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和禁忌:人類學視角下的廣西疍民飲食文化研究

2022-03-17 15:43邵思民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南寧族群家人

黎 靖,邵思民

(廣西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食物與人類生存的社會、自然環境存在著相互交叉作用的雙重關系,在此基礎上演繹了人類各種各樣的飲食文化。廣西河網密布,水系眾多,具有良好的水文生態環境。長期以來,廣西疍民主要生活在南寧、欽州、北海等內陸或沿海城市的河流中,疍民長期在水上自然環境生活,由此形成了親水性的飲食文化??疾鞆V西疍民飲食文化的歷史發展,解釋疍民飲食文化的結構、功能和禁忌,對飲食人類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與現實價值。

一、廣西的水文條件與疍民的多元分布

廣西的水文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廣西是我國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區,天然港灣眾多,沿??砷_發的大小港口21 個,沿海港口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濱海旅游資源豐富。廣西境內的河流大多隨地勢從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以紅水河—西江為主干流的橫貫中部的樹枝狀水系。廣西屬地以珠江、紅河水系為主,主要分為邕江、郁江、漓江、南流江、柳江、賀江等流域。在這些水系和流域上,分布著具有獨特水上文化的疍民族群,他們主要居住在南寧、賀州、北海、防城港、欽州等沿河沿海城市的河流沿岸。廣西疍民的歷史文化淵源是多元的,它是在百越文化和漢族文化的基礎上融合而成的疍家文化。

現有考古人類學的資料顯示,在距今8000 到5000 年前的邕江流域,就有可能存在最早的廣西疍家先民。20世紀60年代以來,廣西的考古工作者在邕江、左江、右江、黔江和郁江及其支流兩岸發現了貝丘遺址30 余處。這些遺址大多處在河流拐彎處或大小河流交匯的三角嘴上,地層堆積以大量的螺、蚌殼和人類食用后丟棄的水、陸生動物遺骸為主[1]。根據其他出土的物品推測,有部分貝丘遺址的古人類可能學會用火炭烤炙食物。在目前已發現和發掘的遺址中,頂螄山遺址是最具代表性的。1997 年,考古人員在南寧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發現頂螄山遺址,遺址主要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的石器、陶器和貝丘??脊刨Y料表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廣西古人類先民已經過上捕撈、漁獵采集的社會經濟生活,他們很可能是廣西親水性族群飲食文化的最早創造者。

二、符號與特征:社會對廣西疍民飲食的認識過程

廣西疍民飲食生活有著鮮明的文化符號,這種文化符號反映在記載疍民社會生活的歷史文獻和器物上。例如,在廣西境內出土的眾多銅鼓中,它們的花紋包括蛙紋、競渡紋、變形龍舟紋等圖案。此外,以寧明花山巖畫為代表的,廣泛分布在左江流域寧明、龍州、崇左等縣市沿江地區的巖壁畫,是廣西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巖壁畫分布在河流彎道堆積處的險峻懸崖上,圖像包括蹲踞式人像、銅鼓、船、青蛙等符號[2]。根據考古方法的測定,寧明花山巖畫的創作年代大約在戰國至東漢時期?;ㄉ奖诋嫼豌~鼓的船形、青蛙等圖案符號,表明距今2000 多年前的廣西,人們的思想感情、原始信仰和生活習俗與嶺南親水型族群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船形和青蛙符號的出現,反映廣西先民開始分化出水上和陸地兩種生活文化的族群。過著水上生活的族群,他們以船為家,飲食文化也逐漸變得與陸地人群不一樣,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食物的取材、種類選擇和加工方式等方面。

進入封建社會后,水上族群飲食文化的區別引起中原王朝的注意。中原王朝的文化精英意識到,嶺南水上族群的社會生活與陸地農耕文化是截然不同的。這種認識經歷了“不火食者”到冠以水上族群“疍、蜑、蛋”等污蔑稱號的過程,陸地農耕社會的集合體也在此過程中加深了對水上族群飲食結構、食物種類和加工方式等文化特征的認識。

比如,《禮記·王制》提到“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3],表明作者意識到在嶺南地區存在以魚蝦蚌螺為生、不使用火烹飪食物的水上人群。漢代《史記》也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盵4]卷129說明司馬遷認識了“以魚類為食,過水上生活”的嶺南族群飲食特點。晉代《博物志》的作者進一步指出水上族群的食物種類:“東南之人食水產……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盵5]卷1

唐宋以后,封建王朝社會對嶺南兩廣地區水上族群飲食文化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譬如,曾在廣州做官的劉恂,在《嶺表異錄》中記載嶺南疍民的來源和食物種類:“盧亭者。盧循昔據廣州,既敗,余黨奔入海島,野居,惟食蠔蠣,壘殼為墻壁?!盵6]60說明疍民的來源是多元的。與劉恂一樣,《桂海虞衡志》的作者范成大也曾在廣西靜江府任職,他指出宋代廣西有“徭、蠻、黎、蜒”等族群之分,其中的“蜒”族群就是當時的疍家先民?!把?,海上水居蠻也。以舟楫為家,采海物為生,且生食之?!盵7]160范成大的記載表明宋代廣西疍民的飲食特點是以生吃海產食物為主的。相比范成大簡略的記載,同樣是南宋人的周去非則在《嶺外代答》里詳細描述當時廣西欽州地區的疍民族群特點:“欽之蜑有三:一為魚蜑,善舉網垂綸;二為蠔蜑,善沒海取蠔;三為木蜑,善伐山取材。凡蜑極貪,衣皆鶉結。得掬米,妻子共之?!盵8]115說明欽州當時存在三類生計方式不同的疍家水上人群,普遍食用稻米的現象在宋代廣西欽州的疍家族群流行,食用稻米也成為疍家族群的飲食特征,這表明疍民的飲食文化是海納百川的。明代萬歷年間,關心北部灣區域民俗情況的官員王士性指出:“廉州中國窮處,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戶,居城郭,解漢音,業商賈;二曰東人,雜處鄉村,解閩語,業耕種;三曰俚人,深居遠村,不解漢語,惟耕墾為活;四曰疍戶,舟居穴處,僅同水族,亦解漢音,以采海為生?!盵9]365說明疍家族群的社會生活與陸地定居族群具有緊密聯系,定居陸地城鎮的居民期待能夠享受鮮美的海鮮和河鮮,而大米、食鹽及其他物品也是善于采集海產資源的疍家人必不可缺的生活必需品,因此陸地居民和疍家人具有交換食物資源的需要。

三、廣西疍民飲食生活的基本形式和結構

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疍民是以舟為家的水上族群,他們的飲食文化由此帶上了親水性。廣西疍家人的飲食文化分為飲與食兩個方面,主要包括烹飪、食器、禮儀和禁忌等內容,呈現出與生活的水環境緊密聯系的特征。

(一)以水產魚類為主,雜食米飯的膳食結構

環境是影響人類飲食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疍民以水為生,也因此形成以水為食的飲食特點。疍民以捕撈為生計,將捕撈的“漁獲”運到岸上墟市出售,交換大米、水果和蔬菜等食材。廣西的疍民既有生活在北海、欽州等沿海城市的海邊,也有生活在南寧、梧州等內陸城市的河邊。從整體上看,他們飲食生活的基本形式相差無幾。

魚類是疍民物質生活的重要能量來源?!隘D民酒席全是魚,疍家無腥不成飯”是南寧邕江流域疍民的民間諺語。南寧疍民長期在邕江流域的八尺江上打魚、撈螺、賣魚花和跑船擺渡,在他們的方言中,充滿細致而完整的魚類分類詞匯。根據前人的調查資料,南寧疍家話里確定魚類等水產品名稱的詞語包括:黑鯇、白鯇、大頭魚、白鱔、黑鳊、老虎魚、桂花魚、老鼠魚、拗頸魚、骨魚、青竹魚、沙溝魚、青衣、巖魚、螃鉗、石螺等[10]41。這些詞語是南寧邕江流域的疍家人長期勞動的結果,也是他們寶貴的生活經驗。

米飯也是疍民必不可少的營養品。雖然疍民以魚為食,但也喜愛米飯和粥,將米飯和粥作為勞動后能量消耗的補充品。魚生粥、艇仔粥是疍家人獨特的美食,也是水上文化與大米文化的巧妙融合。清末詩人黃體元曾這樣描述當時南寧邕江疍民的美食:“……小艇如梭去復回,滿江如市月明開。船頭剛賣魚生粥,船尾豬蹄粉又來?!盵11]我們知道,吃魚生是早期疍民在缺乏生火工具和油鹽調料品下的無奈之舉,而魚生粥的出現則為疍民提供絕佳的美味。不僅如此,逢年過節的時候,邕江八尺江流域的疍家人還會制作精美的水上米食。米食的制作工序流程復雜,水上民歌這樣描述米食制作過程:“就講就成就浸米,一更浸米二更磨,阿公愛食‘門閂棍’,阿婆愛食‘水流神’,阿哥愛食搓圓又按扁,阿妹愛食‘過天云’?!盵12]這些美味的水上米食包括千層糕、彩色紛蟲、酸槽粽、船家水圓等20多個品種。

(二)疍民食檳榔習俗和飲食結構的豐富化

習俗的產生與人類生活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疍民長期生活在寒冷、潮濕的水面,在食物的處理上又多以生食為主,因此需要借助燃料、酒精和檳榔等物品補充熱量、殺菌、祛濕和防寒。在還未經歷大規模山區開發、人口增長的時候,嶺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常被描述成“瘴氣密布、風濕寒人”,嶺南的百越先民由此形成食用檳榔預防瘴氣的習俗。周去非這樣描述嶺南民間社會食用檳榔的風氣:“自福建下四川與廣東、西路,皆食檳榔者??椭敛辉O茶,惟以檳榔為禮?!冎谌耍骸螢榭崾热绱??’答曰:辟瘴,下氣,消食。食久,頃刻不可無之,無則口舌無味,氣乃穢濁?!盵8]236說明古代人認為食用檳榔具有辟防瘴氣、消暑和消食的功能,同時檳榔還被視作招待賓客的珍貴禮品。廣東詩人黃釗曾描述潮州疍民:“髻簪魚卵綠,唇嚼蠣灰紅?!盵13]在南寧八尺江的疍家人中,也流傳吃檳榔和將檳榔作為禮品的童謠《月光光》:“月光光,灑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嫁姨娘?!盵10]43疍民吃檳榔的習俗,是古代越族人的飲食文化傳承,也是他們在寒冷潮濕的水上環境勞動中形成的殺菌滅毒、去除腥氣的飲食習慣。

酒具有驅寒保暖的重要功能,能夠給常年忍受寒冷潮濕的疍民保溫祛濕。古代北部灣的疍民經常冒著生命危險潛入寒冷的深海采集蚌殼的珍珠,用來與商人交換大米和酒?!昂掀之a珠之地,名曰斷望地,在海中孤島下,去岸數十里,池深不十丈。蜑人沒而得蚌,剖而得珠?!槭熘?,蜑家不善為價,冒死得之,盡為黠民以升酒斗粟,一易數兩?!盵8]259

儀式、節日等民俗活動體現了廣西疍民飲食結構的豐富化?!稁X外代答》曾記載欽州疍家族群在葬禮儀式上的食材種類:“欽人親死,不食魚肉而食螃蟹、車螯、蠔、螺之屬,謂之齋素,以其無血也。海南黎人,親死,不食粥飯,唯飲酒食生牛肉,以為至孝在是?!盵8]239宋代欽州地區的人在親人葬禮儀式上吃螃蟹、車螯、生蠔、海螺等海鮮產品表示對逝者的尊重,而海南島上的黎族則以生吃牛肉、喝酒表示對逝者的孝道,說明沿海地區人群的飲食文化具有親水性。生活在南寧邕寧區伏波廟周圍的疍家人,他們舉行水上人家“二月二土地誕”活動的時候,講究要擺滿寓意“十碗齊全,榮華富貴”的十碗菜,包括扣肉、鴨肉、魚和魚丸、車螺青菜湯等菜品。而北海疍家的美食體現疍民食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北海的僑港風情街,人們可以品嘗海鴨、蝴蝶蝦、馬鮫魚、花蟹、沙蟲、海蛇等海邊疍家風味美食。

青菜是補充維生素的重要食物。過去生活在河邊和海邊的水上人家經常用河鮮、海鮮等水產品與商人交換大米、青菜等食材,在現代交通便利和推動城市化建設的背景下,南寧和北海的許多疍民開始在陸地社區定居,陸地社區的菜市場等交易場所為疍家人提供了食材購買、處理和交易的空間,疍家人的飲食結構逐漸趨向全面而平衡、營養而豐富的方向發展。

(三)船的空間使用和疍民的用餐行為

疍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船上,尤其是出海從事長時段捕撈的季節。疍民對生活區域、工作區域的空間結構存在模糊的認識,作為航行工具的船只堆滿了生產和捕撈工具,并沒有專門劃分用于吃飯的飲食空間。為了方便行走和處理食物,疍民赤腳而行,或盤或蹲在甲板上處理食材,狹小的空間養成疍民盤踞在甲板聚餐而食的行為習慣。疍民上岸后,盤腿和蹲食的習慣發生改變。在陸地定居的疍民家里,一家人坐在餐椅圍著圓桌吃飯的和諧場面時??梢?。

四、廣西疍民飲食規范的文化人類學解讀

在西方文化里,禁忌本身的含義是“神圣的”和“不可接觸的”[14]2。在原始社會的民族文化里,禁忌具有神圣性和強制性,而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禁忌更多地被理解為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和禮儀。由于自然的、社會的和文化上的原因,廣西的疍民族群形成了嚴格遵守的食物禁忌。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飲食禁忌是廣西疍民族群思維意識的體現,也是疍民顯性的族群性文化特征。飲食禁忌的形態是疍民構建族群性的外化形式,它的深層結構對建構疍民的文化心理和族群生命意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在此提出,疍民飲食習俗中的禁忌形態和深層結構,是疍民族群積極適應水上生存環境的生命意識的觀點,以期為方家提供理解疍民族群文化的新視角。

首先來看疍民飲食禁忌的條件和分類。飲食禁忌是一個多元體系,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飲食生命觀認為飲食禁忌的形成是一個歷史性的文化過程,這個過程具體表述為“阻止和排斥任何可能影響和破壞飲食習俗的人物、言行和儀禮,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圍繞飲食文化主體的禁制與忌諱形成了飲食禁忌的具體形態”[15]。從這個意義理解,廣西疍民的飲食禁忌以日常飲食禁忌為主,其飲食禁忌主體包括語言形態中的飲食禁忌、食物禁忌、飲食行為三個方面。

廣西北海地區疍家人具有豐富的語言形態飲食禁忌內容。這部分飲食禁忌是疍家人日常家庭生活中與飲食有關的口頭性的禁忌。在家庭吃飯的場景里,北海的疍家人會避免講“翻、沉、退、倒、慢、橫、擱、逆、破”等詞語,在疍民的深層意識里,他們認為講這些詞匯是不吉利的,會給船艇帶來翻沉、擱淺、不靠岸等惡果。所以在日常交談時,他們會用別的字眼來替代這些詞語。譬如,叫小孩子吃飯時要及時入座,不能回答“不吃”或者“你們先吃”,如果這樣說就是不吉利,意味著魚不吃餌、不上釣,釣魚就會落空;吃魚時忌說“翻”字,以“順”字替代,類似“翻條魚尾”叫“轉條魚尾”[16]。

疍家人的食物禁忌與神靈信仰相關,是他們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南宋人周去非曾記載北海合浦地區的疍家人害怕在采集珍珠時碰到長有尖刺的惡魚:“海中惡魚,莫如刺紗,謂之魚虎,蜑所甚忌也?!盵8]260在今天,靠近大海的北海疍家人忌諱殺死烏鯊,他們認為,江海里的烏鯊聞到死去同類的腥味會復仇吃人;龜是玄武大帝的象征,北海的疍家人忌捕海龜,認為海龜是神物,一旦不小心捕獲,要將其放生,不然會觸怒神靈。大多數疍家人不養貓,因為他們認為貓會把船上捕撈到的魚吃掉。

疍家人飲食行為中的禁忌以日常生活的飲食行為為主。南寧的疍家人未上岸之前,住在船上的疍家婦女一般在船尾棚里休息、煮食和帶小孩,吃飯時她們要隔著布簾把飯送出去給丈夫[17];而北海的疍家女性不能在有客人吃飯的時候上桌。雖然這是因為船上男女分工不同而產生的飲食行為,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歧視女性的陋習。疍家人上岸后,這種陋習逐漸消失。在南寧和北海疍家人的飲食場景里,鍋碗瓢盆勺等食器不能倒過來放置。疍家人用匙羹時不能拖拿,筷子不能插在盛滿飯的碗里,將食物蘸醬油的時候不能攪來攪去,夾菜的手心不能向下等行為,都暗示著翻船、擱淺、觸礁的意思。南寧疍家人吃魚時不能給魚翻身。北海疍家人吃魚時頗為講究,第一次起筷不許先動魚頭,魚頭是船頭、龍頭的象征,先吃魚頭會產生毀壞漁船的后果;也不能吃魚眼睛,怕吃了魚眼睛的人,視力會變模糊看不清回家的路。從客觀效果來看,這些飲食行為的禁忌有助于糾正隨意擺筷、亂夾亂翻的飲食陋習,它們是疍家人維持和傳承飲食禮儀行為的良好規范。

飲食禁忌是疍家人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規范。在北部灣區域城市化建設的背景下,南寧、欽州、北海等地區的疍家人走向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就沿海的欽州、北海而言,疍家人的飲食民俗文化得到旅游經濟的開發,正經歷商品資本化的發展,已經形成享譽廣西乃至全國的疍家美味風格食文化品牌。隨著水運航道的作用被高速公路、高鐵等陸運交通形式取代,南寧、梧州等內河城市的疍家人大規模上岸定居,積極融入都市化生活,他們的飲食禁忌逐漸走向消亡。

五、結語:廣西疍民飲食文化變遷的原因和思考

文化人類學是一門觀察“他者”、理解“自我”的學科,通過關注不同族群的社會組織結構和文化規范,去理解人類社會文化體系的經濟、政治、歷史等要素的秩序是何以形成和發展的。飲食人類學是近來興起的新穎的人類學分支,主要借助“食物”探討不同民族或族群的意識領域是如何形成的。中國的飲食文化以農耕文化生產的陸地糧食作物而聞名,在食品烹飪、調理、養生等功能意義上堪稱典范。

然而,我們也不該忽視與陸地社會飲食文化同樣歷史悠久的親水性族群飲食文化。自從原始社會時代嶺南地區分化出陸地農耕和水上漁獵兩種文化以后,那些積極投入大?;蚝恿髋c命運作斗爭的百越先民,逐漸成為疍家飲食文化的開創者。以船為家、捕魚為生的廣西疍民,在封建社會里長期過著漂泊不定的水上生活。經過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和區域城市化建設的歷史發展階段,廣西疍民逐漸完成上岸安居樂業的社會變遷過程,疍民的飲食結構也在此過程中趨向合理、平衡、全面的發展,疍民飲食文化的“結構”和“禁忌”被“安全”和“健康”取代。

同時,社會變遷不僅給廣西疍民帶來了飲食結構的完善,而且也促使疍民飲食文化中的不良陋習和禁忌走向消亡。這種轉變正逐漸改變疍民的飲食習慣,也由此引出城市空間里如何容納少數族群飲食文化、疍民飲食文化如何適應都市化生活的重要議題。城市飲食文化應是多樣性、特色性、全面性發展,疍民飲食文化需要在新時代中與時俱進,努力做中華飲食文化實踐、保護和傳承的先鋒。作為廣西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疍家飲食文化需要在糾正、祛除飲食禁忌中的陋習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美食、美味、美俗、美育、美德”的文明智慧和文化優勢。

猜你喜歡
南寧族群家人
數讀南寧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部的文化沖突
眷戀南寧
新興族群的自白
最好的養生是對家人和顏悅色
漢德森 領跑年輕族群保健品市場
輕輕松松聊漢語——去南寧出差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家人不支持直銷怎么力?
感受南寧歷史,感受美麗南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