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地理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策略

2021-12-30 12:31
科學咨詢 2021年1期
關鍵詞:課外活動初中生課堂

丁 冉

(吉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 吉林 136000)

地理作為初中的必修課,只有兩年的課程,在一些地區不參加中招考試。在以考試為指揮棒的社會大環境下,學生忽略了地理學習。我國對地理學習興趣的研究較早,尤其是近十年研究數量大幅度增加。其研究方法多樣,研究對象和內容也逐漸擴展。這些對地理學習興趣的研究不僅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促進學生學業發展,而且能夠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文通過分析初中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影響因素,提出培養初中生地理學習興趣的策略,來保持和培養中學生對地理學習的好奇心,進而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學生學習動機分析

學習動機[1]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維持學習活動。數據顯示,有大部分的學生學習地理是為了應對升學。在喜歡地理的學生中,其興趣愛好動機占比較多;在不喜歡地理學習的學生中,升學考試便成了他們學習地理的主要目的。

(二)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分析

在初中的四部分地理知識中[2],喜歡地球與地圖的學生占43.5%,喜歡中國地理的學生占27.4%。由此可以得出,初中生更喜歡偏向日常生活的理論知識。這類知識有利于培養初中生的地理常識,便于學生在生活中使用地理。

(三)學習方式興趣調查分析

學習方式泛指學習者在各種學習情境中所采取的學習方法和形式[3]。本文將從地理知識的獲取方式,地理知識的記憶方法以及學習方式三個方面對初中生的地理學習方式進行調查。

初中大多數學校采取封閉式的教學模式,這對于學生獲取地理知識是有限的。學生的地理知識主要是從教師在課堂講解、課外書籍、網絡電視和生活現象中獲得,其中由課本、教師講解、課堂獲得占60.33%。由此可以看出,初中生對地理知識的獲取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依賴于課本和教師,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處于被動地位。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反映的心理過程[4]。地理知識的記憶,不同于語文純文字的背誦,也不同于數學需要推理和計算能力,其記憶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調查結果得出,初中生的地理記憶方式選擇利用順口溜畫地圖有42.67%;在理解基礎上建立與其他知識的聯系有58.00%;找規律記憶有41.33%。由此可見,初中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四)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興趣分析

地理課堂是初中生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學生與教師溝通的橋梁。本文從導入方式和教學模式兩個方面來對地理課堂教學進行調查研究。

課堂導入是指教師在講授新的教學內容之前,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快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一個教學環節[5]。在導入過程中,情景導入占48.67%,影音視頻導入占40.67%,用古詩諺語導入占32.00%。由此可以得出,初中生傾向于喜歡一些有趣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實例。

對于學生最喜歡的地理教學模式[6],教師指導學生,先學后教占52.00%,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占54.00%。由此可以看出,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參與到地理課堂的教學中。

(五)對教師風格的興趣分析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為學生學習地理指明學習的方向,講授學習的方法,選擇適宜的教學環境和合適的教學工具,甚至能夠控制整個教學過程。對于教師的風格,幽默風趣的教師占70.67%,多講實際生活中地理現象的教師占54.00%。

(六)對地理課外活動開展的興趣分析

地理課外活動[7]是培養學生地理探究能力、掌握地理知識、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能夠對地理課堂進行補充。因而,地理課外活動的開展能夠讓學生將地理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并能激起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數據顯示,66.67%的初中生對開展地理課外活動感興趣,75.33%的學生認為開展地理課外活動能夠提升地理學習的興趣。

二、從學生角度,自身要提高地理學習興趣

(一)嘗試改變學習動機

大部分初中生對地理的學習動機是為了升學考試,只將地理當做是一門學習的科目,是其取得優異成績的踏板。因此,學生要調整自己的學習動機,讓自己真正地喜歡地理,發現地理的美,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用心地去學習地理知識,探究地理現象,并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實現地理學習的最大價值。

(二)積極參加地理活動

大多數初中生對開展地理課外活動感興趣,并認為開展地理課外活動可以培養和激起地理學習的興趣。因此,學校和教師要積極組織課外活動,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外活動中,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例如,在學習“河流水文”的時候,學生要積極參加水文站的實習,認真聽講解員對一些基本水文儀器的講解,做好筆記,并在講解員的引導下親自去測量河流的流量與流速。學生只有經過自己動手的實際操作,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了解實際的水文狀況。

(三)增加接觸地理知識的廣度

初中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獲得基本來源于課本、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獲取方式比較單一。因此,在課余時間,學生可以閱讀一些課外書籍。例如,《環球旅行》《中國國家地理》《圖說天下》等,這些書籍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學生還可以觀看關于地理的節目和視頻。例如,科教頻道的《地理中國》,該欄目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使學生足不出戶就能夠發現地理之美,深入了解自然,培養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三、從教師角度,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一)教師的魅力促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幽默風趣的教師更能夠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幽默風趣的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專業素養,這樣才能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傳授專業基礎知識、解答人生疑惑。

1.扎實的專業素養和博學的知識儲備是激發興趣的前提

地理教師作為地理知識的教授者,必須要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和具有博學的知識儲備。其知識結構主要包括本體系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素養性知識[8]。(1)本體性知識是教師具有的關于地理科學領域的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基本的地理專業知識。這些知識能夠使教師對初中地理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更好地備課,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基礎知識;(2)條件性知識是地理教師關于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如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具選擇等。這類知識能夠使教師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以便推進課堂進度;(3)實踐性知識是地理教師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或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所積累的經驗方法,用這些來改進教學活動;(4)素養性知識是地理教師能夠熟練運用工具性學科的知識,掌握一些人文社科、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方面的知識。

2.榜樣和愛心是誘發學生興趣的有利因素

智高為師,身正為范。地理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不管是成績優異的學生還是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都應該給予同等的愛與關懷。在外出實踐活動中,教師要自覺遵守基本的規則與秩序,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為學生解答人生疑惑。

3.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力保證

師生關系是進行教學活動的橋梁。上好一堂課,需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學生只有欣賞教師、喜歡教師,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同樣,教師只有真正愛護學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有效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力保證。

(二)完善地理課堂教學環節

1.設計課堂導入

對于初中生感興趣的課堂導入有以下幾種:一是諺語、古詩、謎語導入。比如,教師在講解山地垂直地帶性時,可以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9]的詩句導入;在講解多變的天氣時,可以用“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9]的詩句導入。二是歌曲視頻圖片導入。教師在講解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時,可以用樓蘭古國消失的紀錄片,來直觀展示荒漠化的結果;在講黃土高原時可以用歌曲“黃上高坡”中的歌詞“我家住在黃上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導入[10]。這句歌詞充分顯示了我國黃土高原地區顯著的季風氣候,夏季為東南風,冬季為西北風。三是生活實際導入。教師在講解光譜時,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何下雨后會有彩虹?為什么河流會出現“涇渭分明”的現象[11]?這些問題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較快地進入到課堂活動中。

2.選擇課堂教學模式

初中生大多對“由教師設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獲得知識—生成結論”的教學模式感興趣。所謂探究教學法便是教師引導學生去認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例如,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其基本的程序是:第一步,教師展示學習目標,使學生能夠通過討論分析黃土高原水土的原因;第二步,自我探究。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了解黃土高原的地理概況;第三步,教師引導。對于學生初步學習遇到的問題,教師要給予引導,使學生能夠從自然和人文兩個角度去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第四步,合作探究,對于自然和人文因素分別進行討論分析;第五步,歸納總結,對影響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文因素進行歸納總結;第六步,遷移應用,將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運用于我國的其他地方。

3.關注學生的記憶方式

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知識時,要采用適當的方法,以便學生記憶。學生感興趣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順口溜、畫地圖記憶。比如,在講解地轉偏向力時,其規律是“南左北右,赤道無,越向兩極越顯著”[12]。二是找規律記憶。例如,在分析某地區的自然區位因素時,教師便需要從地形、氣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要素出發。這些地理因子是具有整體性的,有什么樣氣候,就會有什么樣的植被和土壤,彼此之間是有規律的。比如,我國東部雨帶時空特點:5月東南,6月江淮,7~8月去“三北”,9月南撤10月退[13]。

(三)展地理課外活動

地理課外活動就性質內容,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地理觀測類。比如,教師在講解氣象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氣象站,了解本地區的氣候特征和關于氣象的相應設備、儀器;在學習宇宙與地球時,可以去天文臺實地參觀,認識什么是日晷、隕石。二是野外考察類。在學習河流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去看看什么是河谷、階地和沙丘;學習植被時,可以去附近的山上對天然植被進行觀察,區分草本、灌木、喬木、闊葉、針葉等形態。三是地理調查研究類。例如,某地區的宜居條件評價、人口發展狀況、生態環境質量等。四是宣傳展覽類。地理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響應國家政策的講座,或組織學生設計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板報。

四、結論

本文根據初中生地理興趣的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培養策略和方法。首先,從學生方面,學生要轉變地理學習的態度,調整學習動機,積極參加教師或學校組織的各種地理實踐活動,不斷豐富自己的地理知識,提升地理素養,并能將所學的地理知識運用于實際中。其次,從教師方面,教師要提高個人魅力,積極組織和開展各種地理課外活動,在地理教學活動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猜你喜歡
課外活動初中生課堂
甜蜜的烘焙課堂
美在課堂花開
《發明與創新·初中生》征稿啦!
談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
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豐富課外活動內容 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翻轉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兩會“課外活動”四川山西搞得好
初中生學練太極拳四步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