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從化地區家訓的去語境化微傳播

2022-01-15 08:36田秋霞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家訓嶺南語境

田秋霞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倡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進入媒介視野。作為傳統文化重要構成的中華家訓起源于上古三代秦漢時期,是隨著家庭的產生而出現的一種教育形式,在中國傳統宗法社會中占據著重要一席。嶺南地區作為國內宗族祠堂保存最為完整的區域之一,圍繞祠堂展開的家訓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廣州市從化區,既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又處于一線城市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匯合點,堪稱嶺南地區家訓文化現代傳承景觀的一個縮影。那么以小窺大,在今天,嶺南從化地區家訓文化的傳承現狀究竟如何?如何更好地實現家訓信息在新媒體時代的流動與傳承?

一、緣起:從化地區家訓文化之傳承現狀

廣州市從化區,地處廣東省省會的最北部,廣州市城市副中心,全境屬半山區。明弘治二年(1489),由番禺劃地設置為從化縣。2014 年,撤銷縣級從化市設立廣州市從化區,目前共有3 街5 鎮。一方面,它在一線城市的快速發展中積極城鎮化,另一方面,也是國家新農村發展建設中的鄉村振興示范區。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從化區如同一個社會文化思想碰撞、匯集的漩渦,既在撕裂原有的文化語境,又在不斷拼湊新的時代語境。

同時,從化作為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7000 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至今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期的遺存。宋、元、明、清是其鼎盛時期,現存眾多歷史村鎮多為明清建筑。這里見證了嶺南文化和從化文明的智慧與成長,體現了嶺南文化尤屬其中廣府文化與客家文化的融合交匯。外流人口與本地人口處在一種既自我又開放的融合環境之下。

經實地調查走訪,從化地區主要的兩個街道及3 個鎮,發現從化郊區及農村既存在著圍繞古祠堂生活的集居式小姓,如,鳳院古村、鐘樓古村(歐陽氏),水南村駱氏,集居式大姓如錢崗古村(陸氏);也包含有廣東省第三大姓—黃姓,其以散居式分布在較多村落,并建有多個祠堂。部分郊區、農村尤其城區則存在著諸多不同姓氏雜居而無祠堂的情況。這也就注定了從化地區的家訓文化呈現出較為復雜的傳承生態。

1.古宗祠集居式小姓氏族家訓知之者甚少

鳳院村以及鐘樓古村是從化區歐陽氏族集合而居的主要村落。鳳院村建村距今700 多年,如今的鳳院歐陽氏族在南宋期間為躲避戰火從江西廬陵而來定居于此,目前尚存有祠堂5 座,但基本都已經破敗不堪,只余一間成為宗族一年兩次聚會的地點。目前家訓文化的傳承只余下3種最傳統的方式,一是家族族譜上的記載,二是宗祠門口的對聯,三是唯一熟悉家族資料的幾位老人家對村民進行口耳相傳。

從化鐘樓古村是目前發現保留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為歐陽氏族人在清咸豐年間所建的“守望相助”式大宅院建筑。目前成為從化區重點打造的生態示范村以及人文旅游景點之一。雖有政府政策的傾斜,但是目前該村的家訓文化傳承同樣呈現和鳳院村相似的狀態,除了少數老人家可以背出幾句家訓,中青年人多表示只看過對聯,年輕人及兒童基本上都不知家訓內容。同樣的狀況也出現于水南村集居的駱氏家訓文化傳承上,連知曉駱氏家訓的老人也寥寥無幾。

2.集居或散居式大姓氏族家訓傳承取決于意見領袖

陸氏和黃氏都是百家姓中的常見姓氏。在全國范圍內,這兩個姓氏的宗族家訓宣傳相較而言是比較廣泛的,不僅都建有世界宗親聯合大會,并都流傳著自己姓氏的歌曲,其家訓文化的內容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上都有較大的曝光率??梢哉f,大姓氏族家訓文化因族人意見領袖的組織與傳遞,呈現為部分族人積極活躍的傳承景象。

然而在從化地區卻又是另外一番風景。從化地區的黃氏,作為江夏黃氏的分支,一直流傳著黃氏族譜以及《黃氏祖訓頌》也稱之為《遣子詩》或《認祖詩》,且是統一印刷的精裝版。但主要建有黃公祠堂的南方村、上香家、團星村等地村民除部分老人能夠傳唱祖訓歌之外,中年人只存有記憶并不會唱,兒童基本都不知道這首歌的存在。錢崗古村陸氏據載是南宋丞相陸秀夫之后裔,其從南雄珠璣巷遷來此處,廣裕祠門外的對聯“詩書開越,忠孝傳家”是陸氏家訓的精髓。但如今村內居民大多外遷,古村漸有廢棄之勢,家訓文化的本地傳承較為蕭條。

3.無宗祠的姓氏民眾知曉家訓者屈指可數

從化地區雖還存在著一些其他姓氏宗祠,但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出與流入,也使眾多宗祠只剩下儀式之意,其家訓文化的傳承日薄西山。尤其在城區,傳統家訓文化難覓蹤影。在針對全區青年人進行家訓文化傳承現狀的抽樣調查中顯示,52%的人表示根本沒有聽說過自己的家族家訓,62%的人認為所在地區幾乎沒有家風家訓氛圍,只有10%的人認為自己所在的家族家訓傳承形式記錄在明確的文字材料中(族譜、牌匾等)。

可以說,多數姓氏因當地是否建有祠堂、是否外來人口、是否存有家譜等因素決定了其對家訓的傳承狀態。部分本土小姓氏家訓文化已幾近失傳。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現代家庭自創新家訓有漸成一個新景觀之趨勢。

二、方向:家訓文化的“去語境化”傳播

從化地區家訓文化的傳承在今天進入了一種困境,各類家訓文化都可能面臨著一種“后繼無人”的尷尬處境。這主要是由于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家訓文化已然喪失了原有的小農經濟和血緣宗法家族制度的社會土壤,從原有的“言傳身教”為主的傳播模式中剝離出來,原有傳承所需的文化語境被徹底割裂。

“語境”一詞由英國人類學家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l)于1923 年提出。他將“語境”細分為兩種,一種是“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被用于不同語言的翻譯和解讀中;一種是“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用以分析語言交際活動參與者所處的文化背景。①從化地區家訓文化的傳承語境主要是指其傳承的文化語境,包括文化習俗以及社會規范。這種語境包涵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在清朝末年封建社會結束之前的漫長歲月里,從化家訓文化主要表現為家庭單位以口耳相傳為主的教育形式,包括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子孫晚輩的教育,也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封建社會的家國文化、農耕經濟、儒家禮俗、氏族階級、宗族規范、地域民族等等,構成了當時家訓文化傳承的特殊文化語境。而今,這種文化語境在現代性境遇下不斷被割裂、被拼湊,不僅再也無法復原,更成為家訓文化傳承的一塊“絆腳石”。

要想傳承必先傳播。在傳統文化語境中,家訓文化最主要的傳播類型是人際傳播,傳播媒介則主要為文字、口語等單一語言媒介以及一些非語言媒介(包括建筑、器物等)。在以現代電子視聽媒介構成的大眾傳播時代,從化地區家訓在現代社會轉化與融合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媒介化生存,其所遭遇的生存危機與表達困境,亟需與現代媒介及其支撐的大眾文化進行協商、融合,才能獲得傳播、傳承與再生產的最大機會。而這也就探尋合適的傳播路徑,實現嶺南家訓文化的“去語境化”,即拋卻原有那種已被割裂、拼湊的以宗族為單位的文化語境,跨時空、跨氏族、跨民族,培植現代社會存續的新土壤。

三、方法:探尋從化地區家訓微傳播路徑

21 世紀以來,傳統媒體一直在試圖破解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傳播難題,且主要在媒介信息的呈現以及媒介融合的創新方面努力,其所造就的大眾媒介文化卻成為消解文化傳統屬性的“利器”。嶺南從化地區家訓文化傳承困境的產生,其實也不乏傳統媒體失聲的影響,即使本土從化電視臺及報社也鮮少發布相關新聞報道。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社交網絡平臺開始呈現出強大的傳播力量和傳播效果。早在《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4)》中就有指出,“中國新媒體出現了四個顯著的變化,基于新媒體的微傳播已經成為促進中國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微傳播成為主流傳播方式,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大行其道,微傳播急劇改變著中國的傳播生態和輿論格局?!庇诠_德·伊尼斯有句名言:“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鼻∈沁@樣一種有著顛覆意義的傳播模式,給嶺南家訓文化的現代傳播命題帶來新的契機。探尋一條新時代的微傳播路徑,也成為題中之義。

1.傳播者的全民化

微傳播是一種碎片化傳播,其傳播主體不同于以往的傳統媒體以專業工作人員為主,而是全民皆可傳播。傳播者可以是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團體的“代言人”,也可以是不同的民眾個體。微傳播強調雙向互動、平等對話,有助于政府、意見領袖、普通民眾等多元主體之間的城鄉聯動以及上下聯動,以此提供并打通參與者共同探討和溝通的空間,形成“全民傳家訓”的社群文化網絡。

首先,以廣州市或從化區政府進行主導,有步驟地在不同官方微平臺發布從化家訓文化相關的信息,搭建展示或聯合平臺,發起相關話題,建構家訓文化傳播的新框架。

2.傳播媒介的融合化

“微”是微傳播核心的特征,其微媒體主要包括微博、微信、客戶端、微視頻等等社交網絡平臺。微媒體的“指尖”傳播,充分體現了麥克盧漢“媒介是人的延伸”這一理念。而要發揮微媒體對嶺南家訓文化的傳播作用,則要通過微傳播媒介的深度融合。

一是將新舊媒體的技術、內容、資源等優勢在微平臺上進行融合共享,使家訓文化的呈現更加立體、真實、互動、深入,例如在一篇深度推文中融合文字、音頻、動畫、點擊動圖、互動視頻等全媒體形式。二是構建新的智能傳播場景,例如以H5 建構一個從化陸氏家訓的AR 線上體驗館,以體驗式與互動式形態形成從化家訓文化的傳播新思路。三是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和大數據工具,搭建一個嶺南從化地區家訓的集成化平臺,為主要的氏族家訓文化分別建立或鏈接與之對應的各類公眾號、聯系群、APP 等,還可以提供家譜檔案數字化、虛擬家譜樹展示等。融合化與智能化是傳播的必然趨勢,如何進一步延伸受眾的身體感官,也是家訓文化未來傳播中值得思考的課題。

3.傳播內容的生活化

微傳播的內容呈現碎片化的特點,例如,一部3 分鐘的微電影,一個短視頻,一段微博動態,甚至只是一句評論,一個表情包。在微傳播空間,小而微的內容,如同到處散布、無孔不入的零散碎片,更接近社會文化傳播的真實狀態,直接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嶺南從化地區的家訓內容普遍比較簡練,如黃氏、陸氏還編成了歌曲,這種內容本身就符合微傳播的特性。

4.傳播受眾的互動化

微傳播的受眾既是受眾,也能是傳播者,可以稱之為社交群。今天,“新媒體的本質屬性從信息容器轉化為‘關系居間者’,從以技術為導向的、信息型的、獨白式的線性傳播模式,轉向以關系為導向的、對話式的全息傳播模式?!雹凼鼙姼敢庠谖⒚襟w上發表信息,獲得社交群里及時性、多方面、交互化的關注、回應、反饋以及討論、轉發等。

在進行嶺南從化地區家訓的微傳播過程中,如何喚起受眾的互動也是一個關鍵點。畢竟在微傳播空間里,它所面向的受眾不再是某一個姓氏或者同一個氏族,但也存在一定的現實社交關系。一方面,調動這種雙向性需要進行傳播媒介的融合化和傳播內容的生活化,加強人機對話,讓受眾更多地點擊屏幕進行體驗與參與。另一方面,線上線下聯動,打造嶺南從化地區家訓文化新IP,以“熱度”吸引受眾主動加入,在各自的微傳播空間進行創作、分享與交流,形成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的立體化傳播。同時,廣泛發掘新創意提升受眾的沉浸式體驗,實現一種跨越時空性的“在場”,以產生對家訓文化的想象與認同,促成更深層次的互動。

四、結語:重構家訓文化的新時代傳播語境

家訓文化從古至今都是作為培養道德情操、規范行為舉止的有效方式,蘊含著傳統道德文化的精華。嶺南從化地區的家訓文化傳承,在現代社會遭遇了表達困境與生存危機,推及其他區域也必有相似之狀況。這也使這一文化的發展,終需拋卻原有傳承方式之“形”,留下家訓內容之“意”,實現一種新媒體環境下的“去語境化”轉變,實現媒介化生存。

而今,微傳播成為大眾日常生活文化信息的重要傳播渠道,并以其移動化、生活化、碎片化的特質改變著整體的傳播生態,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行為方式。探尋嶺南從化地區家訓的微傳播路徑,也就是在激發無數文化碎片產生的同時,讓無數相關的碎片彼此吸引、粘連、匯聚,聚合與重構一個隱性的、圍繞它而展開的虛擬社群文化網絡?!皩⒘鲃悠溟g的多元微觀內容生產聚合成宏觀的文化再生產,將散布其間的碎片化創造力聚合成重塑文化生態與重建文化秩序的力量”④,重構家訓文化的新時代傳播語境,最終拼接出一幅新的家訓文化圖景,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一種去語境化傳播,完成在現代性境遇下的重建與創新。

注 釋:

①程曼麗.什么是新媒體語境[J].采訪與寫作,2013,(8).

于唐旭軍編.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5(2014)[J].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③陳先紅.論新媒介即關系[A].選自尹韻公、明安香主編.傳播和諧與發展[C].新華出版社,2006 :285 .

④陳彧.碎片化與重構:微傳播語境中的中國傳統文化[J].當代傳播,2017,(4).

猜你喜歡
家訓嶺南語境
憶嶺南
創作與做夢:精神分析語境下的“植田調”解讀
張載家訓不只是橫渠四句
雨嶺南
傳統家訓里的廉政觀
主題語境八:語言學習(1)
三坊七巷 名人家風家訓館
不辭長作嶺南人
家訓伴我成長
跟蹤導練(三)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