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館校合作”協同育人教學實踐探究
——以“地質學基礎”課程為例

2022-02-13 01:45姜雨婷安福元鄂崇毅孫永娟陳宗顏程夏麗徐一帆
中國地質教育 2022年4期
關鍵詞:館校合作館校協同

姜雨婷,安福元,鄂崇毅,孫永娟,陳宗顏,程夏麗,徐一帆

青海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近年來,隨著本科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傳統教學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尤其隨著專業課程走出校園的呼聲漸高,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印發,學生走出課堂逐漸被重視,實踐學習成為趨勢。然而疫情的突然暴發,制約著學生遠距離跨省的研學旅行。為保證學生的健康安全和實踐課堂質量,省內各類博物館成為首選之地。博物館作為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社會公共資源,在繼承、保存和傳播文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科普育人方面也表現出了強大的功能。中國第一座大學附屬博物館建立于清末,它為大學的專業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1]。目前很多大學都有附屬博物館,但其數量和質量都遠不能滿足學校眾多學科教學需要,還需要借助社會公共博物館開展多樣化的教學。

本研究嘗試依托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探索高校地質學專業課程走進特色博物館,探究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并將翻轉課堂、學術沙龍、課程思政等內容融入教學過程,借助博物館豐富且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巖石標本、微縮地貌、數字地球、3D仿真地質旅行體驗倉、高清LED地質演示以及地質文物等資源,進行直觀感受和交互體驗教學,避開枯燥晦澀的專業知識講解,打造真聽真看真感受的地質學協同育人課堂,培養致力于大美青海、壯美高原建設的實踐性專業人才,用實際行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高原生態文明“國之大者”的要求。

一、“地質學基礎”課程的內容和特點

“地質學基礎”是高等院校地質地理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地球的物質組成、構造運動、發展歷史和演化規律,以及地質學的研究對人類生存發展的貢獻[2]。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基本情況逐漸建立起地質地理思維并培養基本的認知地球各圈層的能力[3],為后續其他地質地理類專業必修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暗刭|學基礎”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知識點繁多、聯系廣闊,參觀、考察等真實感官有利于學生加工內化知識,增強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擺脫對厚重的課本的死記硬背,符合課程實踐性、認知性很輕的特點。

1.課程內容

“地質學基礎”課程共六章內容,第一章緒論從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目的以及地質學發展簡史等幫助學生從宏觀層次了解地質學概況;第二章則介紹了地球內外的基本概況;第三章主講巖漿的侵入和噴出作用與火成巖、沉積巖的形成及其類型,變質作用與變質巖等;第四章在板塊運動、大地構造的基礎上介紹了構造運動的特征、巖層產狀和變形、褶皺與斷裂構造等內容;第五章介紹了地殼歷史的研究方法、古地理、古生物和板塊構造的演化歷史;第六章闡述了地質學在發掘資源、工程建設方面的應用[2],全書知識牽扯到地球巖石圈的方方面面,復雜抽象。館內的地質標本和自然資源類藏品,可以將抽象的內容簡單化,并結合翻轉課堂、專題學術沙龍等教學實踐,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大地構造和青藏高原隆升等抽象地質過程的理解,減輕學生的認知困難,減少產生厭學情緒。

2.課程特點

“地質學基礎”兼具基礎性、綜合性。課程系統介紹了地球圈層結構、巖石礦物、構造演化等地質專業知識,基礎性強,教學內容涉及面廣,需要很強的專業認知過程才能領會。此外,地質學以行星地球為研究對象,決定了該課程來源于實踐并服務于生產生活的特性,進而決定了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緊密結合,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潛能[4-6]。同時,地質學也是一門理論與實際聯系緊密的課程,能夠直接為青藏高原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乃至美麗中國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專業保障[7],因此,館校合作協同育人課程可以利用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的展品及場館環境,通過實物的真實質感,給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8],加速學生地質地理知識的建構過程,培養大批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動手操作能力強的專業人才。

二、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概況

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位于西寧市,是國內首家以自然資源為主題建設的省級博物館,包括地球科學廳、自然資源廳、人與自然廳、礦物晶體廳和風雨歷程廳共計五個展廳,圍繞“起源、溯源、資源、本源”的基本理念,動態模擬與靜態場景模型相結合,打造了“科普萬物之始、探究高原奧秘、展示資源魅力、守護生態和諧”現代化展館,囊括了青海省自然資源及最新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準確而深刻地詮釋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9-11]。博物館的展廳內容不僅與“地質學基礎”完美銜接,而且還在高原生態、高原生物、壯美青藏、課程思政方面進行了擴展外延,是地質學課程協同育人的理想場所。

展廳體現的地球科學知識極具專業性、趣味性、藝術性和可視性,較完美契合了“地質學基礎”課程內容及其特點,將其打造成該課程“館校合作”協同育人教學實踐基地,可以充分利用豐富館藏資源,發揮培育專業人才的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化館藏為課堂,以現象解理論,可增加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開闊學生眼界、培養學生識別能力和動手能力,是提高學生地質地理綜合素質的理想和有效場所。

三、協同育人模式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要大力推進協同創新,探索建立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行業)協同、校地(區域)協同、國際合作協同等開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12]。而協同育人模式是指多個辦學主體通力合作、共享資源,培養能適應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13]。

傳統館校協同育人多以博物館為第二課堂,學生依然在傳統課堂學習理論知識,博物館僅充當參觀和鞏固知識的角色。而本次協同育人研究利用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館藏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等青藏高原特色的自然資源優勢、齊全的數字化動態展示和靜態實物模型模擬設施,將博物館直接作為“地質學基礎”部分課程內容的教學基地,同時整合青海師范大學地質地理高層次教師資源,探索和推進“地質學基礎”的協同教學,探索館校協同育人模式的新形式,以期實現教學成效1+1>2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性。

“館校合作”協同育人有利于落實“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主要目的是改善過往教學形式單調,培養模式固化的現狀。有效結合校外博物館資源的協同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先進和更廣闊的學習環境與空間,在培養的各個環節中利用現代化設施有效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并被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四、“館校合作”協同育人實踐

1.建立有效的協同育人基地

隨著通才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課時不斷壓縮,學生學習時間緊任務重,須在短時間內迅速學習并掌握大量知識,考驗學生素質的同時,也對教師和教學環境提出了極大的要求,協同育人理念下館校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應運而生。2021年9月青海省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與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正式達成協議,雙方共建“產學研實習基地”,將協同育人的實踐課堂進一步延伸,形成上學期場館課堂協同育人,下學期全時入館實習的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在具體的協同育人實踐中,嘗試以博物館的展廳內容為平臺,結合“地質學基礎”課程內容,探索建立了青藏高原第一個館校合作的“地質學基礎”協同育人教學實踐基地。

2.制定館校聯合的教學計劃

“地質學基礎”館校合作教學是協同育人模式的新嘗試,合理且詳細的教學計劃是必要的。經過“地質學基礎”任課教師團隊、館校雙方教育宣講部門負責人參與的“‘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計劃專題研討會”,教研組確定了詳細的學校教學與博物館交替進行教學的教學計劃(表1)。由于館校教學場地切換存在交通安全問題,所以經過館校雙方人員商定,決定將博物館課程上課時間固定設置在周五下午,學校利用校車接送師生,保證師生的出行安全。

表1 “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計劃

3.推進青藏特色的協同育人教育課程

青藏高原四五千萬年以來持續的隆升,是地質歷史中一抹獨特的色彩,講授青藏高原的碰撞隆升、海陸變遷、造山成礦和環境演化等過程就可以涵蓋“地質學基礎”課程中的各章節內容,并且使課程內容具有強烈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而博物館所展示的內容可將高原隆升及環境演變過程與課程內容很好地有機統一。通過對的巖石結構構造素描、手繪標本和顯微鏡薄片制作等實踐教學活動,以及地質構造虛擬現實演示,可加強學生的實驗實踐能力;通過五至六場專題學術沙龍活動,加強學生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館校合作的協同育人課程可讓學生開啟一趟大美青藏的神奇旅程,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教學質量。

五、館校合作協同育人教學方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歷了一個學期的館校合作協同育人的實踐探索,學期末我們采用和往年傳統教學方式的同專業相同的測試卷對2021級學生進行測試,發現本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遠遠高于往屆,可以證明館校合作中的體驗式教學、翻轉課堂、學術沙龍以及貫穿始終的課程思政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地質學相關專業知識掌握,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了學生熱愛高原、守護家園的感情。

1.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或沉浸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親身觀察感受地質學所涵蓋的各類地質構造現象,如:利用顯微鏡親自鑒定巖石礦物標本的結構構造;穿越式體驗地球在不同地質時代的地質過程及生物環境演化過程;直觀地學習了構造活動、巖石礦物、地球演化等主要章節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例如,第五章地球演化的內容,博物館內有以高原特有代表不同地質時代的典型巖石標本和動植物化石標本為兩個平行的學習載體并輔以沉浸式視頻再現高原海陸碰撞隆升的歷史,讓學生對于地球,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的板塊運動、碰撞造山、海陸變遷、環境演變和生物演化知識有直觀的學習和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達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同時,通過東昆侖找礦精神、三江源保護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影像資料和文物實物的內涵及外延學習,讓學生掌握地質學專業知識如何在青藏高原自然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和重大工程建設中得到應用,通過這種專題教育和課堂思政,使得地質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和以知識報國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位學生心中。

2.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的特點之一是學生角色的轉變[14],學生不再是課堂單純的接受者,已然變成課堂知識的積極傳播者。翻轉課堂摒棄了傳統教師、教材、PPT為主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由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共同探索研究,教師負責指導協助,共同建構知識。本次協同教育實踐中,學習小組由5~6人構成,根據講課內容分成不同的專題小組,如在巖石礦物章節中分為火成巖專題小組、沉積巖專題小組、變質巖專題小組等。學習小組根據課前預習相關章節內容,在館內專家對標本講解后,專題小組對相似巖石標本進行礦物、結構和構造等內容的研究和討論,派代表在規定時間內匯報講解。翻轉課堂旨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獲取知識,并扮演教師角色進行講解。有效鍛煉學生表達方式的同時,更能及時發現學生學習的誤區、知識掌握的薄弱點,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成就感。

3.學術沙龍

學術沙龍是集眾多專家、學者和教師共同探討,分享科學知識、研究體會[15],其組織形式較為靈活、寬泛,故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學校工作中。在此次館校合作協同育人的實踐過程中組織了多場學術沙龍,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地質學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地質地理研究前沿,探索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當今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區別于以往專家學術討論,本次實踐中的沙龍活動更傾向于導師制學術沙龍 ,第一期由導師提供沙龍主題、確定匯報和研討時間、組織匯報順序為學生提供參考案例。后面幾期沙龍均由學生自行組織,每次小組進行匯報分享,教師、專家進行點評和分享。沙龍討論階段,大家提問、討論,交流心得,最終收獲知識和成長。本學期館校合作實踐探索共進行了3次沙龍會議,整體效果良好。如“礦山生態如何修復”主題沙龍討論會中,部分學生以“青海省海南州興??h賽什塘銅礦”為例進行匯報,引發學生對習近平總書記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先進思想的激烈討論,學術沙龍取得良好效果。諸如此類的沙龍活動不僅讓學生深刻地領會到青藏高原的形成對我們國家的生態安全、國土安全和資源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加深知識記憶理解的同時可以鍛煉學生整理資料、活動組織、邏輯表達、理論實踐結合等能力,讓學生熱愛青藏高原的同時,產生建設大美高原的激情。

4.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是指在多學科課堂教學中融入主流政治思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館校合作協同育人的實踐過程中,利用博物館內眾多地質勘查研究實物文物、歷史資料,結合高原“三高一缺”的地理特征,為學生講解高原地質人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地質精神。在實踐中,先引導學生觀賞建國初期的地質會戰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高原地質人使用過的調查勘探工具,并觀看高原地質學家爬雪線上的雪山冰川、進入波濤洶涌的高原鹽湖等艱難的科考工作影像資料;再引導其觀賞高原地質人在克服重重困難后斬獲的各種榮譽獎章、證書,最后由博物館專家講解“南八仙”精神、“鹽湖精神”等地質英雄們在高原的奮斗故事,激勵學生樹立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調查和生態建設的道路上攻堅克難,實干報國的奉獻精神。

六、結論

通過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質學基礎”課程“館校合作”協同育人教學的初步探索實踐,館校雙方也經歷了從陌生、磨合到默契的變化。通過一學期的博物館課堂的教學實踐,學生對地質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不斷增強,對地質相關專業知識由標本/現象觀察到規律/理論掌握更加直接,有利于專業知識的消化吸收和轉為應用,也提高了學生對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和舉一反三能力。在“館校合作”協同育人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做到了寓教于樂,利用學生對館藏資源的興趣,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可觀化和可操作化,引導學生獨立探索解決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在翻轉課堂、學術沙龍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不僅學會了學知識,更學會了“教”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個人成就感。在此過程中鍛煉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更是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真正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館藏地質歷史文物參觀和地質精神的學習,課程思政的自然融入更體現了育人先育德的理念,提升學生學習內驅力和專業自豪感。在繼續深化館校合作協同育人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整合青海師范大學地質地理高層次教師資源和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青藏特色、優勢自然資源,優勢互補,探索和推進“地質學基礎”的協同育人研究,培養符合青?!八牡亍焙汀皣夜珗@群”建設、具有地質理論與實踐素養兼具的合格專業人才。

“館校合作”協同育人教學過程雖然課程設計合理,課程實施順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在下一步的探索中需要思考并加以改進。

(1)“地質學基礎”課程主講教師和博物館講解專家在整體教學過程中分工需進一步細化,如何將高校教師的理論知識和前沿知識與博物館講解專家的實踐知識更好地結合,做到發揮所長,相互補充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是在下一步工作中需要研究。

(2)博物館眾多講解員的講解具有很強的科普性和趣味性,內容簡單易懂在下一步研究中嘗試挖掘他們的潛力融入協同育人中。

(3)博物館是公共展出場地,空間面積大,展品豐富,容易吸引學生目光,分散注意力,有效的組織管理,提高教學效果,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進行優化。

(4)協同育人與博物館自身對外開放時間的協調問題,不同的參觀團體相互影響,不利于教學,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博物館閉館/空閑時間,更加優化利用場館和講課時間需要雙方進一步專題研討。

致謝:感謝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在“館校合作”協同育人教學過程中提供展廳、標本及專業指導。

猜你喜歡
館校合作館校協同
館校合作可持續性發展的探討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公共圖書館館校合作推廣實踐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以廣州市為例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館校合作背景下小學綜合實踐課程開發——以故宮“陶瓷”主題課程為例
“館校結合”中的兩個“三位一體”——科技博物館“館校結合”基本策略與項目設計思路分析
博物館與中小學美術教育合作的研究狀況分析
新時期科技館與學校合作模式淺析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