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柱旁異位胸腺瘤1例

2022-01-21 08:38劉欣龍孫滕張昊
中華胸部外科電子雜志 2021年4期
關鍵詞:AB型瘤體包膜

劉欣龍 孫滕 張昊

胸腺瘤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上縱隔腫瘤,發生在前上縱隔以外部位的胸腺瘤稱為異位胸腺瘤,約占胸腺瘤的4%。我院收治的1例脊柱旁異位胸腺瘤罕見病例,患者因“間斷性右側腰背部疼痛1周”入院,結合CT和MRI,臨床診斷為后縱隔腫物(神經源性腫瘤?),手術完全切除腫物,術后病理示:胸腺瘤(AB型),現隨訪觀察半年,患者恢復可。因此對于后縱隔的占位性病變,由于影像表現和臨床癥狀的不典型,不僅要考慮神經源性腫瘤、心包囊腫、淋巴肉瘤等常見腫瘤疾病,異位胸腺瘤的也應該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避免漏診誤診。

病例資料

患者,男性,51歲,因“間斷性右側腰背部疼痛1周”入院,病程中不伴有咳嗽咳痰、胸悶、呼吸困難癥狀,發病以來未采取治療措施,現為求進一步治療來我院檢查。既往身體健康,無家族性遺傳病史,家族中無相似癥狀。體格檢查:生命體征正常,氣管居中,胸廓無明顯畸形.無明顯肋間隙增寬。右肩胛下角叩診呈實音,左肺呼吸音清晰,心臟及腹部未及異常體征。2020年6月胸部CT檢查(圖1)提示右肺下葉脊柱旁團塊狀異常強化影,最大截面約66 mm ×45 mm,邊界尚清晰,周邊示片絮狀高密度影;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雙期CT值約68/90 Hu,其內示多發斑片狀無強化壞死區,未示明顯支氣管走形,動脈期可見起自于胸主動脈的細小血管穿行于團塊內??v隔內未見明顯增大淋巴結影,右側少量胸腔積液。磁共振胸椎平掃(圖2)示T7~9脊柱右側旁團塊狀長T1稍長T2信號影,界清,增強后強化明顯,內部示斑片狀長T1長T2無強化區,病灶局部與T8~9右側椎間孔關系密切。CT肋骨三維:T9水平脊柱右旁可見團塊狀軟組織密度影,邊界清,密度欠均,鄰近椎體及肋骨骨質破壞征象。影像學診斷:肺隔離癥?神經源性腫瘤?臨床診斷:后縱隔腫物。

圖1 病變部位CT示右肺下葉脊柱旁團塊狀異常強化影,邊界尚清晰,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其內示多發斑片狀無強化壞死區

圖2 病變部位磁共振示T7~9脊柱右側旁團塊狀長T1稍長T2信號影,界清,增強后強化明顯,內部示斑片狀長T1長T2無強化區,病灶局部與T8~9右側椎間孔關系密切

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液傳播性疾病檢查示基本正常。術前檢查心肺功能良好,排除手術禁忌后,患者于2020年7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機器人輔助胸腔鏡下縱隔病損切除術,腋前線第5肋間做1 cm切口,置入鞘卡,作為觀察孔,腋中線第3及第6肋間各做一切口,置入鞘卡,連接機器人手臂,作為操作孔。右手安置電鉤,左手安置卡地亞抓鉗,術中見胸腔后縱隔有一處占位(圖3),腫瘤包膜滿布迂曲血管,大小約80 mm ×70 mm,瘤體基底寬大,呈山丘型,邊緣與胸壁延續呈鈍角,與胸壁脂肪界限欠清。

圖3 機器人鏡下腫瘤大體觀

嘗試在機器人下沿腫瘤包膜游離瘤體,瘤體與脊柱及肋骨關系密切,滲血較多止血困難,并且由于基底寬大搬動困難,難以暴露來自胸主動脈的營養血管,遂改開胸手術。將第5肋間觀察孔擴大做一小切口,逐層切口皮膚,皮下組織,分離肌肉,進入胸腔。沿包膜游離腫瘤,發現部分瘤體嵌于肋骨間,并呈膨脹性生長,局部可見肋骨骨皮質凹陷、肋骨變形。沿腫瘤邊緣進一步分離,結扎通向瘤體的營養血管,完整切除腫瘤組織,予以創面止血。由于腫瘤組織完整切除,包膜完整,腫瘤與肋骨、肌肉等周圍組織有一定界限,未見侵襲性生長,因此未進行腫瘤的擴大切除。術后病理示:胸腺瘤(AB型,圖4)。腫瘤大小3 cm×2.5 cm×1.2 cm。TNM分期為Ⅱ期。免疫組織化學結果(圖5,6)示:A型區域CD3+,CD5+,CK+,CK19+,CK56,p63+,TDT+;B型區域CK+,CK19+,CD1a+,CD99+,TDT+,EMA-。

圖4 腫瘤切除后病理(HE,×100),腫塊灰紅灰白結節樣腫物1枚,局部表面光滑,有包膜,切面灰白灰黃,質地細膩,病理結果示:胸腺瘤(AB型)

圖5 A型區域免疫組織化學結果(×200)示A型區域CD3+、CD5+、CK+、CK19+、CK56、p63+、TDT+

患者術后7 d手術恢復可,精神佳,復查胸部X線片,肺復張良好,予以辦理出院?,F已隨訪觀察半年,患者腰部疼痛好轉,病情恢復良好,無明顯不適。治療流程總結如圖7所示。

圖7 治療流程圖

圖6 B型區域免疫組織化學結果(×200)示B型區域CD1a+、CD99+、TDT+、CK、CK19、EMA-

討 論

胸腺瘤起源于胸腺上皮淋巴細胞及胸腺上皮細胞,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上縱隔腫瘤。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胸腺組織起源于第3或第4個咽囊,然后逐漸下降轉移到前縱隔上部。在下降過程中發生的任何錯誤都可能導致異位胸腺瘤的發生[1]。另一個假設是胸腺瘤來自干細胞[2],干細胞是一種多能細胞,可以分化成多種細胞。這一理論解釋了肺部和其他胸膜中遠處異位胸腺瘤的發生[3-4]。胸腺瘤90%位于前縱隔,前上縱隔占50%以上,4%異位[4-6]。根據文獻報道[6-7],異位胸腺瘤通常發生在頸部,其次是肺、胸膜、甲狀腺、心包和后縱隔,然而,除胸腺組織發育途徑以外的罕見部位,如胸椎[8]和心臟也有報道。

胸腺瘤引起的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常表現為對周圍鄰近組織的壓迫癥狀(如咳嗽、胸悶、吞咽困難等癥狀)及特殊癥狀(如合并重癥肌無力)。大約三分之一的胸腺瘤與重癥肌無力有關,但異位胸腺瘤很少與重癥肌無力有關[9]。胸腺瘤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相當一部分患者體檢時偶然發現。本例患者“間斷性右側腰背部疼痛1周”入院,臨床癥狀不典型,患者無上瞼下垂,復視,全身無力,咀嚼無力,吞咽困難,面肌無力等重癥肌無力表現,術前對患者行CT與MRI檢查,以明確病灶及與周圍組織結構的毗鄰,但是術前檢查未發現瘤體嵌于肋骨間,術中發現腫瘤基底寬大搬動困難,難以暴露來自胸主動脈的營養血管,遂改開手術。對于影像學表現腫瘤與周圍組織接觸密切的病灶,筆者認為進行CT三維重建明確解剖關系是必要的。

術前影像學檢查(增強CT)是診斷胸腺瘤的主要方法[10-11],可提供腫瘤的準確定位及其與毗鄰結構的關系,并可初步判斷腫瘤的性質。后縱隔是神經源性腫瘤發生的常見部位,當后縱隔發生在異位胸腺瘤時,臨床醫生容易誤診為神經源性腫瘤,因此對于靠近胸壁且體積巨大的腫瘤,術前可通過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獲取病理學診斷依據,并根據病理結果選擇最佳治療手段。對于胸腺瘤患者的治療首選手術,擴大胸腺切除術是金標準[12],無論良惡性都應完整切除腫瘤組織,后期輔助性化療需結合術后病理分期。胸部CT檢查是胸腺瘤的首選成像方法,它可以顯示位置、大小、形狀、密度和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有助于決定手術方式以及選擇手術切口。

WHO病理分型根據胸腺瘤上皮細胞形態將胸腺瘤分為A型、AB型、B型及C型。A型及AB型即髓質型及混合型惡性程度較低,患者預后良好,無復發危險,而B型屬于Ⅰ型惡性胸腺瘤,患者復發率及轉移率高,C型為Ⅱ型惡性胸腺瘤,患者惡性程度及病死率很高。A型與AB型胸腺瘤完全切除后預后良好,腫瘤局部復發率極低,可不進行術后輔助治療,若切除不完全,無法再行切除時,輔助治療有一定的效果。胸腺瘤Masaoka臨床分期Ⅰ期:包膜完整,無鏡下包膜浸潤;Ⅱ期:侵犯周圍胸膜或脂肪組織,或鏡下包膜浸潤;Ⅲ期:侵犯鄰近器官(心包、大血管、肺等);Ⅳa期:胸膜或心包播散;Ⅳb期:淋巴或血行遠處轉移。本例患者術后病理示胸腺瘤(AB型),Masaoka臨床分期為Ⅱ期?;颊弋愇恍叵倭鰫盒猿潭鹊?,復發的可能性小,術后未采取輔助治療。但是胸腺瘤的Masaoka臨床分期是針對發生在前上縱膈的胸腺瘤進行的,本例患者胸腺瘤異位,發生在后縱隔,后縱隔空間大,很難侵犯周圍組織,術中確實發現沿包膜游離腫瘤時,包膜受到侵犯,部分瘤體嵌于肋骨間,并呈膨脹性生長,局部可見肋骨骨皮質凹陷、肋骨變形。對于有潛在惡性的異位胸腺瘤,術后是否需要輔助治療,目前尚無指南推薦,臨床上也很難制定針對這類病人的術后輔助治療策略,因此有待將來進一步明確。

總之,對于胸腺瘤,術前增強CT對判斷腫瘤位置、大小、性質、血供等尤其重要,并因此來決定手術方式和切口選擇。但是對于異位胸腺瘤,由于發生率低,較為罕見,臨床表現及術前影像學表現不典型,尤其是位于后縱隔時,易與后縱隔常見腫瘤(如神經源性腫瘤)混淆,在臨床工作中應加以鑒別。對于靠近體表的腫塊可行CT引導下穿刺,盡可能明確診斷,有助于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

猜你喜歡
AB型瘤體包膜
乳房假體包膜攣縮發生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的研究進展▲
假包膜外切除術治療無功能型垂體腺瘤的療效
血液抽吸聯合射頻消融治療肝血管瘤患者療效研究*
垂體腺瘤假包膜的研究進展
視網膜大動脈瘤的多模態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CT與高頻超聲對不同瘤體直徑的腮腺混合瘤患者診斷價值分析
1型神經纖維瘤病切除術中出血量相關因素分析
動物血型有哪些
AB型離子晶體結構的幾何因素
我愛問編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