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創新文化定力理念的地學研究生能力培養

2022-02-13 01:45胡海平葉長盛劉金花
中國地質教育 2022年4期
關鍵詞:定力研究生學術

胡海平,葉長盛,劉金花,鄧 軻

東華理工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正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但是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國外的技術封鎖變本加厲。自主自強,加快創新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而新時代的國家戰略和目標離不開高等教育的支持,從而要求高等教育具備領跑新時代的能力,尤其在高層次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方面。2020年,習近平就研究生教育工作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征程,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1]。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著力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支撐。同時,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也強調要培養具有研究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

當今,“雙一流”建設能夠更好地滿足高等教育強國戰略。東華理工大學地質學科是傳統優勢學科,其中勘查技術與工程、地球化學等8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專業。但是,在國家“新技術、新經濟、新產業”和“雙創”發展過程中,研究生群體暴露出原創能力弱、功利追求強、社會適應度弱、務實求效弱等問題。研究生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已成為研究生培養的熱點課題。美國科學院提到研究生應該掌握智力、溝通能力、人格魅力、工作習慣和實踐操作能力五項能力[2]。薛惠鋒認為研究生應具備持續的辨識能力、有效的實干能力、過硬的研究能力、高尚的修養能力、超人的團結能力、卓越的領導能力等六種能力[3]。理工科研究生應該以科學精神為主導,培養自強不息的科學精神和學術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4]。部分專家學者則較認同研究生必須具備“信息搜集能力、學術研究能力、書寫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獨立創新能力”[5-7]。

2017年,從加快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的動力轉換角度,高文兵提出“創新文化定力”理念,該理念符合我國偉大復興的發展戰略[8]。因此,本文將結合創新文化定力理念,深入探索新時代地學研究生能力培養的思路與實施途徑,對提高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創新文化定力的理論基礎

創新文化是指基于發明創造以創新為宗旨的觀念文化及其制度文化。創新文化定力是指創新宗旨貫穿創新全過程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在成熟的創新文化情景下,能夠帶來更高的創新績效。高文兵用牛頓力學中力的三要素對創新文化定力進行詮釋:“方向”就是科學精神,“大小”就是開放包容,“作用點”就是以人為本[8]。

本文中,基于創新文化定力的地學研究生培養“方向”,是指在創新過程中的價值觀,即樹立正確的科研觀??茖W精神包括務實精神、鉆研精神和學術道德等,是指引多維能力培養的方向(指針)。(1)務實精神是地學研究的根本。地球科學的規律、特征是客觀存在的,要取得更加真實、可靠的實驗數據,嚴謹求真的科學精神必不可少。如樣品采集應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執行,圖件制作必須做到最大程度的精確。同時,應尊重客觀事實,不能人為地篡改、挑選數據,做到實事求是。(2)鉆研精神是研究工作的基礎。地學研究生應該具備最基本的鉆研精神,科研中感覺枯燥、遇到瓶頸時,能夠屏蔽外界干擾,靜心鉆研,踏實地去解決問題。(3)學術道德是科研工作者的底線。從民族大義上,科學沒有國界,但是學者卻有他自己的國家,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應該是每一個科研人員的義務。從個人學術上講,每一個科研工作者應該守住學術道德底線。

在引導地學研究生樹立正確的科研觀后,盡可能釋放其創新潛力,使創新文化定力的“大小”發揮到極致?!按笮 笔情_放包容,強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包容,決定多維能力的高度(強度)。首先,加強專業學習,多思考科學問題,多做學術交流。每個研究生看待問題、思考問題方式和角度不一樣,學術沙龍、頭腦風暴有利于促進新想法誕生。其次,用不同方式鼓勵和支持創新思想,讓新想法有實現的可能性。許多科學理論也是從“不科學”的質疑聲中,一步一步得到驗證的。因此,創新文化定力“大小”在多維能力培養過程中指的是,給予學生的包容程度及其自由發揮的空間,其決定著創新潛力的大小。

創新文化定力的“作用點”是以研究生為中心,圍繞著研究生建設的多維能力培養平臺(支點)。培養其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強調自適應學習,盡可能釋放學生多維能力的潛能。職業精神要求地學研究生具備工匠精神;社會責任感促進研究生主動地、目的明確地學習專業知識、研究方法和思路,提升多維能力。另外,將學術思想融入社會應用并將成果轉化為實用技術,在更加廣闊的平臺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地學研究生的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地學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導師隊伍和質量得到相應的提升。東華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2018年共招收研究生58名,均按時完成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任務。根據對地球科學學院碩士生導師、研究生和用人單位進行調研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態度不積極,功利心較強

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偏低,加劇了地學科研低潮,基礎學科就業選擇較少,導致地學研究生專業態度不積極。地學本科生就業壓力增大,專業對口的就業人數較少,導致相當一部分本科生考研僅僅以取得學位為最終目的,以期畢業后能夠更加順利地進入編制單位,或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獲得優勢。學歷是評判工作的一個依據,但絕不是唯一標準。地學研究生應該扎扎實實完成各項學術任務,杜絕三“F”(浮躁、浮夸、膚淺)學風[9]。

2.缺乏吃苦耐勞精神

地學研究的野外工作繁重、艱苦,實驗過程煩瑣、乏味,產出周期相對較長。在研究生和導師雙選過程中發現,一部分研究生不愿意從事出野外、做實驗等“累活”。相對更愿意待在學校操作軟件來完成相關研究和畢業論文。在實驗過程中,存在著求快的心理,想盡快完成枯燥的實驗任務。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學生離體力勞動越來越遠,導致研究生不能適應、不想適應地學工作中的“累活”。

3.跨專業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

研究生整體專業水平亟待提高,跨專業學生基礎能力較差。在入門較易的理科專業,跨專業學生在地學專業普遍存在,專業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盡管在考研時進行過深入的專業知識學習,但只是對考試相關1~2門課程內容較為熟悉,缺乏系統的專業訓練,而本專業學生所學習過的專業課程至少在20門以上。且研究生集中學習階段和畢業論文階段的內容不連貫,使得所學專業課程知識與之后選題不相符[10]。

4.原創能力弱

地學研究生在開展科學研究時,易參照類似研究的碩博士論文,因為學位論文中相關的綜述、方法撰寫得較為詳細。但是,大部分地學研究生只是簡單參考,把相關研究方法搬到自己的研究中,簡單地換個地方做類似的工作而已。在科研中不求甚解,被動學習,缺乏深入思考,簡單照搬進行研究,不能夠靈活地應用,難以創新。

5.社會適應度弱、務實求效弱

地學研究屬于基礎研究,當今社會快速發展,對地學資源的需求下降,難免存在與社會脫節的情況。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地學研究生培養應該更加注重與生產相結合,開發地球資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如旅游地學方向。

三、地學研究生應具備的能力

2021年,通過對導師、研究生和用人單位等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筆者厘清了多維能力的具體要求。從57份有效的調查問卷結果可以看出,調查對象對溝通表達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辨識能力比較重視,而選擇組織能力、人格魅力、領導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比例均小于50%(圖1)。

圖1 研究生多維能力調查結果

團隊協作能力及溝通表達能力:二者關聯密切,在與其他單位、學者等進行合作研究中,有效的溝通是合作的基礎,合作過程中又能促進表達能力的提升。在野外工作當中,與當地居民、管理人員順利溝通,才能保證野外工作的進行。同時,無論合作研究和野外工作,都需要多位成員協作完成,找準定位進行團隊協作,提高團隊運行效率,才能保證研究工作高質量完成。

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創新一般是在充分研究前人成果后,進一步研究提出的。獨立的研究能力要求地學研究生在綜述國內外研究進展之后,提出科學問題,構建自己的研究思路,鉆研、思考研究方法并實踐,從而總結出新結論,使地學研究不斷開拓進取。

信息收集能力和辨識能力:當今大數據時代,信息收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辨識能力則能夠從巨量的信息分辨并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巖石圈、土壤圈、大氣圈、水文圈和人類圈構成的復雜地球系統是地球科學研究的載體,地學研究需要對其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研究內容、研究方法、數據進行收集分析。

組織能力、領導能力、人格魅力是對地學研究生提出的更高一層的要求,即如何去帶領一支團隊。在研究生階段對組織能力的要求較低,更多的是配合團隊成員開展工作。應用能力相對容易掌握,但也是地學研究生容易忽略的能力。

掌握多維能力,才能夠去實踐想法并創新,決定了創新文化定力的“大小”,也決定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四、地學研究生培養改革的探索

通過問卷調查厘清現代地學研究生應具備的能力后,我校利用“課程學習、學術講座、技術訓練、科學研究、學術實踐、學位論文”六級培養平臺,基于創新文化定力的多維能力培養明確不同培養平臺對應的培養能力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不斷修正、調整培養平臺,促進研究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1.課程學習

在我校2020版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研究生課程名稱、教學大綱均按教育部課程體系重新編寫,完善了課程設置,規范了課程內容。并根據研究方向細化了課程設置,如地理學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三個方向分別開設了3門專業選修課。另開設了6門不分方向的專業選修課,研究生根據自身興趣及未來職業意向,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課程進行自適應學習,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課程匯報、課程論文等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激發研究生創新思維,提升其多維能力,激發創新潛力(大?。?。因此,在集中學習階段做到以研究生為中心(支點),盡可能地培養其知識的廣度(大?。?,并融入課程思政引導樹立正確的科研觀(方向)。

另一方面,地球科學學院加強教學管理,通過期中教學質量檢查,對研究生授課的教材、教案或講稿、課件、考勤記錄等進行把關,強化教書育人意識,掌握研究生的培養情況。

2.學術講座

學術講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和研究能力。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做學術報告,而參加學術講座是研究生必修的1個學分,并要求研究生必須參加10場以上。學術講座內容多樣,有專業相關的,也有其他領域的。研究生能夠學習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認同感,又能夠加強思政學習,形成崇尚科學的科研觀,堅持創新文化定力的正確“方向”。另外,設有專門經費鼓勵研究生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通過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講座,研究生與本專業相關學者進行廣泛交流,開闊研究視野,拓寬研究思路,培養創新潛力(大?。?。

3.技術訓練

技術訓練有野外工作的工具訓練,如地質羅盤、GPS等操作使用方法,還包括在地學室內研究中使用實驗儀器、運用實驗方法進行測試,獲得樣品的各種理化數據。求實是實驗數據質量的保證,鉆研儀器使用、實驗方法是開展研究的基礎。而在生產單位開展生產訓練,進行室內工作的各種模型、作圖軟件學習,需要務實精神去追求更高質量、更高精度、更加細致的設計,更需要工匠精神去踏實地琢磨、雕刻,踐行嚴謹、務實地學研究生的創新文化定力“方向”。因此,技術訓練以學科建設平臺等為載體,加強研究生專業實踐與應用基礎研究能力的培養,是創新文化的基礎。

4.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是研究生培養最重要的環節。研究生積極參與導師課題,導師與研究生充分討論,支持、鼓勵研究生的想法,充分給予自由創造的學術研究空間。研究生通過主動閱讀大量文獻,了解研究的方法、思路;制定野外工作計劃,完成野外采樣;進行室內測試,綜合分析數據、結果,總結研究成果。在整個科學研究過程中,鍛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多學習、勤思考、廣交流培養創新能力。以生為本的選題討論(支點),文獻閱讀、實踐并不斷鉆研的科學精神(方向),從而提升創新能力(大?。?,可見科學研究是培養創新文化的關鍵。

5.學術實踐

我校學術形式多樣,包括文獻綜述、文獻翻譯、學術論文、學術報告,分階段、分層次培養學生的學術論文寫作能力。文獻綜述、文獻翻譯要求研究生掌握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進展、研究方法,夯實基礎知識。發表學術論文和學術報告則是自身研究成果的展示,需堅守創新文化定力中的學術道德和原創精神(方向)。設立的研究生培養專項基金、創新基金,讓研究生有真正獨立開展研究的機會。在不同形式的學術實踐中,自行探索,激發創新潛能(大?。?,做到以研究生為創新文化的“中心”(支點)。通過系列學術實踐,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6.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對整個研究生階段的工作總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論文,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最重要的標準。學位論文需要結合各種數據、資料,并系統性對研究內容、實驗數據做綜合分析,培養邏輯思維,提升研究能力。而將整個研究合理地落實到數萬字的文本上,能夠有效提升表達能力。其中,學術道德在論文撰寫時顯得尤為重要,務必使研究生堅持正確科研觀,通過導師、校內專家及外審專家的畢業論文評審機制,杜絕學術不端行為,時刻牢記“務實”的科研觀(方向)。

五、結語

創新可以是驚天動地的變化,也可以是一個小步驟的改變,一個小想法的進步。不斷積累的量變,終會引起質變,使地學研究上一個新臺階。因此,將創新文化定力理念運用到地學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創新文化一旦被確立,它對研究生創新行為的影響將呈指數倍增,為新時代的地學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歡
定力研究生學術
學術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基建的“定力”與“發力”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紙媒轉型要保持戰略定力
行政行為公定力研究之學術梳理
增強政治定力 擔當發展使命
論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
幸福院里出了個研究生
創新需要學術爭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