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2021-12-06 07:07陳敏靈謝小艷
技術與創新管理 2021年6期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影響因素

陳敏靈 謝小艷

摘 要: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至關重要?;诳萍夹椭行∑髽I、創新活力的相關理論,通過理論分析和問卷調查,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的內涵進行剖析界定,提取創新活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并進行檢驗。結論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的主要影響因素為企業資源的整合運用、組織創新及盈利能力、組織制度及文化、企業網絡與社會環境。管理者應對整合運用網絡中的各種資源,提升創新創造能力,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 27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312(2021)06-0607-09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novation Vital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CHEN Minling,XIE Xiaoy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 710065,China)

Abstract:Technology-based SME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vitality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Combining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echnology-based SMEs and innovation vitality,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the connotation of technology-based SMEs innovation vitality is analyzed and defined.And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innovation vitality of Technology-based SMEs are extracted by empirical measurement,and the factor model is valid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grated use of corporate resources,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rofitability,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culture,corporate network and social service environm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novation vitality of high-tech SMEs.Managers should integrate and use various resources in the network to enhance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stimulate corporate innovation vitality,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Key words:technology-based SMEs;innovation vitality;influencing factors

0 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業在自主研發、創新成果轉化、提高技術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是推動科技與區域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主體,也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力量。然而,科技型中小企業自身由于存在體量小、輕資產等“先天不足”,導致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研發能力弱、融資難度大、風險承受能力低等諸多問題和挑戰[1-2],嚴重制約企業創新活力的提升。創新活力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必要條件,創新創造能力的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增強、創新更新能力的保持都與企業創新活力緊密相關。如何破除這些困難,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也是鞏固創新發展成果、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施政著力點。

然而,目前僅有少部分學者關注到了創新活力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創新活力的內涵概念、影響因素及評價體系的構建,如:部分學者結合自身研究方向提出企業技術創新活力[3-4]、地區創新活力、城市創新活力[5]、學科創新活力[6]等概念;鄭燁等認為創新活力與區域創新績效呈正相關關系[7],豐紅星[8]則構建了新疆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評價體系。而目前最為相近的創新能力研究則形成了以創新能力的內涵研究[9-10]、影響因素分析[11-12]、評價體系構建、提升路徑研究[13]等較為成熟的系統的研究體系。但目前的研究以文詞分析為主,大多停留在政府文件、媒體報道等表面形式,理論和實證研究較為不足,尚未進一步深入揭示創新活力的內涵及內在規律。因此,文中基于創新活力的內涵特征,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的影響因素及形成機理進行分析,從而廊清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形成的內在規律?;诖?,文中從概念辨析、影響因素分析、主因素提取切入。首先,通過文獻梳理,對創新活力和創新能力進行比較分析,明確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內涵;其次,對創新活力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總結,并結合專家訪談、問卷調查進行實證,提取主要影響因素;最后進行驗證并提出政策建議。

1 創新活力的內涵

1.1 有關概念的定義

創新是科技型企業立足發展的關鍵,是企業創新生命力持續的源頭,是立足壯大的突破口。學者認為,部分企業由于技術發展的變革、企業狀態的變化、市場風險的增大而選擇安于現狀或者排斥高難度的創新活動,學者們認為這種選擇低端技術創新模式的行為是企業“創新惰性”的表現[14],對高端技術創新模式的傾向則是創新活力的積極表現,并通過技術專利等相關指標得到體現[15]。那么究竟什么是“活力”?“創新活力”?不同研究角度下給出的解釋不盡相同?!盎盍Α笔鞘挛镒晕揖S持和發展的能力,是“生存力”與“持久力”的統一。如衛興華[15]認為企業活力是企業在追求獨立目標的過程中增強自我轉變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李維安等[16]認為企業生命力是企業生存、發展和再生的能力,是企業生命機能強弱的綜合體現。部分學者則認為活力是人作為主體的對自我追求的渴望、狀態和實現程度的體現,而創新活力是人作為創新主體,為實現創新目標的根本要求[17]。根據技術創新的動態特征,蘇越良[3]指出企業技術創新活力也是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程度,并以投入、研發、制造、營銷、管理為一級指標構建相應的動態評價方法;CHOUYONG[18]從企業的創新意識、創新資源、創新管理、創新技能活力4個方面對創新活力進行測量;鄭燁等[7]支持蘇越良的觀點并通過實證發現企業創新活力與區域創新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借鑒城市經濟活力概念,許時澤[5]認為城市創新活力是城市在創新活動中體現的能力和潛力;林炳華[4]則認為創新活力是一種積極的選擇趨向。綜合現有的研究文獻來看,創新活力是不同事物活躍程度的體現,而生存力、成長力、可持續性則是衡量創新主體活力的關鍵標準[19]。

1.2 創新活力與創新能力

大多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研究集中在創新能力方面,往往忽略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而創新能力反映企業的當下能力,具有及時性和絕對性,而科技型企業的創新特性則決定了創新活力在其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目前,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論探索,對其影響因素和評價研究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如,遲冬梅[20]則從官員更替、互聯網應用角度分析兩者對小微企業創新活力的影響;邵汝軍[21]從企業的管理、資產、績效、環境、人力等創新要素構建評價模型。

早在1982年,國外學者DAHLMAN和WESTPHAL等[22]人就沿用技術創新的概念對創新能力進行了初步的定義,認為創新能力是企業通過“知覺-反應”過程對內外部知識進行更新的動態過程。國內學者魏江和寒午[23]則指出廣義的創新能力是企業內部各要素創新能力的總和,狹義上一般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傮w而言,無論是在概念的界定、影響因素的分析[24-25]以及評價體系的構建[26-27]等方面,創新能力的相關研究都要比創新活力早且成熟得多,研究成果更為豐富。創新活力與創新能力相關,但又與之不同。就差異性而言,能力聚焦于企業內部,是特定環境下企業技術成長的體現,注重企業創新技術的高低結果;活力強調企業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它影響著企業創新活動的萌芽、發展、成熟,甚至能力形成之后仍將進一步受環境制約,強調的是企業積極發展的傾向和向上突破的生命力,是動態變化的。如方創琳[29]認為城市創新能力主要指城市將技術、知識等各種科技創新要素轉化為城市生產力的能力,包含了創新相關的配套制度政策等因素,重點關注城市的創新資源要素配置及創新成果的績效狀況,而城市創新活力的關注焦點在于對城市創新活動的支持程度,以此反映城市在創新活動發展過程中的能力和潛力。戴宏[30]認為科技人員的創新能力是認知能力(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知識應用)的統一,而創新活力是在知識儲備與應用過程中主動追求和維持創新的生動表現。

當然,不排除部分擁有較高創新活力的企業由于發展基礎薄弱、企業素質較低等問題而無法體現出較高的創新能力等現象。就統一性而言,活力和能力都受到企業內外部環境約束的影響,且兩者之間又是互相補充、相互作用的。能力是活力得以展現的基礎,活力又是促使能力得到釋放的催化劑??萍夹推髽I發展平穩后,為謀求后續的發展必將開啟新的創新道路,但考慮到市場風險、融資環境等問題,有的企業會避免選擇高端的創新模式而轉向低端模式的創新,維持低成本的競爭方式,從而導致企業的發展喪失活性,產業聚集模式下這種危害呈指數式擴散。因此,創新活力是培養和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創新系統的根本動力。文中認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是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受內、外部環境影響,整合人、財、物等資源,在自身技術創新模式或發展方向上堅持積極創新、選擇突破的發展狀態。這種積極的狀態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潛力的體現,也是促進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且創新能力與創新活力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主要集中于2個方面。

1)兩者均受企業創新環境的影響,但創新能力強調企業的內部因素,而創新活力則更偏向于創新創業政策等制度性因素的影響。

2)創新活力在企業創新能力發展的時期和創新能力轉換完成之后都有影響,且影響范圍更廣、涉及層次更深。創新活力對企業人才發展、企氛圍等都有影響,涉及企業的各個層面和階段,但創新能力主要集中在企業的技術創新部分,范圍較小。

2 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的影響因素理論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業處于一個開放的市場環境中,受到多種多樣開放的因素影響。企業創新活力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創新要素投入的數量與質量、創新主體內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情況、區域的政治經濟環境等多方來源的影響。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分析,發現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影響因素研究具有多視角、多維度、多層次的特點,將其概括為內部和外部環境因素。

2.1 內在影響因素從企業的內部視角出發,創新活力主要受企業內部資源、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文化、組織制度、創新知識發展狀況等方面的影響。資源是企業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翱萍紕撔?,以人為本”,人才是知識創造的源泉,是運用調配企業資源的主體,是最活躍最具創造性的資源。創新人才的引進、培育和運行機制的實施也與企業創新活力的提升緊密相關。企業的任何活動都不能資金支持而獨立運行,科技型企業對科研經費的管理和資金的獲取能力對創新活動的推進極為重要[31]。企業研發水平對企業的競爭力和科技市場的發展均有影響[32]。企業家的實踐經驗、知識的完成、凝聚力和社會網絡對中小企業的活力具有積極作用[33]。且創新能力高的管理者更有可能通過一系列管理制度的改革實施,積極推動企業內部各創新主體共同發力,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F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企業技術創新是促進國家和地區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造成地區經濟差異的重要因素[34]。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會阻礙限制企業創新活力,而創造性思維和創新動機對提高個體創新產出、激發企業家創新活力、保持組織競爭優勢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35]。張華和張慶林[36]就指出創新意識水平高的企業研發投入大,更有可能研發出新技術和新產品,企業的創新績效也會隨之提升。企業的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創新活力由企業內部的控制“力量”和“靈活”力量的權變組合而成,而企業文化在這場力量對比中起到了關鍵作用[37]。企業文化所關注的企業家和創新群體之間、團隊之間的相互協作對創新環境的營造至關重要。企業的創新活力與靈敏度呈正向關系,企業文化所具有的與時俱進、持續更新的動態特征有助于營造寬松的創新氛圍,激發員工潛能,創造更多高知識性、高技術含量的新產品[38]。完善的組織治理結構及其運行狀況是企業存續的載體依托和組織保證。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創新活動的順利展開與該活動所需資源的無邊界管理密切相關,如創新激勵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影響企業的人才引進狀況,企業創新模式又會影響創新要素的投入、企業的風險程度??萍夹椭行∑髽I是集知識、信息、技術密集度較高的企業。知識不僅是科研人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資源,也是科技型企業持續創新創造的活力源泉。創造、積累和應用創新知識的能力在持續的技術競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知識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涌現出各種信息網絡資源,如何整合吸收形成獨有的知識產權,并將其轉化為稀缺性資源或高端技術,對增強企業創新績效極為重要。楊立生和陳倩則認為應從知識積累的寬度、深度、同質、多元4個方面入手,保證企業在知識存量方面的均衡,提高企業的新產品績效[39]。

2.2 外在影響因素外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所在產業的發展狀況和所處的經濟政治環境。如政府的政策法規、市場及融資環境、社會科技環境、網絡交往等方面。政府在創新政策的制定實施、技術創新環境的構建、區域創新文化的培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多初創期科技型企業面臨緊張的生產發展壓力,此時急需政府根據區域科技發展情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前瞻性、多元化的科技政策改善企業發展環境。只有形成政策組合拳,為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環境,才能推動產業與技術的融合創新。融資環境關系到創新活動所需的人力、資金、物質等供應。傳統的金融機構對抵押物少、發展能力薄弱的科技型企業具有較高的融資要求,融資問題難以解決,缺乏穩定的資金支持,創新活動舉步維艱。公平的市場競爭也有助于加速企業創新進程,使企業關注不同產品的市場效應,加強產品的技術創新意識。創新基礎設施完備的科技環境有助于企業熟悉市場情況,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萍挤趸瘓@、中介服務機構、大學科技園區等的建立使得各種創新信息資源在政府、社會、企業、高校之間充分流動,有助于知識技術的擴散傳播,提升知識積累與運用。建設完善的服務平臺不但能吸引多樣化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入駐,對企業知識產權的申報管理、規范知識產權市場也有極大助力。依托社會服務體系融入區域創新網絡,有助于促進企業知識的積累運用、共享基礎設施、降低創新風險,改善企業的生存與成長能力[40]。企業所處的區域網絡環境為各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不同企業之間的資源重組、基礎設施的交換運用、企業合作可以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梢砸M技術創新人才,增強人才儲備,院校也可以加強相關課題的開發性和應用性研究,加強“知識技術+創新人才”雙向流動模式,實現知識基礎和技術實踐的對接耦合。打破傳統發展模式的限制,尋求企業之間的互補發展,充分運用區域各創新主體的優勢,提升綜合創新能力,達到合作共贏。綜合而言,目前的研究焦點仍集中在創新能力的理論分析和經驗研究上,實證研究較為缺乏,在愈加激烈的發展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是否也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結論尚未明確。盡管學術界對創新活力的研究相對分散,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但通過梳理和總結相關文獻發現,學者們存在一些共性觀點,如他們認為企業的科技人才、組織管理、資金投入、技術能力、法律法規、市場環境等因素對企業創新活力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梳理分析也為后期的訪談調研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3 數據分析與實證

3.1 問卷設計通過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分析,形成相應的影響因素基本分析表和訪談提綱,進而邀請西安高新園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相關管理及技術人員進行訪談。在此基礎上反復推敲,整合形成測量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影響因素的31個題項(見表1)。其中,內部因素主要包含內部資源、資金水平、內部制度、技術能力、市場營銷、企業文化、創新知識7個方面,外部環境因素包含創新法律法規、社會科技環境、網絡交往環境3個方面。問卷采用Likert 7級量表(7表示“非常重要”)進行打分。

文章在專家訪談基礎上采取問卷調查方法收集數據??紤]到樣本數據的可靠性,主要從2個方面考慮調研對象:①調研企業均是成立2年以上,且均已進入陜西省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②主要調查對象為中高層管理者、相關技術人員。正式調研前,對課題組內在科技型企業工作的50位MBA學員進行預調研。結果表明,量表的KMO值為0.749,Bartlett值為738.387,顯著性水平p<0.01,驗證結果良好,且各題項的因子載荷均在0.4以上,具有良好的結構效應,表明問卷可行。通過篩選和邀請最終向1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放300份問卷,收回276份,并根據年齡、最高學歷、工作年限3個基本邏輯問題對問卷進行篩選剔除,最終得到有效問卷248份,有效率為89.86%。其中,樣本的基本描述性統計見表2。

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3.2.1 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指對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將多數變量簡練成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層來解釋數據的總變異量,也可以通過排列組合構建新的假設研究。簡而言之,就是用主成分法提取共同因素,選擇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用最大方差法對公因子進行正交旋轉,保留累計貢獻率和因子負荷量均大于0.5的題目。

1)信度檢驗。因子分析前需要對數據檢驗,以確保分析結果的可靠性。首先采用克朗巴赫系數和修正的項目總分相關系數(CITC)來檢查各題項上的一致性程度。運用SPSS 25.0對問卷的整體及各維度進行克朗巴赫系數信度檢驗。結果表明,除題項V9(0.315)、V17(0.362)、V18(0.417),其它各題項與其他題項總分的相關程度均在0.5以上,且刪除3項指標后其克朗巴赫系數數值呈上升變化,因此這3個題項刪除,此時10個維度的克朗巴赫系數均值均大于0.7,表明剔除該題項后變量內部一致性符合要求。

2)效度檢驗。在信度檢驗數據的基礎上,對數據進行KOM和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符合標準要求則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在因子分析過程中,經過多次分析,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題項5個:V5、V15、V26、V28、V30。對刪除后的22個題項再次檢驗(結果見表3)。其中,KMO值為0.837,Bartlett球形檢驗顯著水平為0.000,表明該數據整體適合因子分析。

通過分析提取出4個公因子,且累積解釋方差為75.640%(見表4),能解釋觀測變量的大部分結構。為進一步明確各主因素的含義,對提取的4個因子進行方差最大化旋轉,得到22個題項的因子載荷矩陣及相應的因子歸類結果(見表5)。檢驗表明,篩選后的22個問題都滿足結構效度檢驗要求,因子歸類基本合理,可以認為這4個主成分因子即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的主要影響因素。

3.2.2 因子命名由表5,對因子分析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并將提取出的4個主要因素命名為資源的整合運用、制造及盈利能力、組織制度及文化、企業網絡與社會服務環境。1)企業資源的整合運用。企業的創新創造和盈利離不開內部的資源基礎。不僅包括企業自身的資產水平還應重點關注科技人才、知識積累、平臺建設、經費投入、網絡信息資源以及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不同企業的資源稟賦不同,稀缺性和價值性的資源擁有量會對企業的創新基礎、網絡位置產生重要影響。經典理論認為,企業創新活力是創新投入的績效表現。只有充分掌握和運用核心要素,企業的創新活動才有基本保障。

2)企業制造及盈利能力。研發成果最終能否轉化為生產力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存續的基礎。創新研發活動流程復雜、研發成果的不確定性等綜合因素也大大地增強了企業的創新制造和盈利要求。市場的創新需求是技術創新的動力源泉,技術創新成果同時也催生新的市場需求,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僅僅需要極高端的技術,發現和識別創新需求更為重要。同時,充足的資金、良好的生產制造能力、完備的營銷推廣能力有利于提升市場轉化率和企業績效。

3)組織制度及文化。完善的內部創新激勵機制,不僅是企業自我完善的一部分,也是企業鼓勵員工不斷創新的動力機制。由于在創新成果轉化、資金獲取、防范風險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難以平衡創新成本及風險,進而影響企業創新模式的選擇。企業整體的創新意識、企業文化也會影響企業創新活力。

4)企業網絡與社會服務環境。企業所處的網絡位置如何、融資環境如何、產業聚集狀況、知識產權的制度是否完善、相關機構的建立與交往情況、區域優惠政策等都會對企業發展造成影響,這些要素對于大多數初創期和技術發展期企業的發展極為重要。完善的法律法規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市場秩序,激發各要素資源充分流動,為企業發展藍圖釋放新鮮空氣。

3.3 驗證性因子分析基于上述的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Amos 26軟件對提出的影響因素的擬合度進行驗證,得到標準化系數的結構模型圖,如圖1所示。并選取常用的擬合指數進行分析,結果見表6。由模型匹配度指標表可知各指數均處于良好狀態,符合判斷標準,表示本模型擬合情況良好。

由圖1中主因素之間及因子之間的負荷系數可看出模型的擬合情況較好,該影響因素模型具有一定的支撐說明作用。具體而言,因子1和因子2之間的系數為0.74,表明企業資源的整合運用和企業制造盈利之間存在較強的作用關系。資源有效整合和運用有助于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效率和質量,使得資源運用最大化。因子4和因子1之間的系數為0.43,和因子2之間的系數為0.51,表明企業所處的網絡社會環境因素對企業的制造盈利、資源整合具有強的影響。建設創新型國家背景下,各地政府積極制定和落實科技創新政策,為區域內的科技企業提供了動力支持。區域經濟得到發展,對區域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流動、創新績效的提升、激發創新活力產生了積極作用??梢?,不同的企業在資源擁有量、企業績效等方面各具優勢,加強企業的多樣化合作對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至關重要。因子3與因子2、因子4之間的系數分別是0.37和0.34,這表明組織制度與企業制造及盈利、企業網絡和社會環境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作用,雖然這種影響較小,但企業所處的網絡環境對其制造盈利的提升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4 結論與啟示

4.1 主要結論文中基于創新管理理論,從創新活力的內涵、創新活力與創新能力的辨析等角度出發,明確創新活力內涵,在相關研究基礎上整理創新活力相關的影響因素并通過實證檢驗提取出4個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的主要因素。具體結論如下。

1)文章結合“活力”、“企業活力”、“創新能力”等理論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進行延展。我們認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研發”和“創新”過程中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綜合影響下持續完成企業目標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選擇傾向或狀態,是企業生命力、成長力和持久力的重要體現,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催化劑。這一結論豐富了創新活力的內涵。

2)從內部運營和外部環境出發,整理分析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相關研究,并通過專家訪談,從企業內部資源、技術能力、資金水平、內部制度、創新知識、營銷水平、企業文化、法律法規、社會科技環境、市場融資環境、網絡交往等11個角度對創新活力的影響因素進行梳理。這一梳理劃分與相關的企業管理研究相符,也為創新活力的評價研究奠定基礎。

3)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的4個主要影響因素,即資源的整合運用、制造盈利能力、組織制度及文化、企業網絡與社會服務環境。并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對影響因素模型進行驗證,結果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應注重內部的技術積累和外部環境的應變與適應相協調,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2 管理啟示基于上述研究結論,可從如下方面著手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首先,科技型中小企業應重視各方資源的整合運用,構建高效專業的研發及管理團隊。高水平的研發和管理人員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核心。因此,在人才資源的整合過程中應結合企業發展方向制定相應的人才配比制度,整合人才的引入、培養、激勵等多項機制,構建一支結構合理、能力較強、潛力無窮的研發團隊。并通過科學的激勵制度和培養計劃,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企業應注重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成果轉化水平的提升。技術成果的轉化關系著企業的生存發展,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風險性,科技型中小企業必須堅持創新與再創新、能力的提升與再提升。企業管理者一方面要注重加強危機意識教育,增強對環境的洞察力和適應力,建立相應的預警系統。一方面也要結合意識、行為、技術制度等層面進行調整,積極開辟企業創新道路,避免因“創新惰性”、核心技術不足等導致企業失去創新活力。最后,充分調動各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共建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的平臺和生態創新系統,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整體創新活力。無論投資者、中小企業、金融機構、中介機構、高校以及科研單位,還是非營利性組織、政府,都是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促進外來優秀制度與技術不斷融入創新系統中,實現優勢互補,維持創新活力。同時加強各大高校、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的相互交流與融合,重視創新平臺的搭建、科研院所與政策之間的連接融合,推動科技研究成果進入企業合作驗證,促進創新區域內技術的重大變革和技術性創新,對創新全過程進行不斷更新。

參考文獻:

[1]蔡苓.破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研究——基于商業銀行“投貸聯動”視角的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6(03):83-95.

[2]胡川,王林江,張桂玲.分析師跟蹤、內控有效性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03):88-97.

[3]蘇越良,徐禾芳.基于GM(1,1)的企業技術創新活力動態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22(11):88-89.

[4]林炳華,趙鴻程.金融發展、創新活力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系統GMM及門限效應的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0):22-32.

[5]許時澤,杜德斌.上海與深圳城市創新活力比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8):73-81.

[6]錢玲飛,楊建林,張莉.基于關鍵詞分析的學科創新力比較——以情報學圖書館學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34(01):117-120.

[7]鄭燁,吳建南,張攀.簡政放權、企業活力與企業創新績效[J].科學學研究,2017,35(11):1737-1749.

[8]豐紅星.新疆民營企業創新活力評價的實證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1(02):32-36.

[9]CONCEIO P,HEITOR M V,VIEIRA P S.Are environmental concerns drivers of innovation?Interpreting Portuguese innovation data to foster environmental foresigh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6,73(03):266-276.

[10]張軍.企業創新活力測評指標體系初探[J].生產力研究,2004(05):159-161.

[11]冼國明,嚴兵.FDI對中國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J].世界經濟,2005(10):18-25+80.

[12]蔣振宇,王宗軍,潘文硯.開放度對創新能力作用的新路徑: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管理評論,2019,31(10):85-98.

[13]鄧恢金.堅持創新文化,激發創新活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10):51-52.

[14]胡彬,萬道俠.產業集聚如何影響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兼論企業“創新惰性”的形成原因[J].財經研究,2017,43(11):30-43.

[15]衛興華,洪銀興,魏杰.論企業活力與企業行為約束[J].學術月刊,1986,(04):1-5+9.

[16]徐業坤,錢先航,李維安.政治不確定性、政治關聯與民營企業投資——來自市委書記更替的證據[J].管理世界,2013(05):116-130.

[17]鄧劍雄.論區域創新活力與區域創新系統優化[J].社會科學家,2011(04):55-58.

[18]DING Z Q,CHOUYONG C C,XIA W X.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technology innovation vitality and performance[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IEEE,2008.

[19]BISHWAS S K.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 vitality based on strategic knowledge management[J].Global Journal of e-Busines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2011,7(01):45-52.

[20]遲冬梅,張玉明,段升森.地方官員更替、互聯網應用與小微企業創新活力[J].現代經濟探討,2018(10):8-15.

[21]胡斌,章仁俊,邵汝軍.企業創新活力綜合評價模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09):105-107.

[22]DAHLMAN C J,WESTPHAL L A,STEWART F,et al.Technological effort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a survey in theeconomic of new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London:Printer,1982.

[23]魏江,寒午.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界定及其與核心能力的關聯[J].科研管理,1998(06):13-18.

[24]朱麗,柳卸林,劉超,等.高管社會資本、企業網絡位置和創新能力——“聲望”和“權力”的中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7,38(06):94-109.

[25]唐娟莉,倪永良,張云燕.城市化、科教政策與技術創新能力——基于中國省級層面的實證分析[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1,42(02):144-153+161.

[26]甄峰,黃朝永,羅守貴.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0(06):7-10.

[27]徐立平,姜向榮,尹翀.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S1):122-126.

[28]陳忠誼,阮愛清.溫州高新技術制造業企業創新能力評價[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0,41(01):12-17.

[29]方創琳.中國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總體評估與瓶頸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3,20(05):90-97.

[30]戴宏.關于激發釋放科技人員創新活力提升創新能力的思考[J].科協論壇,2016(04):13-15.

[31]梁富昌.優化經費管理體制機制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以中央級公益性科研單位為例[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9(03).

[32]GLOET M,TERZIOVSKI M.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15(05):402-409.

[33]ZHANG F,MA X,YANG W,et al.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trepreneur and SMEs vitality[C]//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13:1443-1451.

[34]SCHUMPETER J.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

[35]J JESUS S D,RUS C L,LENS W,et al.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related to product:A meta-analysis of the studies published between 1990 2010[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13,25(01):80-84.

[36]張華,張慶林.企業家創新意識與企業創新潛力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4):87-92.

[37]豐紅星.新疆民營企業創新活力評價的實證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1(02):32-36.

[38]SAVOLAINEN T,S HKKINEN.Trusted to lead:Trustworthiness and its impact on leadership[J].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2011:52-56.

[39]楊立生,陳倩.知識積累、開放式創新與高技術企業新產品績效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0,36(07):98-112.

[40]劉軍,楊浩昌.產業聚集對制造業就業的影響及其地區差異——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5(11):79-87.

(責任編輯:嚴 焱)

收稿日期:2021-05-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BGL02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8YJC630046);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2021KRM052;2020KRM132);陜西省教育廳智庫重點項目(20JT057);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2018R076);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18JK0288);西安石油大學研究生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計劃項目(YCS20112027)

作者簡介:陳敏靈(1975—),男,重慶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風險投資與創業管理、創新管理及金融支持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歡
科技型中小企業影響因素
科技型中小企業扶持政策績效評價研究綜述
科技型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驅動力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業虛擬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組織的運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統論的煤層瓦斯壓力測定影響因素分析
制約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瓶頸問題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