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創設的“五可”意識

2022-02-23 00:00王德明
教學與管理(中學版) 2022年2期
關鍵詞:課程內容議題創設

摘? ? ? 要 議題的創設是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設計的開端,旨在整合課程、情境、問題、活動等教學環節過程中發揮議題的價值引領作用,使學生向真而行,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議題的創設應樹立“五可”意識,即堅持議題可議、可解、可辯、可悟、可行,使議題更好地為學科教學和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服務。

關 鍵 詞 思想政治課? 議題式教學? 議題創設

引用格式 王德明.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創設的“五可”意識[J].教學與管理,2022(04):49-51.

議題是議題式教學順利有序開展的前提,議題創設是思想政治課程轉型的關鍵環節之一[1]。議題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創設適當的議題,并在議題的價值引領下進行議題式教學的有效建構??梢?,如何創設議題是教學活動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先決條件[2]。教師在議題式教學的教學設計中需要用心創設議題,樹立“五可”意識,使設定的議題可議、可解、可辯、可悟、可行,以充分發揮議題的價值引領作用,使學科核心素養落地落實。

一、議題的可議性

議題應該是可議之題,這是議題創設成功的先決條件。議題要有“議”的價值、“議”的意義,同時又要能夠在議題式教學活動中真正地“議”起來。

1.可議之題必須是課程的

議題要能夠精準定位,即要統領起本課的知識要點,使知識系統化、體系化。教師在創設議題之前需要認真研讀新的課程標準,認真研讀教材,在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的基礎上創設符合新課程理念并契合課程內容的議題。進而在議題的引領下充分調動課程資源和情境資源,以問題為驅動,開展實實在在的探究活動,并從其中獲得真情實感的體驗。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創設可議之題就需要對課程進行二次開發,并在課程內容的演繹中創設符合課程邏輯的議題。離開課程內容空談議題只會偏離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向。

2.可議之題必須是情境的

課程內容情境化要求創設的議題需要在課程與情境的深度融合中提出。單一課程內容中形成的議題往往是缺乏說服力的。只有課程內容與生活化的情境素材在深度融合中產生的議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并在該議題的引領下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思政課教師在議題式教學設計中可以選擇貼近學生生活或者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生活熱點、時政熱點作為議題創設的背景,以此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探究,有話想說,在所學的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的深度融合中理論聯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可議之題必須是學生的

議題式教學應該是學生為中心的。學生不僅是學習任務的執行者、問題的探究者,同時也是知識信息與學科素養的反饋者。因此,議題的設定必須優先考慮學生的情況,以學情為依據。如充分考慮到正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思想活動的特點,考慮其在面對開放式、辨析式的議題時,如何理性面對不同的聲音。在可議之議題的引領下,學生親歷自主辨識、分析并作出判斷的過程,才能真正實現有效的價值引領。在教學設計中不僅要備課標、備課程,還必須堅持“備學生”。

二、議題的可解性

問題情境是議題式教學的載體,學生需要綜合運用所學的課程知識,在問題情境的探究中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議題探究的過程就是為議題求解的過程,因此設定的議題一定要有解。

1.議題必須切合實際

議題的設定一定要基于真實的問題情境,必須立足于當前實際。其一,議題必須是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困境,必須解決的問題。如為垃圾分類建設一個垃圾分類處理站的選址問題所引起的避鄰效應。大家都認為建立一個垃圾分類處理站是必要的,但都不希望建在自己家附近,而是希望建在別人家附近。其二,議題必須是尊重客觀事實并具有可行性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天賦比勤奮更重要。方向錯了,議題也就無解了,再勤奮、再努力也無濟于事。

2.議題必須符合規律

設定議題并通過議題式教學開展議題探究活動的目的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議題可以是開放的、宏觀的,但方案必須是具體的,必須是可以付諸實施的。教師在教學設計的議題創設中需要帶著解決問題的方向去預設,議題的創設不該有子虛烏有、空穴來風等不切合實際的因素。教師在議題創設過程中不該把一些違背客觀發展規律且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設定為議題探究的任務。

3.議題必須沒有定論

議題具有未知性就是要求議題能引領學生從已知領域進入未知領域,不能把一些眾所周知的知識或者已經有了現成答案、現成結論的知識設定為議題。議題應當在課程內容與問題情境相互碰撞、深度融合中產生,應該是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之“議”,而不是純知識性的議題,答案在教材中是現成的。比如結合中外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比較,提出議題“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角度分析,相比西方抗疫不理想狀況,為何中國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取得顯著成就”。這個議題兼顧了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中創設有解議題。

三、議題的可辯性

可“議”的議題,要有思辨性,讓學生在議題式教學活動中通過辨析、判斷、推理、評價活動獲得思維發展的空間與可能。思辨的議題不僅要解決思想的沖突和思維的碰撞的問題,還要在求同與求異中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

1.全面理解和把握課程內容

教學設計中所創設的議題應該有足夠的思辨性,讓學生在思辨性議題的爭議中激發思維。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內容中存在許多思辨性知識,如“市場不是萬能的,沒有市場是萬萬不能的”“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等。具有辨析性、思辨性的課程內容需要在可辯性議題的引領下以成就“動蕩”的課堂。如以“傳統文化是包袱還是財富”為議題來探究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2.積極應對復雜性與挑戰性情境

可在社會熱點和價值沖突中開發辨析性教學議題。如以特拉斯女車主“車頂維權”行為產生立竿見影的維權效果為情境設定一個辨析性議題——“如何解決在經濟糾紛中一鬧就靈與店大欺客的悖論”。顯然,這個議題涉及消費者應如何依法維權,經營者應如何依法維護消費者及自身合法權益,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如何依法行使法定監管職責、提高工作效率等多行為主體、多身份與多角度的問題。有人認為一個好的議題必定具有可辯性,強化自主辨析,實現在質疑中建構知識、在思辨中明白事理、在矛盾中澄清價值、在沖突中明晰立場、在取舍中形成智慧的目的。

3.培育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之一??赊q性議題的有效創設是議題式教學探究活動有效開展及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關鍵。議題式教學的關鍵詞是“議”,而“議”必須立于“思”,否則就失去了“議”的價值。如以“面對價值沖突如何選擇”為議題,以現實生活中的思想沖突與價值碰撞等情境為載體組織學生探究生活中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尤其在面對“動機論”和“效果論”這種“價值兩難”的情形下,鼓勵學生運用結構化的學科課程知識,結合辨析性現實情境,聚焦思維的批判性和價值的澄清與引領,在議題的探究與思辨中培養批判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提升科學精神。

四、議題的可悟性

議題的可悟性亦即可思性,這是思想政治學科的課程特色之一。讓議題具有可悟性,使可悟性成為議題之“魂”,使議題有“議”的思想價值,才能發揮議題在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及價值引領方面的作用,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在具體行動中,并在此過程中提高思想覺悟。

1.體現課程性質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關鍵課程。議題的可悟性是指在合適的議題的價值引領下,在議題式教學的具體執行活動中,課程內容與真實、具體的情境深度融合可以讓學生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收獲,有所提升。思想性是本學科課程的重要特征。作為一門德育課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對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性質上的認定表明了議題式教學應該是思想的教育和心靈的打動,議題的創設需要與正確的思想相結合,必須堅持正方向,釋放正能量,從而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2.彰顯核心素養

議題式教學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實施的。議題式教學對學生進行生正確價值引領的關鍵在于創設可悟性議題,讓學生在可思可悟中自省與覺悟,不斷提升學科核心素養。議題創設的可悟性還需要堅持議題與課程融合,可悟性議題滲透學科核心素養需要彰顯學科課程的教學主題。情境是學科核心素養的載體,讓學生向真而行,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需要在課程與情境的深度融合中實現??晌蛐宰h題的創設應以家國情懷為背景,在這類議題引領下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時時受到學科核心素養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3.反映根本任務

議題設定中的價值引領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方向性的作用。議題式教學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價值擔當,以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己任,其所有設計最終都要服務于這個育人目標。因此,可悟性的議題必須從課程內容中的理論知識切入,選擇感動中國的素材、最美的人物和事件等充滿正氣的情境創設議題,使議題既有課程的深度,也有情感的溫度,還有思維的厚度,讓學生在對議題內容的探究中感悟思想政治學科課程學習的意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意識、激發責任情感、提升責任能力。

五、議題的可行性

活動型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的性質,而議題對活動具有價值的引領作用,創設的議題必須具有可行性。議題設定的可行性意味著議題不是空談,而是要把議題探究的成果付諸于行動。

1.堅持課程內容活動化

議題的設定同樣需要依據學科課程內容,議題式教學中的情境、活動均與課程內容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需要在學科內容情境化、課程內容活動化中完成。作為活動型學科課程,“活動”是議題式教學的重頭戲。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內容的課程方式實質上就是系列活動設計的體系化安排,鼓勵學生在可行性議題的引領下開展活動型學習。因此,議題的可行性實質上就是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活動內容與實踐價值,在課程邏輯與實踐邏輯有機結合中加以實施,從而使學科課程內容的學習與探究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中落地落實。

2.堅持情境內容活動化

創設可行性議題需要走進現實的社會生活,借助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情境,在課程內容情境化中提煉出可行性議題。真實、復雜情境有助于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可行性議題,并在此類議題的引領下讓學生在具體任務執行中借助辨析性情境直面現實生活中各種沖突與矛盾,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所謂情境內容活動化,就是以議題為引領,綜合課程內容和現實生活情境,以追求在活動中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內化。具體做法和所要達到的直接目的是:明確議題、引入熱點話題、創設問題情境,在探究討論分享中向真而行,讓學生獲得真正的情感體驗。

3.堅持活動內容序列化

可行性議題式教學的中心環節是使學生自覺主動地獲得知識、方法、能力和正確價值觀的體驗型實踐活動。議題式教學作為一種活動型教學方法,需要在議題的創設中兼顧活動化內容。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習需要走進現實生活,堅持議題創設的生活化、活動化是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的應有之義??尚行宰h題的創設要考慮到議題對活動的價值引領作用,要考慮到結構化課程內容與活動設計的關系。在活動設計上要圍繞可行性議題及具體任務的執行進行序列化的活動設計,使活動可以圍繞教學任務流程清晰自然地拾級而上,在邏輯嚴謹之中水到渠成地實現議題式教學的任務。

綜上所述,在議題式教學諸環節、諸要素中,議題的內容尤為重要。議題的創設是議題式教學設計的開端,也是主線,教師在議題式教學中創設可議、可解、可辯、可悟、可行的議題,可使學科核心素養在“議”“題”融合中得以落地落實。

參考文獻

[1] 朱麗萍.議題創設的四個維度[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1): 34-36.

[2] 張潔玲.淺談中職思想政治課教學議題的創設策略[J].時代教育:下旬,2021(02):146-147.

【責任編輯? 鄭雪凌】

猜你喜歡
課程內容議題創設
21世紀以來中國歌劇批評若干重要議題述論
日本中學家政課中的勞動教育——基于“技術·家庭”課程內容分析
探究基于核心素養的議題式美術教育
創設未來
議題中心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索
析課程內容 謀教學佳策——“數的認識”模塊知識的教學思考
議題中心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索
“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問題串創設的實踐
新生態學校如何詮釋課程內容
“簡約數學”創設簡約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