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的中小學家校共育新途徑研究

2021-12-16 01:01趙燦鑫
當代家庭教育 2021年31期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家校共育互聯網+

趙燦鑫

摘 要:新時代的中小學教育應當借助互聯網技術搭建家校一體的良好教學環境,讓中小學生獲得來自家長與教師的雙重指導,擴大教學活動的具體涉及范圍,增加持續時間,讓家庭教育彌補學校教育體系內在缺陷的不足,發揮家庭教育的最大效能。家長可利用常見的網絡技術設備與教師、班主任進行互動,共同制定系統性的育人策略,保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能覆蓋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活動的每個環節。

關鍵詞:互聯網+;中小學教育;家校共育

【中圖分類號】G7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 (2021)31 -0001-02

【Abstract】Primary and high schoo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use Internet technology to build a good teaching environment that integrates home and school,so that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receive dual guidance from parents and teachers,expand the specific scope of teaching activities,increase the duration,and allow family education to complement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nsufficiency of internal defects,give full play to the maximum effectiveness of family education. Parents can use common network technology equipment to interact with teachers and class teachers to jointly formulate systematic education strategies to ensure that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can cover every aspect of students' daily life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Keywords】Internet+;Primary and high school education;Family-school co-education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與逐步普及應用,中小學教育環境發生了多方面的變化,為進一步完善家校共育體系,合理利用網絡技術支持家庭教育的開展,教師應當聯合學生家長共同搭建能夠保證教育資源高速流動的在線教育資源管理網絡與信息交換平臺,引入具備現代性、人文性的教育理念,鼓勵家長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為學生提供富有影響力與實效性的指導,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學生家長可在全新的教學環境中幫助學生進行階段性學習方向規劃,并不斷在家庭教育中積累管理實踐經驗,全面提升管理效果,與教師進行持續性的深入溝通,了解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時的心理狀態變化規律與實際學習成效,提高對家庭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

1.家校共育教學模式的內涵及現實意義研究

(1)家校共育的內涵

互聯網加時代的家校共育可被概括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家長進行協同合作,共同搭建一個能夠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聯系在一起的綜合性育人體系,通過新媒體平臺、學校內部網站等數字化網絡平臺,交換最新的教育資訊,分享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將傳統的單向性教學模式轉變為立體化、多元化的教學網絡。

家校共育理論來源于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國內相關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人民教育》,家校共育教育模式的核心為家庭、社會、學校三位一體,聯合實現共同教育,即學校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與學生家長合作,在針對受教育學生的知識積累、道德品質培育、性格塑造等不同方面進行深層次、多面向的互動交流,協同開展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的特殊教育方式。

(2)構建家校共育教學模式的現實意義

家長可借助此類教育網絡與教師、班主任進行互動,了解到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依托這一立體化教學網絡面向學生家長傳授經過實踐檢驗的實用性育人技巧與指導策略,革新家長的教育理念,家長能夠認識到學校所持有的辦學理念,并主動配合教師所組織的集體化在線學習活動,對學生施加不間斷的監督與指導,讓家校溝通網絡在更為穩定的狀態下運行。這一特殊的在線教育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改善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聯系突破客觀物理條件的限制,突出了現代家庭教育的共時性與協同性,教師可配合學生家長所組織開展的家庭教育活動,讓家長與教師互相了解對方的教育風格與行為模式。

通過組織開展基于互聯網技術構建的家校共育,可拓展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育人路徑,家長能夠在教師的引導與支持下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強化多維立體化教育的實際作用,學生家長能夠成為家庭教育的主體與組織者,配合學生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各類家庭作業與生活化實踐任務,完善家庭內部的教育成果評價機制,在評測、預估作為個體的學生的學習潛能開發程度的同時,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心智發育程度、認知能力進步程度做出準確、全面的評價。具備系統性、合理性的家校共育體系可使得家長認識到承擔家庭教育責任、完成基礎性育人目標的重要性,主動制訂家庭教育計劃與方案,矯正學生所擁有的不良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

2.目前我國中小學家校共育網絡的內在漏洞分析

(1)家長未能承擔家庭教育職責

多數中小學生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過度依賴學校教育引導學生的成長,未能在家庭生活中留出足夠時間與學生進行互動與溝通,在學生犯錯誤、遭遇難以解決的學習問題時,家長習慣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用學生難以理解、無法接受的苛刻指導方法,學生容易因家長的錯誤引導而對學習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不愿主動向家長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家長因此對學生的在校學習狀況缺乏了解,這一錯誤的家庭教育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發展與心智的成長。部分家長并未認識并準確把握現代家庭教育的基本要點,過度重視智力層面的教育,以學生在階段性能力測試中的考試成績為基準評估學生的進步程度與學習效果,以其他優秀學生為標桿制訂能力培育規劃,設置不合理、不符合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學習成績要求,讓中小學生承受了較大的心理負擔與精神壓力,降低了學生參加集體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2)教師忽視與家長進行互動

部分教師不重視與學生家長進行密切、持續的互動交流,習慣自行制定學校教育的指導計劃與育人綱領,未能將關鍵性的教學計劃傳達給學生家長,在個別時間段內容易出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發生對立的現象,嚴重影響中小學生學習能力的進步。教師普遍不愿將學生家長引入現有的教育體系,錯誤地認為家長不了解學校教育的組織形式與主要教育目標,認為家長的參與只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將教育重點放到怎樣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之上,未能與落后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家長無法根據學校教育的階段性育人目標與組織形式對家庭教育做出合理規劃,教師不了解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展現出來的個性與學習習慣,僅僅能基于學生的學業成績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3.提升中小學家校共育教學成果的可行革新路徑研究

(1)組織開展在線家長培訓,提升家庭教育質量

為提升家校共育的實際效果,讓多數學生家長意識到提升家庭教育質量水平的必要性,教師應當基于互聯網與在線社交平臺,組織開展針對家長的教育能力培訓,面向家長分享最新的教育學研究成果與經過檢驗的親子教育經驗,并派遣專人負責這一部分的培訓事務,利用數字化在線平臺對學生家長進行理論指導,回應其提出的各類復雜問題,讓多數家長主動參與到培訓活動之中,使之學習家庭教育所涉及的主要業務,體會到家校共育的實際效果與進步性,讓家長能夠廣泛、全面地學習能夠用于家庭教育的知識、技能,更新其教育理念與指導思路,主動與教師進行協同配合,采用較為適宜的指導方法開展家庭教育,避免一味地使用強制性的指導措施與訓誡方式,讓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變得更為順暢,改善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

(2)基于互聯網平臺開展家?;?/p>

中小學??苫谛屡d的互聯網技術搭建具備開放性、立體性的互動平臺,并通過這一平臺面向家長與中小學生推送校園內部教育工作的最新動態與相關消息,讓家長在第一時間內了解到校內所發生的與學生有關的資訊與其個人學習情況,充分利用微信群組、微博、抖音等平臺,創建基于班級的聊天群或信息分享平臺,鼓勵家長在此類平臺上以文字、圖片、列表等形式發布與學生有關的家庭生活信息與親子教育情況,提高家長在家校共育體系中的地位與發揮的作用,家長可基于具體的家庭教育情況與教師共同探究、思考現有的教育體系的缺陷與問題,通過協商選擇較為適宜的教育方法,促進中小學生心智的健康發育與學習能力的不斷進步。教師可通過平臺面向家長介紹學生在校學習時的具體情況,讓家長快速掌握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表現與個人學習能力發展趨勢,家長也可將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現出的情緒變化、心理問題、性格特征、學習興趣等不同領域的信息傳達給教師,教師與家長可共同對相關教育資訊進行深入分析,把握學生在家庭教育環境中所遭遇的主要難題,實施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輔導與心理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實際效果。家長應當立足于在線信息分享平臺獲取教師的指導,教師可定期將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主要學習計劃與課后探究性作業發送給家長,讓家長自發性地監督學生的課后活動,合理利用課后時間不間斷地學習,家長可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效果與進步程度,給予其系統性的訓導。

(3)構建以家庭為主體的教學評價體系

學校應當主動與學生家長合作,共同研發數字化教評平臺,讓家庭成為全新教學評價體系的主體,基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學習效果以及心智發育趨勢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做出評價,實現家庭教育質量評價的網絡化、數字化發展,鼓勵家長與學生借助網絡平臺開展教學評價活動,實現評價方式的多樣化、立體化,發揮網絡平臺的各項基本功能,調動學生家長的積極性,使之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成果管理活動之中,整合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大多數可利用教學資源,完善教育活動的整體性評價機制,對家長所提供的家庭教育信息進行可視化處理與再加工,提高評價內容的可信度與詳實度,教師與家長可基于評價結果對家庭教育工作施加突出核心重點的管理,讓家庭教育工作融入學校教育體系,完善家校共育機制,讓教評工作的運行機制變得更為穩定、合理。家長應當記錄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情況,并將相關數據整理為系統性的表格,再將其轉發給教師,以此為教學評價機制的運轉提供必要的數據,促進家校共育工作的穩健開展,教師可基于數據表選擇正確的教學活動出發點。

4.結語

我國現代中小學生處于心智逐步發育的關鍵期,必須獲得來自家長、教師等多方主體的指導與幫助,才能找準自身的能力發展方向,家長應當主動與教師進行互動,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將家庭教育納入家校共育網絡與管理體系,針對學生在不同階段所遭遇的困難與問題組織開展高效能的指導,促進學生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養的提升,清除容易影響中小學生學習效率的家庭環境因素,完善對學生的動態管理機制,避免學生產生難以克服的逆反心理,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整體性結合。

參考文獻

[1]盧新睿,孫中紅.“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策略探析[J].無線互聯科技,2020(22).

[2]張春.基于“互聯網+”家校共育的新樣態學校建設[J].現代教育,2020(01).

[3]高敏.“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班級家長群的應用現狀及對策[J].華夏教師,2020(01).

[4]邱琦.互聯網+時代家校共育新模式探索[J].才智,2019(34).

[5]王自伏.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家校高效互動例談[J].教育革新,2019(09).

[6]艾智勝,許雪華.開創“互聯網+”時代的小學家校共育新途徑[J].中國農村教育,2019(20).

[7]肖曉鋒,劉紀龍.“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村中小學家校共育發展方向[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05).

猜你喜歡
中小學教育家校共育互聯網+
影響小學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決策略初探
《語文學科課后作業的有效研究》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中小學教育管理機制研究
淺議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發展心理學在學前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