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和諧社會中的人與自然

2022-03-07 19:11張睿萱
現代商貿工業 2022年6期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生態文明

張睿萱

摘 要:縱觀歷史的長河,伴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人們的物質欲望隨之迅猛增長,錯誤的、片面的、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促使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人類正在為自己對生活的極致追求以及對自然的過分統治付出代價。大規模地、全球性地威脅著全人類的生態危機正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大絆腳石。和諧不應該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更應該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以現在我們不但要審視過去的不足還要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真正的人與自然共生共存。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D9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6.055

自21世紀中葉以來,溫室效應、水土流失、人口劇增、物種滅絕、能源危機等問題層出不窮,使我們與真正的和諧社會漸行漸遠,從長遠、整體和全球的角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最基本、最深刻的問題。沒有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就很難走出當前的困境,更不用說構建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2005年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最常見的關鍵詞。我們應該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是一個全面發展、全面小康、生態文明的社會。但如今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使我們不得不作出反思:曾經人與自然的平衡狀態是如何被打破?如今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何走向了對立?未來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怎么去處理?本文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維度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研究分析。

回顧人類的歷史發展階段,人類早期的唯心主義認為一切都是神所創造的,面對變化莫測的自然界,古人顯得弱小無比,只能采用簡易的工具勉強維持生活,受強有力的自然支配,人們只得屈服、順從,將自然比作“神話”。工業革命以后,人的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隨著人類認知不斷發展,對自然界曾經的“神話”進行認知、破譯,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也逐漸萌生,人們開始逐步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利用自然。但是隨著人類認識的發展,人們意識到被忽視的生態問題已經開始影響到人類生存發展時,人類開始陷入沉思,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重新定義“神話”。從歷史的進程看,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農業文明的順應且依賴關系走向人與自然異化而對立的關系,現在正在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過渡。

1 本然:彼此需要,相互依存

人與自然互為本質。人是自然的存在物,具有自然的屬性。人只有依靠外部自然界的存在才能體現出人本身的存在,人才是真正存在的人。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與自然相互存在。兩個物體之間存在一定聯系,那么二者之間就必然存在某種作用,人與自然就是互為彼用的關系,他們之間彼此需要,相互作用。人一旦脫離了自然,便很難生存,而自然離開了人類,也失去了接近全部的色彩。

人與自然本是一個整體,不應可以疏離,而應始終保持連接,并彼此和諧共存。我們不難發現,如今越是科技現代化,越發達的城市,這種人與自然的疏離就體現得更為明顯。高樓林立的城市,夜間也是燈火通明,如同白晝一般,雖然看似繁華,實則卻是由鋼筋水泥所構建的“城市森林”,把人與大自然的連接生生地隔離開來。

2 實然:矛盾激化,異化對立

在進入科技文明的漫長時期,人類對自然始終保持著卑微的姿態以保持生態的原始平衡。但隨著科學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人類的實踐能力井噴式提升,實踐手段無所不能,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改造自然的力量,在獲取局部輝煌的同時,人對自然的錯誤認識也越陷越深。利益的驅動使人類不計后果的掠奪自然甚至不惜榨干自然,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生存需要和奢侈欲望而開發自然的行為越來越肆意妄為,而自然界當然也毫不留情的予以回擊,這種原始的平衡逐漸被打破,人與自然的矛盾激化,二者關系開始異化,逐漸走向破裂。地球母親被步步摧殘成如今的模樣,小到亂扔垃圾,大到垃圾爆炸,我們每個人都逃脫不了干系。

2.1 個人意識為先,全局意識為后

筆者曾經就在校內的垃圾桶里發現了煙頭,在這干冷的天氣真的著了火我們該怎么辦?僅僅近幾年發生的火災還少嗎?涼山火災,澳洲山火,韓國倉庫大火等……在景區的河流里,在街區的馬路上,在小區的花壇中,無不是一個個隨手亂扔的“產物”,他們只會覺得,反正扔了也會有人打掃,但他們不會想到,他們吃的豬牛羊生產的肉類、奶產品可能正是以他們隨手一扔的垃圾為食;他們走在路上無厘頭的摔倒可能正是他們的親人朋友孩子隨手一扔的香蕉皮;他們吃的蔬菜水果正是在他們隨處亂扔的垃圾土壤中生長起來。如今人們連亂扔垃圾都無法控制,垃圾分類要如何貫徹實施?

2.2 個人效率為先,環保效率意識為后

方便筷、方便袋、方便盒、塑料吸管幾乎每天都毫無例外的出現在我們視野里,在日常生活中像買菜、購物、外賣,方便產品都被方便地應用著,為我們繁雜瑣碎的消費中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那么便利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大量樹木被砍伐,導致樹木不能涵養水源,造成水土流失。聚乙烯以及聚氯乙烯的利用,生產時人的皮膚接觸聚乙烯會出現皮膚浮腫、硬化的表現;利用時人們食用裝在泡沫塑料餐具盛裝的高溫食物,有毒物質會隨著食物一起進入身體中,對人的肝臟有所傷害;分解時,由于塑料包裝材料不易降解,如果采用燃燒方式,那么燃燒產生的氣體會產生致癌因子也會污染大氣,如果采用填埋的方式,那么兩百年后土地將會腐化,土壤環境惡化,就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產。于此可見,方便產品可謂是百害而只有便利,得與失也是完全不成正比。

2.3 個人利益為先,自然利益為后

2001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首次公布的我國食用野生動物調查報告表明,46.2%的人曾吃過野生動物,而且2.7%的人經常吃野生動物。如今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普通的飯菜,人們對“野味”產生深深的崇拜,野味既符合他們現在意識里的“營養”價值標準和功能,又符合菜品的高端和檔次,因此把道道以野生動物作為原材料的饕鬄盛宴作為飯桌的最高禮儀和標準?,F代生活的富裕使人們對事物有了更豐富的思考,而今年的疫情也使全人類陷入了沉思,再次向全人類敲響環境危機的警鐘。

人把自然當作滿足自身發展所需要的生產材料和生產工具,自然亦是如此;人類將自然存在的意義視為自身發展的需要,自然也不會將人類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人類片面的對待自然,一味地索取和破壞,最后接受懲罰的只能是人類自身;人類把自然作為滿足自己但實際上遠不夠滿足自己的材料,最終面臨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生態問題的也是人類自身。人類是不能超越自然而存在的,人類要想繼續在這個地球上完好、健康的生存,就必須維持生態平衡。

3 應然:生態平衡,和諧共生

生態平衡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本準則。所謂的生態平衡,是一個理想狀態的自然生態,其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它的物質和能量輸出和輸入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即使受到外部干擾也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一個有序的狀態。國際社會在回顧和批判傳統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戰略。這種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們如果能在思想層面、行為層面和法律層面都有更高一層次的制約,那么環境問題的改善效果應該能顯著不少。

3.1 規范和增強生態意識

人們之所以會有意無意的破壞環境是因為心里沒有真正的生態意識,總覺得這些問題離自己很遙遠,因此應該從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角度通過現有的網絡科技,如微博、抖音等APP的自媒體博主呼吁倡導正確的生態意識,提高公民的危機意識,積極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觀念。與此同時還要加強素質教育,增強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倫理道德意識,把維護生態平衡同尊老愛幼一樣都當作我們應該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加強校內、社區、城區、鄉鎮等部門的監督,適當予以獎勵和懲罰,使大家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身體力行上將人與自然真真正正的看作一個整體。

3.2 轉變觀念并步步落實

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變統治關系為平等關系,變索取為補償,變利用為合作,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在不可再生資源利用方面,控制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低于可再生資源的生長速度。

內蒙古阿爾山白狼鎮的村民世代靠砍伐樹木來賺錢。后來為保護綠樹青山,全村貫徹鄉村振興政策,開始養鹿,從而形成了鹿村。首先,鹿是森林的一部分,森林里有鹿,就有了生命;其次,鹿有很強的耐寒能力。在冬天,阿爾山非常寒冷,所以鹿很容易存活。最后,鹿是非常獨特的,可用于旅游,帶來經濟效益。實踐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目前,起初養殖鹿是為了謀生?,F在已經成規模性的養殖,讓鹿回歸大自然的養殖模式,變成了村中的一道景色,并形成了以特色養殖業帶動旅游業發展的新格局。恒是以山為伴,依靠森林致富,變是人們不再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將綠水與青山與幸福生活緊密相連,相互依存。各項規劃的實施對我們生態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谔柡暗迷夙懥?,規劃做得再全面,不去實施也只是夸夸其談、紙上談兵,規劃的生命力就在于實施,一個個試點的成功正是生態文明建設成功路上的點點腳印。

3.3 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

上世紀以來,中國不斷制定和實施新的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法律,形成了初步的環境資源法律體系,在依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取得初步成效。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環境法——《環境保護法(試行)》于1979年制定。目前,我國生效實施了16部環境法,還有眾多的環境保護法、地方環境保護法和部門規章。我們應該不斷從各個方面汲取經驗,健全各項法律法規,使立法逐步完善、使執法逐步到位,讓違法者無漏洞可鉆,讓每一位公民從自身開始尊重自然,與自然連接,并學會與自然和諧共存。

法律的實施看似束縛了經濟的發展,但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反而會阻止經濟前進的步伐,過于追求GDP的后果必然會帶來對自然負面價值。國家以環境法律法規要求我們履行義務,正是為了我們的小康夢,為了我們的高質量發展,為了給我們子孫后代一個放心依靠的家園。

4 結語

在古代由于科技上的限制,原始居民對大自然造成的傷害是非常有限的,完全不像今天這樣擁有高精尖且同時具有極大破壞力的現代化設備,相比古代能以百倍甚至千倍的破壞力破壞大自然。試問,這根看不見的連接著人與大自然母親的能量臍帶被以人為的刻意方式切斷了連接,當人類完全失去自然界能量的滋養,后果將會怎樣?如果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不給予自然自由,自然就不會給予人類自由發展。在現代社會中,在痛苦的教訓下,人類需要反思自己對自然的行為,正視與自然的矛盾,重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再也不能以傲慢的主人的角度看世界了。在修復自然的過程中也不能再走竭澤而漁,顧此失彼的老路,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要從本質上建立人與自然平等的關系,與自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鄧永青.野生動物保護刻不容緩[J].廣西林業,2002,(1):1920.

[2]李明華.和諧社會中的人與自然[J].學術研究,2004,(11):59.

[3]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王之佳,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4]方敏,尹婕.綠水青山在,金山銀山來[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818.

[5]吳若冰.人與自然關系和諧重構的當代意義[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8.

[6]彭理強.生態環境數據治理及其倫理規范[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4(2):2126.

猜你喜歡
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生態文明
切實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設生態文明
羅伯特?弗羅斯特田園詩中人與自然的對話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文化哲學中人類基本的文化關系的論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