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疫精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再建構

2022-02-09 07:30
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抗疫共同體中華民族

王 璐

(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云南 昆明 650023)

于2019 年末2020 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世界各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全球感染新冠死亡人數超五百萬的現實情況下,我國取得了良好的疫情防控績效,不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并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畫,在國際社會上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和好評。我國在此次抗疫斗爭中很好地詮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偉大的抗疫精神。反過來,正是因為長期以來重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國家認同意識的培育才能使得可歌可泣的中國抗疫斗爭取得階段性勝利并將長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國家認同意識是新時代條件下中國抗疫斗爭取得最終勝利所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我們如何認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其與我國抗疫斗爭的關系,其又是如何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功能作用的?對日后的國家認同建構又有何啟示?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探究和思考的問題。本文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及其與中國抗疫斗爭的關系,結合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過程,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抗疫精神的實踐功能分析,以期深化國家認同研究,持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理論基礎及其文獻回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寫入黨章,直到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的“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民族理論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和習近平民族觀的鮮明體現。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是包含56 個民族的大家庭,是一個既具有政治共同體性質又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內涵的現代民族。我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歷史事實,也是現實寫照。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是憑空建構出來的,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 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的,“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遠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隊伍在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的過程中得以不斷壯大,并凝聚出了集全體中華兒女力量于一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團結工作的生命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思想基礎。

隨著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我國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也是我國當前民族工作中的重要議題。從歷史淵源上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我國民族交往和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在社會主義新時代,依據當前民族工作呈現出的新特點新情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提出的,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是對中華民族意識的積極深化。1902 年,梁啟超首次提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彼,日本人;我,中國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為中華民族之一員也?!彪S著抗日戰爭的爆發,中華民族共同體逐步形成,民族意識從自在轉向自覺,中華民族一體性的觀念得到廣泛認同。1988 年,費孝通先生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演講中指出,中華民族是在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中各民族不斷交往、接觸和融合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多元一體格局”的事實共同體,并延續這一思路形成了由其主編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書。其后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差序格局觀念深入人心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了當代,學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淵源、本質內涵、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探討等幾個方面。如秦玉瑩和郝亞明認為扎實做好民族工作、維護國家統一、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價值意蘊。[1]王鑒,胡紅杏指出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立足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與現實,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中國道路”。[2]潮龍起基于民族復興話語,通過梳理近年來中國政府的重要涉僑言論,運用民族學相關理論來探討中國政府如何構建華僑華人的中華民族認同,并將華僑華人整合到中華民族復興事業的偉大實踐中。[3]龍金菊,高鵬懷指出回歸“意識”的心理屬性,構建積極的民族心態秩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心理路徑。[4]劉吉昌,曾醒指出,情感認同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素,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結點。因此,要從現實層面出發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強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共鳴和情感認同,進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5]王仕民和陳文婷指出,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結構性效應,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系統闡發具有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時代指向,而在全社會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引導樹立正確的國家觀與民族觀,則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要求。[6]與此同時,詹小美,劉棁也強調指出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凸顯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危機解決中的作用,情感·目標·價值是應對重大突發事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進路。[7]

通過以上主要文獻的思想梳理與理論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目前學界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更多的是偏向和側重于理論層面,在實踐方面的探索相對缺乏,尤其是對中國抗疫精神塑造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掠,造成美國國內社會動蕩甚至社會撕裂等與我國內有效控制疫情事態,實現疫情防控與社會發展統籌的現狀形成了鮮明對比,體現出的是我國的制度優勢和制度自信,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之治的偉大實踐。進一步來看,我們緣何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舉全國力量共同抗疫戰疫,堅持“全國一盤棋”,在生死面前又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逆行者堅持奮戰在抗疫一線,我們到底是如何創造出中國速度和中國奇跡的?這背后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對偉大祖國的高度認同和情感歸依,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們取得抗疫斗爭偉大勝利的最根本動力和最深層次的原因,是民族感情作用于國家治理并取得治理效能的生動展現。正如法國著名學者迪韋爾熱所說的“民族感情有同社會主義的發展交叉和融合到一起的趨勢,這種融合便是一種超決定,它使社會主義朝著一定的方向發展”。因此,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過程同時也是喚醒民族意識和再造國家認同意識的過程,書寫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新篇章,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文化自信、文化生命力與吸納力,是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最好時機。值得一提的是,關于我國抗疫斗爭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抗疫精神之間關系的研究沒有引起有關學者的熱議和深入研究。正是基于此,本文希冀通過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集中展現其中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并提出新時代我們要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持續推進國家認同建構工作。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抗疫精神形成的實踐功能分析

(一)增強大局意識,奠定穩健的社會心理基礎

于2020 年初在湖北武漢集中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關乎全國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就這一突發事件應對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深刻闡釋了社會危機治理創新的模式和要義以及在危機應對中所展現出來的巨大的凝聚人心和社會動員作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情感共同體,更是一個休戚與共、命運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自疫情爆發伊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級秉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要求,堅持“武漢勝湖北勝、湖北勝全國勝”的理念,統一部署,堅持全國一盤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絕不放棄任何一個民眾,有效增強了大家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的大局意識,凝聚了最廣泛人民群眾的力量,從黨中央、國家、各級政府、基層黨委以及社區和村委會共同組成了一條抗疫戰疫的路線,團結一致,最終創造出了抗疫戰疫的中國速度和中國奇跡。不僅有效控制住了疫情蔓延態勢,而且迅速組織和動員全體社會力量,有序推進復工復產,消除社會恐慌,穩定社會秩序與社會安全,積極推動實現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的高質量發展。這背后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共同體意識和“抗擊疫情、人人有責”的大局意識在有效發揮作用,能夠充分喚醒各族人民群眾的民族感情,從而凝聚人心、動員群眾共同抗疫戰疫,同時奠定了穩健的社會心理基礎,有序引導抗疫戰疫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并且利于后期的恢復重建工作,對國家充滿了足夠的信心和耐心?!白鳛?6 個民族和諧共生的情感紐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發體現了精神意義的價值指向和以文化為載體連接而成的命運與共?!盵8]從個人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各項工作上升到了整個國家和社會共同抗疫戰疫的全面動員和全方位行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極大程度地喚醒了民族感情,凝聚了人心力量,充分發揮了情感紐帶的作用,為國家統一部署和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了奠定了穩健的社會心理基礎,為抗擊疫情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動力。

(二)促成治理合力,保障系統的疫情防控績效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重大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對其合理應對與有效處置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方位支持與保障。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為我們形成治理合力、保障系統的疫情防控績效提供了可能,為團結各方力量搭建了橋梁。疫情爆發初期,武漢情勢緊急,疫情防控壓力巨大,醫療資源緊張,黨中央第一時間統一部署協調,迅速建立對口支援機制,前后派出三百多支醫療隊伍、四萬多名醫護人員全力支持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同時最大程度保障口罩等醫療物資生產,不少明星等公眾人物積極投入口罩生產工作,大批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從國外采購口罩等運回國內并號召捐款捐物,大批志愿者不顧個人安危,逆行拼搏在第一線,火神山、雷神山和武漢方艙醫院的火速建立使用等,合力應對,打響了疫情防控的總體戰和狙擊戰。與此同時,高校等科研院所積極主動發揮作用,加緊研發疫苗,還有大批具有擔當精神的企業大力開展線上復學復工軟件的開發應用和全國“健康碼”的小程序的開發,匯聚小我力量共同成就大我,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共同體意識,弘揚了偉大的中國抗疫精神,凝聚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力量,促成了治理合力,進而保障了系統的疫情防控績效。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后,我國不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并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恢復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世界抗疫戰疫樹立了中國典范,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這背后是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支撐,是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發揮巨大作用的深切體現,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直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得以不斷豐富升華并持續發揮作用,為日后重大突發事件的有效應對與系統治理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強化國家認同,培育偉大的中國抗疫精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與情感歸依,是共有的精神文化,是增強國家認同的思想基礎,中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一脈相承。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建設需要創立普遍的民族認同。新時代我國國家建構的核心議題就是如何在多民族的文化差異下形成一個超越族際差異的共同體認同,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為增強國家認同,形成中華民族文化合力,促進民族團結和民族共生提供了思想基礎和充足動力。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全體中華兒女心系一處,團結一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了優異的疫情防控績效,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決心、信心與勃勃生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持續培育出了偉大的中國抗疫精神,書寫了中國人民抗疫戰疫的史詩。截至北京時間2020 年3 月27 日,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影響到全球200 個國家和地區,完全發展成為了一種全球大流行傳染病,波及范圍廣,破壞程度大。在全球累計確診高達4.1億人次的現實背景下,我國累計確診150405 人,累計治愈131502 人,全國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人數超12.1 億,與此同時積極履行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承諾,推動解決全球疫苗分配不均的問題,截至目前已經向80 多個國家捐贈、50 多個國家出口新冠疫苗3.5 億余劑,向國際社會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風范和責任擔當,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成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迎難而上、團結奮斗和頑強拼搏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映射,也是對中華民族和偉大祖國的高度認同的集中體現,更是中國抗疫精神的生動展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我們抗疫戰疫、強化國家認同提供了情感紐帶、內生動力與現實橋梁。我們要繼續發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推動新時代國家認同建構工作高質量發展。

三、弘揚抗疫精神: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啟示

疫情之下最寶貴的是信心,最重要的是團結,最迫切的是行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凝聚了力量、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根本保證,充分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文化自信,為日后我國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取得了優異的疫情防控成績,“動態清零”政策為世界樹立了榜樣,但是同時也應該注意到我們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啟示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我們必須更加注重持續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思想政治基礎,團結各民族力量,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奮力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此同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奉行多邊主義外交,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傮w看來,結合國內國際,抗疫精神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的實踐功能為我們日后推動國家治理工作帶來了以下幾點啟示與展望:

(一)發展偉大的抗疫精神,持續推進國家認同建構

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是關乎我國“十四五”戰略規劃的重要舉措,在此過程中必然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性與動蕩性。正如亨廷頓認為的“各個國家政府步入世界舞臺并開始奔向現代化的努力,無疑會對原有的政治行政體制產生諸多‘破壞性影響’,如對傳統權威的忠誠受到破壞、民眾的需求迅速啟動、社會參與呈現膨脹趨勢、社會穩定受到挑戰、社會結構開始分化、腐敗開始侵蝕政府的合法性等等?!盵9]而盧西恩·W·派伊等人則將亨廷頓指出的這些挑戰概括為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六個方面的危機,即認同危機、合法性危機、貫徹危機、參與危機、整合危機以及分配危機。這些挑戰與危機同時也對一個國家和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與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而推進國家認同建構工作高質量發展則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政治前提。多民族統一國家是我國的現實國情和永恒追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認同意識的思想基礎,弘揚抗疫精神,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則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道路的主線,是國家統一強盛的根基、民族團結和睦的本源、民族精神凝聚的動力源?!皬膰医嫷囊曇皝砜?,在‘一國多族’的現實條件下,要建構一個現代國家,必須優先解決各民族的團結和統一問題,只有國內各個民族實現了一體化,現代國家建構才是可預期的?!盵10]現代國家建構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形成強有力的國家認同,需要強有力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來實現一國多民族的一體化。而要實現國內56 個民族一體化的本體即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我國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功能目標與實踐指引,是當前我國民族工作的主基調與主旋律,為推進國家認同建構工作提供了依托保障與思想指引。日后,我們要繼續堅持并不斷加強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戰略思想為指引,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與發展,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自豪和成就感,以弘揚中國抗疫精神持續推進國家認同建構工作。

(二)培育邊疆抗疫精神文化,推動邊疆治理現代化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為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更好地推動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必須將邊疆治理現代化全面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體系當中。邊疆集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于一體,總體發展進程緩慢落后,而且面臨復雜的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加之地緣政治情勢復雜各異,實現治理現代化道阻且長,更加迫切需要邊疆抗疫精神文化。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治國必治邊”的重要戰略思想,又在“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和“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建設下凸顯了邊疆地區的重要性,邊疆地區從傳統的邊緣落后地帶一躍成為密切聯系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梁和具有輻射功能的活躍地帶,邊疆治理的戰略性地位日益攀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必須“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盵11]在邊疆治理重要性日益凸顯的新發展階段,作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交流交往的開放門戶,邊疆民族地區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加強同周邊國家文化交流工作,促進民心相通,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加快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建設步伐。這是從國家層面上對邊疆建設與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時也是加快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機遇,當然更是一種挑戰。我們如何牢牢把握這一發展機遇,又如何有效應對這一挑戰,弘揚抗疫精神文化成了破解這一核心議題的關鍵所在,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和文化合力作用。通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喚醒民族意識,凝聚全體中華兒女的力量,從根本上促進集體行動的產生,能在現實層面上最大程度地維護社會安定和國家安全,抗疫精神文化的有效培育能夠不斷增強大家庭成員的身份認同和相互信任,提升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共建美好家園的多維愿景,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日后,我們要結合邊疆發展實際,立足本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持續培育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和邊疆抗疫精神文化,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和現代化進程的穩步前行。

(三)推廣抗疫精神世界化,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并存,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轉,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抬頭,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更加劇了這一變局的變化,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在此背景下,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如何推動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核心議題。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則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基于對世界發展大勢準確把握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為完善全球治理所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集中展現了中國領導人的胸懷與擔當。2012 年11 月,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017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又進一步強調“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018 年4 月10 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 年年會開幕式,在主旨演講中指出:“從順應歷史潮流、增進人類福祉出發,我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并同有關各方多次深入交換意見。我高興地看到,這一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歡迎和認同,并被寫進了聯合國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12]人類社會是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席卷肆掠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和好評?!白鳛橐环N新型的國際秩序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凝結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華優秀傳統‘和’文化,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國際戰略思想的理論精華,”[13]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一個理性可行的行動方案?;谥袊箵粜鹿诜窝滓咔槎窢幹兴宫F出來的民族精神,全體中華兒女會更加團結一致,向世界推廣中國抗疫精神,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以實際行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中國智慧,貢獻中國力量,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不斷增強中華文明的包容力與吸納力。

四、結語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創造偉大精神的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建黨百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這是全黨全國各民族團結一致共同奮斗努力的結果,凝聚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力量。歷史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與繁榮各民族,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抗擊“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彰顯了中華民族的與時俱進和自信自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情感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v觀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全過程,抗疫精神為我們凝聚了各民族力量,保障了系統的疫情防控績效,實現了經濟社會與疫情防控的統籌發展,為“十四五”規劃全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奠定了扎實的思想政治基礎,同時也為我們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國家認同建構工作高質量發展帶來了重要啟示。當前我們正處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重要歷史時刻,我們必須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埋頭苦干,不斷豐富抗疫精神的理論內涵與現實映射,發展中華文化,持續培育偉大的中國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開啟中華民族新的百年征程,守正創新,胸懷天下,發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人類情懷”精神,同世界各族人民共謀發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猜你喜歡
抗疫共同體中華民族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畫”說抗疫
愛的共同體
抗疫之歌
團結抗疫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