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的融合發展研究
——以廣西大新縣為例

2022-03-17 15:43許歡科吳雨云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康養民俗文化旅游

許歡科,吳雨云

(南寧師范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一、問題的提出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和亞健康狀態群體、追求生活品質人群數量的增加,居民康養意識逐漸增強,康養旅游成為一種新興的旅游與生活方式。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推動健康產業轉型升級,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等融合,催生健康新業態。2017年、2018 年中央1 號文件提出要實施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動鄉村休閑旅游與康養、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2019 年,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多部委聯合制定了《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綱要(2019—2022 年)》,指出要示范發展健康旅游,加強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設,開發推介健康旅游路線和產品。新時期,康養旅游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新興的旅游經濟業態。民俗文化作為民族文化核心內容之一,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承載體,具有鮮明的內生性、傳承性、社會性。充分認識和利用好優秀的民俗文化資源,不僅可以融入鄉村社會經濟產業鏈,而且能進一步團結民心,凈化村風民風,催生鄉村文明,推動鄉村和諧發展和傳統民族文化的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持久動力。因此,推進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融合發展,不僅是順應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的發展需要,促進旅游產業提檔升級和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更促進對傳統優秀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和利用,對構建產業融合發展格局、提升鄉村文化自信、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概念界定與研究述評

(一)康養旅游

自康養產業市場快速拓展以來,國家出臺各項政策對其培育和扶持。至今,康養產業逐漸形成了以康養旅居、運動康養、療愈康養、研學康養等為主的多元化業態分布的結構,各業態的開發模式和消費客群趨于穩定成熟。伴隨著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和康養旅游產品的開發,對康養旅游的研究也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目前學界對康養旅游存在多種定義,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界定和內涵認識,多與“健康旅游”“養生旅游”“醫療旅游”等概念混用。2016 年1 月國家旅游局發布的《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將“康養旅游”定義為:通過養顏健體、營養膳食、修心養性、關愛環境等各種手段,使人在身體、心智和精神上都達到自然和諧的優良狀態的各種旅游活動的總和??梢钥闯?,康養旅游不僅是旅游產業的一種簡單形式,而且是旅游、休閑、醫療保健、文化、體育、生態等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發展而成的一種新興旅游方式。

外國關于康養旅游的研究始于20 世紀80 年代,但中國的相關研究僅有十余年,研究時間較短。研究者的出發角度各不相同,有的從康養旅游供給角度探索,主要關注康養旅游資源與產品(資源類別、開發評價和空間分布等)和康養旅游目的地(類別劃分、競爭力評價、發展潛力、問題和優勢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陳建波等分析重慶市主城區溫泉、森林等健康旅游資源及開發現狀[1];有的從康養旅游需求角度分析,研究康養旅游功能及旅游者的旅游動機、體驗與滿意度等方面,認為康養旅游不僅對游客身體、心理和精神健康有利,對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也有積極作用;有的專項研究康養旅游各種形式,王華等從溫泉資源綜合要素、交通條件、文化特色等方面分析影響溫泉旅游開發的因素[2];李濟任等構建了森林康養旅游評價指標體系[3];張廣海等認為我國醫療旅游資源包括特殊氣候醫療旅游資源、特色中藥醫療旅游資源、傳統中醫醫療旅游資源和高科技醫療旅游資源,并把我國醫療旅游資源分為東北、東、西、中部四類功能區[4]。

(二)民俗文化

“民俗”通常被認為是“民間風俗”的簡稱,泛指在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里流行于民間的風俗習慣,由集體創造并世代相習的傳統文化現象。對民俗所包含的內容,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按照蔡志榮對民俗文化的劃分,民俗文化包含服飾等物質民俗文化、生活禮儀等社會民俗文化、倫理道德等精神民俗文化三大類[5];張捷則認為民俗文化包含宗教等信仰民俗、生活習俗等社會民俗、飲食等生活民俗、經濟生產等經濟民俗、歌謠傳說等民間故事歌謠和節慶聚會等游藝體育及消閑民俗等六大類[6]。我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蘊含著極大的文化、經濟、社會價值。隨著民俗文化價值的彰顯,民俗旅游產業逐漸興起,對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日漸深入。李慕寒認為,民俗旅游可分為物質生活方式和社會文化生活方式兩大類,各類包含的內容迥異[7];田里提出,要從民俗觀賞開發、民俗活動開發、民俗商品開發、民俗服務開發等方面形成由點到線、到面的循環漸進的立體開發網絡[8];馮耘提出了注重文化與生態相結合,合理定位民俗旅游產品,塑造民俗旅游品牌和民俗文化宣傳等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路徑[9]。

綜上所述,前人已對康養旅游和民俗文化分別做了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這些研究給本文以多方面啟示。但從學界研究成果上看,以康養旅游為主題的文獻仍然較少,尚缺乏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康養旅游研究,康養旅游理論研究跟不上產業發展、實踐需要的步伐。鑒于此,本文結合廣西大新縣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融合發展情況展開研究,以進一步豐富相關研究成果,為大新縣推進康養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三、大新縣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融合發展現狀

廣西大新縣地處我國西南邊陲,與越南隔河相望,邊境觀光旅游產業是大新縣長久以來的經濟支柱之一。近幾年,大新縣將發展文旅產業作為戰略規劃的重要部署,連續幾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作出發展“旅游+”重要指示和指導意見,縣內大部分觀光旅游項目也在部署實施轉型升級。憑借具有極強的獨特性和稀有性的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大新縣整合資源,精準施策,謀劃發展康養旅游產業。2020 年,大新縣引進投資總額208 億元的一批康養休閑項目,其中與廣西卓儒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簽訂恩城水鄉國際旅游康養度假區項目,預計總投資50 億元,規劃總面積1108.93 公頃。大新縣康養旅游產業起步較早,已入選2020 年度中國康養可持續發展100 強縣[10],發展康養產業具有先發優勢。目前,安民大健康文旅產業園項目、恩城水鄉國際康養旅游度假區項目已納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重大項目清單,明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等項目也在持續推進。2021 年,大新縣與幸福乾盛地產(云南)集團有限公司簽訂長壽康養文旅項目,總投資預計100 億元,項目建設涉及康養、旅游、文化、醫療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工程及相關產品。多個投資商投建新項目,大新縣康養旅游發展態勢持續升溫,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未來10 年,大新縣康養產業發展有望躍上一個新臺階,成為大新縣旅游市場新的亮點和經濟增長點。

四、大新縣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融合發展契機

(一)大新縣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是其特色

康養旅游的發展以康養旅游資源為依托,康養旅游者最關注目的地的物候條件,如溫度、空氣、水、植被等自然生態條件,同時對康養氛圍等人文條件需求較強。大新縣自然資源豐富,風光秀麗,環境優美,依托高強度地磁和豐富的負離子等獨特條件,大新縣發展康養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大新縣內聚集著壯、漢、瑤、苗等23 個民族,壯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顯著。奇特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造就了大新縣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地方風俗,這些民俗文化滲透到大新縣人民文化藝術、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表現出極其鮮明的個性。由土司制度及其教育制度、土地制度、建筑文化、飲食文化及社會文化等組成的土司文化獨樹一幟,土地公(農歷二月初二)、坤懷節(也稱?;旯?,農歷六月初六)、霜降節、坤那節(農歷十月初二)、送灶節(農歷十二月二十三)等傳統的民俗節慶活動豐富多彩,下雷壯劇道公舞、麼公舞、蓮花燈舞、三穿花舞、采茶舞、銅錢舞、十皇過客舞、擬獸舞蹈、過仙橋舞等民間演藝形式多樣,以藍靛為染料制定的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的壯族傳統民族服飾文化保留完整,以龍門三聯村“高腔詩雷”為代表、演唱聲調與開幕式種類多達60多種的壯族民間山歌極具地方特色,始于唐代、遠近有名的壯族歌圩饒有風趣,宗教祭祀性舞蹈、擬獸舞蹈、勞動愛情生活舞蹈(又稱茶燈)三類民間舞蹈文化十分神秘,壯族的糍粑、彩色糯米飯、魚生、酸肉、沙糕、米花糖等特色食品和風味小吃的飲食文化獨具風味,上層儲糧、中層人居、下層育畜的桿欄房(麻欄)式、歷史悠久的鄉土建筑別具一格。此外,還有舞獅、跳桌、扣斗(棍棒對斗)、打尺寸(得尺)、打陀螺(得巷)、蕩秋千(佛體他)、青年女子打飛燕(得燕)、重大節日搶花炮等壯族傳統體育文化民族特色濃郁,豐富的草藥資源也為大新縣獨特的壯瑤醫藥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物質資源。這些傳統民俗文化集生活、運動休閑、娛樂、健康養生等于一體,是一種極具魅力的民族特色資源。

(二)大新縣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需要新載體

大新縣原屬于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較低,多年來,勞務輸出是勞動力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政策,也是農村勞動力增收的重要途徑。據2021年大新縣人力資源局發布的《關于大新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分析研究調研報告》顯示,大新縣共有農村勞動力21.49 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率達47.3%[11]?!盎浌饎趧铡眳f作環境下,大新縣青壯年人離鄉外出到廣東省深圳、湛江、江門等地打工現象十分普遍,由于長期離鄉、離散,他們對壯鄉民俗文化表現淡漠。實地調研發現,大新縣一些民俗活動參與人群偏向老年化,如歌圩歌會對歌中“斗歌”歌手主要是中老年男女,年輕一代掌握對歌斗歌技藝的較少,并且這些對歌斗歌男女多來自于農村,常居住在大新縣城、鎮上的居民也不太熟悉或了解。另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當地許多居民生活條件改善后“進城”、搬遷異地或拆舊房建新房,現代化新式建筑隨處可見,而傳統的桿欄建筑、穴居等鄉土建筑人去樓空、荒廢丟棄。居民的日常服飾也由傳統的壯族服飾向現代服裝轉變。民俗所依存的民族場景逐漸解構,民俗傳承模式也逐步消散,因此,大新縣應積極、及時地為這些民俗文化尋找保護和傳承的新平臺、新方式,為民俗文化、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大新縣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需要新動力

大新縣自然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現有中越德天·板約國際旅游合作區、明仕田園鄉村風光、德天跨國瀑布、安平土州、黑水河國家濕地公園等40 多處旅游景區景點,全縣4A 級以上景區達到6 個,是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先后榮獲“中國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國十佳生態休閑旅游城市”等多項榮譽稱號,素有“處處是美景”和“邊關百里畫廊”的美譽。大新縣充分利用其優越的自然資源稟賦發展旅游,觀光旅游在該縣的產業地位得到迅速提升,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斷提高。2018 年,大新縣接待游客685 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消費53 億元。但傳統的觀光旅游同質化嚴重,加上地理位置偏遠、景點開發程度偏低、基礎設施不完善、配套服務質量較差等因素的影響,無法維持源源不斷的旅游客源及拓展旅游市場,游客對傳統旅游的出行方式也逐漸倦怠,大新縣需要創新旅游產品,改變傳統的旅游模式,才能吸引更多游客造訪。近年來,大新縣大力推動“旅游+”融合發展,旅游業態日趨豐富,不斷探索“旅游+康養”“旅游+體育”“旅游+文化”等產業的發展。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融合發展,是發展旅游產業的創新探索,充分結合了壯鄉文化特色,豐富了發展康養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形式,增加了康養旅游的趣味性和獨特性,可有效避免同質化,促進大新縣康養旅游品質提升。

(四)大眾提升的旅游消費需求需要得到滿足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排列,基本的生理需求等低層次需求滿足后,會開始追求情感等高層次需求的滿足。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物質財富不斷增加,人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物質消費;在工作和生活壓力下,部分人內心空虛、精神無處寄托,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文化填補精神困境、身體放松療愈的需求越來越強。少數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的異質性對游客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游客組團式、拍照打卡式的傳統旅游形式也向追求個性化、多元化、獨創性和體驗型的旅游方式轉變,因此,既有少數民族文化內涵又有康養身心功能的旅游方式成為切合大眾需求的選擇。大新縣少數民族分布廣泛,少數民族民俗活動特色明顯,充分利用康養資源稟賦和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內涵,發展與民俗文化融合的康養旅游,有充分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五)大新縣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融合發展新的政策機遇正在形成

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央及各級政府先后出臺各項利好政策,完善頂層設計,將鄉村旅游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旅游產業造成了嚴重沖擊,后疫情時代,隨著國民對旅游的補償性需求,加上健康理念逐漸成為主流,國家將發展康養產業定位為區域支柱性產業,康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將得到進一步突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文化振興勢在必行。各級政府也將文旅產業列入發展規劃,并制定了各項發展戰略和指導性政策意見。大新縣在這些新的政策機遇助力下整合資源,深化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的融合發展,必能加快區域特色文旅產業發展,促進整體實力提升。

五、大新縣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融合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及原因

(一)現實困境

1.重點項目推進速度緩慢

發展康養旅游產業是大新縣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部署,為此,在大新縣政府的主導、市場的引導和社會的支持下,確立了多個康養旅游項目,這些項目結合民俗文化保護與開發,能提升旅游產業品質,強化旅游特色。但在這些項目推進實施過程中,出現用地瓶頸等難以破解的問題。這些重大項目大多處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范圍內,為避免過度開發與破壞,用地指標無法落實,影響項目報建報批工作;部分康養旅游項目用地更是涉及一般農用地,按照建設占用耕地有關“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的規定,耕地指標無法滿足占補需求,用地預審難以通過。用地指標問題成為大新縣康養旅游項目推進的最大制約因素。

2.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無法滿足需求

大新縣屬于我國西南邊境縣,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后,加上地處云貴高原南緣,石灰石山構成的山峰林谷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8.77%,地形條件復雜,修建公路等基礎設施難度加大,交通通達性差,基礎設施條件薄弱成為大新縣產業發展的通病,而大新縣各康養旅游項目點多線疏,游客旅游花在交通上的時間比游玩時間還多,這極大抑制了游客旅游消費熱情。同時,景點開發程度低、基礎設施不完善、配套服務質量差等歷史問題仍然存在,景點附近如農家樂、住宿、停車場、公廁等設施簡陋,管理粗放,自搭自建自營情況普遍,衛生狀況堪憂,“臟、亂、差”現象凸顯,影響游客旅游體驗。

3.旅游產品單一,缺乏核心競爭力

大新縣民俗文化內涵豐富,但深度開發不夠?,F景點中融入民俗文化的項目多是由原來的觀光旅游升級而成,形式大同小異,策劃單一,一些特產成品粗糙、設計簡單、品位不高,觀賞性、收藏性不強,景區演藝產品、節慶演藝節目創新性不足,存在低水平重復現象,同質化嚴重,加上新康養重點項目建設進程緩慢,總體上呈現旅游產品“康養”“民俗”特色不明顯,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情況。

4.知名度低,產品推介不力

首先,大新縣旅游資源優勢明顯,景點較多,但未形成區域旅游品牌,在旅游市場知名度較低,市場影響力低下。其次,大新縣在旅游產品的宣傳促銷力度、對象、范圍等方面存在局限。近年來,由于舒適的氣候條件等原因,華東、華北、西北片區游客已經紛紛將目光投向我國西南地區,把鄉村作為旅游目的地,但從大新縣旅游產品廣告投放的范圍看,其主要針對分布在廣西區內或周邊省市的客源,造成客源流失較多、市場邊界拓展嚴重受限。

(二)原因分析

1.發展資金缺乏

大新縣屬于典型的財政轉移支付縣和享受國家貧困縣待遇縣,2019 年4 月摘掉貧困縣帽子,但縣級財政收入十分有限,無法落實專項經費用于支持旅游項目建設及完善旅游服務基礎設施。大新縣自籌資金乏力,自籌資金渠道較少,只能依賴康養旅游項目合作商投資,基于企業“理性經濟人”和“效益最大化”原則,投資商資金只能建設一部分項目內公共服務設施,對于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顯然無法滿足其資金需要。對于現階段大新縣旅游產業的發展來說,資金扶持至關重要。

2.發展合力不足

針對規劃旅游項目用地指標審批問題,大新縣與成功地區經驗交流借鑒不夠,在與上級領導部門申請報告過程中溝通不夠,上下級政策發展合力不足,導致用地瓶頸始終無法突破。針對基礎、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問題,除了建設資金限制的因素外,大新縣政府及各部門對項目建設發展認識不到位,總認為是旅游部門的事情,尚未形成部門間發展合力,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存在資源浪費的問題。各部門對外發布的優惠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無法吸引充足的企業、合作商投資及促進項目建設,發展內外合力有待加強。

3.專業化人才稀缺

民俗文化融入康養旅游無論在項目規劃、產品開發或旅游服務等方面都需要大量專業知識人才的加入,但大新縣康養旅游人才十分短缺。首先,本土缺乏專業人才儲備。大新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也限制了對教育資源的投入,專業人才培育能力不高,大中專人才比較缺乏。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大新縣常住人口中,15 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59 年,擁有大學(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占5.8%,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10.69%,擁有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達70.3%[12],可以看出,大新縣常住人口整體專業知識水平較低?,F旅游產業帶動的本地就業人員中,因專業技能與知識水平的限制,只能做一些如景區保潔、秩序維護類技術要求低、收益也低的工作。其次,廣西甚至全國內高校雖設置有旅游管理等專業,但尚缺乏專門研究康養旅游的研究方向,課程設置中也較少開設有與康養旅游相關的課程,康養旅游產業人才培養還未走上正軌。再者,大新縣地處欠發達地區,由于薪資水平、基礎及配套設施、教育資源和社會保障水平等條件有限,不僅本土僅存的少量專業人才流失嚴重,也很難吸引到外地相關管理人才和中高級專業人才匯聚,同時外地專業人才對當地民俗文化知識的儲備和掌握可能有所欠缺,大新縣旅游項目的開發、創作、策劃、主持、宣傳等專業人員隊伍嚴重不足。

4.發展觀念與方法亟待創新

首先,針對現有的旅游從業人員,大新縣缺乏對相關管理和服務人員的專業培訓,管理人員思想傳統、觀念不先進,開發的康養旅游產品自然缺乏創新。缺乏創新不僅是大新縣旅游市場面臨的問題,也是全國旅游市場面臨的共同問題。其次,大新縣缺乏對目標市場的精準定位,未做好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產業的客源市場調查,項目定位模糊。最后,大新縣缺乏新的營銷思路,在宣傳上還采取傳統的電視、廣播廣告等手段,宣傳推廣科技含量低,內容需要充實,無法激發民眾的共鳴和興趣,加上定位模糊,沒有做到針對客源的精準宣傳,導致宣傳效果不佳。

六、大新縣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融合發展建議

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融合發展涉及的要素眾多,產業鏈復雜,立足于兩者融合發展的緊迫性與重要性,大新縣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思路,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加強融合發展。

(一)加強民俗文化保護與產業化開發

民俗文化是旅游開發的基礎,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是當地文化的魂與獨特標識。在民俗文化開發時,要注重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避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大新縣要做好當地民俗物質文化的收管,利用文字、照片、錄影、視頻等收錄當地民俗文化資料,同時注入現代元素,增強年輕群體對壯鄉民俗文化的認同感,把特色民俗活動融入到實際生活中,做好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合理的開發利用是最好的保護和傳承,大新縣要在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做好民俗文化的產業化開發。一是提升康養旅游的文化含量,積極引入智力資源,積極將當地民俗文化資源做好轉化,創新開發多元化的融合旅游產品,注重文化內涵挖掘與特色打造,避免出現盲目照搬照抄、同質化嚴重的現象,導致客源市場被分割。二是提升民俗文化轉化的科技含量,要結合影視、動漫等新方式,注入光電、3D 等科技元素做好民俗文化的現代化呈現,提升產品層次。

(二)多方籌措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

大新縣旅游開發面臨眾多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發展資金短缺,所以大新縣要堅持內生動力與外部資源多元結合,廣泛籌集資金,推進項目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一是要通過調整產業政策,優化產業結構,促使資源在三大產業之間合理配置,提升產業發展的經濟實力。二是要充分借助國家推進“鄉村振興”、“健康中國”建設、發展鄉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等的積極鼓勵態度與政策,加強與上級相關部門的溝通,積極將更多項目納入自治區重大項目清單,向上級爭取更多項目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還要加強與學校、公共體育館等合作共建研學旅游基地,爭取更多政策支持、資金支持。三是拓寬融資渠道,引進多元投資。其一,建立健全融資管理制度,實行多元化融資,盤活現有資產資源,爭取建設資金;其二,在金融融資方面,要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的支持,降低貸款利息;其三,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吸引多元投資,積極引入市場力量、共享經濟要素參與融合旅游項目開發。

(三)強化用地保障,合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用地難問題一直是鄉村旅游項目落地的痛點,按照傳統供地方式,鄉村旅游項目由于占用面積大,用地多,農轉用、占補平衡指標等問題難以落地。大新縣要充分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經驗,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推動土地流轉,積極借鑒探索“點狀用地”方式,推動“坡地村鎮”建設用地試點,保障旅游項目的落地和推進。浙江省、四川省洪雅縣等地已經利用此政策實行征轉分離,分類管理,成功突破用地瓶頸,解決用地問題。同時,大新縣政府文旅、國土、財政、農業、發改、交通等部門要打破部門界限,加強資源整合,避免錯位、缺位和資源浪費,形成發展合力,推動項目建設進度。政府各部門要在項目建設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優惠支持,吸引更多市場力量合力建設旅游項目,增強發展實力,保障項目建設。

(四)打造旅游精品,加強民俗文化康養旅游宣傳

大新縣政府要強化品牌意識,組織專家團隊、引入市場力量,深入挖掘當地民俗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開發利用民俗文化的力量,動靜態結合,做好民俗文化融入康養旅游的產品設計與開發,把民俗文化融入塑造具有影響力的旅游產品、IP 形象和網紅打卡點。要做好旅游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推進,加強與上思縣等周邊旅游線路的整合,“點線面”結合,共享發展,為游客設計好“景點—線路—片區”的游玩路線。要建設好恩城水鄉國際旅游康養度假區等精品項目,構建“民俗文化+康養旅游”品牌,聯合廣西巴馬“長壽之鄉”康養基地,整合資源扶持當地創新能力強、技術開發能力高的文化旅游龍頭企業品牌,打造當地名片,發揮品牌效應。

“互聯網+”時代,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網絡。大新縣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力量,對民俗康養旅游的目標客戶作分級分類和精準定位,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機構和資源,有效利用多種媒體形式,精準投放廣告,加強康養旅游宣傳和推廣。針對老年人群、有康養養老需求的人群,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介加強旅游產品宣傳,介紹民俗文化產品及康養基地、養老旅游信息;針對中年人群、亞健康人群和追求生活品質人群,積極與體檢機構、療養機構等加強交流和協作,提供溫泉療養、壯醫調理、康養美容等產品信息和服務;針對求新、求異、求奇欲望強烈的青少年群體,巧妙利用地鐵等上下班通勤交通工具、微博平臺、收視率較高的綜藝影視平臺、旅游網站等,投放旅游景點、線路、住宿等促銷信息;組織拍攝微電影、宣傳片等,全方位提高曝光率,充分打開民俗康養旅游市場。

(五)注重可持續,加強旅游專業隊伍建設

要在全縣強化“全域康養”的大旅游理念,把民俗文化滲透到康養旅游食、住、行、游、購、娛的方方面面,提升當地人民的文化素質、人文素質和觀念,充分營造既要經濟效益,也要生態效益、文化效益的旅游氛圍。在旅游專業隊伍建設上,要做好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工作。短期來看,要加大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的旅游專業培訓力度,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水平和綜合素質。中期來看,要調整選人用人政策,提高薪資、基礎設施、教育資源和社會保障水平,重視旅游管理人才和中高級專業人才引進,同時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薪酬激勵機制和晉升機制,確保人才能夠引得進、留得住。長期來看,要做好大新縣長遠的人才培養和投入計劃,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大新縣儲備旅游發展人才。

康養旅游是產業要素齊全、產業鏈條完備、公共服務完善的新型旅游方式,大新縣有壯麗的自然生態景色,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賦予了康養旅游深厚文化底蘊、鮮明的地區特色和很強的旅游趣味性,當地民俗文化與康養旅游的融合發展必然發揮“1+1>2”的效用,為該縣旅游產業升級、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帶來量和質的提升與突破。

猜你喜歡
康養民俗文化旅游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康養太極:太極康養教學教研實踐創新初探
康養小鎮“康養+”發展模式探析
即墨溫泉:未來康養休閑之地
那些康養旅游特色小鎮
旅游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詩經》宴飲詩中的民俗文化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