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共同體:高校讀書會的動力機制與德育功能
——以“轉型中國讀書會”為例

2021-12-23 04:13劉炳輝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論文集 2021年0期
關鍵詞:讀書會本科生調研

劉炳輝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高校在校生規模不斷擴大,加之高校教師的各項考核競爭壓力日益沉重,規模日增的本科生所接受的精細培養頗為不足。本科生階段在理想塑造、閱讀基礎和思維能力上缺乏深度訓練,勢必導致其進入研究生階段后面臨的挑戰加劇。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規范化培養訓練的主要方式是“班級+課堂教學”模式,但人文社科類大學生的高水平培養方式以“讀書會+深度閱讀+社會調研”模式更為有效。2020年開始施行的《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中對思政課教師指導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學生社團的做法,給予了明確而積極的鼓勵引導,足見國家對此問題的重視。很多人文社科領域的老師也紛紛舉辦了各種類型的讀書會,但囿于各種因素往往效果參差不齊且難以持續開展。高校讀書會這種對人文社科大學生培養十分有利的模式,為何會遭遇重重困難?本文結合多年主持轉型中國讀書會的經驗予以剖析,以期拋磚引玉。

一、時間戰爭:當代大學生的成長之惑

大學生的年齡大多處于二十歲上下,這個階段是人一生中最朝氣蓬勃和富有活力的階段,人生在這個階段的核心詞是“成長”。大學生們積極嘗試探索各種成長路徑,希望譜寫人生美好的未來。對人文社科領域的大學生而言,學習的重要內容和方法顯然是閱讀,但大學生們卻普遍遭遇了沒有時間閱讀的尷尬局面。為何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閱讀時間?筆者認為,主要源于其受到了育人體系、社會環境和移動智能三方的制約。

(一)育人體系:三大模式的內在張力

既然談到人才培養,必須認識到現有基本教育模式的特點。當前中國大陸本科生的培養是多種模式和傳統的綜合,既有20世紀50年代從蘇聯學過來的專業化培養體系傳統,也有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揮影響的美國通識教育模式,還有中國社會主義大學思政教育體系的充分發育。三大傳統的綜合模式帶來了諸多優勢,但也帶來了不少內在張力。

蘇式專業培養模式的特點:較淺專業課程+較多課程設置。

美式通識教育模式的特點:較深經典閱讀+較少課程設置。

中國社會主義思政教育傳統的特點:注重意識形態+大量學生活動。

最終三大傳統綜合之后,形成了當前本科生培養的“較多課程設置+較淺專業課程+部分通識教育+注重意識形態+大量學生活動”,簡單概括就是課多、課淺、課雜、政教、活動。

20世紀80年代,我國高考一年僅錄取幾十萬人。而2020年,國內僅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就約100萬,且不說每年還有數十萬出國深造的研究生。目前我國每年博士、碩士和本??粕恼猩幠?,大約維持在1∶10∶100的比例。在高校擴招之后,隨著師生比迅速變化,專業教師在各方面綜合壓力之下,迅速從對本科生的深入培養中退出,退守數量較少、工作成本收益更高的研究生培養,而在本科生培養過程中思政隊伍發揮了巨大作用,專業老師的影響力則下降較快。

在此種模式下,能保障大量閱讀的本科生是不常見的,因為完成正常的學業以及各類活動就幾近耗光大學生們的所有精力。而這樣的結果,對后續的研究生培養極為不利,大量閱讀打基礎的工作被整體性地嚴重推后了。大學本科生的時間具有高度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大一倍感新鮮,基本都會參加各類學生組織活動;大二處于一個思考和迷茫期,多數人尚未確定人生規劃;大三被動處于考研、出國、考公、就業實習等功利性目標的準備中;大四忙于準備畢業和聚會等事宜。整體來看,三大模式融合起來的本科生教育,帶來了異常豐富繁雜的規定動作和制度化安排,留給學生自主靜心閱讀的時間較為缺乏。

(二)社會環境:市場經濟的功利導向

市場經濟帶給社會無限生機和活力,充分調動了每個人的逐利積極性,其正面功能已經深入人心,對此無須贅言。但不能忽視的是,這種積極性一般具有短期性和盲目性,尤其在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身上體現得更為充分。社會上的各種兼職、活動和榮譽等,不斷地刺激和誘惑著年輕人躁動的內心。加之,當前90后和00后大學生絕大部分都還是家族中第一代大學生,家庭上一代成員的文化資本往往并不雄厚。很多長輩往往對子女能上大學就很滿意了,對深刻閱讀和繼續深造所能帶給學生的命運改變缺乏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也缺乏營造家庭學習氛圍的意愿和能力。諸多因素作用下,大學生很容易錯過大一、大二的閱讀積累關鍵期,到了大三、大四時往往悔之晚矣。大量國內外關于家庭代際間社會流動的研究顯示,想要突破父輩的社會階層地位是非常困難的,這一問題在當前高校本科生中也體現得極為明顯。

(三)移動智能:人類惰性的技術強化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智能手機迅速普及,人們的碎片化閱讀傾向日趨嚴重,加之人工智能助力下的短視頻娛樂泛濫,男女老少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圍繞大學生晚睡和失眠的社會調查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睡前連續“刷”短視頻。

“過度娛樂”消磨了大學生的朝氣和斗志,“信息繭房”只會增加人的偏見。大量網絡娛樂內容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泛濫成災,大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呈現迅速下降態勢,經典著作閱讀量也堪憂。雖然電子書籍閱讀也是有效的,但就目前的技術而言,人類對紙質書籍的閱讀效果往往好于電子書籍。大量的時間被手機占據,尤其是被一些娛樂性內容充斥,學生們的閱讀時間無疑減少了。

大學生想成長成才離不開廣泛的閱讀,而閱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時間戰爭”。在這場“時間戰爭”中,大學生們能夠自主支配的閱讀時間本就不多,又遭遇市場誘惑和技術陷阱的雙重夾擊。如何幫助大學生打贏這場嚴峻的“時間戰爭”,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大挑戰,轉型中國讀書會師生們的多年探索為我們克服這些困難提供了部分參考。

二、逆勢突圍:轉型中國讀書會的實踐探索

(一)讀書會的基本概況

轉型中國讀書會是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的一個大學生社團組織與品牌活動,秉持“心系天下、刻苦讀書、修己助人、知行合一”的理念,以讀書交流、社會調查、服務社區和游學訪學等為主要活動形式。自2014年11月成立以來,六年時間里累計開展大型讀書交流等活動八十余次,直接參與師生人次達六千人次以上,通過社會調查、文藝下鄉等多種形式影響覆蓋群體數萬人次,形成了良好的校內外口碑。

讀書會由筆者創辦并長期指導,同時還邀請校內外其他老師參與共同輔導學生,六年來的所有活動筆者均參與其中。讀書會的同學以本科生為主,日常在校生的成員數量一般穩定在百人規模,每個年級二十余人。讀書會的管理架構有三級,首先是指導老師,此外學生層面有讀書會會長和四個部門(辦公室、編輯部、調研部和宣傳部)。

讀書會的活動,大體上可以分為“知”與“行”兩部分,共六大品牌活動?!爸钡牟糠钟校好麕熤更c、讀書交流、游歷分享?!靶小钡牟糠钟校河螌W四方、社會調研、志愿服務。游學四方,指老師帶領同學赴一些知名高校、名勝古跡和革命遺跡進行參觀交流,邊走邊講,帶有現場教學特征。社會調研方面,根據大學生的時間規律分為日常校園調研、寒假返鄉調研和暑假集體調研。志愿服務領域,既包含每年暑期的支教服務活動,也有各類與地方合作的公益服務活動。

(二)讀書會的人才培養

讀書會榮獲過2016年度寧波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大學生集體、2018年學校五星級社團等榮譽稱號。每年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讀書會組織的調研團隊屢獲市校優秀團隊稱號,指導老師和參與同學也多次榮獲相關表彰。讀書會師生在思想政治上立場堅定,堅持將閱讀經典、服務同學和奉獻社會相結合,多數讀書會同學都同時從事服務集體的學生工作。

讀書會通過讀書交流、學者講座、校園調研和社會調查等形式,在本科生優秀人才培養方面不斷探索,成果豐碩。2018屆、2019屆和2020屆的讀書會畢業生中,都有約二十人被國內外高校錄取讀研,深造率均在80%左右。

(三)讀書會的核心活動

1.讀書交流活動

每個月開展1—2次讀書交流活動,是讀書會的固定項目。圍繞本科生如何讀書,筆者也有過多種嘗試和探索。目前采取的模式具有以下特點:推薦書單、不定書籍、報名發言、圍坐互動、學生分享、老師點評。

為什么要“推薦書單、不定書籍”?不同于研究生因有了明確的研究領域而可以開展“體系化經典閱讀”(1)賀雪峰:《關于社會學研究生培養的幾點思考》,《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本科生讀書會往往成員來源廣泛、學術興趣尚未穩定,此時若將每次讀書會分享的書籍固定為某一本書,往往因過于“?!倍V大同學的吸引力。筆者給學生的推薦書單有以下一些特點:學科上以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為主;主題上聚焦近現代世界與中國互動變化、當代中國突出社會問題等;立場上具有“四個自信”而非對自己民族妄自菲薄。這樣的安排既可以引導本科生增強閱讀,又避免曲高和寡,還體現了讀書會的家國情懷。

為什么要“報名發言、圍坐互動”?因為讀書會人員較多,最近幾年開展活動時經常都是近百人規模,為使發言有序,必須進行前期的組織安排。多年來,所有的讀書交流活動,我們都是在會議室等可以布置環形座位的空間里開展的,而從不在教室中開展活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讀書會不同于課堂教學的最重要一點就是突出師生和同學之間的互動性,這種“群體性互動學習”是讀書會的本質(2)陳立明、劉炳輝、曹亮:《群體性互動學習:高校讀書會的本質與模式分析》,《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9年第4期。,是一種新型師生關系的建構。讀書會每次交流活動一般都放在周末,安排6—10個同學發言,往往是從下午開到晚上,時間4—6個小時不等,偶爾也有10個小時的超長紀錄。

為什么要“學生分享、老師點評”?因為讀書會不是辯論賽,所以筆者一直強調讓同學們各自表述、求同存異。本科生一般年紀較輕,本來就是年少氣盛的階段,若引導不善很容易在交流時短兵相接、抬杠斗氣。這種無謂的爭論既不利于思想交流,也不利于同學之間的團結。思想上的交流,其實只要各自表述清楚就行,要相信聽眾的辨別能力。

2.社會調研活動

大學生青春活潑,正處于天性好動的人生階段,這一時期開展一定的社會調研活動,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們的學術熱情,也符合人類認知的一般規律。在讀書會的三類品牌調研活動中,尤以暑期集體社會調研為重,它既是學術訓練方法,也是團隊建設方法。這種方法如熊萬勝教授對于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的發愿,即“從中國提問題,到鄉村搞調研,堅持集體學術,推動學術自覺”?!凹w調研”也是賀雪峰教授對中國社會學界做出的重大貢獻,事實反復證明這是一條簡潔有力的人才培養之道。

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調研,最大的功效在于培養學生,而并非要出某些學術成果。尤其是對于調研地和調研對象而言,這種以培養學生為目的的調研,必然意味著短期內“高投入低產出”。廣闊的農村是開放而包容的,是一個有可能接納天真活潑的大學生的地方。讀書會每年暑假都會在鄉村開展調研,而且這種集體調研往往伴隨著學生之間長時間密集的交流互動,對于增進團隊情感和友誼非常重要。

三、讀書氛圍:高校讀書會的關鍵公共產品

“想成才、多讀書”,人們一般對此沒有異議。但當代大學生受制于諸多因素,遭遇了“時間戰爭”,出現了廣泛的“讀書難”現象。結構的困境,必須通過結構的方法解決;一個人打不贏的“時間戰爭”,可以通過一群人打贏。讀書會,正是將讀書從個人轉向集體的關鍵樞紐。

(一)氛圍:個體與群體讀書的辯證關系

讀書本身,一般是高度個人化的,鮮有一群人抱著一本書看的情形。但讀書氛圍,卻是一個公共產品,而且是一種高校中非常稀缺的公共產品,這一觀點和總結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郭亮教授,筆者深以為然。

出于營造氛圍的需要,筆者主持的讀書會一般規模較大,也有老師曾提出這個規模似乎與深入交流的科學規模不符合。筆者認為,這可能就是本科生讀書會與研究生讀書會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如果本科生讀書會每次僅僅七八個人,這種氛圍感和氣勢會嚴重不足,本科生讀書會更多的還是興趣引導和閱讀習慣培養。

(二)共同體:營造讀書氛圍的組織載體

讀書氛圍是一種公共產品,這種公共產品的提供必需依托于一個組織,哪怕在這個組織中指導老師的作用很重要,但還是需要大量同學一起努力。那么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打造一個組織,或者說一個共同體。

共同體就意味著內部成員關系較為緊密。這種緊密型關系首先從師生關系開始,然后再推動同學之間關系緊密。因為同學之間天然缺乏權威感,很難組織起來。這種緊密型師生關系,其實并不是僅僅通過現場讀書會構建起來的,而是依賴大量的日常交流。比如一段時間里筆者身兼學院團委書記之職,和學生干部有頻繁的日常交流,在這種交流中建立起緊密關系,很多學生是從軍訓期間就接觸筆者并受到影響。

四、理想指引:高校讀書會的持久動力源泉

(一)高度投入:精英培養的成本難題

通過上文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高校人文社科類本科生的深度培養機制和規律,或者說在本科生規模迅速擴大的背景下,我們該如何進行精英化培養。

所謂精英,筆者認為就是具有高尚道德素養和高超專業技能的人,通俗地講即又紅又專的人?!皩!钡膯栴},目前的教育體制傾向于將其交給研究生階段的培養,有一種“縱向延后”的特征,本科生階段更多是啟發和引導性的;而“紅”的問題,則主要通過高校輔導員工作體系來承擔,出現了“橫向挪移”,教學系老師的參與力度明顯較弱?!翱v向延后”帶來的是多數本科生缺乏深度的學術訓練和興趣培養,哪怕是通過研究生選拔而繼續深造,也出現基礎不牢的問題;“橫向挪移”導致的是知行分離問題,目前高校輔導員隊伍雖然整體素質較高(基本都具有碩士學位),但學科來源較為復雜,往往與學生的專業學習關聯度較低,難以將德育與智育較好地結合起來。加之,輔導員被大量日常行政事務性工作牽制較多精力,若要在思想政治上對學生進行深度引領,存在很多挑戰。

對學生進行精英化培養,無疑需要知行合一,既要有專業知識的熏陶訓練,又能夠實際參與到社會生活中進行以身示范。這需要學校給予政策、場地、經費等宏觀支持,也需要指導老師有較高強度的精力、情感和資金投入。

(二)理想指引:精英團體的動力機制

這種高投入的培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因其沒有足夠的強制性,所以團隊的維持更依靠情感維系和氛圍凝聚,這就需要老師和學生都投入較大的精力去做“群眾工作”。而大學生畢竟年紀尚輕,很多時候對他人的一些付出又缺乏足夠的理解和感受,這就要求讀書會的師生必須有足夠的不計代價的奉獻精神。畢竟讀書并不是一個輕松愉快的事情,要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地做正確的事情,需要指導老師付出較大精力。筆者在實際主持讀書會的過程中,很大一塊精力就是經常跟學生談心談話,鼓勵敦促他們堅持讀書、堅持參加讀書會,避免他們“輟學”。

在筆者多年來關注和比較各地讀書會的實踐中,發現一個普遍的規律,即凡是能夠維持運作比較久的讀書會,都必須有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指導老師。而能夠支持老師一直堅持下來的,無非就是理想主義,就是初心。指導老師若是放棄了這種高強度的情感投入,不愿意深入同學走群眾路線,讀書會一定是做不大做不強的。轉型中國讀書會的宗旨開頭便是“心系天下”,沒有這個理想的指引,人是很難持久地“刻苦讀書”的,讀書依然也是一種方法,最終希望讀書會的同學們能夠“修己助人”,去改善這個社會。

七十多年前,毛澤東在《愚公移山》中鼓舞我們:“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3)《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頁。讀書會的指導老師就是要有這種精神,以身示范,用自己的勤奮和誠意去感動學生這個“上帝”,組織帶領先進的學生一起營造更好的讀書氛圍,引領校園學習風氣,為國家培育更多的棟梁之材。讀書會的同學多數都繼續深造了,繼續深造也是學生的動力機制之一,但這種深造并不是目的和終點,而是為了更高的目標服務。

五、結 語

無論是本科生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高校讀書會都是人文社科類大學生培養的優良載體,這種載體需要組織架構的“形”,更關鍵的是要有理想主義的“神”。有形無神,必然形容枯槁;有神無形,多半渙散無力。

讀書會這個理想共同體在充滿誘惑和挑戰的環境中,幫助力量弱小的個體學生去打贏“時間戰爭”,將精力聚焦到學習的主業上來。理想共同體的具體活動載體依然需要認真設計,即要有讀書的“思”,也要有調研的“行”,知行合一才更符合認知規律和團隊建設需要。理想共同體,在大學生在校階段幫助他們成人成才,在未來指引他們服務奉獻社會。

猜你喜歡
讀書會本科生調研
能為與應為:從本科生成績單看績點制的功能
One Heath視角下昆明市高年級本科生抗生素認知與行為
10月經典讀書會推薦書目《名人傳》
戰火紛飛中的讀書會
“三注重”扎實做好調研工作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人大到基層調研應做到“三不”
調研“四貼近” 履職增實效
當“讀書會”成為一門生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