文化傳播-以潮汕文化為例[J].傳媒,2014.

[4]張玉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新西部,2018.

[5]王英姿.當前有礙潮汕地區小城鎮空間集約的規劃方法之反思[J].汕頭大學學報,2012.

[6]韓波勇,張耀輝.對汕頭地區家族企業創新的調查與研究[J].特區經濟,2003.

[7]林華葉.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潮汕文化建設[J].現代情報,2004.

猜你喜歡
空間格局汕頭市影響因素
2021年汕頭市中小學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精彩落幕
追逐夢想,我們一路前行
普通禮堂建聲環境的技術改造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研究進展與展望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組織的運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統論的煤層瓦斯壓力測定影響因素分析
云南省烤煙產量空間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長江經濟帶城市物流發展的空間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