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的心理成因與對策分析

2022-02-17 02:58左瑩瑩
四川工商學院學術新視野 2022年4期
關鍵詞:旁觀者校園心理

左瑩瑩

(四川工商學院科技處,四川 眉山 620020)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生,校園欺凌事件及其治理也逐漸成為社會公眾、教育管理部門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校園合并、學校擴容已成普遍現象,而大量學生聚集在一起,使得校園欺凌問題變得愈加嚴重,加之網絡的影響,使得校園欺凌的形式越來越多,隱蔽性進一步增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2016年的一項針對10個省市5864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32.5%的人偶爾被欺負,6.1%的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一項對全國29個縣10萬多名中小學生的抽樣調查發現,校園欺凌發生率為33.36%,其中經常被欺凌的比例為4.7%,偶爾被欺凌的比例為 28.66%(2016,姚建龍)。針對現有的研究或報告顯示,我國的校園欺凌發生率已經從原來的20%左右上升到了30%以上。這不但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而且會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學校要謹慎對待校園欺凌問題,全員參與,正向干預,找到校園欺凌的有效解決對策。

1 校園欺凌的內涵

1.1 校園欺凌概念

最早對校園欺凌進行研究的是挪威心理學家奧維斯,他將校園欺凌定義為一名學生長時間并且反復暴露于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在校園欺凌問題中一些過于強勢的同學會持續、多層面、反復性對一些弱勢群體的身體、心理進行故意性侵害,同時,在校園欺凌問題中還有大量的旁觀者、協助者甚至起哄者,使得校園欺凌問題的分析變得愈加復雜。

1.2 校園欺凌的常見類型

校園欺凌是欺凌者對被欺凌者身心進行侵害的多元化行為,校園欺凌的形式多重多樣,按照欺凌方式可分為以下幾類。

(1)言語欺凌

言語欺凌就是指通過語言的形式,以直接口頭表達或借助網絡進行信息傳播等方式,對被欺凌者的外貌、人格、身體或其他相關信息進行嘲諷、侮辱、謾罵的行為。語言欺凌除了直接對被欺凌者進行傷害之外,往往還伴隨著通過語言的方式嘲諷其親屬、好友或其他日常接觸人員。所以言語欺凌不僅會對被欺凌者的心理造成創傷,還會對他在社交等多個方面產生嚴重影響。

(2)關系欺凌

關系欺凌多是與言語欺凌相伴而生的一種欺凌方式,是指欺凌者通過孤立被欺凌者,煽動其他旁觀者、局外人對被欺凌者進行排擠、孤立、人際冷落等實現欺凌目標的一種行為。關系欺凌的發生往往會使被欺凌者產生很強的自我否定心理,他們沒有可傾訴對象,也難以獲得外界的幫助。在關系欺凌下往往容易觸發更加嚴重的欺凌。

(3)身體欺凌

身體欺凌就是指欺凌者侵害被欺凌的的肢體,造成身心創傷的一種嚴重性欺凌行為。在校園欺凌中,身體欺凌最容易被發現和辨認,同時這也是校園欺凌中一種比較嚴重的狀態。一旦身體欺凌超過限度,不但會傷害被欺凌者的身體,還會影響其生命安全,使得校園欺凌向刑事犯罪而靠近。

1.3 校園欺凌的構成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校園欺凌是由欺凌主體(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觀者)、場所(學校及周邊)、欺凌行為( 意圖、手段、結果)構成的。其中旁觀者又可分為協助者、起哄者,局外人和保護者。協助者和起哄者會激勵和助長欺凌行為,保護者會保護、協助被欺凌者,同時削弱欺凌行為;局外人會因情境向協助者和起哄者或保護者轉化;被欺凌者對欺凌行為的反應會進一步影響欺凌行為。具體結構和機制見圖1。

圖1 校園欺凌結構圖

2 校園欺凌的心理特征

2.1 被欺凌者心理特征

在校園親欺凌問題中,被欺凌者是受害的主要對象。被欺凌者一般在心理層面體現出內向性人格特征。在身體上一般相對柔弱,性格上比較安靜,在行為上傾向于退縮,喜歡壓抑自己的感受,對外部的一些變化也比較敏感。在校園欺凌問題過程中,很多被欺凌者表現出行為緩慢、懦弱逃避、不能主動反抗等問題。從外在特征來分析,被欺凌者一般身體比較弱小,還有一些個體在外表或生理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對一些群體活動的參與也比較低。另外大部分被欺凌者不善交際,表現出一定的神經質,缺乏果斷行事能力,在回應攻擊時不夠主動、不夠強勢,缺乏正確的決斷力。

2.2 欺凌者的心理特征

在校園欺凌發生過程中,一般欺凌者在心理特征方面表現出性格倔強、報復心強、外表強悍的特征。很多欺凌者還有強烈的攻擊性傾向,缺乏同情心,沒有良好的是非辨別力。他們常常以攻擊他人、控制他人、侵害他人、傷害他人為快樂。喜歡將自己放到權威者角色,拒絕聽從他人的安排或勸說。當校園欺凌行為被外界制止或引導時,當心理教師介入其中進行引導時,欺凌者還善于逃避,自我欺騙,啟動較強的心理防御機制,拒絕面對現實,不接受他人的正面引導。在面對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表現出很強的抵御行為。甚至還有一部分欺凌者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無論是對同學還是教師都缺乏必要的尊重與溝通意識。

2.3 旁觀者心理特征

在校園欺凌問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旁觀者也起到了重要影響。有部分旁觀者起到了校園欺凌協助者、起哄者的作用,他們對校園欺凌問題采取的是看熱鬧的心態,校園欺凌越嚴重,他們越興奮,甚至還會主動鼓勵欺凌者加重欺凌行為。這類旁觀者在校園欺凌問題中推波助瀾,惡意引導,使得校園欺凌的校園不良行為被助長。在旁觀者中還有一類局外人,他們沒有在其中協助或起哄作用,但是在校園欺凌問題發生時,他們只是從旁冷眼旁觀,害怕多事會影響自身利益。所以局外人既不會起哄,也不制止欺凌者的行為,甚至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恐懼,會進一步助長欺凌者的囂張氣焰。第三類旁觀者屬于對被欺凌者的保護人,在面對校園欺凌問題時,他們會站出來保護被欺凌者。他們積極的反對欺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奮力去制止和阻斷欺凌行為。這類學生一般為學生干部或者帶有很強正義感的學生。如果這類學生的數量較多,對于壓抑、阻斷校園欺凌、打壓欺凌行為具有積極作用。但在現實中,很多學生不能夠積極站出來充當保護者,他們害怕來自欺凌者的報復。另外還有一些保護者因為力量相對弱小,會逐步演變為被欺凌者。所以教師不主張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來直接阻斷校園欺凌,而是可以通過報告老師、尋求家長幫助、通知警務人員等方式來更好的保護同伴。

3 中小學校園欺凌的心理成因

3.1 學生因素

中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從他律向自律轉變的重要時期,學生在性格、認知。自我控制意識等多方面都帶有顯著的差異性。這其中具有先天因素,也受后天大環境的影響。從學生個體來講來個體角度來分析校園欺凌的心理成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青春期的兒童盡管自我意識和自尊心得到了發展,但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認知的滯后,常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規則或常規。由于心理發展的不成熟,青少年容易放大問題,把挫折、不滿和批判轉嫁成人身攻擊等與自尊相關的問題上,從而導致欺凌行為的產生。校園欺凌發展的初始階段,很多欺凌者都是因為偶然發生的小事而與他人產生語言方面的摩擦,還有一些時候欺凌者本身并沒有刻意欺凌他人的意圖,只是被欺凌者消極逃避的態度助長了欺凌者的氣勢。而很多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多存在意氣用事,心理不夠成熟等問題,所以很多欺凌者認為只是為了出口氣。很多被欺凌者心理不成熟的表現,突出體現在偏執、軟弱,既不能大膽的反抗,又不能通過合理的方式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因為不恰當的處理方式更加激怒了欺凌者。

第二,人格缺陷。人格是指個體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及行為風格。不同的個體在面對不同的環境或事件時會表現出帶有顯著差異性的應對方式。有些個體能夠很好的處理好同伴關系、學習壓力以及一些外部突發事件。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個體表現出極強的敏感、偏執、過度強勢的性格與心態,缺乏對他人的同情心,這是很多欺凌者突出的人格缺陷。還有一部分被欺凌者,在人格上懦弱,逆來順受,不反抗也不求助。此外,還有一部分旁觀者具有缺乏同情心,沒有是非觀等人格缺陷。

3.2 家庭因素

校園欺凌問題頻繁發生,家庭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維蘭和巴克認為,如果在家庭中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較少,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縱容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或者采用專制的方式教育孩子,都會使個體出現一些極端的人格問題。這些孩子更容易參與校園欺凌事件,而且他們被卷入校園欺凌事件之后,因為不知道應該向誰求助,更容易受到傷害。一些單親家庭,離異家庭,父母長期外出工作的家庭,孩子更容易成為校園欺凌事件的參與者或受害者。家庭環境下,父母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正確的引導,是導致校園欺凌問題加劇的重要原因。

3.3 社會因素

校園欺凌問題頻繁發生,除了受學生自身及家庭的影響之外,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非常大,尤其是在互聯網的帶動之下一些不良信息惡意傳播,快速分散,使得很多青少年產生了以暴制暴的扭曲心態。在校園欺凌問題中,男生以肢體欺凌為主,女生以語言欺凌為主。身體壯實者欺凌弱小者,一些超重、晚發育或肢體有殘缺的同學更容易被欺凌。尤其是一些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他們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學生一旦瘦小、懦弱,更容易遭受其他同學的欺凌。所以從社會層面減少一些暴力影片的傳播,加強對自由、平等、關愛包容、友愛和諧價值觀傳遞,也是避免校園欺凌問題發生的一個重要方面。

4 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的心理干預對策

4.1 加強事前心理干預

首先,發揮家庭教育引導作用,塑造學生良好品格。從家庭方面入手,引領家長關注孩子良好個性形成,通過事前干預的方式,營造溫馨和諧家庭環境,推動個體健康發展。家長方面要明確孩子教育過程中的重要職責,以日常生活為著力點,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控制意識,督促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營造溫馨和諧家庭氛圍。家長要全面關注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孩子的心理變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身快速發展,很多問題孩子自身并不知道如何處理。這時候家長如果可以從旁干預和引導,能夠助力青少年成長中的一些常見問題被妥善解決。家長也可以通過正面干預的方式,積極主動與孩子溝通,讓他們表達自我,建立自信。以愛和鼓勵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當孩子遇到威脅、危險、脅迫時,也能夠第一時間向家長求助,家長積極回應,防止一些小事件發展為校園欺凌。

其次,課堂提高學生認知水平。針對校園欺凌問題的課前預防,還需要發揮校園的主陣地作用。通過語文、思政、心理課堂、安全教育、主題班隊會等多種課程,落實對學生的有效教育引導。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包容他人、和諧相處。結合一些真實案例,讓學生了解校園欺凌對被欺凌者造成的嚴重創傷,欺凌者需要承擔的嚴重后果。同時從心理層面有效剖析校園欺凌,引導青少年正視自我,建立規則意識,學會理性認真地處理同伴之間的人際關系。在學生心里樹立警戒意識,營造融洽和諧育人氛圍,阻斷校園欺凌的滋生發展。

第三,開展多元化校外活動,改善學生人際關系。中小學階段校園欺凌發生的很多原因都是一些小的矛盾摩擦,因為學生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系,誘發一些不和諧人際矛盾。因此,在校園欺凌問題事前干預過程中,要通過趣味、豐富、多元的實踐活動,塑造學生健康心理,引領學生通過正確的方式形成和諧人際關系。以團隊協作的方式,讓學生學學會靈活處理一些緊急事件,通過事前干預、心理輔導、交際活動、移情訓練、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引領學生學會和諧融洽相處,避免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4.2 校園欺凌的事后引導

首先,讓被欺凌者重塑自信,增強反欺凌意識。在校園欺凌問題中,一些被欺凌者懦弱膽小,一味的忍讓,只會使校園欺凌事件不斷惡化升級。所以,校園欺凌問題發生之后,首先要從被欺凌者入手幫助他們重塑尊嚴自信。培養學生的反欺凌意識,教師要耐心陪伴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梢酝ㄟ^音樂治療、對話訪談、積極暗示等多種手段,讓被欺凌者自身的焦慮委屈有效釋放。積極觀察被欺凌者,對他們的一些優點有效表揚鼓勵,讓被欺凌者重塑自信,增強成功喜悅。還要培養被欺凌者的反欺凌意識,盡量避免出入一些不安全的場所,避免自己單獨行動,建立穩定和諧的朋友關系,在遇到欺凌時第一時間匯報,尋求幫助。同時鼓勵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當發現周圍的不安全、不穩定因素時,可以快速逃跑,正面對抗。

其次,校園欺凌問題發生之后,還需要對欺凌者和旁觀者做好心理引導工作,助力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手段宣泄負面情緒,建立基本的是非觀,培養欺凌者和旁觀者自身的反思意識,讓學生在學習和交往的過程中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勇于承擔責任,學會科學處理一些小的矛盾摩擦。

總之,對待校園欺凌問題必須零容忍,從學生個體入手做好有效引導,同時家庭方面要積極陪伴,社會層面加強正面信息傳遞,多管齊下合理干預,為中小學生創設良好、優質的成長環境。

猜你喜歡
旁觀者校園心理
安全生產沒有旁觀者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旁觀者之眼:外媒視角下的吳忠信主持十四世達賴坐床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旁觀者,未必清
讓心理描寫點亮全篇
說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