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M視角下建構坊項目活動的推進策略

2021-12-16 16:50周焱
當代家庭教育 2021年31期
關鍵詞:策略

周焱

摘 要:STEM 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個字母的縮寫。STEM教育的過程不是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知識簡單疊加,而是將跨學科的知識運用到解決真實問題的場景中,讓孩子把零散知識變成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建構坊項目活動有著領域整合、材料感知、建構創造的特點,與STEM的教育過程不謀而合,成了STEM課程理念的實踐方式之一。而傳統建構游戲欠缺探索性,且過于重視建構結果,不利于幼兒的多元化發展。本文就STEM視角下建構坊項目活動的推進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STEM;建構坊項目活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 (2021)31 -0073-02

【Abstract】STEM is the abbreviation of the English first letter of the four disciplines of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 Mathematics. The process of STEM education is not simply superimposing knowledge of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 mathematics,but applying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to scenarios that solve real problems,allowing children to turn scattered knowledge into an interconnected whole. The construction workshop project activit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ain integration,material perception,and construction creation,which coincide with the education process of STEM,and become one of the ways of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STEM curriculum.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game lacks exploratory nature and places too much emphasis on construction results,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construction workshop project activities under the STEM perspective.

【Keywords】STEM;Construction workshop project activities;Strategy

1.提供多樣選擇,喚醒幼兒與生俱來的創造潛能

(1)材料多樣性

STEAM的教育理念強調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在保證幼兒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的同時,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應根據幼兒游戲能力水平和興趣需要,將材料直接鏈接幼兒經驗,在操作感知中,產生建構創意。一是可操作性——以物替物。如其他建構類的齒輪積木、磁力片積木,樂高積木;廢舊材料如餐巾紙盒、薯片筒、易拉罐;低結構材料如小石塊、樹枝、泡沫磚等,可以幫助幼兒不斷探索建構過程中的奧秘,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操作與想象空間。二是為幼兒提供包含數學元素的輔助材料,如尺子、水平器、垂直測量器等,幫助幼兒在建構過程中對建構物進行觀察、測量和記錄。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暗示著多種解答,盡量減少僅限于一種玩法的游戲材料,讓幼兒在自由的操作、試驗、探索、即興扮演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同一材料的多種玩法,充分挖掘材料的潛在性。幼兒園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重視幼兒教育中大自然、社會等元素的滲透。

同時,在投放材料時,教師要基于幼兒的年齡和興趣特點,對幼兒近期和遠期培養目標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以項目游戲目標為主要依據,有針對性地選擇、配備、投放各種建構材料,使材料與游戲目標和幼兒發展的實際水平相匹配,力求使材料滿足幼兒當下的發展需要。例如,《建構和美家園》工坊游戲中,除了原有的單元積木之外,師幼共同收集了樹枝、旺仔牛奶罐、水管等做的小區的裝飾設施,大班幼兒自己設計繪畫建筑標識,家長共同參與設計背景等,適宜的材料、充滿情趣的環境調動了幼兒參與游戲的熱情,每天孩子們都在忙著搭建最實用,最現代的新社區。教師選擇、投放建構材料緊緊需要跟隨幼兒活動的開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不斷地充實和更換材料,充分考慮材料的目的性、豐富性、層次性和有效性,使材料不斷滿足幼兒游戲發展的需要。

(2)問題情境性

STEM教育強調開展基于真實問題的項目式、體驗式游戲活動。在這種理念下開展幼兒園建構游戲,注重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培養幼兒善于觀察的習慣,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小班幼兒建構《小動物的家》的主題時,教師提供各種動物,如長頸鹿,幼兒討論就提出,長頸鹿的脖子長房子要蓋得高,在建構小猴子的家時,幼兒就想到里面要有棵樹給小猴爬,還有的孩子建構一個小倉鼠的家,原來他自己家里就養了一只小倉鼠,于是建構的家里就有了浴室、吃飯的餐廳、睡覺的小床、小型滑滑梯,還有一個洞,問小朋友:這是什么地方?幼兒回答:這是老鼠洞給小老鼠鉆的。這個真實的場景再現也是幼兒經驗再構的過程,幼兒在游戲中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選擇內容,尋找和游戲主題相適應的替代物。當面對有隨機性的和不確定性的游戲材料時,幼兒為了游戲的需要和持續,往往還會“急中生智”。

(3)時間充裕性

STEM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活動前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做計劃”。當前,在幼兒園建構游戲中,教師相對比較重視幼兒的操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引導幼兒“做計劃”。計劃不周,可能會導致幼兒在建構過程中遇到一些事先沒有預料到的問題,如積木的數量不夠,顏色搭配不和諧,選用的積木形狀不匹配等。因此在活動前跟項目活動推進路徑,引導幼兒畫出審計圖,制定分工圖,細化流程圖,規劃統計圖,為幼兒提供充足的“做計劃”時間。

例如,在搭建《隧道》主題時,幼兒在嘗試階段選用了單倍塊壘成隧道的墻壁,但是實驗下來發現壘出來的墻不夠牢固,經常會倒塌,幼兒經過此實驗,以及參觀現場,最終發現大圓柱是最佳選擇,有了之前的經驗,幼兒開始計劃設計施工圖,預測即將要使用到的積木數量,發現在大圓柱不夠的情況下,與同同工坊的項目組協調借用,搭建的過程不斷實踐和調整改建,經過一個月的實踐,幼兒終于把隧道項目完成。在建構的過程中,教師是參與者和支持者,支架幼兒的探究路徑,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幼兒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建構游戲中,有利于幼兒主動性、堅持性、專注性等學習品質的養成。

2.實踐驅動任務,增強幼兒主體間性發展

第一,充分的操作。STEM教育強調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做中學”。在幼兒園建構游戲中,幼兒通過動手操作來獲取直接經驗。在驅動任務的執行中,給予幼兒足夠的動手操作機會,可以讓幼兒通過操作材料來實現自己的構想,有利于幼兒掌握跨學科的思維方式,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在搭建《高架橋》的項目活動時,幼兒搭建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什么樣的積木適合做橋墩?”“在橋墩數量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在保證穩定的同時減少積木的使用數量?”“接觸面積和穩定性有什么關系?”“如何延長坡度,使道路更安全?”“如何連接第一層和第二層?”幼兒通過一次次的實驗和比較,參觀與學習,和同伴協商討論、調整再實施,共同探究問題,一座由幼兒自己設計、建造的“高架橋”終于完工了。整個活動的過程中,幼兒不但了解了積木的屬性,發現了力與平衡,接觸面積和穩定性關系。

第二,團隊的合作。STEM教育注重發展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多樣化的合作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在幼兒園建構坊項目游戲中,教師設置不同的建構主題,創設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幼兒游戲時打破班級界限,根據不同的建構主題選擇合適的同伴組成小組,小組成員團結協作,擴大了交往范圍,由熟悉的班級拓展到相對陌生的環境。同伴交往的對象變得更加廣泛,接觸到其他班級的老師、幼兒,來自不同班級的師幼、幼兒之間可以是一對一或一對幾交往模式,也可以是個別、小組或集體的交往。隨著幼兒交往范圍的擴大,交往活動不斷深入,也會涌現出用多樣化的合作方式解決問題。為避免傳統建構游戲中幼兒無目的性地建構的情況,結合STEM課程中“合作、共享、創新”的理念,注重幼兒個性化經驗的分享,教師通過發問,引起幼兒對某一重點或難點的思考,以小組合作、平行模仿等方式共同解決,積累個性化經驗。教師要善于利用游戲中出現的問題情景,靈活運用經驗分享、平行指導法等策略,提升和拓展幼兒的已有經驗、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針對性的指導?;赟TEM教育理念開展幼兒園建構游戲,不僅關注幼兒的自主操作,而且強調要給予幼兒有針對性的指導,尤其是對幼兒思維方式的引導。例如,在搭建高塔時,幼兒會碰到因為積木排列方式不當導致高塔一碰就倒的問題。教師要善于觀察,抓住每個問題的關鍵點,運用情境體驗策略、平行示范策略、角色體驗策略等及時給予幼兒有針對性的指導。此外,設置“問題情景”更是指導游戲深入發展的助推器。幼兒在建構過程中往往意識不到自己搭建中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發現“問題”。例如,幼兒搭的《滑梯》的時候搭得又高又漂亮可是人怎么上去呢?啟發幼兒回憶自己生活經驗,引導幼兒搭建樓梯。教師通過發問,引起幼兒對某一重點或難點的思考,通過師生共同討論與探索,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推動幼兒游戲的成功。

教師通過“確定建構內容→鏈接生活經驗→遴選探索材料→生成活動目標→驗證提升經驗→拓展新的內容”的循環式游戲環節,由淺入深、從易到難不斷地充實和更換材料,使材料不斷滿足游戲過程性發展的需要,支持幼兒意識地反思自己在建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嘗試用新方法、新材料、新技巧解決問題。

3.形成工程思維,發揮反思評價功效

(1)對話中形成工程思維

工程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反復修改、測試與調整的過程。所以,幼兒在STEM活動中經歷和體驗失敗也是十分自然、不可避免的?;顒又薪處煈湟暫⒆用恳淮蔚奶骄矿w驗,給予幼兒“出錯”的權利,接納幼兒“錯誤”的認識。耐心觀察幼兒的行為,認真傾聽幼兒間的對話,察覺幼兒當下面臨的困難,再通過小心地提問幫助兒童聚焦問題,促使幼兒的學習不斷發展。在解決問題時,孩子們想出來的辦法真實反映了他們當前的認知水平,他們需要在“失敗”體驗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修正已有方案。

(2)評價中培養工匠精神

游戲評價將現象與探索有機整合。STEM教育中有一個重要的步驟是“測試與改進”。教育家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苯嫽顒又锌陀^有效的反思及評價,不僅對幼兒建構活動內容的深入開展以及建構水平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能促進幼兒的良好情感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幼兒園建構游戲中,教師可以設置建構作品互評環節,展示每個小組的作品,請全班幼兒一起評價各小組的作品,引導幼兒探究其中的奧妙。教師還可以設置建構游戲總結環節,在建構作品互評結束后,組織幼兒進行小組總結,以幫助幼兒鞏固和完善自身的建構知識,發現建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在之后的活動中加以改進。

基于STEM教育理念開展幼兒園建構游戲,不僅要求幼兒園提供豐富多樣的建構材料和合適的建構時間、空間,而且要求教師密切關注幼兒,具備工程思維、技術思維、藝術思維,并將其與科學思維、數學思維聯系起來,幫助幼兒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提高跨學科思考的能力。教師只有準確把握STEM教育理念,并將其與幼兒園建構游戲實際相結合,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傅帆,華愛華.幼兒在積木游戲中的數學學習研究綜述[J].幼兒教育,2014(30).

[2]華愛華.教師在積木游戲中的觀察與指導[J].幼兒教育,2014(13).

[3]崔鴻,朱家華,張秀紅.基于項目的STEAM學習探析:核心素養的視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4).

猜你喜歡
策略
我的手機在哪?
高考數列復習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