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美育和德育融合的實踐路徑研究②

2021-12-27 01:04蕓①
理論經緯 2021年0期
關鍵詞:美育育人德育

周 蕓①

“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關乎建設教育強國目標的實現,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關系著黨的命運、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提出,是教育真正實現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理念的重要理念。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人本質的力量和本質關系的綜合發展。美育和德育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推動作用。

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①《美育與人生———蔡元培美學文選》,山東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156頁。廣義的德育的概念相對于美育而言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美育是審美教育,發揮的是感召力。德育是道德教育,強調的是約束力??v觀中國歷史發展,德育領域產生了一批具有較大學術影響與實踐影響的德育模式,德育工作也在不斷地完善過程中對社會發展進行調整和適應。就當前來說,高校德育工作相對基礎較好,有著很多的成功經驗和案例,但也存在教育內容灌輸式、單一化、教育方式簡單化、形式化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于美育的重視程度呈現出逐步提高的態勢,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②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將學校美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文化自信。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然而,相對于德育而言,美育仍然沒有發揮出更廣泛的積極作用,還有很多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空間。近年來,美育工作雖在結構布局上不斷優化,課程建設上穩步推進,活動內容上更加豐富多彩,但仍與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與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的育人體系還不相適應,與滿足廣大青年大學生對優質豐富美育資源的期盼還不相適應,還存在著認識不全面不深入,規律把握不準確不到位,發展不均衡不充分,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等問題。當前,美育和德育在研究和實踐領域獨立存在,而將美育和德育融合機制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還不夠多,其研究重心在理論與實踐結合層面也有所脫節。因此,高校應當以問題為導向,以理論研究為支撐,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積極探索德育和美育的有機融合、和諧統一的實踐路徑,才能更好地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國家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美育和德育融合的生成邏輯

美育和德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厘清兩者融合的生成邏輯和內在聯系,有助于更好地達到育人效果,實現育人目標。

第一,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美育與德育兩者在教育目標上是相一致的。早在1912年《教育宗旨令》首次對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的關系進行了說明,強調“注意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大辭書》中把美育與德、智、體并為四育。1999年,朱镕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德、智、體、美并而列之。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理念??v觀這些年我國頒布的綱領性文件和中央領導人重要講話精神來看,美育與德育工作正越來越受到重視。美育和德育的目標都是為了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實現價值觀養成,促進學生全面成才成長和發展,更好地為國家培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既是個人發展追求的生命境界,又是學校教育所致力的方向。

第二,價值標準具有同構性。無論是美育還是德育都要遵循社會基本規律和道德準則,統一于“真善美”的社會標準之中。從教育內容和功能性來說,德育側重于政治教育、行為規范、道德養成、價值觀培養,而美育側重于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升素養以及人格的塑造。從教育方法和載體來看,德育主要依靠理性思維,重在“以理服人”,而美育依靠感性思維,重在“以美感人”。美育和德育雖然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但兩者的價值標準具有同構性,在實現人格的完善和素養的提升的方向體系上保持一致。

第三,實現方式具有滲透性。以美養德,寓德于美。美育和德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和諧統一,在學生培養教育過程中缺一不可。美育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溫潤人的心靈,樹立美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德育實效性的發揮、德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呈現都離不開與美育的有機結合。兩者是相互交融、相輔相成、共同推進的邏輯關系。

因此,美育和德育的有效融合,不僅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激發其內生動力,而且可以通過浸潤式、體驗式、分享式教育,充分發揮影響力和感染力,逐步形成立德樹人、以美育人、以美育德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心靈和思想的獲得感、幸福感,從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高校美育和德育融合過程中的現實困境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講話中就談到,“當代青年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觀念新穎、興趣廣泛,探索未知勁頭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強,對實現人生發展有著強烈渴望;同時,青年人閱歷不廣,容易從自身角度、從理想狀態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世界,難免給他們帶來局限性?!雹倭暯皆诩o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刊載新華網,http://青年大學生是當代青年的中堅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當前,“00后”大學生具有思想開放、思維活躍、主觀意識強、獲取信息渠道廣泛、生活閱歷和經驗不足等鮮明的特征。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應當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美育和德育的有機融合必須要立足青年大學生的需求,適應“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真正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啟發,得到精神的愉悅和滿足,從而實現全面發展。然而,在現實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對美育和德育的誤讀,也會使得兩者的融合過程存在現實困境。

第一,重德育輕美育,認知上存在狹隘化、簡單化傾向。在當前高校教育中,往往對美育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德育,把美育簡單地等同于藝術教育,存在把美育的概念狹隘化的傾向。認為只要把美育與德育相關內容做簡單的加減和結合,在德育教育中開設點藝術審美課程,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和比賽,就是德育和美育的融合。對美育和德育融合認知的狹隘化、簡單化,就會產生育人目標和功能定位上的偏差,過多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而忽略了美育和德育融合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第二,理論與實踐脫節,實踐中存在載體化、工具化傾向。席勒認為,美育的意義在于恢復人性本身的完整和自由,而不會直接有助于道德。美育和德育都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并不是隸屬和依附的關系。在學界研究中,一些學者有將美育和德育的融合機制做深入研究。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經常會存在與理論研究脫節的情況,在操作和執行過程中往往會將美育作為促進德育的載體和輔助工具。把美育載體化、工具化對待,就會使美育和德育所蘊含的教化意義的發揮受到限制,也使得協同育人的作用發揮效果不明顯。

第三,協同創新不夠,管理上存在獨立化、單一化傾向?!敖虝?、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是教師必須承擔的責任和使命。目前高校美育和德育管理主體相對獨立。德育工作一般由思想政治教育部門負責,管理體系較為清晰和完善,具備一定量師資隊伍。美育工作一般為學校藝術中心或藝術專業教學科研機構,但缺乏一定的管理目標和評價考核標準,師資隊伍力量不足。當前高校美育和德育工作,往往是各司其職、各就其位,而在機制上缺乏統籌協調的部門和負責人,缺乏有效的協同創新,管理上的相對獨立化和單一化,也勢必造成學校在德育和美育有效融合不能真正貫徹落實。

三、高校美育和德育有效融合的實踐探索

高校美育和德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新時代發展的需求。高校要實現育人目標,構建三全育人體系,發揮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效果,應當從環境、文化、機制等三個不同維度,探索高校美育和德育融合的實踐路徑。

第一,環境路徑。人類創造了環境,環境改變了人類。環境因素在教育中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變革和發展,勢必會對美育和德育工作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沖擊。傳統美育和德育工作的方式、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價值沖突和價值多元的社會環境使得一些大學生會陷入無所適從的困境。而相對發展滯后的校園自然環境也成為了不能順應時代發展而需要亟待改進的因素。新時代背景下,高??梢詫⑿@物理空間環境與網絡虛擬空間環境深度融合,依托當前人工智能、“互聯網+”、多媒體等先進信息科學技術優勢,通過新媒體和網絡微平臺,在無形的虛擬網絡空間中,融入美育和德育的元素,依托有形的校園物理環境的展示,營造美麗校園與和諧融合的氛圍,從而實現美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通過環境的影響,將學生外在的情境體驗上升為內在的認知感受,達到心理上的共情和思想上的共識,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提升審美能力,實現道德養成和價值引領,潛移默化地滲透教育的內涵和本質。

第二,文化路徑。人類的發展和現代社會的進步形成了以大多數人品味為基礎的大眾文化。同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方文化和多元化文化思潮也進入大學生的視野。大眾文化、西方文化、“亞文化”等多元文化形式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培養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成為當前高校教育的重點任務。有效的做法就是要利用各種文化載體和形式,充分發揮美育和德育教育中文化教化的功能,進一步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一是以紅色文化為內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通過文化浸潤的方式,將教育內容生動化、形象化、活潑化,真正讓青年大學生入腦、入耳、入心?!坝蟮?,必先為史?!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我們黨和國家、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學習“四史”是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有效途徑。結合當前“四史”學習教育,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教育中。通過學習“四史”,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從歷史中汲取開拓前進的強大勇氣、智慧和力量,以視頻微黨課、情景黨課互動、觀看紅色電影、傳唱紅歌、紅色地圖尋訪等多個維度和形式進行研學實踐,將“四史”學習教育內容悟深悟透,從而積極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改革開放成就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二是通過儀式文化教育,營造文化場域空間,提升學生使命和責任意識。借助一些如重大紀念日、傳統節日、國慶校慶、開學畢業典禮、重大政治事件等特定時間節點,運用靈活多樣、富有吸引力的表現形式,讓學生身體力行、感同身受,更好地將教育內涵滲透其中,通過文化認同,實現精神認同、價值認同和政治認同,從而使青年大學生形成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慣習,不斷增強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第三,制度路徑。根據當前新時代學生的群體特征和高校美育德育融合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應逐步形成可操作、易接受的融合制度和體系。一是建設大中小一體化美育德育協同發展機制。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出臺了《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美育工作的意見》和2020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中對于大中小學一體化美育體系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實現美育和德育有效融合,做好大中小學美育和德育工作一體化的銜接是關鍵所在。高校要靠前一步,積極探索建立大中小銜接的美育和課程有效整合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構建個人成長基本信息互通共享的大中小學生信息一體化大數據平臺等,更好地促進大中小美育德育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銜接。二是建立美育德育師資隊伍協同創新機制。通過加強師資培養雙向崗位掛職的培養協同,開展定期化的師資專題沙龍交流的互動,跨學科領域美育德育實踐機制等,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將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實現美育和德育的優勢互補,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目標,從而提高育人整體效果。

猜你喜歡
美育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論公民美育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高中英語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