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課程思政融入來華留學生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探索

2022-03-07 00:04程佳韞
現代商貿工業 2022年6期
關鍵詞:高等教育思政教育

摘 要:國際貿易專業來華留學生核心課程之一的《國際經濟學》課程,是一門與中國特色、思政教育結合非常緊密的課程。通過對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的一體化建設,凸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思政教育內容;對教學團隊、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模式的全新設計,提升留學生“明辨是非”的思政能力;對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質量評價的綜合運用,實現思政教育的“精準滴灌”,做出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優勢的來華留學生《國際經濟學》課程,做強“留學中國”品牌。

關鍵詞:思政教育;來華留學;《國際經濟學》;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F74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6.013

0 引言

自2010年教育部發布《留學中國計劃》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選擇到中國留學。據中國教育部統計,截至2019年底,共有來自202個國家和地區的397,635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11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2012年起,來華留學高速發展,規模、層次、結構等不斷優化,進入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近幾年,教育部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不斷完善制度框架,嚴格規范管理,全面推動來華留學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塑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我國外部發展環境更加錯綜復雜,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中提出,做強“留學中國”品牌,擴大在線教育國際輻射力,開發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優勢的專業課程。

高等教育中,“只負責教書,不負責育人”“思政工作,是思政課老師與輔導員老師的事”“思政教育就是上幾門思政大課”……十分普遍。尤其是留學生教育上,由于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往往出現“思政,與留學生無關”的現象。這是對思政教育的輕視,是對留學生教育的誤解,也是高等教育的缺失。

《國際經濟學》課程,是經濟學類來華留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國際貿易專業來華留學生的核心課程之一,其課程內容涉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內容與思想,其知識應用涵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成果,是一門與中國特色、思政教育結合非常緊密的課程。將課程思政融入來華留學生的《國際經濟學》課程,不但可以提升來華留學的質量,還有助于推動國際交流和民心相通,消除隔閡與誤解,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

1 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的一體化建設,凸顯“新時代中國特色”

1.1 “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

來華留學生的《國際經濟學》課程,不但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特別注重價值引領,通過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價值觀目標的設定,將價值引領落實到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等各方面,貫穿于課堂內外、線上線下、教學質量評價等各環節,完成留學生知識、情感、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中國“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和“和平發展”的經濟發展觀下,來華留學生的《國際經濟學》課程,既不存在意識形態之爭,也不是民粹主義。在知識目標中,強調公平合理的國際經貿規則,普惠包容的國際經貿理念,以及開放合作的國際經貿關系;在情感目標中,傳遞中國貢獻、人民利益、互利共贏的國際社會共識;在價值觀目標中,貫徹“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則,傳遞友誼的正能量,樹立留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升來華留學的質量。

1.2 基于發展中國家視角的教學內容

來華留學生的《國際經濟學》課程,不能簡單地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范式進行照搬照套,更不能只研究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經濟活動。來華留學生多來自于非洲、“一帶一路”沿線等欠發達地區和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關注度更高,對中國的經貿活動更感興趣。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必須從來華留學生的視角出發,從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出發,從中國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精挑細選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經濟活動的案例。在教學內容中加入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加入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具體行動,加入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積極貢獻,強調中國智慧、中國主張、中國方案的傳遞,突出中國特色,突出思政教育。

1.3 國內官方權威的教學資源

對來華留學生的《國際經濟學》課程進行思政建設,是對《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改革創新,沒有現成的全英文教材可供選取,必須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資源、權威和學術資料、經典和熱點信息,為課程思政教育儲備豐富的教學資源。除了權威著作,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全3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編著的《白皮書》系列(英文版)外,還需要訂閱“CHINADAILY”“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等微信官方公眾號,關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新華思政教學資源在線服務平臺”等,時刻了解思政教育的動態發展,學習并借鑒優秀的思政育人經驗。學術文獻、統計報告、圖片、新聞等文字教學材料,可以選自于中國日報網(英文),新華網(英文)和WTO、IMF、中國商務部等重要機構的官網;會議演講、紀錄片、小視頻等網絡視頻資料,可以選自于CCTV英文網站、抖音、嗶哩嗶哩等國內知名視頻平臺。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國際經濟學》課程的視頻庫、電子文獻庫和作業題庫,定期給留學生發放思政相關的網絡視頻、電子文獻和在線作業。

2 教學團隊、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模式的全新設計,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2.1 “雙負責人制”的教學團隊

來華留學生的《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不能單純依賴授課教師,還需要從院校層面上進行整體推進,理順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優化教學團隊的建設,建立有效的思政督導體系。因此,需要對課程實施“雙負責人制”,授課教師為課程教學負責人,教研室黨支部書記為課程思政負責人。除了對課程教學負責人定期進行思政教育的研討和培訓外,還要安排課程思政負責人以聽課、召開師生座談會等方式,專門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情況進行激勵、指導與監督,為一線思政工作提供理論支撐、智力支持和實踐方案。雙負責人,互補互助,共同解決留學生在《國際經濟學》課程學習中出現的思想問題,提升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打造出信念堅定、功底扎實的高素質的教學團隊。

2.2 “模塊化”的教學組織形式

來華留學生的《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必須注重“質”,力求“精”,直指教學內容的核心知識、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標。因此,課程需要刪繁就簡,選取國際經濟學中最核心、最直面時代要求、與思政教育聯系最緊密的主題,進行“模塊化”教學?!澳K化”教學把國際經濟學知識劃分為若干模塊,立足于某一模塊的主題知識,通過強化教學內容的設計,優化教學程序,凝練思政要素,深挖思政資源。每個主題專門設計涵蓋思政教育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任務和學習評價,一節課設定一兩個學習任務,目標簡單明了,表述簡潔明晰,情境盡量生動活潑,安排明確具體的學習路徑,及時處理學習反饋,有計劃、有目的地推進課程思政,從一個模塊的思政知識,輻射到其他模塊的思政知識點,彼此呼應,形成統一、清晰而完整的思政知識鏈條。

2.3 “專題-案例”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國際經濟學》課程是“理論—模型”的教學范式,強調復雜經濟模型的推導和驗證,是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產物。但是,國際經濟學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認知的提高和思想的拓展才是第一位的,因此,采用“專題—案例”的新模式進行授課講解。在每個國際經濟專題下,精心選擇跟思政教育內容相關的、生動鮮活的、貼近留學生視角的一個或若干經典或熱點案例,如“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抗擊新冠疫情中中國跨國企業的責任與擔當”等。利用案例中詳實的數據、生動的圖片、可靠的文獻、直觀的視頻等,引發留學生思考,啟發留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激活思政教育。又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分析、研究、總結,傳播正能量,消除隔閡與誤解,講清、講透所對應的國際經濟專題的深刻內涵,深化思政教育,提升來華留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 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質量評價的綜合運用,實現“精準滴灌”

3.1 互動活潑的教學方式

思政教育最怕的是單調、枯燥、一板一眼的說教,所以來華留學生《國際經濟學》課程一定要摒棄教師長時間的單向灌輸,多用問題,啟動留學生思維;創設情境,貼近留學生的現實關切;注重交流,營造輕松活潑的氛圍;針對熱點,及時釋疑解惑。關注課堂的“首尾兩端”——“首”即精心策劃和布置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任務,“尾”是對學生提交的作業和表現進行評價指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遵循留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文化背景,充分挖掘留學生的自身潛力,在潛移默化中引發留學生的共鳴共情,提升留學生的價值認同感。對于留學生在某些國際經濟問題中的分歧意見,既不能強制也無須回避,要充分交流、互動探討,除了師生互動外,還要鼓勵生生互動,了解分歧的根源,引導留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換位思考,求同存異,最終尋求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

3.2 “互聯網+”的教學手段

傳統的《國際經濟學》課程是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主要依靠書本、課件、板書等傳遞知識和信息,教學手段單一又死板,容易陷入“死讀書”“讀死書”的誤區。來華留學生的《國際經濟學》課程,一定要摒棄老套的照本宣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揮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利用微信、論壇、視頻平臺等社交媒體對留學生思維和行為的影響,向留學生推送與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相關的熱點文章、圖片或短視頻等;利用課余時間、碎片化時間,對留學生進行思政知識的精準投放;利用“云課堂”開展“云思政”,推進后疫情時期留學生《國際經濟學》課程在線教學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以“互聯網+課程思政”學習為拓展,跨越時間和空間界限,提升思政教育的獲得感。

3.3 全方位的過程考核評價

來華留學生的《國際經濟學》課程的考核評價,一定要摒棄“一考定終身”的慣性思維,重在過程評價,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評價方式,全方位、有效地考察課程學習的成效,更注重留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內化,引導留學生從了解到認同再到傳播的轉化。在過程考核中,作業是課程思政的重要一環,也是留學生鞏固思政知識、提高思政能力的重要途徑。作業這一流程不再是傳統的課后檢驗,而是滲透進《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每一個模塊、每一個環節中,與教學相配合,是學習任務的具體體現,是課程設計的一部分。通過精準布置的作業,成為課程思政教育的切入點,激發留學生對思政知識點的關注;通過作業中的擴展延伸,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的發散點,考核留學生對思政內容的掌握與認同情況;通過優秀作業的多主體參與評選與公開展示,完成留學生對思政內容的傳播,增強留學生的思政學習幸福感。

4 結束語

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對外傳播的重要課題,多元文化交融的留學生課堂則是最好的載體。通過《國際經濟學》課程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主動設置議題、引導話題,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努力闡釋好中國主張、中國實踐、中國成就、中國精神、中國貢獻、中國情感,贏得來華留學生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讓留學生主動融入并主動講好中國故事,讓講故事的主體更加多元,讓故事更有說服力、感染力,為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貢獻更多中國智慧、更強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1]程佳韞.來華留學生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思政建設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20,35(08):170171.

[2]周文.中國需要自己的國際經濟學[N].環球時報,20200123(15).

[3]程佳韞.案例教學法在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05):110111.

[4]程佳韞.留學生課程的翻轉課堂設計與探索——以國際經濟學課程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9,34(24):403.

[5]程佳韞.安徽工業大學留學生國際經濟學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34(23):408.

猜你喜歡
高等教育思政教育
新媒體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論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討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研究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