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意蘊、時代價值和現實前提

2022-02-23 20:17
前沿 2022年5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個體精神

賈 磊

(國防大學 國家安全學院,北京 10009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保?]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中高度重視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努力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新時代探究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在意蘊、把握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標追求、明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前提,對于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意蘊

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著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為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提出的全新命題。深刻理解把握這一命題的理論意蘊、哲學意蘊以及現實意蘊是研究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一)理論意蘊:馬克思主義精神生活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提出了人的精神生活理論。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的精神生產及精神生活都要受到物質生產的制約,即“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2]524,“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2]533。人進行生活以及創造歷史的根本前提就是衣食住等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因而“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591。馬克思恩格斯區分了人和動物的生命活動,認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2]162,而人正是利用“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來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進行改造,在實踐活動中超越了自身的生物本能需要建構了一個精神世界,不斷豐富著人自身的生活。馬克思恩格斯還強調了人的精神生活具有相對獨立性,能夠對經濟基礎產生反作用。當社會政治、法律、哲學、道德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與經濟基礎相適應時,就能夠為促進經濟基礎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反之,則會對經濟基礎的發展產生阻礙。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個人只有在自由時間的創造狀態中,才能實現自身的精神自由,人們在實現生產力高度發達和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后,就能夠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來選擇、追求和創造精神生活,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時代并沒有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問題進行具體闡述。

中國共產黨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歷來重視人的精神生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注重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開辦了各式農民學校以提高農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并對當時的農民群體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激發了農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指出:“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保?]1516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不僅致力于發展現代工業、現代農業,還致力于發展現代科學文化,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精神文明建設,他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保?]367在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通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來抵御、解決社會道德失范、不良思想侵蝕等問題。胡錦濤同志同樣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5]163-16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指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6]14,“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7]15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建設,全面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制定文化強國戰略,并提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命題。新時代“精神生活共同富?!钡奶岢鍪侵袊伯a黨對馬克思主義精神生活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提出的全新課題。

(二)哲學意蘊:人對生活世界各類矛盾的把握和超越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直接奠基于人的生活世界,是對人的生活矛盾的超越?,F實的人總是致力于超越人的現實,并在超越人與世界、個體與社會、有限與無限等種種矛盾中來實現精神生活的“富?!?。首先是人與世界的矛盾。人的實踐活動決定了人對世界的否定性統一的矛盾關系,人既要按照“物的尺度”開展實踐活動,同時又要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世界,既要“合規律”,又要“合目的”。這就意味著人要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一方面將個人非現實性的世界圖景轉變為現實存在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將當下存在的現實生活世界改造為滿足自身需求的非現實性的世界,從而能夠使自身的“生存”狀態變為理想中的“生活”狀態,這就是人與世界的矛盾。其次是個體與社會的矛盾。個體進入社會后,必然會在社會中獲得一定的位置,從而得到他者對自身的評價。個體越是融入社會,就越是能夠從社會或者他者的角度來定義自身的價值,然而個體也就越會喪失掉自身的獨立性,喪失了在沒有對象物、沒有他者時對于自我的認識。人在發展過程中,既要面臨個體的不斷獨立化又要實現個體的社會化,而社會既規范個體的行為又促進人的解放,這就是個體與社會的矛盾。再次是終極關懷與現實生存的矛盾?!敖K極關懷指向人的生命的根本與最高觀照,它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表現形式和源動力?!保?]人在生活當中,總是努力追求將人的終極關懷轉變為理想的現實。在漫長的歷史中,任何一個生命個體都是短暫的有限的存在,而生命試圖在短暫的實踐中追尋對于死亡的超越,從而實現存在的價值和永恒的意義,這就是人的終極關懷與現實生存的矛盾。最后,人在生活世界中還要面臨感性與理性、現實與理想等諸多矛盾。

人們在形容精神生活的狀態時常常使用“貧窮”或“富?!边@兩個詞語。所謂“貧窮”,是指人對于精神生活中種種矛盾的把握仍然處在“抽象的同一性”狀態,而一旦人對這些矛盾的把握上升為“具體的同一性”,精神生活就會變得“富?!?。黑格爾曾經說過,“宗教真理”對于老人和不諳世事的小孩來說有不一樣的含義,兩者對“宗教真理”的把握就是“名稱”和“概念”的差別。[9]446所謂“名稱”就是對小孩來說,這些“宗教真理”并不包括“全部生活和整個世界”;而對老人來說,“宗教真理”是包含著他們“全部生活和整個世界”的“概念”。如果對于精神生活中諸矛盾的把握僅停留在“名稱”的理解上,而沒有思考這些矛盾的規定性,沒有掌握“名稱”背后的“概念”,那么精神家園必然是“貧窮”的。此外,在對這些矛盾的把握上,人又容易以某種片面的規定性來代替整體。比如,在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如果將個體和社會割裂開來,就會造成不同的極端主義;如果以社會來壓抑否定個體,那么人的精神世界就會遭受本質主義的扭曲;如果以個體的獨立性來排斥社會的規范性,那么人就會承受存在主義的焦慮。個體的獨立性是建立在社會的規范性基礎上的,個體的自我意識總是某種社會自我意識的展開,而社會的規范性又往往以個體的獨立性為前提,這樣才能夠形成不同的精神個體,并形成具有規范性的普遍社會自我意識。因此,要想人的精神生活實現“富?!?,對于精神生活中的矛盾的把握就要由“名稱”式把握上升到“概念”層面的把握,要使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從而達到“許多規定的綜合”和“多樣性的統一”的理性具體。

(三)現實意蘊: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和維度

人的社會生活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基本維度,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生產往往不是同步進行的,人類社會歷史上多次出現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發展不平衡的客觀現象。從歷史來看,人為了自身的存在發展首先就要推動物質生產進步,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人民群眾在解決物質性的生存需求后就會產生更為豐富的精神生活需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保?0]154物質生活的富裕更多是看得見的財富,比如金錢、房產等,而精神生活的富裕則更多是隱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是道德價值層面的富裕。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初心使命,帶領全體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時代應答”[11]。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并提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構成,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12]。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物質財富極為充足、精神世界極為豐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精神生活富裕與物質生活富裕保持動態同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離不開對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同步追求。物質生活決定了人的精神生活,當物質生活比較貧困時,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滿足物質需求,此時精神生活需求就會受到暫時的抑制。當物質生活比較富足時,人就會降低自身的物質欲望而轉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并以精神上的富裕來為物質上的富裕提供價值引領、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堅持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統一,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共同富裕。第二,精神生活本身更為豐富。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鑄就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上甘嶺精神、雷鋒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以及引進吸收的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等都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思想資源和內容體系。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持續推進,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第三,社會成員能夠形成價值認知共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決這一矛盾,既要大力推動物質財富的創造生產,也要在全社會建立共同的價值追求和思想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全社會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并能形成廣泛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觀?!保?3]106價值認知共識能夠超越地區、行業、收入、階層等的差異,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思想和行為認同,離開了價值認知共識,社會就不可能形成統一的精神紐帶。

二、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價值

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面向個體、面向民族、面向世界的重要時代價值,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有效解決當代中國人面臨的精神生活困境,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同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創造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個體維度:豐富個體精神生活,解決當代精神生活困境

精神生活是為了滿足個體的精神需要在精神層面開展的活動。在過去的一個時期內,人們的精神生活“缺少一種已然成熟的定型的完備的精神形態,一種足以掌握并協調日益巨大的物質力量并使之獲得自由表現的精神形態”[14]。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隨著人的實踐能力的發展,特別是技術的飛躍,過去自然對于人的神秘感越來越少,人更多地從功利主義視角出發,把自然視為異己的客體加以征服改造,“人與自然的關系被狹隘化為單一的、功利性的占有關系,結果人的精神生活被活生生地囚禁于一個‘利’字、壓縮為一個‘欲’字”[15]。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傳統社會很多人將自己的存在視為某種宇宙秩序或者世俗社會血緣、地緣共同體的一部分,并從中獲得自己存在的意義。然而今天,人們生活中的存在與這樣的秩序或者共同體聯系越來越不緊密,在精神生活中疏離了過去的“神圣世界”,越來越活成原子式的個人。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中,人和自我的關系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身”和“心”的關系,包括人對于自我的確證、對自我意義的肯定。當人成為欲望的奴隸,一旦欲望無法被滿足就會感到痛苦,而欲望得到實現后又常常感到精神上的貧窮。同時,現代技術讓人的發展出現新的片面性,壓抑了自我的實現。作為由人類個體組成的社會,其發展有了明確的目的,但是誰也說不清這種目的來自誰的意志,人失去了自己的個體性。

人與自然、社會、自我相疏離,導致了在精神生活中感到失落和焦慮,只有解決個體面臨的精神危機,人們才能夠實現馬克思所說的“自由個性”。首先,推動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讓個體在精神實踐活動中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思維觀念、心理習慣、道德標準等,每個人的精神生活都會獲得個性化的價值尺度,并在自由意識的引領下從事自由的、自覺的活動,讓個體能夠對自我進行更好的確證。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深化個體對自然、社會的認知,讓個體在社會中處理好與他人、自然和社會的關系,特別是能夠協調解決個體發展與社會需要、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讓個體在正確的價值取向下,按照某種態度在世,豐富社會交往,在自身的價值訴求中回應社會期待,真正成為社會性存在。再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讓個體主動追求超越性的存在,以“應然”超越“實然”,以“無限”超越“有限”,以“生活”超越“生存”,最終獲得終極關懷和價值歸屬。最后,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讓人們在自由自覺的實踐中,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作出一般性規定,重構主體現實生活的意義感、對社會制度的認同感、對人類情感的親近感,在不同精神生活場域構建能夠賦予人的現實生活意義的精神文化系統。

(二)民族維度: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不同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在精神生活領域從未停止對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一直為民族的生存發展尋求出路。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被迫進入世界近代歷史,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被西方帝國主義破壞,無法依靠內在機制來孕育新的文化形態。近代中國的民族危機和文化危機決定了中華傳統文化轉型不可能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自我發展過程,而是要依靠外來的先進文化來實現跨越式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在近代中國面臨著尷尬的困境:中國要想尋求救國的道路就不得不學習甚至直接移植西方的文化,而西學在很大程度上與中華傳統文化直接對立?!皫熞拈L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思想主張的提出表明了西方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沖擊,此時中國人在精神上是被動的、屈辱的。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也讓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百年來民族工作的經驗,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命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新境界。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保?6]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統一的思想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就不能步調一致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煥發中華民族的深層力量,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找到精神歸宿、塑造集體記憶,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提供強大凝聚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為中華民族成員提供強大的歸屬感,在各民族間建立起牢固的價值取向,進而產生出和諧的社會秩序以及巨大的生產力。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迫切需要通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凝聚民心,提振信心,鼓舞士氣。當前中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抵御西方錯誤思潮的侵蝕,為中國人民提供強有力的價值支撐和精神歸宿。同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形成,新時代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三)世界維度: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展示人類文明新形態精神圖景

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世界意義,要將其置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框架下。人類文明形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其中包括了人的精神生活,人類文明形態的發展更替也是人類精神生活不斷邁向更高階段的過程,因而精神生活的富裕程度是衡量一種文明形態的重要尺度。在資本主義文明階段,資本的邏輯讓人陷入對物的片面追求,出現金錢政治、商品過剩、貧富分化、生態破壞以及精神物化等不平衡的文明發展狀態。在資本主義文明中,社會財富的生產者和享有者并不是同一的,社會發展總是表現出一些人的財富積累是以另一群體的財富限制為前提的對抗性特點。特別是隨著現代化進程出現的世俗化、消費社會出現的符號價值邏輯、文化工業與技術理性瓦解了人的主體性和超越性,資本主義文明讓人的精神生活呈現出物化、異化的特點。共產主義社會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超越就在于讓人的社會關系從物的依賴關系過渡到自由個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保?7]13-14中國在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過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倡導的價值理念是不同于資本主義文明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揚棄資本邏輯,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形態,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文明形態。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與資本主義文明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和內涵,能夠解決人的精神物化困境,讓每個個體都能夠獲得全方位的精神文化產品供給,這也是人類文明躍升至更高階段的重要表征。從現實來看,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價值領航與精神獨立,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讓全體人民在價值理念和行為取向上實現全新的超越,并將自身精神理念轉化為推動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化各領域全面發展的強大動力?!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保?8]323在全球舞臺上,如果中華民族不能在精神上保持自由自覺,那么就不可能按照自身的意愿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就不可能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同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著中華文明在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中,能夠獲得其他國家對中國文明崛起的認同。推動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著中國發展進入更高的價值引領和精神導向層次,不僅要為國內民眾創造精神內涵豐富的美好生活,還要為建立更美好的世界提供精神動力,有力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三、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前提

馬克思指出:“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保?9]3進入新時代,中國人的生存處境、交往方式等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現實前提。

(一)必要條件——人真正成為目的

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推動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就是要把人視為“內在的目的”,而不是為實現“外在目標”將人作為“物”一般的工具或手段??档抡J為,有理性的東西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將自己以及他人看作是目的本身,而不能僅僅視為工具。[20]70因此人作為價值主體,應當是作為目的本身而存在,不應成為任何意志的手段工具。關于這一點,馬克思批判繼承了康德關于人是目的的哲學命題。在馬克思看來,“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10]56,“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10]147。馬克思認為人擺脫了“物”的存在方式,能夠從事“自由”和“自覺”的生命活動,“自由”和“自覺”表明人的生命活動具有目的性,同時也確證了人的主體性。在實踐活動中,人不是作為外部力量規定的某種客體,而是自身存在和生命活動的主體,因而人也就具有了超越于物的更高價值追求。從當下中國社會來看,有些人逐漸喪失了自身的主體地位,不再將自我的發展作為目的,而是將自我作為追逐金錢、權力等外在物的工具和手段。面臨現代社會的精神困境,人們必須意識到自身的生存狀態,領悟到人是目的,在這個前提下,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得以可能。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將人的全面發展貫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人真正成為國家建設發展的目的,這就意味著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追求能夠實現對“物”的超越,轉向追求崇高的生命存在意義,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由此成為現實。

(二)物質基礎——社會生產力的充分發展

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時,那么人的精神生活必然在不同程度上要讓步于物質生活資料的獲得和占有,也就是說,人的精神生活不能脫離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生活基礎之上,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基礎。只有在生產力的發展能夠保障人的生命活動需求后,精神活動才能從生產活動中逐步脫離出來,并進一步多元化發展為科學、哲學、道德等不同精神活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不是讓人完全放棄物質利益的滿足去過純粹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是人存在的基礎,精神生活的超越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豐富的物質基礎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條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就會獲得除生存需要以外的全新意義,即發展和滿足人的不同精神生活需求。當代中國的發展,既鼓勵人們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更提倡人們精神生活的充盈。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已經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積累了足夠的物質基礎,人們有了更好的工作選擇、更多的受教育途徑、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更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好的生態環境和居住條件,這些物質基礎都在不斷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并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現實基礎。

(三)理論支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持續推進

人的精神生活發展會受到不同的理論影響與制約,任何理論都是個體自我意識的顯現,是特定時代下社會自我意識的一種反映。這些理論如果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就能夠促進社會和個體的發展,包括人的精神生活發展,當代中國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這樣的理論支撐。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今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為中國人民構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供了指導,為人們尋求生命的意義提供了精神支柱,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來引領方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很好解決當前中國社會出現的道德滑坡、生存焦慮、信仰缺失、文化認同差等問題,從而不斷增進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認同。推動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馬克思主義對于人的終極關懷具有統一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種理論與實踐方式。首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夠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引導人們用正確的批判精神和思維方法尋找具體的探尋路徑。其次,馬克思主義始終以人類解放、實現人自由全面的發展為最高價值尺度,這就能夠為當前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標準,引導著人們摒棄物化現象,超越虛無主義,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再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凝結著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具有強大的歷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更為具體的理論支撐。

(四)思想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

當下社會,中國人的文化生活越來越多元化和平民化,特別是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成為時尚潮流,這些文化更多是刺激滿足人的感官需求,卻很少蘊含深刻的理性與心性內涵。如果人們把這種暫時的、浮泛的文化作為審美觀念和價值準則,人的精神生活就會遠離崇高永恒而陷入平庸膚淺。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不竭源泉?!保?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在今天,從國家到個人,對于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通過學校教育、學術研究、文學作品、影視傳播等多種形式不斷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推動共同富裕中,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命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強化公共文化服務,不斷積淀民族文化,通過法律、行政、教育等多重手段引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比如從法律上重新恢復了中華民族一些傳統節假日,將傳統文學經典納入教育大綱,成立國家孔子學院,等等。同時,大眾媒體也積極參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推出系列節目,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吸引社會大眾關注傳統文化。社會上各類傳統文化團體組織、傳統文化學術論壇、研討會、國學夏令營、祭孔儀式等,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表現,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個體精神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虎虎生威見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拿出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