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聯合分級分區護理在急診胸痛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

2022-02-23 01:57王海燕東張森沙玲王美蘭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1期
關鍵詞:高風險胸痛分區

王海燕,東張森,沙玲,王美蘭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 1.急診科;2.護理部,江蘇 南通,226000)

胸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病癥,引起胸痛的原因復雜多樣,急性冠脈綜合征(ACS)、心血管病變和肺栓塞等均會引起胸痛[1]。急診科護士快速、準確地評估胸痛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可贏得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效率[2]。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是一種運用風險預警評分表動態評估患者病情,以提高護理質量和降低救治風險的有效管理模式[3]。分級分區護理是一種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類,安排患者有序就診的護理模式,其能夠縮短分診時間,提高搶救效率,使患者得到及時的治療,目前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4]。本研究采用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聯合分級分區護理對急診胸痛患者進行干預,探究該干預方式對救治時間和救治效果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回顧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急診胸痛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 確診為急性胸痛[5];② 意識清醒;③ 年齡>18歲;④ 發病至急救時間<6 h。排除標準:① 臨床資料缺失;② 存在交流障礙;③ 伴器官功能衰竭;④ 護理或治療依從性差;⑤ 中途死亡或轉院;⑥ 合并惡性腫瘤或精神系統疾??;⑦ 診斷為創傷性胸痛。將納入研究的110例急診胸痛患者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55例)和觀察組(55例)。2組間性別、年齡和疾病類型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常規急診分診護理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急診分診護理,護理至患者搶救結束。

1.2.1.1 協助檢查 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協助其盡快完成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監測及心電圖等檢查。

1.2.1.2 急診分診 醫師根據檢查結果及患者家屬主訴評估患者病情,將危重患者送至搶救室搶救,將輕癥患者引導至急診科各診療間就診。在輕癥患者候診時,護理人員需積極觀察患者的狀況,若發現異常情況,則及時安排就診。

1.2.1.3 情緒安撫 在患者就診和候診時,護理人員注意安撫患者或其家屬的情緒。

1.2.2 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聯合分級分區護理 觀察組患者給予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聯合分級分區護理,護理至患者搶救結束。

1.2.2.1 病情評估 患者入院后,由本院急診科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采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表(MEWS)[6]評估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評估內容包括心率、體溫、呼吸頻率和意識等。

1.2.2.2 分級分區 根據MEWS評分結果采用分級分區法進行分診護理,分診護理的標準為,若MEWS評分為0分,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評定為Ⅲ級,屬于低?;颊?,引導其至候診區進行候診,對應分區為綠區,每隔4 h采用MEWS評估1次;若MEWS評分為1~4分,且每項評分均<3分,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評為Ⅱ級,屬于中?;颊?,將其送至搶救室旁邊區域按照順序等待搶救,對應分區為黃區,每隔1 h采用MEWS評估1次;若MEWS評分>5分或單個條目評分>3分,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評為Ⅰ級,屬于高?;颊?,立即為其開放綠色通道送至搶救室搶救,對應分區為紅區。

1.2.2.3 護理人員分級 對本院護理經驗豐富且文化程度較高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病情評估、MEWS評分細則、臨床護理技能和危重病人搶救護理知識等,培訓結束后根據考核結果進行護理人員分級??己私Y果為優、良、中的護理人員對應分級為Ⅰ級、Ⅱ級、Ⅲ級,分別負責高危、中危和低?;颊叩牟∏樵u估、護理記錄及搶救工作。

1.2.2.4 高風險預警控制管理實施 護理人員對所負責的患者進行高風險預警控制管理,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定期檢測其心率、血壓和意識等生命體征,并根據MEWS評分結果做好病情嚴重程度等級及區域調整。護理人員定期巡視病房,謹遵醫囑做好用藥指導,并關注用藥情況,以防出現用藥不良反應。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生活背景和疾病史等預防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實施高風險預警控制管理。若在護理期間出現高風險事件,則護理人員須及時向護士長或主治醫師上報,并聯合各科室醫護人員進行討論,探討解決方法和改進護理措施。

1.3 觀察指標

1.3.1 救治時間 記錄2組患者的急診分診時間、急診停留時間、開始治療時間以及搶救時間,并進行分析。

1.3.2 救治效果 比較2組患者的護理達標率、搶救成功率和分診準確率。護理達標率是指護理人員在執行護理方案時的落實情況,由護士長進行檢查評估。

1.3.3 不良事件發生率 統計2組患者在護理期間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2組救治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急診分診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和搶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開始治療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救治時間對比

2.2 2組救治效果對比

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分診準確率和護理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2組救治效果比較 [例(%)]

2.3 2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在護理期間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3.64%,低于對照組的14.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 [例(%)]

3 討論

急診科是醫院重癥患者最集中、疾病種類最多,以及搶救和護理任務最為繁重的科室之一,是所有急診患者的必經科室[7]。胸痛患者是急診科常見的就醫人群,胸痛具有病情嚴重、病死率高和病情發展快等特點,因此,對急診科醫護人員的急救能力要求較高[8]。急診科護理人員需要根據胸痛患者的實際情況快速、準確地評估病情,并進行分級管理,從而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患者生存率[9]。但常規的急診分診護理模式,可能由于分工不明確、病情評估不準確等問題導致患者錯失最佳的搶救時機,影響搶救效率。故需尋求科學化、規范化和有序化的急診護理模式,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分級分區護理是通過患者入院時的癥狀和生命體征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并對患者進行分級別、分區域治療,有助于提高搶救時效性[10]。在中國,各地醫療體系發展不平衡,部分醫院沒有規范的分診標準,導致急診患者入院后無法快速地進行急診預檢分診,從而延誤最佳搶救時機[11]。本研究中的觀察組患者采用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聯合分級分區方法進行護理,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急診分診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急診分診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和搶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開始治療時間早于對照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這提示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聯合分級分區護理能夠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分析其原因為,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聯合分級分區護理能夠借助評估工具MEWS,快速對患者進行分類,完成病情嚴重程度評估,并根據患者的病情危重等級進行分區域治療,從而充分利用醫療資源,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分診準確率和護理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提示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聯合分級分區護理能夠準確地對患者進行分診,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分析原因為,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聯合分級分區護理通過MEWS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動態評估,能夠準確地了解其病情變化,從而提高分診準確率。護理人員積極參加與病情評估、MEWS評分細則和臨床護理規范等相關內容的培訓,可提高其護理技能和護理知識水平,使其在護理對應級別的患者時更能得心應手,從而提高護理達標率。馬靈[12]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急診胸痛患者進行分級分區管理,能夠提高搶救效率,減少因搶救不及時而導致患者死亡的情況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護理期間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聯合分級分區護理能夠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分析其原因為,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是一種進行風險評估、風險控制的有效管理方法,其通過風險預警評分表準確評估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并評估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從而幫助醫護人員及時、準確地進行救治,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高風險預警控制系統聯合分級分區護理能夠提高急診胸痛患者的搶救效率,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猜你喜歡
高風險胸痛分區
貴州省地質災害易發分區圖
上海市高風險移動放射源在線監控系統設計及應用
上海實施“分區封控”
高風險富水隧道施工技術經濟分析
有些胸痛會猝死
浪莎 分區而治
高風險測試對英語學習的反撥效應研究
炫速雙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聯成像中的應用價值
大空間建筑防火分區設計的探討
抑郁癥患者與不明原因胸痛的關聯性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